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性,六喜,六畏,分類分布,生理結構,體壁、次生體腔,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與排泄,神經系統,生殖系統,採集方法,飼養技術,飼養品種,飼養飼料,飼養管理,桑園養殖技術,生活習性,病害、敵害防治,套用,
生活習性
六喜
1.喜陰暗:
蚯蚓屬
夜行性動物,白晝蟄居泥土洞穴中,夜間外出活動,一般夏秋季晚上8點到次日凌晨4點左右出外活動,它採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況下進行的。
2.喜潮濕:
自然陸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濕、疏鬆而富於有機物的泥土中,特別是肥沃的庭園、菜園、耕地、溝、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邊、垃圾堆、水缸下等處。
3.喜靜:
蚯蚓喜歡安靜的周圍環境。生活工礦周圍的蚯蚓多生長不好或逃逸。
4.喜溫暖:
蚯蚓儘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歡比較高的溫度。低於8℃即停止生長發育。繁殖最適溫度為22~26℃。
5.喜酸甜:
蚯蚓是
雜食性動物,它除了玻璃、塑膠和橡膠不吃,其餘如腐植質、動物糞便、土壤細菌、真菌等以及這些物質的分解產物都吃。蚯蚓味覺靈敏,喜甜食和酸味。厭苦味。喜歡熱化細軟的飼料,對動物性食物尤為貪食每天吃食量相當於自身重量。食物通過消化道,約有一半作為糞便排出。
6.喜獨居:
蚯蚓具有母子兩代不願同居的習性。尤其高密度情況下,小的繁殖多了,老的就要跑掉、搬家。
六畏
1.畏光:
蚯蚓為負趨光性,尤其是逃避強烈的陽光、藍光和紫外線的照射,但不怕紅光,趨向弱光。如陰濕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動就是這個道理。陽光對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陽光中含有紫外線。據陽光照射試驗,蚯蚓進行陽光照射15分鐘66%死亡,20分鐘則100%死亡。
2.畏震:
蚯蚓喜歡安靜環境不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動。靠近橋樑、公路、飛機場附近不宜建蚯蚓養殖場。受震動後,蚯蚓表現不安,逃逸。
3.畏浸性
4.畏鹽
5.畏辣
6.畏冷熱
分類分布
依蚯蚓的習性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蚯蚓一般被分為3種生態類群,即表棲類(epigeic)、內棲類(endogeic)和深棲類(anecic),不同生態類群的食性和習性迥異。內棲類又常被分為多腐殖質類(Polyhumic)、中腐殖質類(mesohumic}、貧腐殖質類(oligohumic)和內一深土棲類(endo-anecic)等。三種生態類群並沒有明顯的分類學上的界限,經常有一些過渡類型出現 。
生理結構
體壁、次生體腔
蚯蚓的體壁由角質膜、上皮、
環肌層、
縱肌層和體腔上皮等構成。最外層為單層柱狀
上皮細胞,這些細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質膜(cuticle)。此膜極薄,由膠原纖維和非纖維層構成,上有小孔。柱狀上皮細胞間雜以腺細胞,分為粘液細胞和
蛋白細胞,能分泌粘液可使體表濕潤。蚯蚓遇到劇烈刺激,粘液細胞大量分泌包裹身體成粘液膜,有保護作用。上皮細胞基部有短的底細胞,有人認為可以發育成柱狀上皮細胞。
感覺細胞聚集形成感覺器,分散在上皮細胞之間,基部與上皮下的一薄層神經組織的神經纖維相連。此外尚有
感光細胞,位上皮的基部,也與其下的神經纖維相連。
蚯蚓的肌肉屬
斜紋肌,一般占全身體積的40%左右,肌肉發達運動靈活。蚯蚓一些體節的縱肌層收縮,環肌層舒張,則此段體節變粗變短,著生於體壁上斜問後伸的剛毛伸出插入周圍土壤;此時其前一段體節的環肌層收縮,縱肌層舒張,此段體節變細變長,剛毛縮回,與周圍土擺脫離接觸,如此由後一段體節的剛毛支撐即推動身體向前運動。這樣肌肉的收縮波沿身體縱軸由前向後逐漸傳遞。
體腔被隔膜依體節分隔成多數體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體腔室由左右二體腔囊發育形成。體腔囊外側形成壁體腔膜,內側除中間大部分形成髒體腔膜外,背側與腹側則形成背腸系膜和腹腸系膜。蚯蚓的腹腸系膜退化,只有腸和腹血管之間的部分存在;背腸系膜則已消失。前後體腔囊間的部分,緊貼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種類在食道區無隔膜存在。
消化系統
消化管縱行於體腔中央,穿過隔膜,管壁肌層發達,可增進蠕動和消化機能。消化管分化為口、口腔、咽喉、食管、
砂囊、胃、腸、肛門等部分。口腔可從口翻出,攝取食物。咽部肌肉發達,肌肉收縮,咽腔擴大可輸助攝食。咽外有單細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濕潤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後連短而細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鈣質,可中和酸性物質。食道後為肌肉發達的砂囊(gizzard),內襯一層較厚的角質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為外胚層形成,屬前腸。砂囊後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體,稱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後約自第15體節開始,消化管擴大形成腸,其背側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積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腸內進行。腸壁最外層的髒體腔膜特化成了黃色細胞。自第26體節開始,腸兩側向前伸出一對錐狀盲腸(caeca),能分泌多種
酶,為重要的
消化腺。胃和腸來源於
內胚層,屬中腸。後腸較短,約占消化管後端20多體節,無盲道,無消化機能。以肛門開口於體外。蚯蚓的消化系統由較發達的消化管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管道由口腔、咽、食道、
嗉囊、砂囊、胃、小腸、盲腸、直腸和肛門等部分所組成。
循環系統
蚯蚓很特別,如同它的身體分節而沒有明顯的歸併那樣,它的心臟也隨身體前部的若干節分成了若干個,一般為4~5個,呈環狀,好像膨大的血管,所以也有稱環血管的。環狀心臟的背面接自後向前的背血管,腹面接自前向後的腹血管,腹血管還有分支連通著自前向後的神經下血管。環狀心臟比起血管來,肌肉壁比較厚,能搏動,裡面還有單向開啟的,保證血從背血管流向腹血管的瓣膜。大體說來,靠這數個各自獨立的環狀心臟的搏動給血流以動力,血流的方向是自後向前(背血管中)、自背向腹(環狀心臟)、自前向後(腹血管和神經下血管)。
呼吸與排泄
蚯蚓的排泄器官為
後腎管,一般種類每體節具一對典型的後腎管,稱為大腎管。環毛屬蚯蚓無大腎管,而具有三類小目管:體壁小腎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體壁內面,極小,每體節約有200~250條,內端無腎口,腎孔開口於體表。隔膜小腎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體節以後各隔膜的前後側,一般每側有40~50條,有腎口呈漏斗形,具
纖毛,下連內臟有纖毛的細腎管,經內腔無纖毛的排泄管,開口於腸中。咽頭小腎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兩側,無腎口,開口於咽。後二類腎管又稱消化腎管。各類小腎管富微血管,有的腎口開口於體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體腔內的代謝產物。腸外的黃色細胞可吸收代謝產物,後脫落體腔液中,再入腎口,由腎管排出。
神經系統
蚯蚓為典型的
索式神經。
中樞神經系統有位於第3體節背側的一對咽上神經節(腦)及位於第3和第4體節間腹側的咽下神經節,二者以圍咽神經相連。自咽下神經節伸向體後的一條腹神經索,於每節內有一神經節)。外圍神經系統有由咽上神經節前側發出的8~10對神經,分布到口前葉、口腔等處;咽下神經節分出神經至體前端幾個體節的體壁上。腹神經索的每個神經節均發出3對神經分布在體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經節伸出神經至消化管稱為
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外周神經系統的每條神經都含有
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有傳導和反應機能。感覺神經細胞,能將上皮接受的刺激傳遞到腹神經素的調節神經元(adjustor neuron),再將衝動傳導至運動神經細胞,經神經纖維連於肌肉等反應器,引起反應,這是簡單的反射弧。腹神經索中的3條巨纖維(giant fiber),貫穿全索,傳遞衝動的速度極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應迅速。
生殖系統
雌性生殖器官:有
卵巢1對,很小,由許多極細的卵巢管組成,位第13體節前隔膜後側,卵漏斗(oviduct funnel)一對,位第13體節後隔膜前側,後接短的輸卵管(oviduct)。兩輸卵管在第14體節腹側腹神經索下會合,開口於此腹中線,稱雌生殖孔。另有納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對(P. differingens為4對,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為2對),位第7.8.9體節內。
納精囊由壇(ampullaa)、壇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構成。為儲存精子之處。納精囊孔開口子6/7.7/8.8/9體節之間腹面兩側。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2對,很小,位第10及11體節內的精巢囊(seminal sac)內,精漏斗 2對,緊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纖毛,後接細的輸精管。2管於第13體節內合為一條,向後伸,開口於第18體節兩側,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對,位雄生殖孔一側,前列腺管開口於輸精管末端,分泌粘波與精子的活動和營養有關、精巢囊與其後第11及12體節內的貯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貯精囊內充滿營養液。精巢產生
精細胞後,先入貯精囊內發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經精漏斗由輸精管輸出。
採集方法
1、灌水捕捉法。蚯蚓怕積水,可用灌水方法使蚯蚓出穴時捕捉,還可利用春耕時在水田裡捕捉。
2、堆料誘捕法。把已經發酵熟透的飼料,堆放在要誘取蚯蚓的地方(如田邊、菜園),堆高為30-40 cm,寬40-50 cm,長度不限,一般堆置3-5 d就有虹叫聚集。如果加50%泥土混合發酵作飼料,誘捕的效果更好。
3、挖掘法。用翻地釘耙挖土捕叫,方法簡單,但效果較差,此法適於小規模養殖。
4、化學捕捉法。用15%高錳酸鉀溶液7 L/m2,或0.55甲醛溶液13.7L/m2灑於採集蚯蚓的地方,蚯蚓很快會爬到地而上來,採集極為方便。
飼養技術
飼養品種
在地球上蚯蚓分散很廣,幾乎遍及全國各處。據統計地球上大約27000多種,而本國大約160多種。例如糞蚓、菜蚓、水蚓、秸稈蚓等品種。糞蚓包括愛勝屬蚯蚓(日本大平二號、北星二號)、白莖環毛蚓等,菜蚓主要有威廉環毛蚓,水蚓主要有湖北參環毛蚓,秸稈蚓主要由進農六號。其中適宜人工飼養且有一定套用價值的蚯蚓卻很少。例如愛勝蚓屬、白莖環毛蚓、參環毛蚓、湖北環毛蚓等,其中以愛勝蚓屬中的大平二號蚯蚓最為常見、飼養最多。日本大平二號是由日本花蚯蚓和美國紅蚯蚓培育成的。它屬於雜食類,是雌雄在同一體,卻是異體交配來孵化的。蚯蚓一般愛好生活在暖和、濕潤、遮光的條件下,愛吃酸甜的食物、晚上出來覓食等生物學特性。具有增重多、發育迅速、孵化、產繭數多、適應能力強、壽命長等特點。
飼養飼料
1、蚯蚓的飼料種類
1)植物性飼料。包括玉米、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秸稈,各種野草樹葉等。
2)動物性飼料。包括豬、牛、羊、雞、鴨等各種畜禽糞便。
3)垃圾性飼料。包括城市生活垃圾中的菜葉、瓜皮、水果、廢紙及一些工業廢棄物,如酒糟、糖渣、木屑等。
2、蚯蚓的飼料配方
1)牛糞100%
2)牛糞50%,豬糞35%,秸稈150%
3)豬糞50%,秸稈或雜草50%
4)豬糞50%,秸稈40%,蠶沙10%。
3、蚯蚓飼料的配製
飼料好壞是養殖蚯蚓成功與否的關鍵,飼料的調製和發酵工作,是蚯蚓養殖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技術關鍵,蚯蚓繁殖的快慢很大程度決定了所準備的飼料,配製的關鍵在於發酵,沒有充分發酵的飼料,會使蚯蚓大量死亡,因此搞好飼料的發酵工作是人工養殖蚯蚓成敗的關鍵。一般有機物經過3-4次的翻堆腐熟後,就可以成為蚯蚓的飼料。方法是:首先把糞料灑水搗碎,秸稈或雜草截成5-15 cm的段並用淨水浸泡透。操作時以10cm糞料,20cm秸稈或草料,同時加入發酵水(100 kg淨水中加入1 kg EM有效微生物),使所含水分在50%-60%,料堆長度不限,但一次發酵料堆不能低於300 kg,以0.6-1.2 m的高度為宜,料堆要求鬆散,以利高溫細菌的繁殖,用農膜蓋嚴保溫保濕,發酵15天左右掀開農膜翻堆,把上而的堆料翻到下而,四周的堆料翻到中間,並把堆料翻鬆拌勻,添加水分維持在50%-60%再用農膜蓋嚴繼續發酵1-2次,發酵完成後在糞料中添加營養促食液(100 kg淨水,2 kg尿素,3克糖精,4 mI鳳梨香精,40 mI醋精充分混合))1立方米25 kg/m3,透氣2-3天后即可使用。腐熟好的飼料:黑褐色,無臭味,質地鬆軟,不粘不滯。需要注意的是建設蛆叫飼料發酵場,一定要遠離桑園、養蠶棚室200 m以上,以不影響蠶兒飼養為度。
飼養管理
1、下種
將腐熟好的飼料調節好濕度後,沿著桑園開挖好的溝槽平鋪10 cm,然後均勻放入含卵塊及幼叫的蚯蚓種,上而再放5 cm的飼料。養殖密度可控制在2-2. 5 kg/m2或1-1. 5萬條/m2,原則上前期密度可稍大,後期密度可逐漸縮小。
2、遮陰與防護網
蚓种放好後,溝上先覆蓋一層塑膠防蚊網,再放塑膠薄膜,泡沫板等防雨材料覆蓋。既可防鼠、青蛙等危害又可防雨保濕。
3、溫濕度的調節
蚯蚓的最佳養殖溫度在20-27℃,和蠶兒對溫度的要求一樣。冬季桑園採用加厚養殖床到40-50 cm,餌料上蓋麥秸或稻草,也可把冬季桑樹枯葉、剪下的桑枝條加厚平鋪,再上蓋塑膠布保溫保濕;冬季大棚、蠶室加溫需注意火爐必須通煙管,以防蛆叫煤氣中毒,另外,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80%,每天通風3一4次,每次30min。夏季結合通風每天澆1次水降溫,一般情況一星期澆1次水即可。
4、勤除薄餵
除蚯蚓糞、取叫蚯蚓繭或倒翻飼育床,結合餵料每月2 -3次,每次厚度10 cm,力求糞料新鮮透氣,降低因糞料堆積過厚除蚯蚓糞不及時對蚯蚓造成感病的幾率,為蚯蚓的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5、分期飼養
蚯蚓飼養可分成種子群、繁殖群、生產群,薄飼勤翻,每月給料2次,每次給料厚度10 cm。分期飼養既有利於蛆叫的常規管理,又有利於蚯蚓的繁殖生長,防比病蟲害的發生。
6、蚓叫繭及種叫的處理
蚯蚓經過20天的飼養後,經異體交配產下大量的蚓繭,此時可以把種蚓和蚓繭分離孵化,把分離出的蚓繭、糞料及蚓糞混合物堆成新的養殖堆,保持好溫濕度,蚓繭孵化50%時可在堆上而再覆上10 cm糞料,約經20天即可完全孵化,此時孵化堆中的密度很大,每1 m2可孵叫繭5-6萬,應及時分堆處理,可分成2-3份並覆上新糞料飼喂,經過常規管理約經過40天左右即可全部長大。把從種蚓中分離出的種叫重新搭配後放入新糞料飼喂,20天后即可再次繁殖處理。
7、適時採收
蚯蚓的採收時期:一般掌握在成叫環帶明顯,生長發育緩慢,飼料利用率降低時進行,夏季每月採收1次,春秋季節每1. 5月採收1次,採收後及時補料。
採收方法:
1)誘集法。利用蚯蚓喜食酸、甜、腥類食物的特點,可預設採收時間,並使所投基料在預設時間內基本吃完,此時可在基料表而投餵爛西瓜皮、爛西紅柿、爛蘋果、撒洗魚水等措施(最好是早晨和傍晚進行),誘使蚯蚓爬出覓食,此時可集中採集成叫,採集完畢要及時補充基料。
2)篩取法。自製1個3 mm的篩子,把飼養床上的蚯蚓 ,蚓糞倒入篩中來回振動,使蚓繭、蚓糞撒落到下而的容器里,再將篩中的成蚓集中採收,幼蚓放回到飼養床上繼續飼喂,採收時注意篩子和容器距離不要太遠,以免使蚓繭受傷,容器里的蚓繭不能堆積過多,應及時攤放到飼養床上,給於新基料孵化飼餵。
8、輪換更新
種蚓要每年更新2 -3次,養殖床要每年換1次,以保證蚯蚓的旺盛,並防比種群的衰退。提純復壯的方法:種蚓產繭至15天,冬季20天,把種蚓和基料分開,把不同桑樹行中種蚯群(不低於4萬條以上)所產的蚓繭充分攪拌後孵化飼喂,即可起到雜交提純復壯的目的。產繭的種蚓加入新糞料飼餵再讓其產繭,15天后再分離提純復壯。
桑園養殖技術
一、桑園的選擇
目前現有的桑園大都可以作為蚯蚓的飼養場地,尤以稀植寬行桑園的使用效果更佳。但桑園養殖蚯蚓仍需具備以下條件:1、通風、排水良好,以適應蛆叫喜陰暗,晝伏夜出的習性。
2、避開人場嘈雜、噪聲、振動嚴重的桑園,以防蛆叫逃逸。
3、必須有充足的水源,最好是地下水。
4、交通便利,易操作。
二、養殖方式方法
蚯蚓的養殖方式主要有:池養、床養、盆養、箱養和筐養、溝槽養、園林與田間養、大棚及室內養殖等。桑園養殖蛆叫除考慮對桑園的利用外,亦可考慮對養蠶大
棚閒置時期及設備的充分利用,宜採用田間溝槽
養殖和大棚及蠶室箱式立體養殖相結合的方式。
1、桑園建立養殖溝槽的方法
採用隔行建立養殖溝,一年輪換一次使用,既方便了養蠶與養蛆叫的常規技術管理需要,又符合養蛆叫不能重茬的要求。以桑樹行中心開挖溝槽,要求兩邊各離桑樹20cm,溝槽內挖出的土置於溝槽四周,壟寬15cm並夯實,溝槽一邊高40cm,對稱的一邊高20cm,長度可把桑樹行分為種子群占1/5,繁殖群占1/5、生產群占3/5;也可一行種子群、一行繁殖群、數行生產群布局。
2、大棚及蠶室箱式、床式立體養殖的方法
此方法可作為桑園飼養蛆叫的輔助方法配合使用,主要是在秋蠶飼養結束到第二年養春蠶前進行,養蠶戶可利用飼養小蠶用的架子、蠶匾,防乾塑膠膜、火爐(冬季加溫用),大蠶使用的蠶台等設備養殖蛆叫:蠶匾在放糞料飼餵前應先鋪好塑膠布,蠶台在放糞料前四周用木板包20cm高,同時鋪好塑膠布。養蠶前15天要把棚室飼養蛆叫移回到桑園,並把棚室、用具洗刷消毒乾淨以備養蠶使用。
生活習性
1、溫度
一般來說,蚯蚓的活動溫度在5-30℃,0-5℃進入休眠狀態,0℃以下死亡,最適溫度為20-27℃左右,也是蚓繭卵的最適溫度,32℃以上時停比生長,40℃以上死亡。因此蚯蚓養殖:夏秋季要搭遮蔭棚降溫(桑園有天然的遮蔭條件,但桑樹在夏伐後到發芽生長密閉前仍需臨時用遮蔭物遮蓋),冬季要棚室加火升溫(可利用蠶室己有的設備)或桑園覆麥草保溫升溫,以利蚯蚓的正常生長繁殖。
2、濕度
蚯蚓是利用皮膚來呼吸的,所以蚯蚓身體必須保持濕潤,蚯蚓體內水分占體重的75%以上,防比水分喪失是蚯蚓生存的關鍵,因而飼料的濕度應保持在70%左右為宜。
3、酸鹼度(pH值)
蚯蚓生長在pH值6-8的範圍內較好,且產叫繭最多。
4、通氣
蚓是靠大氣擴散到土壤里的氧氣進行呼吸的,土壤通氣越好,其新陳代謝越旺盛,不僅產叫繭多,而且成熟期縮短。
5、食物
投餵食物不足或質量不高會使蛆叫間爭食,導致生殖力下降,病蟲害蔓延,死亡率增加,部分蚯蚓逃逸或生長緩慢。
病害、敵害防治
如因毒害原因蚯蚓出現痙攣狀結節變粗而短,勤液增多,體色變白而死亡或室內暫養蚯蚓發病,要轉移養殖環境。如由於養殖環境潮濕而導致蚓體變白,可添加發酵過的乾畜糞或精飼料,如發現已有蚓叫死亡,要立即搬入叫床飼養。養殖場避免選擇在農藥噴施量較大的地方,同時避免選在工廠附近或公路沿線。另外,避免飼餵噴過農藥的飼料。
套用
蚯蚓作用可以促進Cu、Zn、Cd、Ni等重金屬向交換態和水溶態轉化,但對Pb,、Cr化學形態的影響較小,並且蚯蚓對重金屬形態影響的綜合效果達到顯著水平(P=0.0351)。本研究結果說明蚯蚓具有活化污泥中Cu、Zn、Cd、Ni等重金屬的作用,這與Sizmur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然而,在本試驗中蚯蚓對Pb,、Cr等重金屬的形態未產生顯著影響,這說明Pb、Cr等重金屬在污泥中形態較為穩定,不容易被活化。
蚯蚓能夠對許多決定土壤肥力的過程產生重要影響,被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它通過取食、消化、排泄和掘穴等活動在其體內外形成眾多的反應圈,從而對生態系統的生物、化學和物理過程產生影響。蚯蚓生態系統中既是消費者、分解者,又是調節者,它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具體表現在:
a)對土壤中有機質分解和養分循環等關鍵過程的影響;
b)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c)與植物、微生物及其他動物的相互作用。蚯蚓活動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受蛆酬生態類群、種群大小、植被、母岩、氣候、時問尺度以及土地利用歷史的綜合控制。蚯蚓外來種入侵與生態系統的關係以及蚯蚓對全球變化的回響和影響是兩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土壤本身的複雜性,蚯蚓自然歷史和生物地理學知識的缺乏,野外控制蚯蚓群落方法的滯後等都限制了蚯蚓生態學的發展。
近些年來,世界上一些開發蚯蚓食品的貿易正在逐步增加,每年正在以20%的速度增長蚯蚓作為食品富含蛋白質、胺基酸、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美國、非洲等某些國家,用蚯蚓來做各種菜餚、罐頭等食品,在我國台灣省蛆叫食品很流行,大約有20-30種點心以及菜餚。在我國四川成都等地區已經出現把蚯蚓引入到餐桌的現象,用它製作各種調味包等等。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蚯蚓體內的一些重金屬、藥物殘留問題,人們開始對蚯蚓食品存在的疑惑和不安,因此它阻礙著蚯蚓在食品方面的發展,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健康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蚯蚓含豐富的蛋白質,要高於一些肉類和雞蛋,未來昆蟲類食品將成為人們主要蛋白質來源。因此,蚯蚓食品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
蚯蚓糞主要用於生物肥、改善土壤、解毒、吸附劑、預防病蟲害等方面。和一般的肥料不同的是,它無臭、無味、呈粒狀、吸水滲透性較好。有研究表明,和牛糞對比,它含礦物質量要多。據報導,在蛋雞限飼期加入40%左右的蚯蚓糞來替代全價飼料,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肉雞的飼糧中添加一些蚯蚓糞,可減少雞舍NH3和雞腹水病的發生,同時還提高了增重,降低飼養成本,增加肉雞的養殖效益。蚯蚓糞施入土壤里,一方面可調節土壤的物理特性,利於植物生長,另一方面可明顯的增加土壤里的營養含量,增強土壤的肥力。蚯蚓吃了畜禽糞便後,排出叫糞,它不但可以作為良好的飼料和肥料,還可以是畜禽良好的除臭劑。在日本某鋼鐵公司,利用蚯蚓糞來淨化污水,起到除臭的作用。在蛋雞舍內加入一些蛆叫糞可減少雞糞中H2S, NH3,達到了一定的除臭目的。在土壤中加入一些蚯蚓糞可有效地預防病蟲害,減少植物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