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海域

南澳海域

南澳海域海域面積4600平方公里。從中國東南沿海一路南下的“海上絲綢之路”,以陶瓷為最重要交易商品,方圓130多平方公里的南澳島,恰好扼其咽喉。從發現“南澳一號”的“三點金”(民間對南澳島烏嶼與半潮礁之間海域的俗稱)海面北望,南澳島77公里長的海岸線曲折蜿蜒,彎曲係數高達0.71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澳海域
  • 海域面積:4600平方公里
  • 彎曲係數:高達0.714
  • 方圓:130多平方公里
名字來歷,名稱由來,南宋,文革,明朝,管理機構,歷史商業,明朝,海上絲綢之路,軍事海防,古沉船,

名字來歷

“澳,在南方就是‘泊船的地方’,古時候南澳(島)又稱百澳,就是形容其可供泊船的港澳之多,現在整個島上比較有名的,還有99個澳”。
良港
天然造就的良港條件,周邊海路四通八達,南澳島很早就吸引了不遠萬里駕舟而來的中外商人。
南澳海域

名稱由來

南宋

南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失陷後,益王在逃亡途中重新被大臣擁立為帝。是年11月,帝舟離福州,南航入潮(汕),即駐紮在南澳島前村。為解決幾十萬南宋軍馬的飲水問題,漂泊流離的宋王室決定在南澳沙灘上鑿井三口,分別取名“龍井”、“虎井”和“馬井”。
如今,“龍井”、“虎井”已無跡可尋,唯有“馬井”仍清水盈底,常年甘澈。今年60歲的海島居民林仕堅記得。

文革

“文革”後期,一次颱風過後,“虎井”突然現出海面,一時島人驚喜無比,奔走相告。還是個孩子的他自己則赤腳走了10多里地,趕去海邊圍觀。此後“虎井”又一夜間盡淹于海濤,再未現身。

明朝

明萬曆二年(1574年),饒平東里人陳天資(賜進士)修撰《東里志》,據其記載:淳熙七年(1180年),楊萬里為廣東提點刑獄,海寇犯南澳,萬里命諸郡兵討平。這也是迄今為止,“南澳”作為地名第一次出現在正式史書中。

管理機構

南澳海洋
粵東南澳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項目日前通過了聯合國發展規劃署的立項,南澳海域成為國際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區。粵東南澳島雄跨台灣海峽西南端喇叭口,北回歸線從主島穿越而過,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除南澳主島外,海域面積4600多平方公里,沿島水深10米以內的海域有165.7平方公里,由於太平洋、南海黑潮支流穿過該區,同時又受附近大陸徑流的影響,使這裡成為高溫、高鹽水與沿岸上升流及大陸徑流交匯混合的地方,海水中營養鹽豐富,餌料眾多,初級生產力高,生物種類多樣。
南澳海域
南澳縣
南澳縣積極發展生態型經濟,大力推廣魚、貝、藻類混養新技術,構建“藍色牧場”生態,為野生水生動物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的海洋生態自然環境,吸引了1300種以上的海洋生物在這裡產卵、索餌和棲息,中華白海豚、鸚鵡螺、綠海龜、玳瑁、棱皮龜、灰海豚、黃唇魚等一批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也時常出沒,並在這裡安家落戶。
國際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區
粵東南澳海域成為國際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區後,國家海洋部門將在全球環境基金的資助下對南澳海域海洋生物資源及生態環境實施有效管理和保護,這對南澳海域水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該海域內珍稀野生水生動物資源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維持這一帶海域的生態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歷史商業

明朝

明朝初年,為防範盤踞海島的方國珍、張士誠殘部與海盜倭寇侵擾,明太祖朱元璋頒布律令,一方面加強海防,一方面取消海外貿易,要求“片板不準下海,點貨不準貢蕃”。而此時,歐洲地理大發現蓬勃興起,席捲全世界的海上貿易浪潮正越過印度洋,向東洶湧而來。
由於海上貿易利潤豐厚,閩粵沿海民眾一直趨之若鶩。據記載,當時潮州富家大賈往往公然修造大船,遍歷諸部,揚帆而去,數月後滿載而歸,金寶溢於衢路,周邊百姓往往見之目奪心駭,都以為“富擬王公,可一葦杭之而得”,於是不顧官令,紛紛駕船出海行商。地處閩粵交界處的南澳島,良港眾多,又基本屬於“兩不管”之地,雖然朝廷海禁政策嚴厲,它卻儼然成為海盜雲集、貿易昌盛的化外之地。不難想像,當年一艘艘滿載貨物的商船,清晨霧氣未散,就早早從廣闊的珠三角腹地出發,一路揚帆順韓江而下,直達汕頭樟林、柘林、南澳、萊蕪一帶,候風出海。天氣晴好時,南澳附近海面舟楫穿梭繁忙——— 畢竟這裡是它們向更遠海域起航前必經的重要補給地。

海上絲綢之路

明洪武24年(1391年),朝廷因居民頑梗,盡發各澳居民到海門千戶所充軍;兩年後,針對少量重回南澳耕種的居民,大將湯和再次將其全遷回內地,以墟其地。然而,偷渡到南澳島的人依舊絡繹不絕,到永樂年間,朝廷不得不三遷其島,並多次派兵海上,蕩寇掃倭。儘管如此,南澳島一帶無論寒暑,私蕃船隻從未斷絕。
十五世紀後期,隨地理大發現遠道而來的萄葡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也相繼來到東南沿海,叩關求市。可官府僅允許開放福建漳州、廣東廣州等兩三個港口進行朝貢,遠不能滿足激增的外貿需求。於是外蕃人或獨立、或糾合中國海盜,在閩粵沿海一帶大肆走私搶掠,直至明亡清興。這一時期,南澳島還曾被荷蘭人取名為“好望角”。

軍事海防

南澳海域
由於南澳地理位置獨特,每逢官府揖盜,粵方追捕則入閩,閩方追捕則入粵“追之則勢不可窮,縱之則勢將復返”。明萬曆三年(1575年),福建巡撫劉堯誨會同兩廣總督殷正茂,一起上疏皇帝請設南澳總兵,是年,皇帝詔受南澳鎮。自此,南澳島從一個貿易自由港,變成了一個專門扼守東南門戶的海防重鎮。
從海防力量上講,清代海防無論機構建制、軍隊設定,還是炮台武器等配備,都比明代要強大得多,但禁海效果並不理想”,李慶新通過梳理大量史實,認為在明清兩代戒備森嚴的海禁政策之下,實則涌動著民間洶湧澎湃的走私浪潮。

古沉船

南澳1號沉船的打撈
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歷朝歷代又走私猖獗,而海路兇險,導致南澳島周邊海域沉船甚多。南澎列島之外,今天也還是西太平洋重要國際航線;南澳烏嶼島內側,則是我國東南沿海內航線,兩條航線大多交通繁忙,就在2007年5月底“南澳一號”被發現之前“三點金”附近海面還觸礁沉沒了另一艘海輪。這一處海域布滿暗礁,海水稍漲便無法看見。
相關水下考古透露,從珠江口至海南島這一漫長的南中國海沿岸,如今已探摸發現共約2000艘古沉船,而偏居東南一隅的南澳島域,在13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歷代古沉船就達200多艘,類同商舶沉船的百慕達三角洲。
南澳1號的考古價值
2010年6月中旬,負責打撈“南澳一號”古沉船的水下考古隊,仍在南澳“三點金”海面緊張作業。在已探明的8個沉船艙位中,除繼續打撈上大量的杯、碟、碗、盤、盞等青花砂石器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銹跡斑斑的鐵銃以及兩個碗底明顯寫有“林宅”的青花瓷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