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博物館(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遼寧博物館位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渾南區智慧三街157號,為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其前身為1949年7月7日開館的東北博物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素以藏品豐富,特色鮮明而享譽海內外。館藏文物總量達11.2萬件(套),其中尤以《曹娥誄辭》《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張旭的《草書古詩四帖》《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北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瑞鶴圖》等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歷代碑誌、明清版畫、古地圖、清李佐賢《古泉匯》著錄的歷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

遼寧省博物館出版有《館刊》《紅山文化玉器研究》《清宮散佚國寶特集(書法卷繪畫卷)》等學術著作。"遼寧博物館新館文物專題展" 榮獲第六屆(2003--2004年度)全國(中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評選精品獎。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遼寧省博物館
  • 外文名稱:Liaoning Provincial Museum
  • 類別:綜合類博物館
  • 地點:遼寧省瀋陽市渾南新區智慧三街157號
  • 開放時間:4月1日至10月31日9:00—17:0011月1日至3月31日9:30—16:30
  • 館藏精品:《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曹娥誄辭》《夢奠帖》等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建築布局,陳列展覽,館藏文物,館藏精品,機構設定,現任領導,大事記,參觀信息,注意事項,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31年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後,偽滿洲國政府設立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初建館舍原為奉系軍閥熱河都統湯玉麟官邸,位於瀋陽市中心和平區十緯路26號。該建築占地面積1960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主樓為羅馬式建築,平面呈“凸”形,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混結構,樓內裝飾豪華,木雕裝飾精美。
1939年改為偽“國立中央博物館奉天分館”。日本投降後,1946年改稱為“國立瀋陽博物館”。
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經東北人民政府批准,對該館進行整修,成立了東北博物館,於1949年7月7日開放,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館。
1959年改名為遼寧省博物館。
2004年11月12日,遼寧省博物館市府館開館,位於瀋陽市政府廣場東南角(瀋河區市府大路363號),共有展廳面積5203平方米,展線長度976米,文物3084件,圖片108張,圖表11個,繪畫4幅,浮雕2組,場景7個。 市府館主體建築為三層大樓,以“中國歷史陳列”為基本內容,也經常舉辦各類展覽。館藏文物包括書畫、絲繡、銅器、陶瓷、考古資料、古地圖、貨幣、碑誌等18大類。
渾南新館外觀圖(2015年開館)渾南新館外觀圖(2015年開館)
2015年遼寧省博物館市府館於3月30日正式關閉。
2015年5月16日遼寧省博物館渾南新館第一期開館。預計2016年年底,新館的17個常設展廳和5個臨時展廳全面對公眾開放。

建築布局

遼寧省博物館位於瀋陽市渾南區中心廣場東北側(渾南區智慧三街157號),占地面積8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13平方米,分陳列展覽、觀眾服務、文物庫房、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等五個業務區。遼寧省博物館新館工程獲評2014年度中國建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魯班獎。
陳列展覽區:建築面積42,979平方米,展廳使用面積共24,101平方米,展廳22個。展館一層展廳使用面積8,739平方米,以舉辦臨時展覽為主,用於引進國內外歷史、文物與藝術類展覽;另有3個展廳用於館藏文物展,擬分別舉辦中國古代碑誌、明清玉器和明清瓷器展。展館二層共設有6個展廳,展廳使用面積5,437平方米,擬舉辦館藏遼瓷、貨幣、佛教造像、璽印、銅鏡以及滿族民俗展。展館三層以舉辦常設展,即“古代遼寧”為主,設5個展廳,展廳使用面積9,925平方米。另外3個展廳用於館藏文物展,擬舉辦館藏書法、繪畫與絲繡展。
觀眾服務區:建築面積11,171平方米,包括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觀眾互動體驗區、未成年課外活動中心、志願者活動中心、會員活動中心、視聽室、紀念品商店、觀眾互動體驗區等。
文物庫房區:位於地下一層,建築面積10,019平方米,包括18個文物庫房及文物消毒室、文物攝影室、文物觀摹室、文物整理室等配套設施。
文物保護區:建築面積7,456平方米,包括文物修復室、文物複製室、文物科技保護實驗室、專家工作室等。
綜合業務區:建築面積13,110平方米,主要包括:展覽中心、信息中心、科研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培訓中心、圖書館等業務用房。
此外,利用新館序廳正面影壁和兩側各六塊牆體,以遼寧歷史文化為主題,創作銅質浮雕,以展現遼河流域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並為新館建築增加濃厚的文化內涵。從主浮雕方向右前方順時針排列,以主浮雕“文明曙光”為起點,依次為“北土方國”、“開疆拓土”、“華夏一統”、“開發遼東”、“儒風北漸”、“隋唐營州”、“契丹肇興”、“金代東京”、“九邊之首”、“滿族崛起”、“東北易幟”、“國歌序曲”。13塊浮雕以高度概括的藝術形象系統生動地展現遼河文化的發展史,也是遼博新館序廳的特別之處。
新遼博夜景新遼博夜景

陳列展覽

遼寧歷史文物專題陳列
《遼寧歷史文物專題陳列》以中國通史為經,以地方歷史為緯,依遼寧地區重要考古資料為據,採取重點文物專題組合的形式,以突出遼寧地方特色為宗旨。以舊石器時代的營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漢以後各時期以漢族為主體,包括匈奴鮮卑高麗、契丹、女真等諸民族的文化遺存為內容,構成一個具有鮮明地方特點和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陳列體系。
饕餮紋大圓鼎 遼博館藏饕餮紋大圓鼎 遼博館藏
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
遼寧省博物館從館藏的當年末代皇帝溥儀由紫禁城帶出並散佚到東北各地的中國古代書畫珍品中,精選了二十件國寶級書畫藏品進行展出,使觀眾得以一睹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風采,從中領略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內涵。
展覽匯集了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的晉、唐、宋、元、遼、金、明、清歷代書畫珍品,唐歐陽詢《行書千字文》 , 價值非凡。北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為其傳世草書孤本。唐周昉《簪花仕女圖》是體現唐代現實主義繪畫風格的傳世巨作,富麗典雅,為遼博的鎮館之寶。清徐揚《姑蘇繁華圖》為清代風俗畫巨作,精緻而生動地表現了清乾隆年間蘇州一帶的繁華景象,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中國古代碑誌展
系統的展示館藏的從東漢至明清歷代碑誌總計120件。其中東漢《袁敞碑》《熹平石經》《三體石經》 、大遼蕭太后的子孫——遼朝第六、七、八代皇帝:聖宗耶律隆緒、興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及這三代皇后的墓誌。其均為世人難得一見的國寶級文物。這個展覽既表現了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嬗變,也記錄了遼寧大地多民族融匯統一的歷史演進。
遼代陶瓷精品展
建立了遼朝契丹民族,是馳騁在中國北方的騎馬民族。它創造的陶瓷文化,在中國的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獨特的風格。遼代陶瓷是館藏特色之一,精選了近200件文物,展現了具有濃郁騎馬民族特點的各類雞冠壺和色彩鮮明、造型質樸的遼三彩。
清宮瓷器展
這個展覽以清代宮廷藏官窯瓷器為主,分膳食、陳設、文玩、祭祀四個部分,精選了青花、五彩、粉彩、琺瑯彩、郎窯紅等美輪美奐的官窯瓷器,既滿足了觀眾一覽清宮官窯瓷器精品的需要,又介紹了官窯瓷器的欣賞鑑定、評估定價的系統收藏知識。可以說,觀看這個展覽,是一堂生動的“鑒寶”見習課。
中國古代貨幣展
蜚聲中外的清代李佐賢《古泉匯》中著錄遺存的中國古代各時期的錢幣展覽,從西周布幣開始,至明末清初吳三桂之孫吳世璠所鑄“洪化通寶”為止,共展出歷代錢幣近兩千枚,同時在遼寧省出土的世所罕見的漢代馬蹄金。

館藏文物

遼寧博物館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藝術性博物館之一。館藏書法精品有樸實秀碭的傳世珍寶晉人書《曹娥詩辭》,剛勁挺秀的唐歐陽詢夢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書千字文》,歐氏真跡堪稱寥若晨星,歷年為書家之典範。另外,還有已成為傳世孤本的唐武則天弘文館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和唐狂派創始人張旭《古詩四帖》等,以及兩宋時期皇帝趙佶、趙構、趙昚祖孫三代流傳下來的真跡。其中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高宗趙構《書曹植洛神賦卷》兩幅作品,處帝王之尊,頗具神韻。大詩人陸游八十歲時的《自書詩帖》爐火純青,草法蒼勁豪邁,堪稱詩書雙壁。
遼寧省博物館市府館外貌(2015年閉館)遼寧省博物館市府館外貌(2015年閉館)
繪畫精品有中唐開元年間周昉之《簪花仕女圖》,其筆下仕女“曲眉豐肌,艷麗多姿”,使人不僅能從中領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也深刻地體味到了唐貞觀年間上層貴族們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林木陰森山巒起伏,官員待渡,意境幽遠”,顯現出中國畫的絕佳境地,被稱為劃時代之傑作,宋徽宗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通過對虢國夫人等貴婦人遊春的描述,顯露楊貴妃家族驕奢,圖中精巧構思,精美的筆法,為後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寶。
遼寧博物館館藏曆代絲繡、晉唐宋元書畫聞名天下,東北地區考古發現,特別是遼瓷,古地圖與歷代貨幣、甲骨、青銅器、碑誌也較為著名。刻絲又名緙絲,是一種通經斷緯,正反面紋樣相同的藝術織作。遼博收藏的北宋《紫鸞鵲譜》、南宋名家朱克柔運絲如筆的刻絲力作《牡丹圖》、《山茶圖》等品藝高雅,堪稱世界奇技。這些藝術珍品中的一部分是愛新覺羅·溥儀,這位清朝末代皇帝從北京攜至長春,於偽滿州國垮台時散佚,而後輾轉得歸遼博收藏。
館內藏品中尤為富於地方特色的還有遼代瓷器,它們大多出自墓葬之中,遼瓷源中原制瓷工藝,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風格,形制依契丹族習俗,適應遊獵騎牧生活,有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三彩海棠式盤、碟等。可謂豐富多彩。至於遼代帝陵出土的遼聖、興、道宗三代帝、後哀冊,有漢文和契丹文兩種,鐫刻精細,保存完整,為海內僅存珍寶。
館藏青銅器亦頗為豐富,既有考古發掘品,又有傳世佳品,遼寧出土的青銅器中,禮器多同於中原而兵器、用器則頗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館藏精品

遼寧博物館藏品總量達11.5萬件,以遼寧地區考古出土文物和傳世的歷史藝術類文物為主體,藏品分為考古、書畫、雕刻、陶瓷、絲繡、服飾、銅器、貨幣、漆器、景泰藍、家具、古生物、少數民族文物、甲骨、碑誌等17類文物,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收藏體系,其中尤以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歷代碑誌、明清版畫、古地圖、清李佐賢《古泉匯》著錄的歷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
《虢國夫人遊春圖》絹本設色,縱51.8、橫148厘米。繪九人八馬出行,人物衣飾華貴,仕女風姿綽約,駿馬雄健豐肥;線條細勁圓轉,敷色濃艷脫俗。文物制度與畫風均符合唐代繪畫風格。本卷畫心無作者款印,前隔水有金章宗瘦金書“天水摹張萱虢國夫人有春圖”題簽一行。
遼寧省博物館(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其筆勢奔放流暢,跌宕起伏,富有一種似音樂旋律的美感。氣勢頗為壯觀,毫不亞於唐代草書書聖張旭與懷素,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遼寧省博物館(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
彌勒佛像在材料選擇和刺繡技法上承襲古代繡佛的傳統,使用當時北方流行的刺繡針法,又把南方的畫繡技藝融入其中。採用單絲線、雙股粗捻線、捻金線和髮絲等多種材料,繡線色彩華美,針法曲盡變化。彌勒的臉部斜向均勻施繡,皺紋的邊緣加密繡線,呈現強烈的立體效果。眉毛用髮絲按生長方向自然施繡,再用髮絲釘牢。袈裟則先把捻線放捻平鋪,上面壓線繡各種錦紋圖案和花瓣。材料多樣,技法精工,不愧為明晚期的精品。
顧繡彌勒佛像圖軸顧繡彌勒佛像圖軸
“婦田”觚, 商代(公元前17世紀末—公元前11世紀),高22厘米,腹徑6.2厘米,口徑13.7厘米,底徑8.3厘米。青銅禮器,喇叭口,長頸,腹部和足上有獸面紋裝飾,上有銘文“婦田”。
“婦田”觚“婦田”觚
明朝的萬曆年間李應試本刻本利瑪竇繪製的《兩儀玄覽圖》,由八幅組成通屏世界地圖,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學成果,明、清兩朝得以據此進一步認識世界。
兩儀玄覽圖兩儀玄覽圖
遼寧省北票市水泉出土的五代(907—960年)耀州窯青瓷飛魚形水盂,高9.3、長14、寬7.4厘米。整體造型設計成龍魚形,上顎向上翻卷,雙翅高振呈飛翔狀,魚尾商橋,呈“U”字形,器內隔成前後兩室,底置小圈足。白瓷胎,胎質細膩堅硬。內外施滿青釉,釉色潤澤晶瑩、青翠欲滴,足根無釉。
耀州窯青瓷飛魚形水盂耀州窯青瓷飛魚形水盂
玉豬龍高15、寬10.2、厚3.8厘米,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這件是已知紅山文化玉豬龍中形體較大,形制最規整的一件。白色蛇紋葉岩,肥首大耳,圓睛、吻部前突,口微張,獠牙外露,體蜷曲如環,扁圓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豬龍明確出土於墓葬中,而且成對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會地位、等級、權力的象徵,是按照一定規格製成的原始“禮器”。
玉豬龍玉豬龍
1906年, 吉林集安鄉民築路發現曹魏安邑侯平定高句麗反叛紀功。碑系赭紅色含石英粒岩石鑿刻而成,發現時只殘餘全碑之左上角,表面光潔,碑陰亦作修琢。殘長39厘米、寬30厘米、厚88.5厘米。漢字陰刻,可見7行47字,另有三字雖殘但可辨識,共得50字。其字型為隸書,遒勁古樸鑿刻工拙。
遼寧省博物館(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

機構設定

博物館設有十六個部門。分別是:業務辦公室、黨委辦公室、人事老幹部科、行政科、物業部、信息中心、保衛科、財務科、產業部、宣教部、設計部、保管部、歷史部、藝術部、技術一部、技術二部。

現任領導

館 長:馬寶傑
個人資料:男,1965年7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碩士學歷,研究館員,曾任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現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遼寧省政協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博物館學會秘書長等職。
黨委書記:宮長平
個人資料:男,1976年10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碩士學位。曾任遼寧省文化廳市場處副處長,遼寧省文化廳文物執法監督處副處長,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現任遼寧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
副館長:劉 寧
個人資料:女,1968年1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博士學歷,漢族,研究館員。現任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理事長。
副館長:戴洪文
個人資料:女,1966年10月出生,滿族,碩士學歷,研究館員,曾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助理。現任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中國陶瓷學會理事。
副館長:陸 宏
個人資料:男,1963年4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曾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助理。現任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
館長助理:張 力
個人資料:男,1971年2月出生,漢族,碩士學歷,研究館員。現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助理,中國博物館學會兵器與軍事歷史專業委員會理事,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秘書長。
館長助理:黃偉利
個人資料:男,1960年6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研究館員。現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助理。

大事記

2015年10月24日——2016年2月14日“晶火傳奇——歐洲玻璃藝術珍品展”今日開幕
2015年7月10日——2015年10月10日“飛越歐洲的雄鷹——拿破崙文物特展”開展
2015年5月16日遼寧省博物館渾南新館,實現一期試開館。遼寧省博物館新館工程,獲評2014年度中國建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魯班獎,試開館發行的一套四枚紀念封和三種館藏文物的明信片
2015年3月30日,遼寧省博物館市府館,正式關閉,
2014年12月20日,由義大利引進的“曙光時代——義大利的伊特魯里亞文明”開展
9月30日,從義大利的引進展“從文藝復興到黃金時代——威尼斯之輝”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展品 100件/組,分油畫和器物兩大類。
5月23日“歷史的跨越──紀念《澳門基本法》頒布二十一周年暨澳門回歸十四周年圖片展”
2月14日上午,“遼寧省博物館赴韓國國立大邱博物館舉辦‘大彩契丹——遼寧省博物館藏遼代三彩展’
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在世博會“中國國家館”舉辦“智慧長河展”,館藏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及“遼代鴨嘴水注瓶”參展。
2009年6月11日,館藏5部古籍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並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藏單位。
新館開業宣傳海報新館開業宣傳海報
2008年1月31日,名譽館長、著名學者、書畫鑑賞家、書法家、博物館學家、遼寧省“人民鑑賞家”楊仁愷,因病在瀋陽逝世,享年93歲。
2007年3月20日,文物保護科研專項《法庫葉茂台遼墓出土紡織品保護方案》、《館藏金屬類文物修複方案》被國家文物局批准通過。這在遼寧省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尚屬首次。
2006年3月,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遼寧省博物館承辦組織《遼海講壇·百姓講座》。
2005年5月15日—17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全國博物館第六屆(2003—2004年度)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在瀋陽舉行,遼寧省博物館六個館藏文物專題展覽榮獲十大精品獎。
2004年11月12日,籌建六年的遼寧省博物館市府館開館。時任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聞世震、瀋陽軍區政委姜福堂、省長張文岳、文化部副部長鄭欣淼等領導出席開館儀式。同時,舉辦《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
2003年7月,原館址坐落於和平區十緯路湯玉麟公館院內,從1949年7月7日正式開館到搬遷經歷54年時間。館藏11.5萬餘件(組)文物資料,歷經半年多時間的認真清點與精心包裝,僅用五天時間順利遷入新館。
1999年9月8日,在館慶五十周年之際,舉辦《遼寧十大考古發現精品展》、《遼寧省博物館五十年回顧展》、《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精品展》,並舉行了紀念大會。時任省委副書記張行湘、副省長張榕明等領導及省內外文博界和文化界代表300餘人應邀參加。
1997年3月6日,遼寧省文化廳主持召開“省博物館和省藝術中心”新館建設規劃會。通過了“二館新建地址在市府廣場東側,屬一地兩體建築,共占地面積3.28萬平方米的決定。
1995年2月23日,法籍華人邱治平受法國愛伯特·肯恩博物館館長傑·包索女士的委託,專程將愛伯特·肯恩博物館保存的1912—1913年間盛京老照片共80餘張無償捐贈 。
1993年8月19日—24日,由耿寶昌、楊伯達、張慶昌、郝本性、杜廼松等專家組成的國家一級文物鑑定組來館鑑定館藏文物。
1992年8月,完成歷代碑刻陳列室的改陳並正式對外開放。 9月25日,館藏部分文物赴日本富山縣參加“世界博覽會”。
1991年3月,組織“遼寧省首屆講解員培訓班”, 39名來自全省20個博物館、紀念館的講解員參加培訓班學習。5月,編輯出版全國第一部群教工作文集——《開拓集》。
1990年9月,與其它文博單位共同籌辦的“遼寧省考古博物館學會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並舉行了第一次學術交流會。
1989年9月7日—9日,舉辦館慶四十周年國際學術交流會,美國、日本、香港、北京、上海、南京學者近三百人參加。配合館慶,舉辦《遼寧歷史文物專題陳列》、《中國古代繪畫展》、《中國古代書法特展》、《中國古代絲繡特展》、《明清瓷器精品展》。
1988年5月,遼寧省編制委員會批准我館增加編制48個,至此,全館人員編制為148個。
1987年1月3日,經遼寧省編委批准,成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該所以原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為主組建。
1986年3月16日—23日,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先生應邀來館,對藏陶瓷進行了鑑定。
1985年10月16日,召開“博物館之友”第一次會議,首批發展博物館之友31人。10月,館工會成立。
1984年2月4日—3月25日,《秦代兵馬俑全國巡迴展覽》館展出50天,觀眾高達150,926人(次)。
1983年2月21日,遼寧省計畫委員會批准在原館址西側擴建展覽樓4,000平方米,擴建文物庫房1,000平方米。
1982年9月8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來館視察。10月5日,李文信館長逝世。
1981年5月—年底,保管部對館藏十八類文物、六類資料進行清點,這是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次清點館藏文物。
1980年4月,組成7人學術委員會,負責館內初級職稱的評定和中高級職稱的推薦工作及其他有關業務學術活動。
1979年5月3日,恢復館長制,遼寧省委宣傳部、遼寧省文化局任命李文信為館長,鄧學儒(兼黨總支書記)、楊仁愷、郝匯川(兼黨總支副書記)、董貴勤(兼黨總支副書記)、朱貴為副館長。
1978年1月—2月,和遼寧省文物店有關人員組成的鑑定小組,對“文化大革命”期間送交我館的查抄物品逐件進行鑑別和估價。
1977年,館文物工作隊由李慶發領隊開始發掘建平水泉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
1976年5月,文物工作隊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赤峰敖漢旗大甸子青銅時代墓地。
1974年4月21日—5月15日,由遼寧省文化局主持,與鐵嶺地區文化局共同發掘法庫縣葉茂台遼墓。墓中出土遼畫二幅、小帳式棺室以及遼代絲織服飾、雙陸、瓷器等,屬於遼代墓葬的重大發現。
1973年3月6日,喀左縣平房子北洞村一號窖藏坑出土的亞微罍、雷紋瓿等6件殷周時期青銅器入藏。
1972年12月,“遼寧省圖書博物館”重新分開,恢復為“遼寧省圖書館”和“遼寧省博物館”兩個單位。
1971年8月—11月,從省內鐵嶺、新賓等地農村抽調90名插隊知識青年來遼寧省圖書博物館工作,其中40名分配在博物組。
1970年1月,瀋陽化工研究院張少銘將個人所藏珍貴善本圖書681冊和一批重要文物捐贈遼寧省圖書博物館,其中的文物(銅器、書畫)入藏遼寧省博物館。
1969年3月—11月,孫守道等在鐵嶺熔煉廠揀選一批銅器總計853件(組)入藏。 7月,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文物店合併,稱“遼寧省圖書博物館”(文物部分稱博物組)。
1968年10月—11月,遼寧省博物館全體幹部去盤錦“遼寧省‘五七’幹校”及瀋陽“後方幹校”,僅有少數人員在館留守。
1967年,北票縣東官營子出土的戰國時期“燕王職戈”入藏。1967年,喀左縣南公營子清代丹巴多爾濟墓出土了大批珠玉製品、絲織品及藍表等珍貴文物入藏。
1966年6月13日,基本陳列《中國歷史藝術陳列》由於文化大革命開始被迫停止展出。
1964年10月,新建成文物庫房一座,同時辟出一級品書畫、絲繡特藏庫一大間,以改善重要文物的收藏條件。
1963年1月25日,基本陳列《中國歷史藝術陳列》正式對外開放。該展覽由5,664件文物及圖表照片資料等組成,較為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並重點突出了東北和遼寧地區的考古發掘成果。
1962年8月24日,中央文化部書畫鑑定小組來沈對所藏1,614件法書繪畫進行鑑定。
1961年5月6日,經遼寧省委書記黃火青、副書記李荒、副省長黃達共同研究,決定遼寧省博物館名稱不變,其性質恢復為歷史藝術博物館。
1960年本,延安革命博物館贈給我館革命文物32件、資料180件。實有文物總數為43,130件(組)。
1959年1月5日,東北博物館改為遼寧省博物館。
1958年1月6日,將原研究室、陳列部合併改為陳群部,負責陳列設計、美術加工、民眾工作、圖書管理等;將原秘書處改為辦公室,負責人事、檔案、財會、行政管理等;將原保管部、文物隊合併改為文物保管部,負責文物徵集、保管、登記、修復、野外發掘、文物調查、搶救等。
1957年12月,按照上級指示,館內精簡人員三分之一,館內大批幹部下放農村,重點下放地區為北鎮縣大市鄉。
1956年4月,孫守道、郭文宣調查省內古生物化石,發現更新世晚期智人階段的人類上臂骨化石,被命名為“建平人”,入藏遼寧省博物館。
1955年5月11日—8月22日,由李文信主持,孫守道、徐秉琨、陳大為、王增新、董彥明、王金盧、李慶發、馮永謙等發掘遼陽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發掘面積2萬多平方米。發現居住址6處、水井11眼、磚窯7座、鋪石道路2段;發拙漢魏壁畫2座、兒童瓮棺368座。總計出土文物19萬餘件。同時還發掘了三道壕村東、西兩區的魏晉墓與清墓。
1954年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發布文化部(54)文部劉字第5038—4號函,就性質和定位做出指示:“……東北博物館——根據該館原有基礎及考古工作的需要,該館可為歷史藝術性質博物館。
1953年5月,改由瀋陽市文化局領導。
1952年春,鑒於訥河水災威脅,將存放在訥河縣的文物轉運至黑龍江省北安縣保管。
1950年年初,東北銀行將東晉人書《曹娥誄辭》、唐周昉《簪花仕女圖》、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人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南宋文天祥書《木雞集序》等一大批宋元明清珍貴書畫撥交我館收藏。
1949年春,東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原“國立瀋陽博物院籌備委員會古物館”更名為“東北博物館”,由東北文物管理處處長王修兼任館長。
1948年4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在哈爾濱成立了“東北文物保管委員會”,由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高崇民和教育委員會主任車向忱分別任主任委員和副主任委員。“文保會”成立後,積極開展文物的徵集保管工作,並開始籌建東北博物館。

參觀信息

注意事項

1、免費參觀時間:春夏秋季參觀時間,4月1日——10月31日,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16:00停止入場)。星期一(國家法定假日除外)閉館,除夕日閉館。冬季參觀時間,11月1日——次年3月31日,9:30——16:30(15:30停止入場)開館,星期一(國家法定假日除外)閉館,除夕日閉館。
2、為確保參觀秩序和文物安全,每天上午(9:00—12:00)控制參觀人數在2000人次內,下午(13:00—15:30)控制參觀人數在 1000人次內。節假日每天上午(9:00—12:00)控制參觀人數在3000人次內,下午(13:00—15:30)控制參觀人數在2000人次內。 12:00---13:00時暫停入場,15:30停止入場。
目前只開放一樓(二三樓正在布展)目前只開放一樓(二三樓正在布展)
3、團體參觀須提前三天電話預約,參觀時憑介紹信或旅行社任務派遣書到前台諮詢處辦理參觀手續,並通過安檢入場參觀。節假日與雙休日不安排本地團體參觀。
4、參觀觀眾入場需在入口排隊,按次序接受安全檢查,經安檢工作人員確認許可後,方可入場參觀。對拒絕接受安檢者,謝絕入場參觀。5、觀眾隨身所攜帶包裹、物品需放入安檢機進行檢查,經安檢工作人員確認許可後,方可帶入展館內。
6、觀眾接受安檢前,需將隨身攜帶的金屬物品放入物品筐內,待通過安檢門並經確認安全後,再由本人取回隨身物品。嚴禁攜帶槍枝彈藥、管制刀具、易燃、易爆、危險品入場。如在安全檢查中發現觀眾攜有上述物品,將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7、攜帶軟、硬包裝飲料及其它液體入場參觀,必須通過安檢,飲料需經本人試飲後方可帶入展樓內。
8、衣冠不整者、精神病患者、酗酒者、攜帶寵物者謝絕入內。學齡前兒童、小學生須有監護人帶領參觀;高齡老年人、行動不便者須有親屬陪伴參觀。
9、嚴禁在展館內吸菸、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和隨地便溺;請勿在展館內喧譁、嬉鬧、就餐。
10、請勿觸摸展品、展櫃、各種消防開關,請勿使用閃光燈拍照。愛護展館內外公共設施、花草樹木,如有損壞須照價賠償。
11、博物館免費提供存包、飲水、定時講解等項服務,免費提供輪椅、嬰兒車、擦鞋器等服務設施。
12、博物館服務性項目按物價部門有關檔案規定收費,收費項目包括:非定時講解、圖書、紀念品等。

交通信息

1.乘坐捷運二號線至白塔河路站,轉乘有軌電車一號線至運行中心下車,再南行800到達遼寧省博物館。
2.乘坐捷運二號線至21世紀大廈站,再換乘有軌電車三號線至和鴻廣場站,西行500米即是。
3.乘坐130路或108路公車至全運五路公交樞紐站,西行300米即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