界畫傳承
中國畫技法名。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中國繪畫很特色的一個門類。指用界筆直尺劃線的繪畫方法。界畫。將一片長度約為一枝筆的三分之二的竹片,一頭削成半圓磨光,另一頭按筆桿粗細刻一個凹槽,作為輔助工具作畫時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將竹片凹槽抵住筆管,手握畫筆與竹片,使竹片緊貼尺沿,按界尺方向運筆,能畫出均勻筆直的線條。界畫適於畫
建築物,其它景物用工筆技法配合。通稱為“工筆界畫”。
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中有“界畫樓台”一科。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贏走獸、人間動物、界畫樓台、一切旁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中有界畫樓台一科。指以宮室、樓台、屋宇等建築物為題材,而用界筆直尺畫線的繪畫也叫“宮室”或“屋木”。魚類可稱為游魚,蟬、蝶、蜻蜓稱為草蟲,各種雀鳥稱為翎毛。動物可以歸到花鳥畫。 從畫的形式或顏色上可分為:水墨、青綠、金碧、淺絳等。 歷來崇揚文人畫者,鄙視界畫樓台一科,《芥子園畫傳》卻提出:“畫中之有樓閣,猶字中之有九成宮,麻姑壇之精楷也。夫界畫猶禪門之戒律也,界畫洵畫家之玉律,學者之入門。”
界畫淵源
界畫起源很早,晉代已有。
顧愷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難成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的話。到了隋代,界畫已經畫得相當好。《歷代各畫記》中評展之虔的界畫說:“觸物留情,備皆妙絕,尤垂生閣”;評董伯仁的界畫,贊他“樓生人物,曠絕古今”。李思訓的《九成宮紈扇圖》、《
宮苑圖》等,也是很高成就的,到晚唐出了尹繼昭,五代有衛賢、趙德義、趙忠義等人,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鵬,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現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道西壁的《闕樓圖》是中國最早一幅大型界畫,宋代的著名界畫有《黃鶴樓》、《滕王閣圖》等。
界畫歷史
相傳在53歲的短暫一生中,喜好為自己歌功頌德的宋徽宗
趙佶畫過一幅《瑞鶴圖》:在京城汴梁的朗朗青天下,彩雲繚繞的宣德門上方翱翔著20隻姿態各異的白鶴。這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畫皇帝在這幅畫中不僅把白詞條鶴畫得栩栩如生,也運用界畫技巧將莊嚴巍峨的宣德門描繪得細緻入微,幾乎可以使人看清殿脊上整齊排列的塊塊灰瓦、飛檐上只只瑞獸的造型和檐下木質斗拱的緊湊結構。
界畫的創作宗旨就是工整寫實、造型準確。有
一個例子,公元10世紀的五代時期,後漢畫院畫家趙忠義受命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畫完後,皇帝責成工匠校驗畫中建築結構是否準確。經過反覆檢驗,工匠復命說:“畫中的建築如同真的一樣,毫釐不差。”從中可以看出傳統界畫的美學時尚。
早在宋徽宗時代,界畫就已被作為皇家美術文獻的《宣和畫譜》排在了各中國畫種中的第3位。但古代學者認為,界畫的真正獨立應歸功於更早的隋代畫家。
隋亡後,界畫在肇始於公元7世紀的唐朝幾乎成了繪畫界的一種時尚。眾多畫家以工謹、絢麗的
筆墨和色彩孜孜不倦地描繪宮苑的華麗和帝王的奢侈,其中最優秀的被認為是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有研究表明,至少在結束於公元14世紀的元朝中期以前,界畫一直都十分興盛。比如,宋代文獻記載只維持了54年的五代時期共有知名畫家91人,其中界畫家與山水畫家各11人。而在前後延續了300年的宋朝,則由於統治者的提倡和推動,大多數畫家都會畫界畫,《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就是其中之一。
其後界畫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日漸式微。《明畫錄》寫道:“有明以來,以此擅長者益少。近人喜尚元筆,目界畫都鄙為匠氣,此派日就澌滅者。”
界畫之所以被目為匠氣而為人詬病,是因為它的泥實性和宣揚帝王功德、富貴,與中國畫後來追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美學取向形成了矛盾。從元代開始大行其道的 “文人畫”,其特點是純施水墨或只設淡色,畫面留有大面積空白和在畫中題詩。
直到袁江、袁耀生活的時代以前,界畫並沒有完全成為絕響。例如,元代的王振鵬、李容瑾、夏永、孫君澤和明代的仇英都是有成就的界畫家或同時擅長界畫。
在元代,李容瑾也是一位界畫高手,他的界畫作品已知的有三幅,一幅是藏於日本大阪國立美術館的《明皇避暑宮圖》(託名北宋郭忠恕),一幅是藏於台北故宮的《漢苑圖》,有一幅《漢苑圖》,三幅畫作品宮苑的繪製技法和樹石的風格極為相似。《漢苑圖》描繪的是想像中的漢代宮苑,建築群氣勢雄偉,規模龐大,樓台、殿閣、水榭、迴廊依山而建,猶如仙境。欣賞這幅畫有兩個關鍵字,一是“以毫計寸”,建築物比例精確,工匠可以據此進行尺寸換算施工;二是“折算無虧”,建築物長寬隨透視深度而折減,宋元界畫家雖然不了解西方繪畫焦點透視中的“滅點”原理,但在創作中卻完全符合這一理論,畫面有極強的立體感。
畫與建築
中國建築的歷史非常久遠,它所展示的建築美曾使無數的人為之傾倒。詩人們讚美它“如鳥斯革,如翬斯飛”,象一隻振翅欲飛的雉鳥,充滿了生命與激情;哲人們感嘆它“美輪美奐”,想像與理性達到了和諧的統一;而畫家則用最為直觀的藝術語言--界畫,表現了它嚴謹工麗、端莊雍容的魅力。
在東晉顧愷之的《論畫》中,就第一次出現了“台榭”的說法。隋唐時又被稱為“台閣”、“屋木”“宮觀”, 到了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便有了“界畫”一詞。
界畫一詞也見於北宋李誡編修的《
營造法式》。自宋代起,它既是指中國畫的一種技法,也成為了中國畫的一個獨立門類。作為中國畫技法,界指界尺,是建築繪圖時專供毛筆畫直線的工具,界畫是套用了建築中界劃的意思。而作為中國畫畫種,界畫是指繪畫中採用這種界筆直尺、用界劃的方法所繪的畫。界畫與其他畫種相比,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要求準確、細緻地再現所畫對象,分毫不得逾越。雖然界畫難工,卻往往不為文人所重。其實界畫形象、科學地記錄下古代建築以及橋樑、舟車等交通工具,較多地保留了當時的生活原貌,其意義已突破了審美的範疇。中國建築以木構為主,可惜木質易損,滄海桑田,一些傳說中的瓊樓玉宇我們已無緣親見,幸好建築也是中國畫,尤其界畫是重要的題材,人們可以自界畫的畫卷間稍窺其風采。
早期的界畫,專指以亭台樓閣為主要表現對象,用界尺引筆畫線的表現方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界畫的內涵都有了一些變化。界畫的表現對象,從廣義上來說它包括宮室、器物、車船等;從狹義上講,它則專指亭台樓閣。界畫的表現形式,從廣義上來說應包括用界尺畫線和不用界尺畫線,但又相對工整的兩種方法,而界畫則僅指以界尺引筆畫線的方法。
根據史料記載,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馳騁中原,命工匠將被滅六國的那些巍峨精美的建築,一一描摹下來,可以想像漢代畫工張開絹素,沉思案前,準備創作《甘泉宮圖》、《漢麟閣圖》的情景。界畫藝術便誕生於地位並不顯赫的工匠與畫工之手。《洛陽伽藍記》曾記錄了北魏時期洛陽地區盛極一時的宗教建築。“雕梁粉壁,青繅綺疏,難得盡言。”數萬間佛寺便是數萬個創作粉本,顧愷之、姚曇度、張善果、陸探微等一批畫家瀏覽其中,得到的自然是創作的衝動。一批批以宗教建築為題材的作品如《白馬寺台樣》、《靈嘉寺塔樣》等陸續問世。今天尚能見到的顧愷之《洛神賦圖卷》中,用界畫方法繪製的輿車與龍舟,就足以讓我們感嘆其技巧之高超。
界畫傳承
唐代
張彥遠認為,界畫的真正獨立歸功於隋代的兩位畫家,“楊(契丹)、展(子虔)精美宮觀,漸變所附。界畫的早期形式還不同程度地依附於人物畫和山水畫的創作,以及建築的設計。然而,獨立後的界畫立刻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眾多的畫家以工謹絢麗的畫筆,孜孜不倦地描繪著唐朝宮苑的華麗和帝王的奢移。其中最優秀的當推李思訓、
李昭道父子。李思訓是唐宗室,因做過左武衛大將軍,世稱大李將軍,其子昭道亦稱小李將軍。他們父子繼承了隋代展子虔的畫風,並有較大的發展。界畫技巧更為成熟,建築的形式更富於變化,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幾件李派風格的作品,其中《宮苑圖》中的亭台樓閣,宮殿堂館,連綿環回于山間溪畔,或山樓重疊,或閣道相連,雕樑畫棟,彩紋綺幔,情景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且描畫工細,設色濃麗,金碧輝煌,洋溢著唐王朝欣欣向榮的時代精神。《湖亭游騎圖》是李昭道的代表作。作品生動地描繪了達官貴人閒適的生活。亭台妙巧、色彩細秀是李派界畫的一件重要作品。
五代是中國古代繪畫發展的重要時期。宋代郭若虛《國畫見聞志》曾記載這一時期畫家91人。其中畫佛道人物者最多,界畫家與山水畫家(包括兼善者)各11人,可見那時界畫已成為人們所喜愛的繪畫門類。這一時期最著名的畫家有尹繼昭、衛賢等,而最為顯著的特點是畫家具有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和卓絕的繪畫技巧。據記載,有一天蜀後主命畫院畫家趙忠義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趙忠義植柱構梁,疊拱下昂,落筆似有神助。畫完後蜀後主命工匠校驗畫中的建築結構是否準確,工匠經過反覆檢驗,答道:“畫中建築如同真的一般,毫釐不差。”
宋代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鼎盛時期,也是界畫發展的高峰期。這首先得力於統治階級的喜好與參與。宋太祖時皇家畫院就有相當的規模。宋徽宗《
瑞鶴圖》中的屋頂就畫得神采奕奕。在畫院中界畫家的地位不低,有時甚至還高於其它畫家。《
宣和畫譜》列界畫“屋木”為諸畫種中第三位。《宋史·選舉志》明確規定,界畫家能遷升“待詔”的職位。在宋代的幾百年里,畫院的多數畫家都能熟練掌握界畫技法。 故南宋鄧椿說:“畫院界作最工,專以新意相尚。”絕非虛言。
宋代產生了一大批傑出的界畫家,如
郭忠恕、
王士元、呂拙、
李嵩、
趙伯駒等。而其中最為優秀的當推郭忠恕。他的《唐明皇避暑宮圖》、《
雪霽江行圖》工而不板,繁而不亂,清俊秀逸。他以“俊偉奇物之筆,以博文強學之資,游規矩準繩中而不為所窘”的方法畫界畫樓閣,令人流連忘返。南宋的界畫和山水畫發展同步,作者不斷探索新的構圖形式,注重對客觀景物作更為細緻的描寫。
元代的界畫繼承宋代的傳統,但在精細工巧方面又有自己的特色。其中
王振鵬的《金明池奪標圖》將元代界畫的特點展示得淋漓盡致。畫中錦旗插曳,金鼓喧天,樓閣一字排開,角連拱接,乘除相宜,毫釐之間清晰可辨,只是現存有六、七幅構圖近似的作品,令人不解。王振鵬的學生
李容瑾,界畫也很出色,有《漢苑圖》傳世。夏永、孫君澤是元代存世作品較多的界畫家,他們的作品大都以風景名勝為題材,像《岳陽樓圖》、《蓮塘避暑圖》等,表現了文人士大夫歡悅閒散的興致,以及高闊雄奇,水天一覽的氣勢。元代是文人畫迅速發展的時期,畫家抱著不仕元的氣節,隱跡山林,寄情書畫,追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創作原則。以工筆嚴謹、造型準確為創作宗旨的界畫遭到排斥,畫家急劇減少,出現了衰敗跡象。
《
明畫錄》中列到界畫家僅二人:一為
石銳,一為
杜堇。其原因是“有明以來,以此擅長者益少,近人喜尚元筆,目界畫都鄙為匠氣,此派日就澌滅者。”這時,人們對界畫的偏見已十分明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是明代最有成就的界畫家。他的界畫創作大都散見於山水人物畫中,獨立的倒不多見。他畫的宮殿樓台,嚴謹細秀,發翠毫金,絲丹縷素,獨樹一幟。這時期還有一些不知名的畫家,史無傳載但水平不低,像
安正文的《黃鶴樓圖》、《岳陽樓圖》,繡窗雕欄,精細入微,是古代界畫中的佳作。在各地博物館,還存有許多明代界畫珍品,但卻不知道作者是誰,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越王宮殿圖》,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藏的《遊春圖》等。
清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界畫發展史上的絕響。清代界畫家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以袁江、袁耀為代表的聚集在江南一帶的界畫家,他們或師承,或朋友,勇於探索,創作活躍,是清代中前期界畫創作的主流;另一部分畫家居住京城,大都為清代如意館畫師,條件優越但作品內容多是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技法上也過於板刻。袁江、袁耀為叔侄,畫史所載極為簡略。只知道袁江初學仇英,中年又得無名氏畫稿學習,使畫技大有提高,也曾在清如意館服務過,並被山西鹽商邀請到太原作畫。袁耀師學袁江,也有與袁江相類似的經歷。從他們現存的作品來看,宋代閻次平的界畫風格,影響了袁江、袁耀的創作。二袁的界畫樓閣描畫工整,雍容端莊,建築樣式較以前有更多的變化,而且能繪巨幅大作,傳世作品也很多,對後來的界畫家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清宮的如意館雖不像宋代畫院那樣興盛,但也有一些畫風為統治者喜愛的畫家像
焦秉貞、
徐揚、
冷枚等。他們既長於山水,又兼善樓閣,創作題材大都以清廷園林建築,皇帝出巡的宏大場景為主。作品嚴謹細密,但缺乏個性。畫史中有記載的界畫家,清代並不少,像
高其佩這樣的文人畫家也能兼善界畫,北京故宮博物院存有其《
仙山樓閣圖》。可見界畫藝術仍為畫家和民眾所喜愛,只是缺少像袁江、袁耀那樣富有創造性的畫家。
近現代擅長界畫者更少,十多年前江西的畫家
黃秋園先生才被人們發現,對此潘茲先生曾評價道:“秋園先生潛研六法,山水之外,兼及它科,界畫尤為精絕,並世莫儔”。他的界畫遠宗唐宋,雍容典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界畫沉浮
公元6世紀——14世紀,界畫是一座巍峨宏偉的藝術宮殿,但在過去600年裡卻幾乎變成了廢墟。與其它類型的中國畫不同,中國傳統界畫的表現對象主要是建築,所以一般需要用界尺引筆以使所畫之線橫平豎直。這也是界畫之所以被稱為“界畫”的原因。
喜好為自己歌功頌德和粉飾天下太平的宋徽宗
趙佶畫過一幅《瑞鶴圖》:在京城汴梁的朗朗青天下,彩雲繚繞的宣德門上方翱翔盤旋著20隻姿態各異的白鶴,看起來空中仿佛真地迴蕩著悅耳動聽的仙鶴齊鳴的聲音。在這幅畫中不僅把白鶴畫得栩栩如生,也運用界畫技巧將莊嚴巍峨的宣德門描繪得細緻入微,幾乎可以使人看清殿脊上整齊排列的塊塊灰瓦、飛檐上只只瑞獸的造型和檐下木質斗拱的緊湊結構。在一向重視寫生的趙佶眼裡,能夠準確描摹藝術對象的界畫是如此重要,以至在他執政期間,界畫不但是宮廷畫院的考試科目,而且界畫家的地位甚至還高於其他畫家並是可以成為畫院內的最高職位———待詔的6種人之一。這已是800多年前的事了。
今天,在中國美術界以外恐怕仍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界畫,例如,即便是在1990年代初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中,也找不到有關界畫的辭條。這也難怪,因為自從18世紀初以來的約300年間,中國畫壇上僅僅出現過3位有建樹的界畫家:清代的袁江、袁耀叔侄和1979年去世的江西畫家黃秋園。也就是說,在18世紀下半葉、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將近200年時間裡,界畫藝術領域是一片荒涼的廢墟。
拍賣價位
規格為69厘米×137厘米的《漢宮春曉》2000年7月終於在中國嘉德廣州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拍場上以8.8萬元人民幣(約合1.1萬美元)成交了。而在此之前的1998年5月,位於北京的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還拍出了黃秋園的另一件界畫作品《漢宮圖》,成交價為9.02萬元人民幣,相當於預估價的3倍。
隨著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不斷繁榮,當代界畫大師黃秋園界畫作品的交易價格已經漲了差不多10倍,他的《蓬萊仙境》在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秋季拍賣會上以90.2萬元人民幣成交。另外,在上海崇源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的拍賣會上,他的只有44厘米×40厘米的《煙雲宮闕圖》的成交價更高達每平方尺16.5萬元。
由於遺留下來的作品數量不多,所以黃秋園的界畫經常反覆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根據拍賣資料庫雅昌藝術網的統計,從1995年至今,黃秋園的界畫作品一共被拍賣過32件次,其中至少有5件不止一次被收藏者送上拍場。例如,除了《漢宮春曉》,《蓬萊仙境》和《煙雲宮闕圖》都是第二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所不同的是,《煙雲宮闕圖》2004年12月在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時的名稱為《宮闈煙雲》。
在再度走上拍場時,《蓬萊仙境》和《煙雲宮闕圖》都升值了,成交價分別比原來高7.7萬和8.8萬元,漲幅為9%和50%。《煙雲宮闕圖》描繪的是牛郎、織女七夕在漢宮相會的古代傳說故事。畫面上,氤氳瑞靄中的漢宮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而岩巒、樹木則被刻畫得精細縝密。描繪中國古代傳說中一座海上仙山的《蓬萊仙境》的畫面也一樣。它上一次是今在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的春季拍賣會上易手的。
正像《蓬萊仙境》和《煙雲宮闕圖》一樣,界畫的創作宗旨就是工整寫實、造型準確。有一個例子是,在公元10世紀的五代時期,後漢畫院畫家趙忠義受命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畫完後,皇帝責成工匠校驗畫中的建築結構是否準確。經過反覆檢驗,工匠復命說:“畫中的建築如同真的一樣,毫釐不差。”“工匠說的未必是真話,”江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兼作家協會主席陳世旭說,“但卻可以使後人看出傳統界畫的美學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