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槍烏賊

中國槍烏賊

中國槍烏賊(地方名本港魷魚、中國魷魚、台灣鎖管、拖魷魚、長筒魷)是世界槍烏賊科中最重要的經濟種,約占世界槍烏賊科總產量的60%。泰國中國槍烏賊的年產量約為4萬噸;菲律賓次之,約為2萬噸;中國居第三位,約為1.5萬噸;再以下為越南,約為1萬噸;印度尼西亞為6000噸。中國槍烏賊的捕撈業在海洋漁業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中國槍烏賊除少量鮮銷外,主要曬成魷魚乾遠銷,成乾率約為10%~12%。中國槍烏賊肉肉甜細嫩,質地極佳,在國內外海味品市場上列為一級優質品。

頭足綱,槍烏賊科。眼眶外具膜。胴部圓錐形。胴長約為胴寬的7倍。鰭長約為胴長的2/3,兩鰭相接呈縱菱形。無柄腕長度一般為3˃4˃2˃1,吸盤2行,角質環具尖齒8-9個。雄性左側第四腕莖化。觸腕穗吸盤4行,中間2行大,大吸盤角質環具大小相間的尖齒。內殼角質,披針葉形。記錄最大胴長0.47m,最大體重0.6kg。主要作業漁場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附近海域,以及泰國灣、菲律賓群島中部海域、阿拉佛拉海和澳大利亞東部的昆士蘭海域。年最高產量超過10萬噸。經濟價值較高。除少量鮮銷外,主要乾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國槍烏賊
  • 拉丁學名:Uroteuthischinensis(Gray, 1849)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 :頭足綱 Cephalopoda
  • 亞綱:鞘亞綱
  • :槍形目
  • 亞目:閉眼亞目
  • :槍烏賊科
  • :尾槍烏賊屬
  • :中國槍烏賊
  • 分布區域:分布於東海、南海。
形態特徵,種群分布,生活習性,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個體大,胴長可達40厘米。頭近圓球狀,兩側有眼,頂端中央有口,口的周圍及頭的前方有腕和觸腕。腕4對,長度不等,吸盤均2行,大小略有差異。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成交接腕,頂端約占全腕長度1/3部分特化為2行肉刺。觸腕1對,多短於胴長,穗近菱形,吸盤4行。吸盤角質環外緣均有尖錐形小齒。胴部長筒狀,長為寬的6倍,末端尖細。肉鰭較長,長於胴長之半,位於胴體後部兩側,左右兩鰭在末端相連成菱形。體淺紅色。內殼角質,薄而透明,近棕黃色,中央有1個粗壯縱肋,兩側有微細的放射肋,似羽毛狀。直腸兩側各具1個紡錘形發光器。

種群分布

中國槍烏賊主要分布在南海泰國灣馬來群島澳大利亞昆士蘭海域。中國槍烏賊的分布北界,約在25°N附近,分布東界約處於中國台灣島的北端,即一般不越過台灣海峽。分布在西太平洋,具體為中國南海和東海至日本,澳大利亞東北部阿拉佛拉海至新南威爾斯。

生活習性

平時棲息於外海水域。春夏季游向近岸島嶼附近生殖。喜弱光,白天潛伏海底,早晚上浮。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甲殼類。雌雄異體,行交配,體內受精。1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4—8月。分布於東海、南海。常用底拖網、釣漁具捕撈。肉肥,味美鮮嫩,可鮮食。加工成的乾品稱魷魚乾,為名貴海產食品。
淺海種,棲息水深15-170m。一年內性成熟,因繁殖季節不同,種內一般分成春生群、夏生群和秋生群,在中國廣東近海,以夏生群的群體最大,產卵期也較長,高峰期為春季的2-5月和秋季的8-11月。春分以後,暖流水勢迅速增強,水溫升高加快,出現更大的群體繁殖活動。繁殖群體的性比因時間、空間不同而有所變化,從台灣淺灘調查總的情況看,雄性略多於雌性。
卵子分批成熟,分批產出。產卵大都在交配後1個月左右開始,產卵期延續較長,通常有兩個產卵高峰;在產卵期中仍有交配行為。卵子略呈卵形,為白色膠膜包被,長徑約6-7mm,包在棒狀的膠質卵鞘中,卵鞘長200-250mm,每一個卵鞘中包卵160-200枚,卵徑1mmx1.2mm。產出的卵鞘一般20多束附著在一起,成片的鋪于海底,呈雲朵狀。繁殖後不久,雌雄親體即相繼死去。
初孵幼體胴長3-4mm。仔魚至稚魚期生長速度較慢,1個月胴長約增長20mm,長為25-50mm。至稚魚期後期,生長速度較快,1個月胴長增長25-50mm,長為130-170mm。在水溫較高和餌料充足的環境下,生長速度加快,孵化後5個月,胴長達300mm左右,每個月胴長平均增長約60mm。
仔稚魚捕食端足類、糠蝦等小型甲殼類。至成體階段主要捕食藍圓鰺、沙丁魚、磷蝦、鷹爪蝦和毛蝦等,也兼捕海鰻、蝦姑、梭子蟹等。生長階段中,攝食強度高,胃含物豐富;在生殖階段中,攝食強度低,特別是繁殖盛期中的空胃率頗高,有時可達50%左右。同類相殘的習性明顯。

保護級別

《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規定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可捕標準以達到性成熟為原則。赴日本海公海和北太平洋公海專項釣捕,需報農業部批准,領取專項(特許)捕撈許可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