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水性較強的大洋性種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鳶烏賊
- 拉丁學名: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
- 門:軟體動物門Mollusca
- 綱:鞘亞綱Coleoidea
- 目:槍形目Teuthoidea
- 科:柔魚科Ommastrephidae
- 屬:鶯烏賊屬Symtectoteuthis
- 分布區域:海水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習性,營養價值,
形態特徵
分布 胴部圓錐形,後部較瘦凹,胴長約為胴寬的4倍,體表具大小相間的近圓形色素斑,均屬小型;胴背中央的紫褐色寬頻延伸到肉鰭後端,頭部左右兩側和無柄腕中央的色澤也近於紫褐。胴背前方皮下具卵圓形發光組織。漏斗陷前部淺穴兩側各具3、4個小囊。鰭長約為胴長的三分之一,兩鰭相接略呈橫菱形。無柄腕長度相近,吸盤2行,角質環具尖齒,其中一個較大,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側膜較狹,頂部不具吸盤;觸腕穗吸盤4行,中間2行大,邊緣、頂部和基部者小,大吸盤角質環具尖齒,其中4個特大,位置互成直角,觸腕柄頂部具2行稀疏的吸盤,交錯排列。內殼角質,狹條形,中軸細,邊肋粗,後端具一個中空的狹縱菱形"尾椎"。已知成體的最大胴長為320毫米。
生活習性
暖水性較強的大洋性種類。據童逸修等(1973),Okutani and Tung(1978)報告,台灣西南海域鳶烏賊的漁期為4一9月,旺期為5一8月,漁獲表層水溫超過26℃,而在28℃左右,集群最密,漁獲最佳。沖繩島海域的漁期為6-11月,漁場的表層水溫為22-28℃,向海岸移動的27℃表層等溫線,與漁場位置的變動密切相關。種內分夏生群、秋生群和冬生群,在我國台灣西南海域,有夏生群和秋生群的成熟、交配及產卵活動,以夏生群為主體;春季末,由1,000-2,000米深海區越冬場,向幾十米淺海區進行生殖洄游;到了夏季,沿著從巴士海峽分出的黑潮支脈,經西南季風吹送,開始轉游向東北,形成鳶烏賊的主要漁期。稚仔鳶烏賊多生活於表層至20米左右水層,在南海,夏季大量聚集;在琉球群島的八重山群島海域黑潮內側大量聚集。成體鳶烏賊有明顯的垂直活動,範圍可從表層至千餘米,夜間、黎明和黃昏,多在中上層活動,白天多棲居於中下層和深層。鳶烏賊的壽命約一年左右,但雌體的壽命略有延長。從我國台灣西南海域鳶烏賊胃含物的分析結果表明,它們在繁殖期中攝食很少,胃含物的平均重量一般為1-3克,空胃率很高。雌體有62%空胃,34%胃含物很少,4%飽食;雄體有67%空胃,30%胃含物很少,3%飽食,各年測定情況近似。據Wormuth(1976)報告,鳶烏賊多捕食小型的中上層魚類,如小公魚(Stolephorus)、飛魚(Exocoetus)和燈籠魚(Myctophids)等,同時也較多地捕食爪烏賊及其同種個體。獵食鳶烏賊的天敵,主要是海鳥,有鏗鳥、熱帶鳥、海鷗和麼鞏等,鮪魚和鯕鰍也經常捕食鳶烏賊。
繁殖習性
鳶烏賊的卵子分批成熟,分批產出,成熟卵的卵徑為0.788±0.03毫米,重58.4克的卵巢中懷卵約25萬個。生長迅速,孵化後七個月,胴長即可達100毫米。雄體性成熟早於雌體,雌體大約在一年後產卵。
營養價值
鳶烏賊胴體中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和灰分分別為80.50%、0.49%、17.24%、1.37%。頭足中水分、脂肪、蛋白和灰分分別為80.73%、0.87%、16.68%、2.88%,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水產品。鳶烏賊中胺基酸含量豐富,占鮮樣總量的14.05%(胴體)、15.10%(頭足),其中必需胺基酸(EAA)占胺基酸總量的40.89%(胴體)、40.11%(頭足),鮮味胺基酸占45.89%(胴體)、46.51%(頭足),必需胺基酸指數為79.56(胴體)、75.46(頭足),其必需胺基酸的構成比例符合FAO/WHO標準。南海鳶烏賊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占脂肪酸總量的49.90%(胴體)、54.55%(頭足),其中EPA與DHA質量分數分別為6.9%(胴體)、5.67%(頭足)和15.26%(胴體)、22.08%(頭足),南海鳶烏賊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具有較好的開發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