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秉貞

焦秉貞

焦秉貞(生卒年不詳),字爾正,山東濟寧人,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供奉內廷。清代宮廷畫家。擅畫人物,吸收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繪有《仕女圖》,《耕織圖》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秉貞
  • 國籍:清朝
  • 出生地:山東濟寧
  • 職業:清代宮廷畫家
  • 主要成就西洋畫法
  • 代表作品:《耕織圖》46幅
藝術成就,代表作品,

藝術成就

焦秉貞是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的門徒,通天文,擅長畫肖像。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畫“御容”。明末清初,西洋教士布道中國,每以宗教畫為宣傳工具,清朝畫院供奉眾多西洋教士,而欽天監中主其事者眾,故焦氏日相濡染,遂習其法,亦一時之風尚使然。焦秉貞所畫花卉精妙絕倫,其山水、人物、樓觀之位置,自近而遠,自大而小,不爽毫髮,系采西洋畫法。嘗奉詔繪《耕織圖》四十六幅,村落風景,田家耕作,曲盡其致。稱旨,旋鏤版印賜臣工。康熙二十八年(1689)嘗寫池上篇畫意,雍正四年(1726)曾為張照寫像,蔣廷錫補景。
焦秉貞作為一個宮廷畫家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官吏,在欽天監供職,對算理和科學的了解自然要比其他擔任文官的宮廷畫家要多一些,對於建立在數學、物理研究基礎之上的西方繪畫也較容易了解和接受。這僅僅是一個客觀的因素,當時康熙皇帝對於參用西法的繪畫的喜愛和讚賞是焦秉貞學習西法的主觀因素和重要動力。流傳至今較多的他的繪畫中多帶有“臣”字款,這些作品從整體上看多用色濃重艷麗,布局緊湊,細緻工整,“參用西法”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人物大小的安排,透視和明暗的運用及空間處理上,人物大多按近大遠小的原則來安排,不同於傳統中國畫按人物身份高低安排人物大小的習慣,在空間處理上,也把人物放在一個真實的空間中,以人物為中心營造空間,建築大小也考慮到人的尺度,甚至不惜犧牲建築空間的完整性。
焦秉貞的繪畫始終有一種中國化了的真實,似乎總無法擺脫繪畫中“寫意”思想,在他私人的習作《歸去來兮圖》中我們更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文人畫家的情懷,除了茅屋結構有上有些許透視外,無論從題材選取還是畫面中大片留白手法的運用,都表達了文人慣有的山林隱逸的思想,意境深遠,給人以無限遐想。
明代有一位畫家名叫曾鯨(1568—1650,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一改我國傳統人物肖像的畫法,不用粉彩進行渲染,而是採用淡墨渲染出陰影、凹凸,甚至每畫一張像,烘染達數十層,直到滿意為止。當時,追隨他用這種方法畫肖像的人很多,被稱為“波臣派”。焦秉貞是繼曾鯨之後、開創“西學派”的著名畫家,和禹之鼎的“白描派”並稱肖像畫三大派。

代表作品

焦秉貞一生所作不多,畫作有《耕織圖》46幅,每幅上方康熙帝均有題句,鏤版印賜諸臣;《列朝賢后故事》冊(12頁),輯入《國朝院畫錄》;《池上篇畫意圖》軸,輯入《石渠寶笈》。傳世作品有:《張照肖像》軸,蔣廷錫補景,現藏故宮博物院;《鞦韆閒戲圖》冊頁,輯放《中國繪畫史圖錄》下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