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水域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水產資源,餌料資源,鹽業資源,礦產資源,風力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環境保護,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南澳,曾有“島南”、“瀛南”、“井澳”、“白城”之稱。究其來歷:
島南:南北朝以前南澳居民主要集居於雲澳,雲澳在主島的南部,故稱“島南”。
瀛南:南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潮州一帶的義安郡改名為瀛州,南澳在瀛州的南面,故稱“瀛南”。
井澳:據傳,深澳的校場有一古井,水清甘,因而有“井澳”之稱。《南澳志》(齊沖纂修)載:“張學舉曰:南澳,古之井澳也。城北有古井,清甘上出,相傳有南澳即有是井,故名井澳”。
白城:明萬曆四年(1576年),詔設南澳副總兵,首任副總兵白翰紀,在深澳圈地建城,病逝。為紀念其功績,稱南澳為“白城”。
南澳:南澳原為雲澳名稱,相傳隋朝已有此名。南表示在南方,澳為海灣可停泊船之地。明《東里志》(陳天資纂修)載:“淳熙七年(1180年)楊萬里為廣東提點刑獄,先是海寇犯南澳,萬里命諸郡兵討平。此南澳一名見於記載之始”。自此,南澳成為主島稱謂。
建置沿革
商朝時為南越地。潮汕饒平
浮濱文化遺址距今3000年,是商代的文化遺存。
秦、漢時期為南海郡揭陽縣地。
三國後主時,揭陽改隸揚州,南澳仍屬揭陽縣地。
晉鹹和六年(331年),南澳屬東官郡揭陽縣地。
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郡揭陽縣地,立義安郡,轄綏安、海寧、海陽、潮陽、義招五縣,南澳屬綏安、海陽兩縣地。
隋開皇十年(590年)罷郡,改海陽縣為義安縣,隸循州,南澳屬義安縣。開皇十一年,置潮州,復立海陽縣,南澳屬海陽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復立義安郡,南澳屬義安郡的海陽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義安郡稱潮州,南澳屬潮州的海陽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潮州改稱潮陽郡,南澳隸潮陽郡海陽縣。唐乾元元年(758年),潮陽郡復稱潮州,南澳為潮州海陽縣。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宋紹興二年(1132年),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
明洪武二年(1369年),雖建置有所變革,但南澳仍屬海陽縣。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置饒平縣,信寧都,南澳隸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信寧都。明萬曆三年(1575年),南澳設漳、潮副總兵,鎮城設深澳,分福建、廣東二營,劃深澳、隆澳屬廣東潮州府饒平縣,雲澳、青澳屬福建漳州府詔安縣。1576年,始置南澳鎮,屬廣東潮州府。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南澳屬鄭成功藩地(鄭成功仍奉桂王永曆正朔年)。
清康熙二年(1663年),南澳鎮將杜輝降清,徙民內地,境地屬饒平。康熙二十四年,南澳設總兵,下置游擊二,帥閩粵舟師,分福建、廣東二營,深澳、隆澳屬廣東潮州府,雲澳、青澳屬福建漳州府。清雍正十年(1663年),潮州府析饒平縣所屬隆澳、深澳,漳州府析詔安縣所屬雲澳、青澳,置南澳廳,照州縣之例建置。清雍正十三年,設粵閩南澳巡檢司巡檢,“主管監倉,以專責守事”。清宣統三年(1911年),國體改革,地方秩序遂起紛擾,南澳官紳各界協定維持地方治安。翌年,改總鎮府為軍政府、同知為民政長。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道府,改廳為縣,南澳直隸廣東巡按使管轄。民國三年(1914年),設潮循道,雲澳、青澳劃歸廣東省,結束兩省共管建制。民國九年(1920年),廢潮循道,由省長直轄,嗣以舊潮州府屬(大埔除外),設第五行政監察區,置專員,南澳屬第五行政監察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設東區綏靖委員公署,南澳隸屬其管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國民政府撤東區綏靖委員公署,另設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專署,南澳隸屬其管轄。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日寇侵澳,南澳淪陷;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南澳受偽東區行政督察專員專署管轄。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南澳成立縣政府,饒平縣海山島歸南澳管轄,稱第四區(後劃歸饒平縣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24日,日本投降,南澳復員。
1950年2月23日,南澳解放,6月1日,成立南澳縣人民政府,10月1日起隸屬廣東省人民政府潮汕專員公署管轄。
1952年,成立粵東行政公署,南澳屬其轄區。同年6月,撤銷南澳縣建制,改稱為澄海縣南澳特區(因國務院沒有批准,沒有對外公布)。翌年5月,南澳恢復縣級建制,仍屬粵東行政公署轄區。1956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粵東行政區,設汕頭專區,南澳屬汕頭專區轄區。1958年11月,撤銷南澳縣級建制,其行政區域並人饒平縣,稱饒平縣南澳人民公社(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行文批准執行)。翌年11月13日,恢復南澳縣級建制,成立南澳縣人民委員會。
1968年3月,成立南澳縣革命委員會,隸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5年11月22日,南澳縣仍隸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80年1月1日,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汕頭地區行政公署,南澳屬其管轄。同年12月,恢復南澳縣人民政府,屬汕頭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83年12月22日,撤銷汕頭地區行政公署,設立汕頭市,南澳縣屬汕頭市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前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南澳始人版圖,屬南海郡之揭陽縣地。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命澳民盡遷徙入海門守御千戶所,至明永樂二年(1404年),遷澳民回籍耕種。明永樂七年,又遷澳民于海陽縣蘇灣都,虛其地,故南澳成為海盜倭寇巢穴。明萬曆三年(1575年),設南澳副總兵,首任白翰紀在深澳建城設鎮,置中軍及四欽依把總,分福建、廣東兩營,將隆澳、深澳區域劃歸潮州府饒平縣管轄,雲澳、青澳區域劃歸漳州府詔安縣管轄。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南澳屬鄭成功藩地。
清康熙二年(1663年),南澳總兵杜輝降清,徙民內地,至康熙八年(1669年),澳民遷回原籍。清雍正十年(1732年),潮州府分出饒平縣所屬隆澳、深澳,漳州府分出詔安縣所屬雲澳、青澳,置南澳廳。雍正十三年(1734年)十月,又設“粵閩南澳巡檢司巡檢”,“主管監倉,以專責守事”。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南澳設立軍政府。民國2年,改民政長為縣知事。
民國三年(1914年)10月,雲澳、青澳劃歸廣東省。南澳縣分3個區:第一區轄深澳、青澳;第二區轄隆澳;第三區轄雲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裁為2區:第一區青澳、深澳、雲澳;第二區隆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第二區隆澳又分為隆東、隆西2個區,不久再行合併。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南澳淪陷,設1區4鄉64保。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6月,全縣劃為4個區,第四區轄饒平縣海山,後來海山仍歸屬饒平縣,南澳仍設3個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撤區置鄉,全縣劃分為隆東、隆西、深澳、雲澳4個鄉。
解放後
1950年12月,全縣設隆東、隆西、深澳、雲澳4個鄉行政委員會,下轄各村漁、農民協會。1951年6月21日,全縣4個行政鄉重新分為8個鄉。
1952年6月,撤南澳縣建制,成立中共澄海縣南澳區特別委員會(因國務院未批准,故未對外公布),全區成立7個行政鄉,即隆東、隆西、東山、西山、雲澳、深澳、青澳。
1953年5月,南澳恢復縣級建制,全縣不設區,按原7個鄉不變。
1954年5月20日,全縣設10鄉1鎮,即隆東、山頂、羊嶼、西山、荖園、澳前、雲澳、青澳、深澳、東山和後宅鎮。
1957年12月25日,10鄉1鎮合併為4鄉1鎮,即隆東、雲澳、深澳、東山和後宅鎮。1958年5月,全縣4鄉1鎮合併為2個鎮,即後宅鎮(包括原後宅鎮、隆東、東山)、雲澳鎮(即雲澳、深澳2鄉合併)。
1958年11月,撤銷南澳縣級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饒平縣,稱饒平縣南澳人民公社。
1959年1月3日,南澳設3個管理區,即隆澳(包括隆西、西山、東山、羊嶼、宮前)、雲澳(包括雲澳、荖園、澳前)、深澳(包括深澳、青澳)管理區。
1959年11月13日,南澳恢復縣級建制,恢復原來管轄區域,成立南澳縣人民委員會。
1960年3月,全縣設4個管理區,為隆西、隆東、雲澳、深澳。
1961年3月19日,全縣原1個人民公社調整為4個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由原來25個調整為32個,生產隊由原來的127個調整為153個;同年4月24日,成立南澳縣鹽業人民公社。至此,全縣設後宅、隆東、雲澳、深澳、鹽業5個人民公社和黃花山國營林場,下轄40個生產大隊,247個生產隊。
1965年初,後宅人民公社居民大隊從後宅人民公社分出,組建後宅鎮。
1968年3月,南澳縣革命委員會成立,以區域劃分,設後宅、隆東、雲澳人民公社(深澳併入雲澳人民公社)和後宅鎮。鹽業3個生產大隊分別劃入隆東、後宅人民公社。
1980年6月,深澳恢復人民公社建制。全縣設後宅、隆東、雲澳、深澳4個人民公社和後宅鎮。
1983年11月,撤銷雲澳、深澳、隆東3個人民公社建制,設立區。
1984年2月9日,撤銷後宅人民公社建制,其區域歸後宅鎮管轄。
1985年1月成立隆澳鹽場,轄宮前、獅山、南光鹽業管理區。同年3月,改稱南澳縣鹽場。
1986年12月,撤區建鄉鎮,全縣設3鎮1鄉,即後宅鎮、深澳鎮、雲澳鎮、隆東鄉。同時撤銷17個鄉政府、10個管理區、2個街道辦事處,設定4個居民社區、34個行政村。全縣共有78個自然村。
1990年12月,南澳縣農村基層行政區域進行調整變更。原設村改設管理區。並將原山頂、龍地、港畔、宮前4個漁農合併的村,分設為漁、農8個管理區。同時增設了黃花山管理區和明東居民社區。調整後南澳縣設3個鎮1個鄉,轄39個管理區、5個居民社區。
1992年8月5日,隆東鄉人民政府辦公址遷至羊嶼村,原隆東鄉轄區內的山頂、龍地、港畔、宮前4個村共8個管理區和明東居民社區(同時更名城東居民社區),劃歸後宅鎮管轄。隆東鄉轄羊嶼、走馬埔、園山、松嶺4個管理區。
1994年上半年,原青澳管理區分設為後窯、六都、山崗3個管理區。9月6日,南澳縣撤銷隆東鄉改設鎮建制,原隆東鄉的行政區域為隆東鎮的行政區域。南澳縣設後宅、深澳、雲澳、隆東鎮4個鎮和南澳縣鹽場、青澳旅遊度假區管委會、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
1996年10月,南澳縣鹽場改稱為隆澳鹽區。
1999年,根據廣東省理順農村基層管理體制工作的通知,撤銷青澳管理區辦事處。南澳縣設定41個行政村,5個居民社區。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南澳縣下轄3個鎮。南澳縣人民政府駐後宅鎮。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440523100000 | 後宅鎮 |
440523101000 | 雲澳鎮 |
440523102000 | 深澳鎮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澳縣位於廣東省東端海面,東到破涌礁,南到南大礁,西與澄海縣相鄰(以鳳嶼與澄海縣五嶼海域中流分界),北靠饒平縣。介於東經116°53′—117°19′,北緯23°11′—23°32′之間,海域面積4000平方千米,陸地面積109.12平方千米,由23個島嶼組成,海岸線長99.2千米。其中主島南澳島面積106.85平方千米,東西相距21.5千米,東半島最寬處10.5千米,西半島最寬處5千米,島中部最窄處寬11千米,海岸線長77千米。
南澳島通往各地水陸距離:
西從長山尾至
澄海縣萊蕪島4.1海里(7.6千米);距離
廣州市201.4海里(373千米)。
北從猴鼻頭至
饒平縣海山島黃隆2.75海里(5.1千米);距
廈門市77.7海里(144千米)。
西南從長山尾至
汕頭市11.3海里(21千米);至香港170海里(315千米)。
地質構造
構造
南澳縣地質構造帶是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運動的產物。在封閉條件下,板塊碰撞速度的加快,導致區域熱流值升高,從而形成了南澳縣的主體構造。
(一)島記憶體在新華夏系和東西向構造系的一部分這兩種構造體系。
(二)南澳縣構造帶是北東向分布,南起惠來縣靖海,經南澳縣至福建省的東山、廈門、長樂至浙江省沿海,全長500千米,呈北東45°左右展布,略向東南凸出,大體上與海岸線及20米等深線一致。南澳縣處於斷裂南東側,島南東側的後宅前江至雲澳鎮一帶下沉,近岸水平階地明顯,東南側的雲澳鎮澳前村海邊的“宋井”,現已接近沒于海中。洪積、海蝕階地不發育,但多呈小型海灣。
(三)根據變質岩的分布、岩石組合和所處的構造部位,北東向分布的南澳縣構造帶是一條切割上地幔的活動性深斷裂帶,為濱太平洋斷裂體系東南亞沿海斷裂系的一部分。
(四)位於南澎列島的東側海域,是泉州──汕頭斷裂帶的最東面斷裂,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俯衝部位,地殼不穩定。南澎列島附近海域是汕頭市地震活動頻繁發生的地方。
地層
南澳縣地處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俯衝地帶,出露地層有侏羅系(J)和第四系(Q)。侏羅系分為上侏羅統高基坪群(Jigj)火山岩系,如走馬埔、前煙墩、猴鼻尖一帶;下侏羅統金雞群(Jlin)碎屑岩系,如雲澳一帶。本島第四系(Q),距今250萬年,最新的全新統距今約一萬年左右。在島分布是:
(一)沿海灣分布,屬全新世海積及洪積(QD)。主要是海灘砂、礫石及貝殼等鬆散堆積物、碎屑風化物(未被完全膠結的粘土、亞粘土等)及現代洪積。
(二)由大小平等的角礫狀碎屑物堆積,屬全新世坡積(QC)。充填物主要為粉砂質及粘土質,在海岸帶分布較少。
(三)山麓坡度變緩處堆積,屬第四系紅色粘土層(QA),幾乎遍布全島,島中腹部較厚,南部較薄。
岩石
南澳島的岩石大部屬於燕山三、五期花崗岩。島東部細粒花崗斑狀花崗岩、花崗斑岩小岩株,呈北東方向展布,呈示新華夏系構造體系對燕山晚期第五次岩漿侵入活動的控制;島的北側大尖山一帶有上侏羅系的流紋斑岩、凝灰溶岩;島的中部葫蘆山下有侏羅系的變質長英砂岩夾變質石粉構造運動的產物。
主要岩石類型有:
(一)岩漿岩:包括黑雲母花崗岩、細粒花崗岩(這兩種岩石屬花崗岩類型,為本島最老、分布最廣的岩石);石英斑岩、花崗斑岩(這兩種岩石分布於黃花山、西閣一帶),面積約共25.22萬立方米。
(二)變質岩:為中生代低壓遞增變質岩帶,沿深澳斷裂帶分布,分為兩個亞帶:(1)綠片岩相變質亞帶,出露於構造帶北西側,主要由絹雲母石英岩、雲英岩、白雲母片岩、黑雲母片石英片岩、變質砂岩、變質火山岩組成。該變質岩帶出露原地型混合岩為主;(2)低角閃岩相變質亞帶,出露於島的東側,由混合岩、混合花崗岩、變粒岩、片麻狀混合岩組成。分為黑雲母角崗片岩,分布於海岸帶的局部地方,如赤石灣、澳前村、灣頂山一帶;黑雲母變粒岩,零星分布於明南亭、深澳、五坪等處的混合岩中;變質長石石英砂岩夾變質粉砂岩、片岩,主要分布於煙墩仔與葫蘆山一帶;沉積岩(由沙岩、頁岩組成)分布於雲澳、東澳的局部地方,如大尖山有凝灰熔岩夾凝灰質粉砂岩、矽質岩、炭質泥岩。變質岩總面積約58.4萬立方米。
地形地貌
南澳島屬低山剝蝕丘陵地貌。主島形似葫蘆,海岸多為岩石陡岸。東西兩端為寬而突起的山巒,東部最寬10.5千米,西部最寬5千米,東西長21.5千米;中部為狹小的沖積平原,最狹處僅有2.1千米。西部的高嶂崬海拔587.1米,是全島最高峰。東部的果老山海拔576米,白牛大尖山海拔524米,其餘的為低山、丘陵。由於海灣的沉積及山洪的沖積,形成隆澳、深澳、青澳、雲澳4個小平原。
南澳島的南坡因受風雨侵蝕,表層泥沙流失嚴重,岩石裸露,形成典型“石蛋”地貌;北坡粘土層比南坡厚。
海岸地帶可見到海積小平原、海蝕階地、谷口、小型洪積扇、瀉湖。按地貌特徵劃分,主要有:
沉降山地基岩侵蝕海岸
主要位於南澳島南面、東南和西南面,岸緣水深坡陡,泥沙堆積甚少,灣底沉積物主要為深灰色粉砂質淤泥。
山丘溺谷海岸
主要位於南澳島北岸、東北岸和西北岸,山地直通大海,岸線曲折多灣,主要沉積物以砂質、粘土為主,含有大量的生物貝殼碎屑。
山峰
高嶂崬:高嶂崬原名大尖山,別名筆架山,東距縣城5.35千米,海拔587.1米,面積1593畝,為全島最高山峰。山脈以主峰為中樞,向北和東南方向延伸。
果老山:果老山別名古老山,在東半島中部,西距縣城6.1千米,北坡建果老山水庫,主峰海拔576米,山脈呈東至北走向。
白牛大尖:白牛大尖西南距縣城6.1千米,山脊是隆澳與深澳的分水界,東向是深澳,西向是隆澳。主峰海拔524米。嶺脊尖峭,呈南北走向,北坡直延至海。
葫蘆山:葫蘆山西距縣城3.05千米,主峰海拔396.3米。
竹笠山:竹笠山西距縣城3.5千米,南連葫蘆山,主峰海拔405米。
馬鞍山:馬鞍山北距深澳2千米,西距縣城7千米,東距雄鎮關1千米,主峰海拔416.2米,前後兩峰緊連,中間凹陷。
石尖山:石尖山西距縣城6.4千米,主峰海拔465.4米。山體由中生代花崗岩構成,北部山坳寬廣,東部山坡緩慢,西南面山勢陡峭。
隆澳金山:隆澳金山原名面前山,在隆澳地區西部,主峰海拔82.4米。山的南坡緩慢,北坡陡峭。
黃花山:黃花山原名狗槽、鴨母墳,東南距縣城3.2千米,主峰海拔156.6米。
龍頸山:龍頸山別名內洋壽,東距縣城4.8千米,主峰海拔354.2米,為高嶂崬山脈向北延伸山脊。
深澳金山:深澳金山在東半島西部,北距深澳3千米,西距縣城8.75千米,主峰海拔398.7米。
員山:員山別名三尖仔、筆架山,南距雲澳鎮址1.5千米,西距縣城9.1千米,主峰海拔379.2米。
新山:新山別名大尖山,南距雲澳鎮3千米,西距縣城9.2千米,主峰379.6米。
其他山峰,大小共47座。
氣候特徵
氣候
南澳縣地處廣東省東端的海島,北回歸線貫穿主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洋性氣候明顯,盛行東北風。受台灣海峽窄管效應影響,素有“風島”之稱。常年氣溫溫和,光照充足,雨量相對華南地區偏少,熱量豐富、霜凍很少。平均氣溫21.6攝氏度,平均氣溫最高月份7月、8月27.5攝氏度,平均最低月份1月14.2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35.6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2.5攝氏度。平均雨量為1448.2毫米,雨季始於3月下旬,終於10月上旬。年平均日照時數2135.7小時,平均霧11.4天,島上≥8級大風日數73.5天,5—8月盛行西南風,9月至翌年4月盛行東北風。7—10月為熱帶風暴影響盛季,平均每年對南澳有影響的約5—6個。按南澳的氣候特點及人們的生活習慣,南澳縣四季劃分;2—4月為春季;5—7月為夏季;8—10為秋季;11月至翌年1月為冬季。
氣溫
南澳各地累年平均氣溫在20—22℃之間,濱海、窪地略高,山區略低。其趨勢是:2月上旬最低,2月中旬至3月下旬緩慢回升,4月上旬後明顯上升,至4月下旬達22℃以上,7月中旬,氣溫為27.6℃,8月中旬,氣溫為27.7℃。9月中旬,逐漸下降,至11月上旬,降至22℃以下。一般年份最高氣溫為32—34℃,最低為4—6℃。
日照
6月份可照時數最長為13.5小時,12月份最短為10.7小時。實照時數:因地形、天空狀況(主要雲)等因素影響,實際日照時數小於可照時數。年際變化大,最多2770.9小時(1963年),最少1834.5小時(1983年),兩者相差達936.4小時。但總的來說,南澳日照時數相當多,80%年份在2000小時以上,居汕頭市各縣之冠。年內各月分配不均,7月份最多為262.9小時,平均每天為8.5小時,2月份最少為127.8小時,平均每天為4.6小時。
蒸發
南澳累年平均蒸發量2045.6毫米,最多2389.1毫米(1963年),最少1866.6毫米(1975年)。每年以10月最多,達225.9毫米,2月最少,僅121.5毫米。
降水
南澳縣各年平均雨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其趨勢是:濱海地區的青澳、深澳略多於隆澳,隆澳略多於雲澳,山區略多於濱海,主島略多於南澎列島。全縣年平均雨量1355.9毫米,雲澳1300毫米左右,青澳、深澳及山區1400毫米左右,南澎列島1200毫米左右。各地月雨量分布基本呈單峰型,1—6月逐月增多,6月達到高峰為263.7毫米,最多達589.6毫米,7—12月逐月減少,12月最少為23.1毫米。雲澳1月最少,少數年份的11月、12月全月無降水,雨量隨季節變化很大。
風
南澳全年最盛行的風為東北到東風,其次偏南風。5—8月以吹偏南風為主,9月—次年4月吹東北到東風。全年平均風速4.1米/秒,刮≥8級大風的天數,平均每年86.2天,最大風速為52米/秒。
自然災害
南澳縣氣象災害影響較頻繁,主要有颱風、強風、乾旱、寒露風,低溫陰雨等災害性天氣。
自然資源
水域資源
近海
南澳縣近海捕撈水域(指傳統的生產海域),主要為
南澎列島、
勒門列島周圍和東洋、表角東、前江、後江等海區,總面積4000平方千米。
淺海灘涂水面,在主島周圍水深10米以內水域,面積約165.6平方千米,水面總面積24.85萬畝。
台灣淺灘
台灣淺灘簡稱“台淺”,以台灣淺灘為中心,位於東經116°30′—119°00′,北緯23°30′以南到200米等深線之間,總面積4.3萬平方千米。“台淺”已被開發利用的有302、303、304、314、315、316、317、332等海區,面積約1.58萬平方千米。“台淺”海底地形複雜,水深在60米以內的約占85%以上,30米以內的,面積約7800平方千米。海區底質有砂礫、部分生物遺骸和自然礦物的沉積。
植物資源
南澳縣共有植物102科,約1400多種,森林覆蓋率、綠化率分別達到72.9%和95.7%。
林木資源
果樹資源
南澳縣栽培果樹共20科、30屬、43種、103個品種,其中優稀品種有深澳石榴、鳳梨蜜、東山包冬梨、黃花山桔紅等。
花卉
中草藥
南澳縣藥用植物622種,其中屬省重點藥用植物11種。主要品種有:漏蘆、天蒜、
風毛菊、白馬鞍藤、靈芝、
九層塔、粬茸、
麥門冬、
天門冬、葛、馬鞍藤、紫蘇、
栝樓、馬蹄金、獲苓、蒼耳子、金棲藤、金英、金鐘、薄荷、菖蒲、
車前草、鋪地錦、貓毛草、
蛇舌草、豬肝菜、蒲公英、烏點奎、燈籠草、
六月霜、蛤殼草。
動物資源
鳥類
獸畜類
爬行類
兩棲類
昆蟲類
水產資源
魚類
南澳近海魚類有471種,分隸於25目、131科、284屬。“台淺”海區魚類已鑑定的有471種。
南澳縣主要經濟魚類表 |
---|
目 | 科 | 屬 | 魚類名稱 |
鱸形 | 鰭 | 石斑魚 | |
鯛 | | 真鯛(赤鯨) 平鯛(膠臍) 黑鯛(烏魻)灰鰭鯛(白齒牛)、二長刺鯛(赤鯇) |
鮫 | 馬鮫 | |
鮪魚 | 鮪魚 | |
鯖 | 鮐 | |
鯖 | 羽鰓鮐 | |
笛鯛 | 笛鯛 | |
石首魚 | 黃花魚 | |
石首魚 | 牙鰔 | 銀牙鰔(三牙) |
石首魚 | 須鮫 | 勒氏須鰔(赤頭) |
石首魚 | 黃姑魚 | |
石首魚 | 鰔 | 白鰔(泡鱗鰔) |
石首魚 | 黃唇魚 | 黃唇魚(金錢鰲)、石首魚、白姑魚、大白姑魚(紅襖) |
鰔 | 園鰔 | 蘭園鰔(赤尾巴浪)長體園鰔(長腰巴浪)、頜園鰔(竹葉巴浪) |
筴 | 竹筴魚 | |
蝦類南澳近海對蝦類有30種,其中對蝦亞類26種。還有:大螻蛄蝦(蝦虱)、
鼓蝦(大腳鰲蝦)、藻蝦、水母蝦、褐藻蝦。
南澳縣蝦類表 |
---|
屬稱 | 種數 | 海蝦名稱 |
對蝦 | 7 | |
新對蝦 | 6 | |
仿對蝦 | 5 | |
鷹爪蝦 | 3 | |
赤蝦 | 3 | |
擬對蝦 | 2 | 長途擬對蝦、長足擬對蝦 |
管鞭蝦亞科 | 4 | |
毛蝦 | 4 | |
龍蝦 | 5 | |
扁蝦類 | 2 | 多毛扁蝦(蝦婆頭、琵琶蝦)、 東方扁蝦(蝦婆頭、琵琶蝦) |
蝦軲類 | 2 | |
蟹類
南澳海域的經濟蟹類有20種。
南澳縣蟹類表 |
---|
經濟蟹類種數 | 蟹類名稱 |
有經濟價值9種 | |
其它11種 | |
貝類
南澳海域有貝類375種。分隸5綱、106科、225屬。
南澳海洋主要經濟貝類表 |
---|
科 | 海洋貝類名稱 |
貝類 | |
槍烏賊 | |
烏賊 | 9種 |
章魚 | 4種 |
海藻類
南澳海域主要海藻有:
綠藻門、
褐藻門、
紅藻門、
藍藻門4門。初步鑑定共85種,分別為綠藻門22種,褐藻門22種,紅藻門40種,藍藻門1種。
餌料資源
南澳地處閩粵交界海面,多股水系交匯於此,形成廣闊的混合水域。海區的浮游生物極為豐富,約有380種以上,已鑑定有337種,多數為熱帶性種類,暖溫帶種類較少。原生動物12種、腔腸動物103種、櫛水母5種、毛顎動物14種、節肢動物162種、軟體動物23種、被囊動物18種。
南澳海區除有豐富的浮遊動物外,浮游植物量也很豐富,大量的浮游植物密集於“台灣淺灘”的東西兩側,平均值大於109/立方米;西南海域浮游生物量達到2×103/立方米。
海水浮游植物,以
綠藻、
硅藻、
甲藻、
蘭藻等門類為主。生物量可達0.5萬—1萬個/立方米。
浮遊動物以端足類、
撓足類、
多毛類、
枝角類、瑩蝦類等類為主。生物量可達100毫克/立方米左右。
鹽業資源
南澳縣因離澄海縣、饒平縣較遠,受江河淡水影響較小,海水鹽度比其他沿海縣高,年平均鹽度31.92‰,月平均鹽度10月最大(32.86‰),6月最小(30.92‰),變化幅度小,除6月變化幅度稍大點外,其餘相差不超過1.6‰。
礦產資源
南澳花崗岩蘊藏量豐富,可供製作建築用的石板材約775萬立方米。南澳周圍的灘涂質底層沉積著豐富的海蛡。
鎢礦、
錳礦、
鐵礦等礦有零星分布。
矽砂分布於東部海灘,蘊藏量尚未探明。普通瓷土也有一定的儲量。南澳縣9個主要岩石區總量約775萬立方米。
南澳縣主要岩石資源勘查表 |
---|
產地名稱 | 岩性特徵 | 主要成份 | 儲量(萬立方米) |
下田安猴鼻尖海邊 | 英安質凝灰容岩灰黑色緻密地狀粒度均勻 | | 0.068 |
走馬埔村頂湖山 | 英安質凝灰容岩灰黑色細粒,中細粒 | | 2.34 |
隆東鎮白沙堆 | 凝灰質英安岩,黑色緻密塊狀細晶——隱晶結構 | 班晶(主要為斜長石基質、其中以黑雲母與砂質為主,含少量黃鐵礦、磁鐵礦) | 5.63 |
雲澳鎮烏坑山 | 閃長岩灰白色中粒花崗結構,緻密塊狀 | | 16.20 |
深澳鎮獅子灣 | 強混合岩化=長花崗岩灰白色 | | 22.85 |
黃花山林場龍頸山 | 中粒黑雲母=長花崗岩淺黃色緻密塊狀,粒度較均勻 | 鉀長石、斜長石、石英、黑雲母、磁鐵礦 | 21.00 |
雲澳鎮灣頂山 | 中粒角閃花崗岩淺紅肉色,緻密塊狀,局部有斑晶變余花崗岩結構 | | 9.02 |
後宅鎮西山村後山 | 中粒角閃花崗岩(混合岩化花崗岩)金黃色灰白色粒度較均勻 | | 4.22 |
長山尾 | 混合岩化長花崗岩淺黃色灰白色、緻密塊狀粒度較均勻 | 鉀長石、斜長石、石英、黑雲母 | 2.30 |
風力資源
南澳島地處台灣海峽喇叭口西南端閩粵交界附近海面上。由於海峽的“喉管”效應和迎風地形突起受到的動力抬升作用,使南澳島具有十分豐富的風力資源,故素有潮汕“風縣”之稱。據島上1975—1986年連續12年的氣象資料分析和1987年在島上果老山風場實測風速數據,該風場年平均風速在8.5米/秒上下。南澳年有效風能密度在150瓦/平方米以上。其中果老山風場高達664.4瓦/平方米(年平均風速為8.54瓦/平方米)。且風向較穩定,冬春盛風季節持續刮東北風,夏季主要是西南風。屬一等風場。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南澳縣戶籍總人口7.62萬人,比上年增長0.4%。常住人口6.24萬人,比上年增長0.3%。
經濟
綜述
2017年,南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91848萬元,同比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096萬元,同比增長2.8%,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為0.6%;第二產業增加值60555萬元,同比增長7.8%,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為2.6%;第三產業增加值84197萬元,同比增長9.1%,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為3.9%。三次產業結構為24.5:31.6:43.9。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794元,同比增長6.8%。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南澳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91521萬元,同比增長23.5%。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城鎮投資項目104364萬元,同比增長100.2%;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86616萬元,同比下降27.9%。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0萬元,第二產業9606萬元,第三產業181915萬元,分別占固定資產投資的0、5%和95%。
財稅收支
2017年,南澳縣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119萬元,同比增長10.1%。
人民生活
2017年,南澳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21元,同比增長8.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0元,同比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3元,同比增長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9倍。
2017年,南澳縣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5%;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上漲1.7%。
第一產業
2017年,南澳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7600萬元,同比增長3.1%。其中:農業產值11186萬元,同比增長1.2%;林業產值1279萬元,同比下降3.2%;牧業產值10099萬元,同比下降6.8%;漁業產值167035萬元,同比增長2.9%;農林牧服務業產值8000萬元,同比增長6.8%。在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漁業產值占84.5%。全縣完成水產品總量186891噸,同比增長2.5%。其中:海捕63738噸,同比下降6.2%,養殖123153噸,同比增長7.6%。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南澳縣工業總產值91688萬元,同比增長5.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483萬元,同比增長6.2%;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63205萬元,同比增長4%。全縣工業增加值35006萬元,同比增長6.4%。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22090萬元,同比增長8.1%;規模以下增加值12911萬元,同比增長4%。全縣風力發電量38722萬千瓦時,同比增長7.5%。其中:規上工業風力發電量34095萬千瓦時,同比增長7.5%;規下工業風力發電量4627萬千瓦時,同比增長7.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盈利企業3家,盈利企業盈利總額9582萬元,虧損企業1家,虧損總額453萬元,企業虧損面達到25%,盈虧相抵後淨盈利9129萬元。
建築業
2017年,南澳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6366萬元,同比增長10%,占地區生產總值13.7%。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南澳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44452萬元,同比增長10.9%,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10295萬元,比上年增長11.1%;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30444萬元,比上年增長10%。全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02610萬元,比上年增長9.1%。
對外經濟
2017年外貿出口總額5914萬元,同比增長39.7%;外貿進口總額2136萬元,同比增長27.3%。
招商引資
2017年,南澳縣招商項目23個,預計投資額75億元。23個招商項目中開工建設項目10個,投資額約21億元;簽約項目13個,投資額約54億元。
郵電通信
2017年,南澳縣電信業務量同比增長61.5%。電話交換機容量達2.98萬門,全縣城鄉電話用戶1.53萬戶,每百人擁有電話20部;全縣每百人擁有行動電話71部。
房地產業
2017年,南澳縣房地產業增加值12734萬元,同比增長19.1%,占地區生產總值6.6%。22家房地產公司,完成房地產投資86616萬元,全縣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9.9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3.4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17.6萬平方米。
旅遊業
2017年,南澳縣進入景點遊客達593萬人,同比增長10.5%;旅遊總收入174900萬元,同比增長20.6%。
金融業
2017年,南澳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78187萬元,比年初增長10.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35217萬元,比年初增長13%。各種貸款餘額231653萬元,比年初增長34.9%;其中:短期貸款41993萬元,比年初增加17033萬元,增長68.2%,中長期貸款189660萬元,比年初增加42964萬元,增長29.3%。存貸比為61.3%,資金收支相抵淨投放26772萬元。
交通運輸
2017年,南澳縣交通運輸郵政業完成增加值2727萬元,比上年增長14.5%。完成隆長線濱海旅遊公路、中島公路安保工程建設,完成縣城瑞祥路南段、南中路改造項目。動工建設金澳路(國道539連線線、環城西二路),環島公路大修全線路面主體工程、環城東路、金龍路、廣新路、金山南路、隆澳大街以及深澳集鎮部分道路。
南澳地處汕頭市至香港、福建廈門、台灣高雄之間。明清時期仍成為東南沿海的海上商埠和互市之地。但島上的陸路交通卻一直落後,解放前,僅有5條鄉間小徑,客、貨運輸均賴肩挑、轎抬。
解放後,歷屆南澳縣委、縣政府致力於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拓展交通運輸事業。至1985年,縣境內已有省道及地方公路15條,長89.3千米,公路橋樑23座,海上客運航線2條,貨運船舶28艘。至1994年底全長68千米的環島公路及陸島交通工程均建成通車、通航,實現了村村通汽車的目標。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南澳縣第一家高企成功認定,實現高企數零突破。發明專利、實用新型申請均達到歷年新高,分別是9件和13件,同比增長900%和130%。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南澳縣中國小教職工總數742人,全縣教師學歷達標率國小為100%,國中為100%,高中為100%,100%的教師取得教師資格證。全縣現有中國小8所,教學點3所。幼稚園12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中小學生5465人(其中,小學生3358人,國中生1143人,高中生964人),中職學校在校48人,在園幼兒234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年輟學率為0,國中學生三年鞏固率達到100%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7.18%。
文化事業
2017年,南澳縣組織“慶元旦·迎新年——創後宅文明城區潮樂演唱會”等一系列文藝活動。舉辦免費藝術培訓班8期,培訓輔導民眾、學生200多人;接待讀者14312人次,借出圖書4003冊,發放借閱證196張,讀者閱覽總冊數為29789人次。協助市海絲辦做好“南澳1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站)工作,協助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南澳海域進行水下調查,共發現包含南澳2號在內三處疑似水下遺址;配合縣創文活動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潭摩崖石刻”環境進行修復整治,使石刻區成為旅遊點,並對2015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康氏宗祠、大潭摩崖石刻、南澳城城牆遺址進行豎立保護牌和說明牌。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南澳縣共有縣級和鎮級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個,病床位140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27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助理醫師72人。
勞動就業
2017年,南澳縣共完成農村勞動力培訓334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46人。加大各項就業創業扶持力度,城鎮新增就業90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實現失業人員再就業503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92人。
社會保障
2017年南澳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33萬人;其中領取待遇人數0.98萬人,實際繳費人數2.22萬人,完成市下達任務100%。
社會福利
2017年,南澳縣列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對象823戶、2142人(其中城鎮186戶、431人,農村637戶、1711人)。新納入對象56戶167人,脫保83戶27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占全縣總人口3.1%。月低保資金總額622692元,全年支出低保金約752萬元。南澳縣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城鎮“三無”人員住院醫療實施享受“一站式”結算服務,2017年“一站式”醫療金支出66.98萬元,救助265人次。
環境保護
2017年,南澳縣環境空氣品質基本達到國標一級,飲用水水質達到國標二級,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聲環境質量達到相應功能區標準,近岸海域水質達到相應功能區標準。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8.05%。建立了南澳省級海候鳥自然保護區、南澳海島國家森林公園、南澳-東山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南澎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等一系列高層次的自然保護區。南澳縣為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縣城後江污水處理廠日處理生活污水能力1.2萬噸,處理污水水量為353萬噸,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為80%,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日處理生活垃圾能力100噸,生活垃圾處理率達100%。
歷史文化
南澳縣在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象山文化、東坑仔文化遺址對研究南方文化起源具有重要意義。南宋皇帝、南明監國魯王、民族英雄戚繼光、鄭成功、劉永福都來過南澳,留下了古宋井、招兵樹、雄鎮關等相當多的歷史遺蹟。明、清兩朝歷時300多年在南澳駐蹕了158任總兵、副總兵官,總兵府故址尚存,已成為南澳一處重要的文化旅遊景點。
南澳縣古遺址遺蹟 |
---|
名稱 | 時代 | 性質 | 地點 |
象山新石器文化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古生活遺址 | 南澳縣後宅鎮東北面海邊 |
東坑仔商周文化遺址 | 商周時期 | 古生產遺址 | 南澳後宅鎮東北角的東坑仔 |
古瓦窯遺址 | 明代 | 古生產遺址 | 南澳青澳六都村以西約 |
許公城遺蹟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隆澳東側山腳下 |
上水關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隆東坑內 |
下水關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隆東東坑東段 |
東煙墩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隆澳山頂村東偏南山麓 |
西煙墩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西半島龜埕龍頸山 |
吳平寨遺蹟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深澳城東村東側築堡建寨 |
總鎮府舊址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深澳城內 |
南澳城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深澳 |
雄鎮關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雲澳與深澳交界的山坳 |
獵嶼銃城(上座)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深澳獵嶼中部山腰 |
獵嶼銃城(下座)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深澳獵嶼西側 |
獵嶼銃城瞭望台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深澳獵嶼頂峰 |
雲蓋寺銃城 | 明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雲澳澳前村東郊 |
長山尾炮台 | 清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西半島西角 |
獵嶼新炮台 | 清代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深澳獵嶼海灘 |
南澳縣漁民公館執行委員會舊址 | 民國 | 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 | 南澳隆澳山頂村頭 |
風景名勝
| 石潭寺 從廣東汕頭南澳縣城海濱路西出發,往西沿著新辟之隆長濱海水泥公路(屬環島公路),驅車約2千米,便抵達明朝海上武裝集團首領林鳳屯兵處、俗稱“錢澳庵”的石潭寺。創自光緒戊寅四年(1878年),系清末隆澳(今後宅鎮)生員吳中和等創建,黃登瀛等重修。釋純參和尚民國再修。“文革”後任潮陽成田鎮城前梵音精舍住持,1986年偕徒釋妙勝等籌資重修石潭寺。 |
| 南山寺南山寺位於古城之南,地處“獨鯉朝陽”,後枕金山,面向梅花村。該寺創於明末,由火神爺小廟擴建而成。1918年正月初三大地震時,寺院倒塌殆盡,僅存門樓。震後4年,島上七鶴岩尼師釋修徹、修解,發下宏願,攜徒來寺,在善信們捐助下,於廢墟上,五易春秋,於1927年竣工,艱苦重建成前院房、正廳寶殿、兩側廂房,使其重光。“文革”中驅尼廢寺,蒼荑滿目。1978年後,政策落實,寺獲生機。經海內外善信解囊,總投資400多萬元,重建大雄寶殿,(1994年12月4日奠基,至1998年10月竣工),增建祖堂、客堂、天王殿、觀音閣(1990年仲秋竣工)。 |
| 塔嶼景區 在南澳縣南澳島東北0.6千米海域大陸島。島形似虎,原稱虎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石塔,名龍門塔,高19.5米,為南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西長0.3千米,寬0.033千米,面積0.028平方千米。海拔27米,由花崗岩組成。頂部較平坦,長雜草。北岸石壁高4—6米。附近水域水深5—10米,盛產各種蝦和石斑魚、黃花魚、魷魚等。 |
| 宋井景區南澳宋井在南澳縣南澳島前灣海灘上,相傳共有“龍井”,“虎井”,“馬槽”三口,三井位置不同,井口各異,顯現時間也不一樣,井口呈現方形,周長3.6米,四周用多層長石條砌成。井水甘甜清爽,常年流通不息。宋井,顧名思義,就是宋代就開掘的井。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南宋王朝撤離京城臨安後,不斷南逃, 趙昰在福州被擁立為皇帝。以後又從海路南撤,在大臣張世傑、陸秀夫等護送下來到了南澳。就住在澳前村一帶,澳前村岸邊還保存著“太子樓遺址”。據說當時為飲用水之需,他們在澳前村一帶挖了三口井,一為龍井,專供皇帝飲用;一為虎井,供大臣飲用;一為馬井,供隨從人員和士兵飲用。 |
| 疊石岩景區位於深澳馬鞍山,清道光年間雲澳人蔡隆(法號釋智仁)創建。釋智仁為了有個修心養性的場所,便從出家地雄鎮關佛寺尋幽來到這裡,鑿出石室,一間作為禪房,一間闢為居室,並親自於洞內岩壁上,雕刻字徑近2米的楷書“福”。禪房外,門頂的岩壁上鐫刻“疊石岩”三字。高僧虛雲大師曾慕名到該寺參拜學道。釋智仁回到疊石岩後,慕名參拜者雲集。自此之後,得其禪機者日眾,疊石岩也逐步拓展,比較大型的改建分別在1990和1992年。拓建後的疊石岩,又稱“疊石玉佛寺”。山寺之側有一座高10多米的“千佛塔”,以塔身上鐫刻千身石佛而得名,有一座大佛立於塔腔之中。 |
城市榮譽
“全國生態示範區”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全國造林綠化先進集體”
“全國綠化模範縣”
“中國最美麗海岸線”
“林業生態縣”
“廣東省旅遊強縣”
“廣東省濱海旅遊示範景區”
“廣東省最美麗的島嶼”
中國首批12個“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之一
廣東省唯一一個“廣東省海洋綜合開發試驗縣”
廣東省唯一一個“廣東省可持續發展試驗區”
以及“廣東省濱海旅遊產業園區”
“廣東十大美麗海島”
廣東省“旅遊綜合競爭力十強縣市”
1999年,南澳縣被列為國家級科技興海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