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縣

平遠縣

平遠縣廣東梅州市下轄的中央蘇區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粵、贛、閩三省交界處,東邊與廣東省蕉嶺縣相鄰,南邊與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相鄰,西北與江西省尋烏縣相鄰,西邊與廣東省興寧市相鄰,北邊與福建省武平縣相鄰。介於北緯24°23′~24°56′,東經115°43′~116°07′。全縣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11.16萬公頃,耕地10347.6公頃。

206國道線跨越縣內五個鎮並繞縣城而過,縣至鎮公路全面實現水泥硬底化。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遠縣
  • 外文名稱:PingYua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廣東省梅州市
  • 下轄地區:12個鎮
  • 政府駐地大柘鎮
  • 電話區號:0753
  • 郵政區碼:514600
  • 面積:1381平方千米
  • 人口:26.4256萬人(2015年末戶籍人口) 
  • 方言客家語-粵台片梅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五指石南台山熱水溫泉平遠紅軍紀念園
  • 車牌代碼:粵M
  • 行政代碼:441426
  • GDP:82.1284億元(2017年) 
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類資源,政區沿革,行政區劃,人口,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交通通訊,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生產習俗,生活習俗,婚姻習俗,祭祀習俗,語言,城市榮譽,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平遠縣位於梅州市西北部,地處粵贛閩三省交界處,面積1381平方公里,人口26萬,轄12個鎮(大柘、仁居、東石、石正、八尺、差乾、上舉、泗水、長田、熱柘、中行、河頭),縣城設在大柘鎮(原設在仁居鎮),城區規劃面積11.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04平方公里,有5萬人。東連蕉嶺縣,南接梅州市梅縣區興寧市,西鄰江西尋烏縣、北與福建武平縣接壤。

地形地貌

縣境地質構造比較複雜,由火山岩、侵入岩、變質岩等構成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尤其是突出的南、北兩端形成丹霞地貌——石正南台山至中行大河背一帶丹霞地貌和差乾五指石丹霞地貌,呈現秀麗的自然景觀。縣境周圍山地環繞,北部和西部以山地為主,地勢較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全縣總面積中,山地占11.26%,丘陵占53.44%,盆地占28%。

氣候

平遠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雨量充足,年平均氣溫21.7℃,年降水量1637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873小時,無霜期達300天以上。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1年平遠縣有耕地157219畝,占全縣總面積的6.75%。其中水田面積128325畝,旱地面積28894畝。

水資源

平遠縣有豐富的地表水、淺層地下水和溫泉。河流年平均流量為12.563億立方米,人均擁有量為5200餘立方米。縣境河流總計理論水電可開發量4.1萬千瓦。

生物資源

平遠縣生物資源豐富,主產松、竹、杉等,主要有林木、竹、藥材、花卉、野生禽獸等。2001年全縣有林地面積153萬畝,活立木蓄積量343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5.2%。
2010年末實有林地面積(林業口徑)108856.7公頃,森林覆蓋率73.7%。當年造林面積2087畝,跡地更新面積2799畝。當年造林面積中,用材林2087畝。幼林撫育面積9690畝,成林撫育面積4682畝。主要林產品產量:油桐籽270噸,油茶籽877噸,木材採伐50056立方米。森林資源繼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持年生長量大於年消耗量。

礦類資源

平遠縣境有豐富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鐵礦蘊藏量7800餘萬噸,其中平均品位達58%的優質磁鐵礦2370餘萬噸;無煙煤藏量2400多萬噸;稀土礦,經國家地質部門勘查,屬品位較高,開採條件較好的中型礦藏;石灰石,藏量2億噸以上 。

政區沿革

平遠縣治始設於明朝嘉靖四十一年 (1562)。當時以廣東程鄉縣的豪居都 (今仁居鎮)為中心,並析福建的武平上杭,江西的安遠,廣東惠州府興寧四縣邊地,以原設在豪居都林子管通判府館址為基礎,擴大築城,罷館置縣。因其界於武平、安遠之間,故名"平遠"。初隸江西贛州府。
明嘉靖四十三年 (1564),調整縣域,歸還閩贛兩省武平、上杭,安遠三縣原析之地,增析程鄉的義化、長田、石窟三都及興寧原析之大信一里,仍組成平遠縣,改隸廣東潮州府,縣治仍設在豪居都。
明崇幀七年(1634),析平遠的石窟一圖、二圖,及程鄉部分地域,增置鎮平縣(即今蕉嶺)。
清雍正十一年 (1733),程鄉縣升格為嘉應州(今梅州),平遠改隸嘉應州,與程鄉、興寧、長樂,鎮平4縣並稱嘉應五屬。
民國成立後,廢除原有建制,省縣之間另設道。民國3年 (1914),設潮循道,平遠為下屬之一縣。民國9年(1920),裁道,平遠直屬於省。
1996年,平遠縣面積1381平方千米,人口約23.9萬人。轄16個鎮:大柘鎮、差乾鎮、仁居鎮、黃畲鎮、八尺鎮、中行鎮、河頭鎮、上舉鎮、泗水鎮、東石鎮、茅坪鎮、壩頭鎮、超竹鎮、石正鎮、長田鎮、熱柘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遠縣常住總人口215856人,其中:大柘鎮46255人,石正鎮27862人,東石鎮24236人,仁居鎮14888人,八尺鎮12849人,差乾鎮7091人,黃畲鎮5167人,河頭鎮8833人,中行鎮7519人,上舉鎮5939人,泗水鎮8718人,茅坪鎮5990壩頭鎮人,11723人,超竹鎮10325人,長田鎮7840人,熱柘鎮10621人。
2002年,平遠縣轄大柘、仁居、東石、石正、八尺、差乾、上舉、泗水、壩頭、茅坪、長田、熱柘、超竹、中竹、河頭、黃畲16個鎮,共有153個村委會、7個居委會。
2003年5月,平遠縣面積1380平方千米,人口24.51萬人。轄差乾、黃畲、中行、河頭、上舉、泗水、壩頭、熱柘、長田、茅坪、大柘、石正、東石、仁居、八尺15個鎮,共有7個居委會、153個村委會,1439個村民小組。
2004年10月,撤銷壩頭鎮,併入大柘鎮。調整後,平遠縣轄大柘、仁居、東石、石正、八尺、差乾、上舉、泗水、長田、熱柘、中行、河頭12個鎮。
2009年末,平遠縣面積1381平方千米,轄12個鎮,7個社區、136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大柘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平遠縣常住總人口230045人,其中:石正鎮28593人,八尺鎮10689人,差乾鎮6194人,河頭鎮7162人,中行鎮7015人,上舉鎮4289人,泗水鎮6219人,長田鎮8480人,熱柘鎮9111人,東石鎮30719人,仁居鎮17779人,大柘鎮93795人。
2012年末,全縣面積138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6.2萬人,常住人口23.2萬人。2014年,大柘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行政區劃

平遠明朝建縣後,設4都2圖,即義田都、義化都、長田都、石窟都,石窟一圖、二圖。明祟禎年間割石窟一圖二圖與鎮平,仍有四都,後改劃為15鄉。民國26年 (1937)調整為13鄉,全縣劃為160保,1758甲。民國30年 (1941),實行新縣制,按《縣各級組織綱要》規定,全縣調整為142保,1676甲。
建國初,全縣設7個區,3個市,56個行政村。1950年調整為4個區,2個鎮,13個鄉。1954年,劃為4個區,71個小鄉,2個鎮。1956年撤區並鄉,成立13個鄉,1個鎮,71個村。1958年"政社合一",全縣成立4個人民公社,1個鎮。1961年與興寧分縣後,平遠縣調整為14個公社,3個農場,1個鎮。70年代中期,劃為16個公禮,1個鎮。1983年11月,恢復區、鄉建制,取消政社合一的隊制。全縣設14個區(差乾、仁居、黃畲、八尺、中行、河頭、上舉、泗水、東石、壩頭、大柘、石正、長田、熱柘),1個區級鎮(大柘鎮),95個鄉,3個城鎮管理區,4個縣屬國營農林場。
1986年11月撤區建鄉設鎮。全縣設立5個鎮 (大柘、仁居、東石、石正、八尺),11個鄉(差乾、黃畲、河頭、中行、上舉、泗水、壩頭、茅坪、超竹、長田、熱柘),149個村,7個城鎮居委會。1994年,11個鄉改鎮建制,全縣設16個鎮(大柘鎮、差乾鎮、仁居鎮、黃畲鎮、八尺鎮、中行鎮、河頭鎮、上舉鎮、泗水鎮、東石鎮、茅坪鎮、壩頭鎮、超竹鎮、石正鎮、長田鎮、熱柘鎮)。2003年9月,撤銷超竹鎮、黃畲鎮和茅坪鎮的鎮級行政區劃建制。原超竹鎮併入大柘鎮,原黃畲鎮併入仁居鎮,原茅坪鎮併入東石鎮。2004年11月,撤銷壩頭鎮的鎮級行政區劃將其併入大柘鎮行政區劃。行政區劃調整後,全縣設12個鎮:即差乾、仁居、八尺、河頭、中行、上舉、泗水、東石、大柘、石正、長田、熱柘鎮。
平遠縣平遠縣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平遠縣轄大柘鎮(含原超竹鎮和壩頭鎮)、仁居鎮(含原黃畲鎮)、東石鎮(含原茅坪鎮)、石正鎮八尺鎮差乾鎮上舉鎮泗水鎮長田鎮熱柘鎮中行鎮河頭鎮等12個鎮,共有7個居委會、153個村委會,1439個村民小組。省級生態示範鎮1個(長田鎮),市級生態示範村8個。

人口

平遠縣2007年末戶籍人口256288人,其中,農業人口172546人。據計生年報,全縣人口出生2634人,出生率為10.29‰,死亡率為5.73‰,自然增長率為4.56‰。計畫生育率93.89%,比2006年提高了0.61個百分點。
2015年末戶籍人口264256人,其中,農業人口180815人。據計生年報,全縣人口出生3116人,出生率為11.35‰,死亡率為5.43‰,自然增長率為5.92‰。

經濟

平遠縣著力壯大稀土新材料、機械製造、優質建材、精緻高效農業、文化旅遊產業,逐步建立了“優勢更優、多點支撐”的產業結構和財源結構體系。
兩面針兩面針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56億元,比增15.2%,增速居梅州市第一;工業增加值29.1億元,比增25.5%,增速居梅州市第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3億元、達到3.41億元,比增46.6%,增速和綜合增長率分別居廣東省67個山區考核縣第一和第八,全市第一,財政工作實現“滿堂紅”;外貿進出口總額大幅增長,突破1億美元大關,比增32.0%,增速居梅州市第一。

第一產業

平遠縣農業已建成以生產優質米、臍橙、梅州金柚、椪柑、李果、茶葉、西瓜、烤菸、花生、甜玉米、反季節蔬菜、生豬、甲魚等農副產品商品生產基地。
平遠縣大力發展了臍橙油茶、南藥、優質稻等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種植面積分別達10萬畝、17.1萬畝、4.8萬畝、6萬畝,是“廣東臍橙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仙草之鄉”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縣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30家(如國家級農業扶貧龍頭企業廣東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股份改造;廣東南台藥業有限公司升格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引進了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廣東溫氏集團公司投資建設飼料廠和良種豬場等項目。),其中3家企業進入廣東現代農業100強和現代企業500強,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個,縣級農業產業園10個,農業基地29個,組建了68個專業合作社。培育了廣東新大地、南台藥業、金穗生態農業、飛龍果業、永樺果業等一批骨幹農業龍頭企業,成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全省最大的南藥種子種苗繁育種植基地”、“油茶豐產林國家標準化示範區”。
平遠引種慈橙始於1996年,至2011年底,平遠臍橙總面積10.2萬畝,總產量7.11萬噸,僅鮮果一項實現產值1.5642億元,平遠已成為廣東省最大的優質慈橙生產基地
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超甜玉米、無籽西瓜、烤菸、生薑等高產、優質、高效特色農產品,“一鎮一品一加工”的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全縣已建成農業專業鎮5個、專業村28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3個。
2010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2129萬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農業產值88503萬元,增長7.1%;林業產值5611萬元,增長28.5%;畜牧業產值26491萬元,增長2.8 %;漁業產值3968萬元,下降10.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556萬元,增長6.7%。全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401027畝,比上年增長2.0%,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57222畝,增長3.1%;經濟作物種植面積50928畝,比上年增長0.6 %。

第二產業

平遠縣工業已形成以建材、電力、輕化、礦冶、機械、稀土、食品、木材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300多種。
平遠縣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規劃建設了21平方公里的生態工業園區,一、二期已建成2000畝,三期已完成1500畝前期示範地土地平整。園區進園企業28家,計畫投資23.6億元,投產企業20家,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9億元。園區重點引進稀土深加工項目,計畫建設成稀土產業園或深加工基地。2011年被選為廣東省第二批小企業創業基地。工業園引進了廣晟、廣柴、宜華、寧江等大集團,加快推動鑄造、建材、木業等傳統工業“綠色轉型升級”,全力發展稀土新材料、電子等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了稀土新材料、機械鑄造、優質建材等三大特色工業。
2010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77215萬元,比上年增長3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62215萬元,比上年增長38.7%。全縣工業增加值13898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9.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6780萬元,增長21.8%。全年工業用電量23041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3.6%。
2012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8.6億元,稅收1.23億元,比增29.2%和38.2%。全年引進項目16個,實際完成投資9.78億元。

第三產業

平遠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國家3A級旅遊景區五指石以“中國丹霞地貌盆景”著稱,是第二屆廣東自駕游最優景點;粵東名勝南台山,狀似仰天臥佛,號稱“世界第一天然大佛”,2009年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境內還有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地質公園、廣東省旅遊特色村、熱柘溫泉等旅遊資源,形成了“賞茶花—拜大佛—品臍橙—游五指—泡溫泉”生態旅遊線路。連續舉辦七屆臍橙旅遊節、兩屆茶花節,成功申報了兩個金氏世界紀錄。平遠縣被亞大旅遊聯合會授予“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入選“中國最佳文化休閒旅遊縣”。此外,還有平遠公園、熱水溫泉、紫林山等旅遊景點。
五指石旅遊區五指石旅遊區
2012年,平遠縣規劃建設差乾五子石、南台臥佛山文化旅遊產業園、上舉龍文三大景區。舉辦了廣州“平遠慈橙”品嘗會、桐花節、第八屆慈橙文化旅遊節、粵閩贛邊三省九縣旅遊產業發展研討會等活動。全年旅遊接待總人數14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8.9億元,分別比增48%和31%。|

社會

交通通訊

至2004年,平遠縣境內公路距廣州443公里、深圳413公里、汕頭210公里,縣城距梅州市區(梅城)、梅縣機場梅州火車站梅州站)、梅汕高速公路入口處46公里。206國道跨越縣內五個鎮並繞縣城而過,縣至鎮公路全面實現水泥硬底化。全縣電話普及率達18%,數字通訊發展迅速,縣內企事業單位在網上建立網頁,進入政府網路工程。

教育

2015年,全縣有普通高中3間,實際招生人數1499人,在校學生5699人。參加高考1623人,考入大專及以上1393人,其中:考入本科627人、專科766人,高中專本升學率71.5%;中職學校1間,招生256人,在校學生851人,畢業生433人;普通國中14間,普通國中招生1961人,在校學生5946人,畢業生2183人,國中畢業升學率95.7%;普通國小19間,招生2742人,在校學生13641人,畢業生1935人;幼稚園35間,招生5193人,在園幼兒7755人。全縣各類學校教職工人數2839人,其中,專任教師人數2536人。專任教師人數中:任教高中471人、任教職中68人、任教國中693人、任教國小889人、任教幼稚園415人。2015年末全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公共圖書館藏書12.5萬冊。

醫療衛生

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2015年末全縣衛生機構17間,其中,縣級綜合醫院3間。醫療衛生機構共有病床526張,比上年增長0.2%。每萬人擁有病床19.9張,每萬人擁有病床比上年增加0.1張。衛生從業人員1063人,其中,專業衛生技術人員863人,每萬人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2.7人,比上年增加5.9人。

文化

平遠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漢族的後裔,在長期手產生活中形成了梅州客家人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意識。

生產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盪耙、木製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槓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薴,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另種黃麻以編繩,作蘿索、牛索等。

生活習俗

  • 服飾:舊時用自織的織家機布制被和衣著,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掛,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 鞋帽: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冬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冬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 飲食: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於飯甑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鹽焗雞”、“梅菜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板”、“豬油板”、“鍋篤板”、“黃板”等。
  • 民居: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圍龍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採用的建築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築藝術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向後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後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婚姻習俗

解放前,平遠人的嫁娶分為“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二婚親”。大行嫁,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程式有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迎親之日,女子穿旗袍、戴鳳冠、乘花轎,出嫁時,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開路,謂拖青,男家鼓樂迎親,花轎到男家後,新郎要踢轎門扶新娘入屋拜堂成親,舊時小戶人家生有男孩後,就向鄰近外姓人撿(收)一女孩,俗謂“細心舅”。待成年後於除夕晚成親,稱圓房,此為童養媳。等郎妹即舊時有些貧苦人家當時自己沒有兒子,先買個女孩來撫養,等自己生有男孩後,即配為偶,長大後即行婚配。有的媳婦長到十八歲,“小丈夫”才幾歲,故有“十八嬌妻三歲郎”的說法。二婚親即婦女再嫁,舊時多受歧視,新中國成立後,婚事新辦,大興文明之風,有集體婚禮、男到女家、旅行結婚、開茶話會等形式,婚禮簡樸而熱烈。

祭祀習俗

舊時,老人逝世,俗稱“過身”;安葬,俗稱“還山”。葬禮亦有許多繁文縟節,有錢人家還要延僧誦經(俗稱做齋)。平遠縣用棺木土葬為尚,今已除舊習實行火葬,祭祀,平遠各姓均有祖祠,設於縣城者為宗祠,設族中曰家襟祠亦稱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與秋祭,春祭主要為掃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從八月初一至秋分為止。但也有部分地區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時間。

語言

客家方言是漢語八大方言(北方、吳、湘、贛、客家、閩南、閩北、粵)之一。客家方言以梅縣話為代表,即今梅州市城區所講的話為代表。
梅州市轄的梅縣、興寧、蕉嶺、平遠、五華、大埔、豐順等縣,說的同是客家話,語言交流不存在障礙,但在語音上卻有些差別。

城市榮譽

中央蘇區縣”、“世界客都文化始祖地”、“世界客都第一村”、“中國最佳文化休閒旅遊縣”、“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中國仙草之鄉”、“中國油茶之鄉”、“廣東臍橙之鄉”、“中國綠色名縣”、“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廣東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遊示範基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