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白腰叉尾海燕是一種小型
海鳥。翅長而尖。
初級飛羽1枚,其中第二枚最長,
次級飛羽12枚。叉狀尾,尾羽12枚。腳較弱,
跗蹠較圓,趾較長,後趾存在,但較小,而且著生位置較高,和其他趾不在同一平面上。嘴較細弱而稍長,基部較圓,尖端側扁,上下嘴尖端向下彎曲成鉤狀。
羽毛厚密而軟。上體黑褐色,微綴以灰色。下體淡黑褐色。額、頰、喉較淡,微綴有淡灰色。內側次級飛羽具白色羽緣,初級飛羽黑褐色,內翈淡灰色。大覆羽和中覆羽褐色,小覆羽黑褐色,從而在翅上形成一個明顯的淡色翼帶。尾羽黑色,短的尾上覆羽褐色,具白色尖端;長的尾上覆羽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兩側較淡,為白色。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翅上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有較寬的白色羽緣。
大小量度:體重41克;體長190-250毫米;翅長155-160毫米;嘴峰15-17毫米;尾75毫米;跗蹠25毫米。
近種區別:相似種黑叉尾海燕體型較小,腰不為白色,額及翅下覆羽蒼白色,區別較為明顯。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海洋,罕飛抵陸地上,繁殖期間棲息於沿海海岸及其附近海面、島嶼上高地的岩石間或草根堆中,是典型的遠洋海鳥,除繁殖期外全在海上生活。夏季活動在寒帶海洋上,冬季活動在亞熱帶海洋上。
生活習性
通常在5月初至5月中下旬到達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開始從北方繁殖地向南部海域遷徙。
喜成群,善飛翔,多數時間都成群的在海面上空飛翔和在空中活動,僅休息、睡覺和覓食才在海面。繁殖期僅晚上活動,雛鳥孵出來後和其他時候白天和晚上都活動。在陸地上行走快捷,起飛亦很容易,即使在平坦的地面和海上,起飛都毫無困難。常沿海面低空飛行,兩翅鼓動快而有力,飛行時常不斷地變換方向,並不時伸出腳拍水,亦能突然從空中下到水面抓取食物。
食物主要包括小魚、魷魚、浮游甲殼類動物和內臟,有時也跟隨海洋哺乳動物以殘羹剩飯或糞便為食。主要為蝦、其他小型甲殼類、軟體動物和生活於水錶層的浮遊動物,也吃從船上丟棄的魚、魚內臟等廢棄物品。覓食方式主要是一邊在水面低空滑翔,一邊頭朝下地注視著水面,當發現有可利用的食物時,則突然降到水面抓取,既能將頭斜伸入水中啄取,也能用腳抓取,特別是當發現有大堆食物時多是用腳抓取,也能一邊游泳一邊覓食。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巴哈馬群島、巴貝多、百慕達群島、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島、巴西、加拿大、維德角、中國、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島、丹麥、多米尼加、厄瓜多、法羅群島、法國、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格陵蘭島、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冰島、愛爾蘭、以色列、日本、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島、摩洛哥、納米比亞、荷蘭、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巴勒斯坦、葡萄牙、波多黎各、聖赫倫那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塞內加爾、塞席爾、荷蘭聖馬丁、南非、西班牙、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國、美國、美國小離島、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和維京群島。
旅鳥:阿爾及利亞、南極洲、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埃及、愛沙尼亞、芬蘭、甘比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義大利、牙買加、肯亞、拉脫維亞、黎巴嫩、盧森堡、馬爾地夫、馬爾他、紐西蘭、波蘭、獅子山、蘇丹、瑞典、瑞士、阿聯和烏拉圭。
來源不確定:安圭拉島、貝里斯、貝寧、喀麥隆、開曼群島、哥倫比亞、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加拉帕戈斯群島、法國南部地區、加彭、格瑞那達、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諾魯、尼加拉瓜、奈及利亞、巴拿馬、秘魯、法國聖馬丁、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多哥、吐瓦魯和西撒哈拉。
繁殖在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阿拉斯加南部,沿太平洋北美海岸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沿北美大西洋海岸從巴芬島到美國緬因州、格陵蘭島、冰島和費羅群島。非繁殖季節和遊蕩期間出現在繁殖地南部,遠至夏威夷群島、中途島、小笠原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費爾南多德諾羅尼亞、西非和南非。
繁殖方式
白腰叉尾海燕繁殖於寒帶海洋沿岸和島嶼上,繁殖期5-8月,一雄一雌制。常成群在一起營巢,在大的種群和好的營巢位置上,常一個巢緊挨著另一巢。營巢於岩石海岸和島嶼上較平坦而鬆軟的地上,也在森林小島上營巢。巢通常置於洞中,洞由親鳥在地上挖掘,洞口呈半圓形,通常隱蔽在樹根、灌木或草叢下。巢系從洞口斜線進入地下5-12厘米深後再與地面呈平行方向挖掘和擴大成直徑12-13厘米、高7.5厘米的小室,巢即放於小室中。巢內很簡單,通常僅放一點枯草和枯葉即成,偶爾也有直接產卵於裸露的地上的。
每窩產卵1枚,卵呈卵圓形,白色或髒白色、具細小的紅色或紫羅蘭色斑,卵的大小為30.5-35毫米×22-26毫米,平均32.5毫米×24毫米。產卵時間從5月末持續到7月初,隨地區而不同。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多在晚上輪換,孵化期42-50天或35天。
雛鳥孵出後全身長滿了絨羽,但最初幾天仍需親鳥輪流在巢中暖雛,以後雛鳥則單獨留在巢中,親鳥每天晚上回到巢中餵雛。餵雛食物是親鳥從胃中反出的油狀液體。經過親鳥大約70天的餵養,雛鳥完全換掉絨羽,長全羽毛,具備了飛翔能力,才從巢洞中出來和離開巢,時間在9-10月。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1 | 白腰叉尾海燕阿拉斯加亞種
| Oceanodroma leucorhoa beali | Emerson, 1906 |
---|
2 | 白腰叉尾海燕新墨西哥州亞種 | Oceanodroma leucorhoa chapmani | Berlepsch, 1906 |
---|
3 | 白腰叉尾海燕加拉巴哥群島亞種 | Oceanodroma leucorhoa cheimomnestes | Ainley, 1980 |
---|
4 | 白腰叉尾海燕指名亞種 | Oceanodroma leucorhoa leucorhoa | Vieillot, 1818 |
---|
5 | 白腰叉尾海燕加利福尼亞州亞種 | Oceanodroma leucorhoa socorroensis | C. H. Townsend, 1890 |
---|
種群現狀
白腰叉尾海燕在其繁殖地的島嶼上面臨相當大的被捕食的風險,這也是繁殖成敗的決定因素,這與島上的生活的貓密切相關。
熱帶草原貓大量的出現在白腰叉尾海燕雛鳥羽翼未豐之前,白腰叉尾海燕從一些以前生存的地方滅絕的原因也與這些貓相關。狐狸進入了原來只有海鳥分布的地區之後,引起了阿拉斯加眾多島嶼上的白腰叉尾海燕滅絕。家鼠也被懷疑進入海燕的巢穴捕食鳥卵而影響到物種的數量,但影響有多大尚不清楚。
白腰叉尾海燕經歷了被本土天敵的大力捕食。1997年,在
紐芬蘭島的繁殖季節,
銀鷗殺死了近49,000隻成年海燕,當時它的繁殖群體約為270,000對(2000年)。科學研究證明,如果對白腰叉尾海燕的繁殖地進行捕食干擾,會造成相當大的種群數量下降,是繁殖成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在2004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每周干擾使巢的孵化率減半,每日干擾導致減少56%。在所有繁殖率下降的原因中,鳥卵遺棄率占91%,並且僅在受干擾的種群中成對出現。
繁殖季節的覓食範圍為七個大西洋西部繁殖地中的五個與海上石油和天然氣作業區重疊,近幾十年來這些繁殖地中有三個已經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Hedd等,2018)。對燈光和火炬的吸引干擾以及隨後與石油鑽井平台的碰撞都帶來白腰叉尾海燕種群數量下降的風險(Hedd等,2018)。大型石油泄漏的污染可能帶來非常嚴重的威脅,儘管由於該物種分布範圍廣,這些風險可能只影響一小部分區域的種群。碳氫化合物和合成鑽井液的少量泄漏相對普遍(2003),並導致海洋中的慢性油污染(國家研究委員會1985)。
該物種被列為歐洲九個海洋重要鳥類分布區域,其中包括冰島、愛爾蘭和英國。在歐盟,它被列入法國、愛爾蘭、西班牙和英國的25個特殊保護區。包括英國在內的各個國家已經在繁殖群體中引入了人工巢箱,以降低捕食風險並促進對繁殖成功的監測(2008年)。
保護級別
列入《歐盟野鳥保護指令》附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