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廣東省,《
史記》中稱“
南越”,《
漢書》稱“南粵”。
先秦古籍中越即粵,粵、越通用,是對
長江以南沿海一帶部落的統稱,《
呂氏春秋》中稱“
百越”,廣東屬百越之中的南越。後來"粵"和"越"區分,粵指廣東,越指浙江。在歷史長河中,
廣州、
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
廣東省及其轄境。
據考古研究,廣東的人類歷史可以遠溯到距今數十萬年前;廣東
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考古發現,嶺南在
舊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活動,60萬年至8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蹟。距今約12.9萬年以前,
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
馬壩人)。廣東出土1.4萬年前稻作遺存,或成稻作文明源頭。
商與
西周時代,廣東先民與
中原商、周王朝有經濟文化的往來。
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
楚庭、
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係。《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
楚國有軍事、政治關係。考古發現廣東新石器文明與青銅文明一度燦爛。正史記載中,嶺南盡皆“南蠻之地”,至秦時期秦軍南下始融入文明。考古學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這是“歷史的誤會”——廣東博羅出土的大量文物實證表明,嶺南地區存在過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先秦古籍將
長江以南沿海一帶部落統稱為“
百越”。百越部落有自己的信仰文化,《鑒略》:“粵有盤古,生於太荒,首出御世,肇開混茫。”廣東境內花都古代曾經是
瑤族的聚居地,瑤民和
中原地區一樣,將盤古作為始祖崇拜,更有古書稱南海中有盤古國。《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載:“
粵有天皇,是曰天靈, 望獲 強尊”;
天皇氏繼
盤古氏以治,始制
乾支之名,創易書《
連山》;天皇氏是古越人,講古越語,古文獻均稱天皇始制乾支,以木德王天下,其治所在浙江
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
自秦朝統一嶺南後,隨著中原移民不斷南遷,百越部落除了一部分和南遷的中原人融合外,大部分遷入山區或往外遷徙,衍化為今天的
壯族、
瑤族、
黎族、
布依族、
傣族、
侗族、
畲族、
仡佬族、
毛南族、
京族等的少數民族。而廣東地區的漢族主要由南遷的中原移民所形成。
廣東概況
廣東語言狀況複雜,除粵北、粵東有瑤、壯、畲語及粵北土語,主要流行3種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特點、又各有特色的漢語方言。粵方言,又稱廣州話、白話;廣東粵方言在海外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美國紐約、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處廣泛流行。客家方言,廣東是客話最重要的流行地;客方言以梅州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海外的印度尼西亞、模里西斯等國華人社區,客話相當通行。閩方言,廣東閩語屬閩方言閩南一支;廣東閩語是泰國、高棉、法國等華人社區的強勢方言。
廣東政區
全省合計21個
地級市,21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60個市轄區,5個鄉、7個民族鄉、1188個鎮、415個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