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博物館位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渾南區智慧三街157號,為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其前身為1949年7月7日開館的東北博物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素以藏品豐富,特色鮮明而享譽海內外。館藏文物總量達11.2萬件(套),其中尤以《曹娥誄辭》《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張旭的《草書古詩四帖》《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北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瑞鶴圖》等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歷代碑誌、明清版畫、古地圖、清李佐賢《古泉匯》著錄的歷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
遼寧省博物館出版有《館刊》《紅山文化玉器研究》《清宮散佚國寶特集(書法卷繪畫卷)》等學術著作。"遼寧博物館新館文物專題展" 榮獲第六屆(2003--2004年度)全國(中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評選精品獎。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遼寧省博物館
- 外文名稱:Liaoning Provincial Museum
- 類別:綜合類博物館
- 地點:遼寧省瀋陽市渾南新區智慧三街157號
- 開放時間:4月1日至10月31日9:00—17:0011月1日至3月31日9:30—16:30
- 館藏精品:《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曹娥誄辭》《夢奠帖》等
歷史沿革
建築布局
陳列展覽
館藏文物
館藏精品
《虢國夫人遊春圖》絹本設色,縱51.8、橫148厘米。繪九人八馬出行,人物衣飾華貴,仕女風姿綽約,駿馬雄健豐肥;線條細勁圓轉,敷色濃艷脫俗。文物制度與畫風均符合唐代繪畫風格。本卷畫心無作者款印,前隔水有金章宗瘦金書“天水摹張萱虢國夫人有春圖”題簽一行。 | |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其筆勢奔放流暢,跌宕起伏,富有一種似音樂旋律的美感。氣勢頗為壯觀,毫不亞於唐代草書書聖張旭與懷素,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 |
彌勒佛像在材料選擇和刺繡技法上承襲古代繡佛的傳統,使用當時北方流行的刺繡針法,又把南方的畫繡技藝融入其中。採用單絲線、雙股粗捻線、捻金線和髮絲等多種材料,繡線色彩華美,針法曲盡變化。彌勒的臉部斜向均勻施繡,皺紋的邊緣加密繡線,呈現強烈的立體效果。眉毛用髮絲按生長方向自然施繡,再用髮絲釘牢。袈裟則先把捻線放捻平鋪,上面壓線繡各種錦紋圖案和花瓣。材料多樣,技法精工,不愧為明晚期的精品。 | |
“婦田”觚, 商代(公元前17世紀末—公元前11世紀),高22厘米,腹徑6.2厘米,口徑13.7厘米,底徑8.3厘米。青銅禮器,喇叭口,長頸,腹部和足上有獸面紋裝飾,上有銘文“婦田”。 | |
明朝的萬曆年間李應試本刻本利瑪竇繪製的《兩儀玄覽圖》,由八幅組成通屏世界地圖,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學成果,明、清兩朝得以據此進一步認識世界。 | |
遼寧省北票市水泉出土的五代(907—960年)耀州窯青瓷飛魚形水盂,高9.3、長14、寬7.4厘米。整體造型設計成龍魚形,上顎向上翻卷,雙翅高振呈飛翔狀,魚尾商橋,呈“U”字形,器內隔成前後兩室,底置小圈足。白瓷胎,胎質細膩堅硬。內外施滿青釉,釉色潤澤晶瑩、青翠欲滴,足根無釉。 | |
玉豬龍高15、寬10.2、厚3.8厘米,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這件是已知紅山文化玉豬龍中形體較大,形制最規整的一件。白色蛇紋葉岩,肥首大耳,圓睛、吻部前突,口微張,獠牙外露,體蜷曲如環,扁圓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豬龍明確出土於墓葬中,而且成對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會地位、等級、權力的象徵,是按照一定規格製成的原始“禮器”。 | |
1906年, 吉林集安鄉民築路發現曹魏安邑侯平定高句麗反叛紀功。碑系赭紅色含石英粒岩石鑿刻而成,發現時只殘餘全碑之左上角,表面光潔,碑陰亦作修琢。殘長39厘米、寬30厘米、厚88.5厘米。漢字陰刻,可見7行47字,另有三字雖殘但可辨識,共得50字。其字型為隸書,遒勁古樸鑿刻工拙。 |
機構設定
現任領導
個人資料:男,1965年7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碩士學歷,研究館員,曾任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現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遼寧省政協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博物館學會秘書長等職。
個人資料:男,1976年10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碩士學位。曾任遼寧省文化廳市場處副處長,遼寧省文化廳文物執法監督處副處長,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現任遼寧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
個人資料:女,1968年1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博士學歷,漢族,研究館員。現任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理事長。
個人資料:女,1966年10月出生,滿族,碩士學歷,研究館員,曾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助理。現任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中國陶瓷學會理事。
個人資料:男,1963年4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曾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助理。現任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
個人資料:男,1971年2月出生,漢族,碩士學歷,研究館員。現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助理,中國博物館學會兵器與軍事歷史專業委員會理事,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秘書長。
個人資料:男,1960年6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研究館員。現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助理。
大事記
2009年6月11日,館藏5部古籍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並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藏單位。
2007年3月20日,文物保護科研專項《法庫葉茂台遼墓出土紡織品保護方案》、《館藏金屬類文物修複方案》被國家文物局批准通過。這在遼寧省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尚屬首次。
2006年3月,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遼寧省博物館承辦組織《遼海講壇·百姓講座》。
2005年5月15日—17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全國博物館第六屆(2003—2004年度)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在瀋陽舉行,遼寧省博物館六個館藏文物專題展覽榮獲十大精品獎。
2004年11月12日,籌建六年的遼寧省博物館市府館開館。時任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聞世震、瀋陽軍區政委姜福堂、省長張文岳、文化部副部長鄭欣淼等領導出席開館儀式。同時,舉辦《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
2003年7月,原館址坐落於和平區十緯路湯玉麟公館院內,從1949年7月7日正式開館到搬遷經歷54年時間。館藏11.5萬餘件(組)文物資料,歷經半年多時間的認真清點與精心包裝,僅用五天時間順利遷入新館。
1999年9月8日,在館慶五十周年之際,舉辦《遼寧十大考古發現精品展》、《遼寧省博物館五十年回顧展》、《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精品展》,並舉行了紀念大會。時任省委副書記張行湘、副省長張榕明等領導及省內外文博界和文化界代表300餘人應邀參加。
1997年3月6日,遼寧省文化廳主持召開“省博物館和省藝術中心”新館建設規劃會。通過了“二館新建地址在市府廣場東側,屬一地兩體建築,共占地面積3.28萬平方米的決定。
1995年2月23日,法籍華人邱治平受法國愛伯特·肯恩博物館館長傑·包索女士的委託,專程將愛伯特·肯恩博物館保存的1912—1913年間盛京老照片共80餘張無償捐贈 。
1993年8月19日—24日,由耿寶昌、楊伯達、張慶昌、郝本性、杜廼松等專家組成的國家一級文物鑑定組來館鑑定館藏文物。
1992年8月,完成歷代碑刻陳列室的改陳並正式對外開放。 9月25日,館藏部分文物赴日本富山縣參加“世界博覽會”。
1991年3月,組織“遼寧省首屆講解員培訓班”, 39名來自全省20個博物館、紀念館的講解員參加培訓班學習。5月,編輯出版全國第一部群教工作文集——《開拓集》。
1990年9月,與其它文博單位共同籌辦的“遼寧省考古博物館學會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並舉行了第一次學術交流會。
1989年9月7日—9日,舉辦館慶四十周年國際學術交流會,美國、日本、香港、北京、上海、南京學者近三百人參加。配合館慶,舉辦《遼寧歷史文物專題陳列》、《中國古代繪畫展》、《中國古代書法特展》、《中國古代絲繡特展》、《明清瓷器精品展》。
1988年5月,遼寧省編制委員會批准我館增加編制48個,至此,全館人員編制為148個。
1987年1月3日,經遼寧省編委批准,成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該所以原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為主組建。
1986年3月16日—23日,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先生應邀來館,對藏陶瓷進行了鑑定。
1985年10月16日,召開“博物館之友”第一次會議,首批發展博物館之友31人。10月,館工會成立。
1984年2月4日—3月25日,《秦代兵馬俑全國巡迴展覽》館展出50天,觀眾高達150,926人(次)。
1983年2月21日,遼寧省計畫委員會批准在原館址西側擴建展覽樓4,000平方米,擴建文物庫房1,000平方米。
1982年9月8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來館視察。10月5日,李文信館長逝世。
1981年5月—年底,保管部對館藏十八類文物、六類資料進行清點,這是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次清點館藏文物。
1980年4月,組成7人學術委員會,負責館內初級職稱的評定和中高級職稱的推薦工作及其他有關業務學術活動。
1979年5月3日,恢復館長制,遼寧省委宣傳部、遼寧省文化局任命李文信為館長,鄧學儒(兼黨總支書記)、楊仁愷、郝匯川(兼黨總支副書記)、董貴勤(兼黨總支副書記)、朱貴為副館長。
1978年1月—2月,和遼寧省文物店有關人員組成的鑑定小組,對“文化大革命”期間送交我館的查抄物品逐件進行鑑別和估價。
1977年,館文物工作隊由李慶發領隊開始發掘建平水泉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
1976年5月,文物工作隊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赤峰敖漢旗大甸子青銅時代墓地。
1974年4月21日—5月15日,由遼寧省文化局主持,與鐵嶺地區文化局共同發掘法庫縣葉茂台遼墓。墓中出土遼畫二幅、小帳式棺室以及遼代絲織服飾、雙陸、瓷器等,屬於遼代墓葬的重大發現。
1973年3月6日,喀左縣平房子北洞村一號窖藏坑出土的亞微罍、雷紋瓿等6件殷周時期青銅器入藏。
1972年12月,“遼寧省圖書博物館”重新分開,恢復為“遼寧省圖書館”和“遼寧省博物館”兩個單位。
1971年8月—11月,從省內鐵嶺、新賓等地農村抽調90名插隊知識青年來遼寧省圖書博物館工作,其中40名分配在博物組。
1970年1月,瀋陽化工研究院張少銘將個人所藏珍貴善本圖書681冊和一批重要文物捐贈遼寧省圖書博物館,其中的文物(銅器、書畫)入藏遼寧省博物館。
1969年3月—11月,孫守道等在鐵嶺熔煉廠揀選一批銅器總計853件(組)入藏。 7月,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文物店合併,稱“遼寧省圖書博物館”(文物部分稱博物組)。
1968年10月—11月,遼寧省博物館全體幹部去盤錦“遼寧省‘五七’幹校”及瀋陽“後方幹校”,僅有少數人員在館留守。
1967年,北票縣東官營子出土的戰國時期“燕王職戈”入藏。1967年,喀左縣南公營子清代丹巴多爾濟墓出土了大批珠玉製品、絲織品及藍表等珍貴文物入藏。
1966年6月13日,基本陳列《中國歷史藝術陳列》由於文化大革命開始被迫停止展出。
1964年10月,新建成文物庫房一座,同時辟出一級品書畫、絲繡特藏庫一大間,以改善重要文物的收藏條件。
1963年1月25日,基本陳列《中國歷史藝術陳列》正式對外開放。該展覽由5,664件文物及圖表照片資料等組成,較為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並重點突出了東北和遼寧地區的考古發掘成果。
1962年8月24日,中央文化部書畫鑑定小組來沈對所藏1,614件法書繪畫進行鑑定。
1961年5月6日,經遼寧省委書記黃火青、副書記李荒、副省長黃達共同研究,決定遼寧省博物館名稱不變,其性質恢復為歷史藝術博物館。
1960年本,延安革命博物館贈給我館革命文物32件、資料180件。實有文物總數為43,130件(組)。
1959年1月5日,東北博物館改為遼寧省博物館。
1958年1月6日,將原研究室、陳列部合併改為陳群部,負責陳列設計、美術加工、民眾工作、圖書管理等;將原秘書處改為辦公室,負責人事、檔案、財會、行政管理等;將原保管部、文物隊合併改為文物保管部,負責文物徵集、保管、登記、修復、野外發掘、文物調查、搶救等。
1957年12月,按照上級指示,館內精簡人員三分之一,館內大批幹部下放農村,重點下放地區為北鎮縣大市鄉。
1956年4月,孫守道、郭文宣調查省內古生物化石,發現更新世晚期智人階段的人類上臂骨化石,被命名為“建平人”,入藏遼寧省博物館。
1955年5月11日—8月22日,由李文信主持,孫守道、徐秉琨、陳大為、王增新、董彥明、王金盧、李慶發、馮永謙等發掘遼陽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發掘面積2萬多平方米。發現居住址6處、水井11眼、磚窯7座、鋪石道路2段;發拙漢魏壁畫2座、兒童瓮棺368座。總計出土文物19萬餘件。同時還發掘了三道壕村東、西兩區的魏晉墓與清墓。
1954年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發布文化部(54)文部劉字第5038—4號函,就性質和定位做出指示:“……東北博物館——根據該館原有基礎及考古工作的需要,該館可為歷史藝術性質博物館。
1953年5月,改由瀋陽市文化局領導。
1952年春,鑒於訥河水災威脅,將存放在訥河縣的文物轉運至黑龍江省北安縣保管。
1950年年初,東北銀行將東晉人書《曹娥誄辭》、唐周昉《簪花仕女圖》、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人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南宋文天祥書《木雞集序》等一大批宋元明清珍貴書畫撥交我館收藏。
1949年春,東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原“國立瀋陽博物院籌備委員會古物館”更名為“東北博物館”,由東北文物管理處處長王修兼任館長。
1948年4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在哈爾濱成立了“東北文物保管委員會”,由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高崇民和教育委員會主任車向忱分別任主任委員和副主任委員。“文保會”成立後,積極開展文物的徵集保管工作,並開始籌建東北博物館。
參觀信息
注意事項
2、為確保參觀秩序和文物安全,每天上午(9:00—12:00)控制參觀人數在2000人次內,下午(13:00—15:30)控制參觀人數在 1000人次內。節假日每天上午(9:00—12:00)控制參觀人數在3000人次內,下午(13:00—15:30)控制參觀人數在2000人次內。 12:00---13:00時暫停入場,15:30停止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