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科(海燕(海燕科鳥類的統稱))

海燕科(海燕科鳥類的統稱)

海燕(海燕科鳥類的統稱)一般指本詞條

海燕科(學名:Hydrobatidae)鳥類在分類上隸屬於鸌形目,全世界共有7屬25種,科以下分為叉尾海燕亞科(Hydrobatinae)和角尾海燕亞科(Oceanitiane),前者分布於北半球海域,後者分布於南半球海域;兩者都具有悠久而獨立的進化史,它們可能分別在南、北半球進化,後又在熱帶重合。

海燕科的鳥類都是一些非常小的海鳥。體長13~26厘米,大小和掠鳥或燕子差不多。也具管狀鼻,但鼻管基部融合成一管,鼻孔開口於嘴峰正中央。體羽以深褐色為主,兼有黑色或灰色及白色。第二枚初級飛羽最長。外形似燕,尾叉形。

分布於除北冰洋外的各大洋。它們和鸌科鳥類一樣,主要棲息於海上。食物為小魚、烏賊浮游生物及碎魚。繁殖期到海岸或海島上成群營巢,巢置於岩石洞穴中,或在鬆軟的地上掘穴為巢,每窩產1枚卵,繁殖期間大多在晚上活動,而且也是以小型海洋動物為食。它們和鸌科的區別除了大小和形態不同外,還在於它們的飛翔方式,它們快速的扇動兩翅沿水面飛行,用腳拍水和在水面抓獵食物,也常伴隨船隻飛行和捕食浮游生物

海燕科的英文俗稱“storm petrel” 相當有意思。用“storm” 一詞來表述其性質可能是源於這類鳥有在船的背風面躲避風暴的習慣;而“petrel” 則可能是“St.Peter” 一詞的傳訛,即影射其中有幾個種類在水上行走的神奇現象,實為這些鳥在覓食時盤旋於水面上,並用腳輕輕拍水而讓人產生的一種錯覺。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該科種類,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生物分類,相關研究,

形態特徵

小型海鳥,體長13至26厘米。單一鼻管位於上喙,鼻管內部仍分隔。喙細弱,尖端彎鉤。嗅覺好,善偵察食物。鹽腺發達,眼上方有分泌器官能排出血液中過多的鹽分。翼短而寬。腳細弱,足有,不適在陸上行走。飛羽暗色,體羽黑、灰或褐色,腹部為不同程度的白色,有些種類腰及尾上覆羽白色。雌雄鳥同色。
以白腰叉尾海燕為代表的北部類有2屬16種,體羽黑色和白色,大部分有尖尖的翅膀,腳相對較短;覓食頗似燕鷗,從空中猛撲下去在水面啄得食物。以白臉海燕為代表的南部類包括5屬9種,體羽色彩多變(一些種類具有數種色形態),圓翅;腳長,經常下垂,因為覓食時會在海面上跳躍或行走。南部類海燕的翅膀進化得更短、更圓,這很可能是為了應對南大洋的狂風。
大小量度:體長13~26厘米;翼展32~56厘米;體重25~68克。

棲息環境

棲息於全球的各大洋,除北半球高緯度的極地外,其餘海域都可見到它們的蹤跡。因是屬遠洋性的鳥類,大都生活於偏遠無人居住的岩崖島嶼。

生活習性

行為:群聚性的鳥類,無論在營巢區或海上,多為小群或鬆散的群體活動,但也有些種類單獨行動。一生都在海上生活,僅在繁殖時回到陸地。除了少數種類會在白天上陸外,大部分種類都在天黑之後才回巢,以減少掠奪者如海鷗賊鷗、鴉和猛禽等的獵食。常見貼近海面飛行,敏捷如燕,有時雙腳沾到水面,似在水上行走。偶爾沖入水中捕食,但很快又從水裡躍出。很少停浮在海面上休息。
食性:口裂小,只能捕食小型魚類和浮游在海面上的魷魚磷蝦等。常以腳濺水或用腳在水上搖晃,捕食受干擾而驚慌的浮遊動物小魚。有時也會追隨漁船、鯨豚群或魚群,捕食逃竄的小魚。
遷徙:有多種不同的遷移模式,有的終年都在營巢區附近活動,有的在南半球繁殖則能跨越赤道,到北緯50度的海域越冬,有的既可在營巢區附近活動,也會做長距離的遷移。
鳴聲:一些種類在繁殖群居地會發出咕嚕聲和咯咯聲。

分布範圍

除了鹹水域和北冰洋外,海燕遍布地球上的各個海洋,在環南極洲的冷水域以及有海洋上升流(如秘魯外海的洪堡洋流)的區域最集中。但是,有些種類僅出現於食物較少的中部熱帶洋區,另有少數種類分布很有限,但除此之外,其他種類的分布範圍廣,遷徙路線長。例如,黃蹼洋海燕在南極繁殖,非繁殖期則飛越印度洋和中太平洋,最後到達北大西洋的格陵蘭島白腰叉尾海燕則相反,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水域繁殖,在赤道海域度過北半球的冬季。
中國有1屬2種,分布於黑龍江流域東部和東南沿海及鄰近島嶼。
海燕科鳥類分布海燕科鳥類分布

繁殖方式

群聚繁殖,營巢區由數十對到上萬對都有。求偶時會在空中相互追逐,並大聲鳴叫。一般性活動如相互理羽、擊喙和鳴叫都在巢穴中進行。配偶忠誠度高,離婚事件並不多見。同一對會重複沿用舊巢穴。
所有海燕都或多或少成群繁殖,這很容易受到食肉動物如鼠類的襲擊。因此,它們中的大部分種類選擇在沒有地麵食肉類的孤島上繁殖。不過,斑腰叉尾海燕卻在秘魯(很可能智利也有)乾旱貧瘠的阿塔卡馬沙漠中的硝石層洞穴中繁殖,而環叉尾海燕也在這一地區繁殖。不過,環叉尾海燕的繁殖群居地一直沒有被發現,它們也許是巢址最不為人所知的海鳥,有可能在通往安第斯山脈的縱深腹地,或者在靠海的崖壁上。除了加島叉尾海燕,其他所有種類均在夜間來到群居地,在高緯度地區,則為光線最暗的時候。
海燕配偶在岩石間、樹根間或(少數情況下)灌木叢下挑選某個洞穴營巢,配偶關係會從一個繁殖期延續至下一個繁殖期。繁殖行為相當同步,並有季節性。不過熱帶種類經常會出現延遲現象,以至於一年內各個時期都有繁殖行為。而在加拉帕哥斯群島上一年會出現2次斑腰叉海燕繁殖期,因為在此繁殖的2個相當獨立的斑腰叉海燕種群雖然每年只繁殖1次,但彼此的繁殖時期相差6個月左右。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亞速爾群島上;2個在體型和遺傳方面存在某些差異的斑腰叉尾海燕種群,繁殖的時期也相差6個月。在其他地方,斑腰叉尾海燕則為通常情況下的一年繁殖一次。
海燕類一窩單卵,卵為白色,有時帶斑點,產於地面並孵於地面,親鳥雙方輪流孵卵,各孵1~6天,總共需要40~50天。卵一旦丟失,親鳥在該繁殖期內基本上不再生產,原因很可能是卵的體積太大(可占雌鳥體重的25%),再產1枚卵需要太多的時間。
親鳥給雛鳥餵部分消化的食物與胃油的混合物,雛鳥在59~73天后(7至11星期)於夜間單獨離巢飛走。雖然在雛鳥飛羽快長齊時,親鳥餵食的次數開始減少,但並沒有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將雛鳥遺棄。事實上,即便在雛鳥離巢後,親鳥也會不時回巢穴看看。幼鳥一旦離巢成功,在海上生活4至5年至性成熟,才返回營巢區繁殖。

該科種類

海燕科(2亞科,7屬,25種)
序號亞科屬名種名學名備註
角尾海燕亞科
Oceanitinae
可以獨立成科
洋海燕屬
Oceanites
01
Oceanites oceanicus
02
Oceanites gracilis
03
品廓洋海燕
Oceanites pincoyae
灰背海燕屬
Garrodia
04
Garrodia nereis
白臉海燕屬
Pelagodroma
05
Pelagodroma marina
艦海燕屬
Fregetta
06
Fregetta grallaria
07
Fregetta tropica
08
紐西蘭艦海燕
Fregetta maoriana
白喉海燕屬
Nesofregetta
09
Nesofregetta fuliginosa
叉尾海燕亞科
Hydrobatinae
可以獨立成科
風暴海燕屬
Hydrobates
10
風暴海燕
Hydrobates pelagicus
又名:歐洲海燕
叉尾海燕
Oceanodroma
11
小叉尾海燕
Oceanodroma microsoma
12
Oceanodroma leucorhoa
13
Oceanodroma matsudairae
14
Oceanodroma tethys
15
Oceanodroma castro
16
維德角叉尾海燕
Oceanodroma jabejabe
17
蒙氏叉尾海燕
Oceanodroma monteiroi
18
Oceanodroma monorhis
19
瓜達盧普叉尾海燕
Oceanodroma macrodactyla
可能已滅絕
20
Oceanodroma tristrami
21
Oceanodroma markhami
22
Oceanodroma melania
23
Oceanodroma homochroa
24
Oceanodroma hornbyi
25
Oceanodroma furcata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種群現狀

因海燕科鳥類多生活於遠洋的島嶼,不容易調查,所以對某些種類的種群數量所知有限。僅知道有3種瀕(極)危。生存壓力主要來自天敵,如海鷗貓頭鷹賊鷗、鴉類和猛禽等的掠奪,以及外來種如貓、狗、兔、豬、牛和羊的引進。這些動物啃食草地,破壞營巢區的巢穴,迫使它們另尋棲息處。
瓜達盧普叉尾海燕被列為極危種,事實上可能業已被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島嶼(它的繁殖地)上的野貓所滅絕。

保護級別

海燕科有23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其中紐西蘭艦海燕(Fregetta maoriana)和瓜達盧普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acrodactyla)為極危物種(CR);環叉尾海燕Tauraco ruspolii)為瀕危物種(EN);白喉海燕Nesofregetta fuliginosa)和蒙氏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onteiroi)為易危物種(VU);褐翅叉尾海燕Oceanodroma tristrami)和黑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onorhis)為近危物種(NT);有4種數據缺乏(DD);其餘12種屬無危物種(LC)。

生物分類

細胞色素bDNA序列分析顯示海燕科是一個復系群,若分為多個獨立科可能更準確一些。研究還發現海燕科是鸌形目的構成基礎,其第一分化枝為角尾海燕亞科,隨後分出的是叉尾海燕亞科。已發現少量的海燕化石,最早的樣本來自上中新世。

相關研究

在有些海燕類中,很多未成年鳥在沒有開始繁殖(通常在4~5歲時)前會去踏訪其他同類的繁殖群居地。這些鳥甚至會被播放的與它們鳴聲相像的“咕嚕咕嚕” 聲的錄音吸引至固定群居地以外的地方。美國的全美奧杜邦協會向人們展示了這種技巧的潛在保護價值——協會成員們成功地引導白腰叉尾海燕飛到一個這種鳥從未繁殖過的島上,並在人工洞穴中營巢。更值得注意的是,黑叉尾海燕曾被吸引至北大西洋沿海,從而引發了一種猜測:這種北太平洋鳥是否在大西洋有未被發現的繁殖群居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