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定義,歷史記載,現狀,語音特徵,聲母,韻母,聲調,辭彙特徵,語法特徵,拼音方案,分布,
定義
梅州話指通行於梅州地區2區1市5縣的客家語方言,在學術界統稱為梅州客家方言,以梅縣話為代表。
由於梅州地區面積較大(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共8區(縣、縣級市)),故梅州話內部存在不同口音,又可細分為程鄉小片、興華小片等,但梅縣話和興寧話、五華話等其他梅州話可以完全互通;祖籍梅州的人群所使用之客家語言亦接近梅州話。
梅州市轄的梅縣、興寧、蕉嶺、平遠、五華、大埔、豐順等縣,說的同是客家話,語言交流不存在障礙,但在語音上卻有些差別。梅州話根據各縣(區)的口音,主要分為梅縣話(含梅江區)、興寧話、五華話(長樂腔)、大埔話(大埔腔)、豐順話(豐順腔)、蕉嶺話、平遠話等。
歷史記載
據史料載:“客民本中原漢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唐末因戰亂"移徙於汀贛之間"後轉至廣東,到了宋末,梅州一帶舊時客族,"遭元兵屠戮殆盡",待元亂已定,復出汀贛之間"轉徙於梅"。清詩人黃遵憲在《己亥雜詩》中說:“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描述了客家先民離開中原故土、歷盡艱辛和苦難,遷居閩粵贛,進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發展的史實。
黃遵憲在《梅州詩傳序》云:"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而守其語言不少變",有《方言》、《爾雅》之字,訓詁家失其意義,而客人猶識古義者;有沈約、劉淵之韻,詞章家誤其音,而客人猶存古音者;乃至市井詬誶之聲,兒女噢咻之語,考其由來,無不可筆之於書。”余嘗以為,客人者,中原之舊族,三代之遺民,蓋考之於語言、文字,益自信其不誣也。”當中“其語言”即為客家語,發展成為後來的梅州話(客家語一類)。
客家方言是漢民族共同語的一個分支,因此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辭彙。章太炎對客家語言系統作過一番研究工作,他選取了63條客家話詞語,用《說文》、《爾雅》、《方言》、《禮記》、《毛詩》、《戰國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家方言的辭彙與古漢語同源,客家話保留了部分中州音韻。
徐珂《清稗類鈔》載:◆客族:四川成都多廣東嘉應人,其入蜀也,始於粵寇石達開之率眾西行。石敗,眾潰散,石軍多嘉應人,遂旅蜀不返,娶妻生子,比於土著矣。惟其語言則數十年來沿用不改,故成都人群稱之曰“客族”。然嘉應人在其本州島所操之語,粵人謂為客家話,蓋亦非嘉應土著也。◆客話:廣東之南雄州、韶州、連州、惠州、嘉應州五屬,及廣州之花縣、龍門、清遠,潮州之大埔、豐順等縣,均操客話。蓋土著以其後至,故稱其人曰客家,乃遂以其言為客話。其語之節湊句度,較之內地不甚相遠,實與六朝音韻相合。
明代《永樂大典》引宋代《圖經志》曰:“潮之分域隸於廣,實古閩越地。其言語嗜欲與閩之下四州頗類,廣、惠、梅、循操土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同等”。說明當時潮州與梅州都有各自的土音,彼此不相同。而梅潮之間所操土音則與梅同。宋代潮梅之間相當於現在的大埔、豐順等地,皆是操客語的地區。這揭示當時方言分布於現代大體相同。可推斷早在宋代客方言已經形成。
明代嘉靖年間《惠州府志》,關於興寧、五華地區的方言、風俗曾記載:“言語習俗,與贛相類”,說明當時該地區語言和江西的方音相似。
光緒年間溫仲和所纂《嘉應州志》卷8載:“嘉應州及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並潮屬之大埔、豐順二縣,惠州府屬之永安、龍川、河源、長寧、和平、歸善、博羅,一州七縣,其土音皆可相同,……廣州之人謂以上各州縣人為客人,謂其話為客話。由以上各州縣人遷徙他縣所在多有,大江以南各省皆占籍焉,而兩廣為最多,土著該以客稱之,以其話為客話。”
南朝宋沈懷遠的《南越志》載:“義安郡有義招縣,昔流人營也,義熙九年立為縣,永初元年移上郡之西”。永嘉之際,中州人士避地嶺表者,多居留潮、惠之地,而更集中於義安郡的義招縣,設五個流人營。此營是安置流人而設定的屯墾營田。義招縣治所在今大埔縣城湖寮鎮。義招縣是在東官郡(後為義安郡)五營基礎上建立的,其時今韓江上游一帶分屬義安縣義招縣、東官郡興寧縣。上郡之謂,一則源於韓江上游之地位在秦設南海郡之上方,二則於《南越志》中載稱東晉移“流人”(中原移民)於上郡(時指義安郡)。
《漢語大詞典》第4853頁“客家”詞條:相傳西晉末永嘉年間,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以別於當地原來的居民,後遂相沿而成這一部分漢人的自稱。以粵東梅縣、興寧、大埔、五華、惠陽等地最為集中。尚有部分分布廣西、四川、湖南、台灣、海南島部分地區和僑居海外南洋一帶。語言保留了較多的漢語古音,稱“客家話”。
由於社會動亂,中原漢人大批日南遷,在經過長期流徙以後,這批被稱為"客人"的中原漢人最後定居於梅州地區,其所操的語言慢慢地發展成為一類客家語方言一一梅州話。與福建、江西客家語一樣,梅州話也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定型下來,與其他客家語方言一起,形成一種有別於漢民族共同語的獨立的、純潔的、活潑的和豐富的客家語。
現狀
梅州話是客家語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梅州境內各地均能通行梅州話(各種口音之間互通)。但隨著客家語整體的衰落,梅州話也因推普政策等原因受到深遠影響,辭彙、發音等逐步受到國語等強勢語言的影響。
語音特徵
聲母
以梅縣話(梅城口音)為例。
1.古全濁音清化,不論平仄,一律送氣。如同[tʰoŋ11],動[tʰoŋ53],讀[tʰok5],“同”是平聲,“動”、“讀”是仄聲,都以送氣的[tʰ]開頭。(註:[ ]表示IPA國際音標,其他表示漢語拼音或客拼)
2.知精莊章四組合流,中古的舌上音、齒頭音、正齒音二等、正齒音三等合併成一組[ʦ]、[tsʰ]、[s]。如知[tsɿ44](又讀[ti44]),支[tsɿ44],事[sɿ53],資[tsɿ44],四字分別歸知組、精組、莊組、章組。但是,精組和其他三組在許多字上還是有區別的,區別不在聲母上而在韻母上。如將[tsiɔŋ44],張莊章[tsɔŋ44],後者比前者少一個介音[i]。中古漢語中二三四等有i介音的字大都符合此例。這說明知莊章三組原來可能是[tʃ]、[tʃʰ]、[ʃ],以與精組的[ts]、[tsʰ]、[s]相對立。正如在大部分官話方言中一樣,張莊章等字在[tʃ]、[tʃʰ]、[ʃ]的作用下失去了介音[i]。然後[tʃ]、[tʃʰ]、[ʃ]又合流到[ts]、[tsʰ]、[s]去了。那些依然保留[tʃ]、[tʃʰ]、[ʃ]的客家次方言也為這個推測提供了證據。
3.見組不論何等,一律作[k]、[kʰ]、[h]、[ŋ]。[k]、[kʰ]、[h]遇[i]不顎化,這與粵、閩等南方方言相同而不同於官話方言。如見[ki31],奇[kʰi11],見[kian53],現[hian53],牙[ŋa11],牛[ȵiu11],疑[ȵi11]。
4.曉母、匣母合口一二等(及某些三等,如微韻)作[f],個別作[v]。曉母在中古漢語中作[x],匣母作[h],全濁清化之後,合流成一個[h]。合口一二等及某些三等的韻母有一個介音[u]。這個聲母[h]與介音[u]的組合,演化成後來的[f]或[v]。如歡[fɔn44],花[fa44],輝[fi44],回[fi11],還[fan11],換[vɔn53],話[va53]。歡花輝,曉母,回還換話,匣母;歡回換,一等,花還話,二等,輝,三等。而且應該指出,這其中的[v]只由匣母變來。考慮到在廣州話中曉母加[u]變[f],匣母加[u]變[v]的現象,梅縣話中的[v]有可能是受周邊粵語影響產生的變例。即是說,梅縣話中只有[hu]變[f]一條音變。
韻母
以梅縣話(梅城口音)為例。
1.不分齊撮(見四呼),中古漢語三四等開合口混同,即只用介音或主元音[i],沒有元音[y]。如須[si44],魚[ji11],全[tsʰiɛn11],元[ŋian11]。但臻合三等作[iun],與開口不混,如斤[kin44],軍[kiun44]。山合三等知莊章三組字已先一步失去i介音,因此也不與開口混淆,如專[tsɔn44](合口),戰[tsan53](開口)。
2.知莊章三組後的介音i脫落,說已見上。如豬[tsu44],真[tsən44],準[tsun31],車[tsʰa44],升[sən44],州[tsu44],針[tsəm44],占[tsam53]。
3.江、咍、寒、桓、歌、陽等洪大的一等韻的主元音作[ɔ],如江[kɔŋ44],覺[kɔk2],台[tʰɔi11],脫[tʰɔt2],寒[hɔn11],割[kɔt2],官[kuɔn44],歌[kɔ44],果[kuɔ31],陽[jɔŋ11],藥[jɔk5],唐[tʰɔŋ11],度[tʰɔk5]。相應地,痕、登、侯等較細的一等韻的主元音是[ɛ],如痕[hɛn11],登[tɛn44],得[tɛt2],侯[hɛu11]。
4.支脂之微四韻開口的字在[ts]、[tsʰ]、[s]後作[ɿ]。齊韻作[i],少數作[ɛ]。魚韻、虞韻有[i]介音者齊撮合流後也作[i]。但兩者在[ts]、[tsʰ]、[s]後都沒再轉化為[ɿ]。可見齊韻變細音、齊撮合流應在這個音變之後。齊韻原來應是一個洪音,對照其他客家語方言,推測這個音可能正是[ɛ]。
5.模韻、虞韻一等的字在[ts]、[tsʰ]、[s]後也作[ɿ],和前者合流。但魚韻、虞韻三等、尤韻、幽韻等知章組脫掉[i]介音後作[u],並沒有進一步轉化成[ɿ]。
6.中古漢語的六個輔音韻尾[-p]、[-t]、[-k]、[-m]、[-n]、[-ŋ]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如鴿[kap2],奪[tʰɔt5],錫[siak2],甘[kam44],團[tʰɔn11],唐[tʰɔŋ11]。
7.主元音是[ɛ]、[i]而中古漢語收[-ŋ]尾的字,[-ŋ]轉成[-n]。如等[tɛn31],勝[sɛn53],景[kin31]。
聲調
古平、入兩聲各分陰陽,上聲全濁字流入去聲,共有六調。
辭彙特徵
以梅縣話(梅城口音)為例。
1.保存了相當數量的古詞和古義。如稱繩為索,稱餓為飢,稱早為朝。
梅縣方言與國語在語音上的差異較為顯著,辭彙方面的差異雖較小,但也存在許多不同之處。
梅縣方言保留了不少古詞。這些詞在國語口語中已難於見到,或僅出現於書面語詞或成語中,而在梅縣方言口語中卻很常見。例如:
客家話的第一二三人稱你我他(客家話“爾ngi,吾nga,其gi”)也全部對應韻書。
我----【我】ngai/ngoi.《唐韻》五可切,文讀音ngo.歌部字古音-ai和-a."我"字和"個"字是同一個韻部,韻母都有讀ai和o的。是較為古老的讀音。我字讀音演變過程:ngai->ngoi->ngo->wo.或ngai->nga->ngo->wo。
他----【其】gi.《集韻》《韻會》居吏切,音基。讀gi.《師說》——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的讀音有兩個ki/gi.從基、萁、箕讀gi來看,讀gi是合理的。
我,我的-【吾】nga.《廣韻》五加切《集韻》牛加切,音牙。讀nga.《說文》我自稱也。吾爺nga ya(我父親)。
你,你的-【若】ngia.《廣韻》人者切,音惹。讀ngia.《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古人讀若字為汝, 若爸ngia ba(你爸)。
我們【我等】ngai den,
你們【爾等】ngi den,
他們【其等】gi den.
“斫”[tsok]:梅縣方言稱刀斧砍為“斫”。國語通常稱之為“砍”,僅在成語“斫輪老手”中才用“斫”。
“樵”[ts‘iau]:用作燃料的木柴,梅縣方言稱為“樵”。國語一般稱為“柴”,只在書面語“樵夫”中才用“樵”。
“喙”[tsoi]:梅縣方言稱嘴為“喙”,國語一般稱“嘴”,只在成語“不容置喙”里才用“喙”。
“索”[sok]:梅縣方言稱“繩子”為“索”。國語通常只稱“繩子”,只有粗大的繩或鏈條才稱“索”,如:“船索”,“鐵索”。
“頸”[kiaŋ]:梅縣方言謂“脖子”為“頸”。國語一般稱“脖子”,只在書面語“頸項”、“頸椎”等詞中才用“頸”。
客家方言保存不少古語。如“澳”,《廣雅》謂:“澳,語也”,客家方言把語言爭執稱為“澳事”。客家話很多日常用語可在《呂氏春秋》中找到,客家話中的人物稱呼在南北朝民歌《木蘭辭》中也有體現:如稱父親為“阿爺”,稱父母為“爺娘”,稱姐妹為“姊妹”;
客家方言保存不少古義。如客家人稱吃早飯為“食朝”,《左傳》:“滅此朝食”;又如客家人稱“天拂曉”為“天甫白”,“甫”是“始”的意思,“天甫白”是“天開始發白”,與《漢書·匈奴傳》:“傷痍者甫起”的“甫”語義相同等。
客家方言保存不少古代讀音,且有規律可循。清代語言學家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提出“古無輕唇音”,有“幫滂並明”,無“非敷奉微”,說現代國語的輕唇音古代均讀為重唇音。而客家方言讀“飛”如“卑”,“負”如“輩”,“糞”如“笨”,“斧”如“補”;讀“扶”如“蒲”,“肥”如“皮”,“吠”如“焙”;讀“微”如“眉”,“尾”如“米(平聲)”,“無”如“茅”等,是與古代一樣,讀輕唇音為重唇音。錢大昕又提出“古無舌上音”,有“端透定”,無“知徹澄”,客家方言讀“知”如“低”,又稱“值得”為“抵得”,舌上音都歸舌頭,這又與錢大昕“古無舌上音”吻合。
章太炎在其所著的《國故論衡》中提出“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紐”即“類”,中國音韻學曾把“聲類”稱為“聲紐”),即是說今音“娘”、“日”二類字的讀音在古代都屬於“泥”類。今考客家方言,也跟章太炎所說吻合。如國語讀“爾”為“er”音,“乳”為“ru”音,屬於“日紐”,而客家方言則讀“爾”如“泥”(上聲),讀“乳”為“能”(去聲),屬於泥紐;又如《廣韻》“女交”切出“鐃、呶”等字,現在都歸入“娘紐”,而客家方言則“女交”所切字讀如“奴豪”切,歸入“泥紐”。
清代古語音學的“殿後人”黃侃,提出“上古聲母十九紐”,其中有“疑紐”,今國語“饒、肉、日、冉、染、任、人、忍”等字都歸為“日紐”,而客家方言則仍入“疑紐”。
2.吸收外來語並創造了一批特色辭彙。吸收自外語者如“嘜”(商標,來自英語mark),“針”[tsim44](接吻,來自馬來語chium)。為外來事物創造的詞如番背(外國)、洋油(煤油)、紅毛泥(水泥)、荷蘭豆(一種豆類)等等。
3.一些辭彙意義與國語有差異。有些詞語與國語同義異形,例如:叫(哭)、面(臉)、熱頭(太陽)、火蛇(閃電)、心舅(媳婦)等;有些詞語與國語同形異義,例如:古典(故事)、打靶(槍斃);有些詞語與國語詞形相同,但意義範圍不同,例如:“唇”,國語指人或某些動物口周圍的肌肉,客家話還兼指器物的口和邊緣,如:鍋唇、桌唇;“米”,國語一般指稻米和去掉殼或皮以後的種子,如:糯米、花生米、高粱米,客家話只指稻米,等等;有些詞語與國語詞形相同而詞義互相交叉,例如:“光”、“亮”、“明”,在客家話和國語中都是同義詞,都有相同的用法,如:火光、光芒、亮晶晶、亮相、明亮、明了,但梅城話用“光”的地方,國語則往往用“亮”或“明”,如月光(月亮)、燈太光(燈太亮),又如“細”和“小”,“夜”和“晚”,“日”和“天”,“破”和“爛”等詞都有詞義交叉和用法不同的區別。
4.一些詞的語法功能與國語有差異。梅縣話的一部分詞在語法意義上與國語不同,例如:“鼻”,除作名詞鼻涕外,還作動詞“聞”、“嗅”;“愛”,除作動詞喜愛外,還作助動詞“要”;“燒”,除作動詞燃燒外,還可作形容詞“暖和”和名詞“柴火”。
5.一些構詞與國語有差異。主要表現在詞素次序、重疊式、附加式和單複音詞等方面。有些並列式和偏正式合成詞的詞素次序與國語不同,例如:緊要(要緊)、鬧熱(熱鬧)、牛公(公牛)、人客(客人),等等,在詞的重疊方式方面,單音名詞、量詞可重疊的範圍比國語大,重疊後有“每一”的意思,例如:碗碗(每一碗),槍槍(每一槍),鏟鏟(每一鏟)。梅縣話的單音動詞和形容詞一般都不能單獨重疊,如需重疊,後面一定要加後綴-ê,IPA[-ɛ],如“細細ê”(小小的),ê起弱化作用。梅縣話有一種比較特殊的“XAA”重疊式,它的構詞能力很強,每箇中心詞後的重疊嵌音均不同,而且一定要加後綴-ê,表示程度加深,例如:紅鄒鄒ê(紅艷艷的)、肥肥ê(胖墩墩的)。在附加式方面,梅縣話常用的有“亞”(或“阿”)、“老”,後綴有“ê[ɛ](子)”、 “頭”、“公”、“嫲”、“ 牯”、“哥”、“兜”(等),中綴有“晡”,如:亞爸(爸爸)、阿姐(姐姐),老妹(妹妹)、老公(丈夫),遮ê(傘),日晨頭、下晝頭、石頭,雞公、鴨公、手指公、腳指公、蝦公、亞陳、亞娣、亞三、老張、牛牯、羊牯、蛇哥、鷯哥、涯兜(我們)、汝兜(你們)、佢兜(他們),今晡日(今天)、秋晡日(昨天)、夜晡頭(晚上)等。在單音詞和複音詞的比例方面,梅縣話的單音詞比國語多。國語有些複音詞在梅縣話是單音詞,例如:興(高興)、識(認識)、皮(皮膚)、桌(桌子)等。
6.此外,中原語音的發展,粵語、滬語、居留地土著語等,或重或輕對客家方言的發展都有影響。如上面所舉“茅搭閃”一例,古語沒有這一相近的語音,而《金瓶梅》第五十七回:“你日後那沒來回、沒正經、養婆兒、沒搭煞、貪財好色的事體,少乾幾椿兒也好”,其中的“沒搭煞”跟“茅搭閃”音義均相近;又如“飛”,客家方言原讀“飛”如“卑”音,現“飛機”的“飛”卻是讀“fei”(平音),不讀“卑”音。
7.隨著社會的發展,客家方言不斷創造發展。如“虹”。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古人稱為“虹”,稱這一類的東西亦為虹。《戰國策》中提到“白虹貫日”。而客家方言則稱為“天弓”。又如客家方言稱“沒意思”為“茅搭閃”。前秦古語中找不到這樣的語言。按“六書”來說,“象形”造字法是古代造字的基礎,有人說“康誥殷盤,佶屈聱牙”,不少古語現在讀來確是“佶屈聱牙”,但古人語言與文字合一,在古代未必不文從字順。今考客家方言“造話法”,亦可說是以“象形”為基礎。在客家方言裡可找出大量“象形話”。如上所說“天弓”就是象形。再如客家方言稱“閃電”為“火蛇子”,“小雨”為“雨毛子”,“霧”為“蒙紗”,“茄”為“吊菜”,“蜉蝣”為“白翼子”,“木賊”為“駁節草”,“赤土”為“牛肝土”等,都是“象形話”。
語法特徵
以梅縣話(梅城口音)為例。
1.人稱代詞的領屬格可以通過變韻調和加“嘅”的方法表示,例如:“你的”表示為([ȵia13])或“汝嘅(個)”。
2.有特殊的疑問代詞,例如:脈個(什麼)、脈人(誰)。
3.有特殊的名詞和量詞、動詞和量詞的配搭關係。例如:條魚好大。
4.雙賓語的位置比較靈活:間接賓語既可以放在直接賓語之前,也可以放在直接賓語之後。謂語可以重複,分別加在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之前。例如:涯分佢一件衫。(我給他一件衣服。)涯分一件衫佢。(我給他一件衣服。)涯將一件衫分佢。(我給他一件衣服。)(註:分在上面例子中念bun1[pun44])
5.比較句的格式是甲—比—乙—過—形容詞。例如:牛比豬過大(牛比豬大)。
6.動詞各種體的表示方法:
a.動詞前加“正[tsaŋ53]”,表示動作剛開始,如涯正食飯(我剛吃飯)。
b.動詞後加“等[tɛn31]”,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持續進行,如:涯吃等飯(我正在吃飯),你手ê拿等脈個(你手裡拿著什麼)。
c.動詞後加“ê[ɛ]”(矣)或“過ê([ɛ])”,表示動作已完成,如:涯食矣(我吃過了)。
d.動詞後加“忒[tɛt1]”或“訖”,表示過去完成,如:佢一個月就食訖四十斤米(他一個月就吃掉了四十斤米)。
e.動詞前加“吂”表示動作未開始,如:涯吂食飯(我還沒有吃飯)。
f.動詞後加“轉”,表示動作回復,如:汝著轉汝嘅棉襖去(你再穿回你的棉衣)。
g.動詞後加“下子”表示試一試,如:看下子(看一看)、聽下子(聽一聽)。
7.通過變調錶示近指和遠指。例如:['kɛ ɛ](這裡) [kɛ 'ɛ](那裡)['kɛ]邊(這邊) [kɛ]'邊(那邊)(這裡,'表示重音)
8.處置式只用介詞“將”而不用“把”,例如:汝將桌搬轉來(你把桌子搬回來),涯將碗打爛ê(我把碗打破了)。
9.有些詞在句中的詞序不同,例如梅縣話的範圍副詞“添”相當於國語的“再”,但兩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前者放在謂語後面或句末,後者放在謂語之前。例如:聽一擺音樂添(再聽一次音樂),影張像添(再照一張像片)。作副詞用的“多”和“少”放在動詞的後面,如:拿多丟ê(多拿一點),用少丟ê(少用一些)。梅縣話的“倒”相當於國語“做得到”的“到”,但兩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如:學得ê多知識倒(學得到很多知識)。梅縣話的“去”和“來”放在賓語之前。例如:涯阿姆去桂林(我母親到桂林去),阿姐冇來工廠(姐姐沒有到工廠來)。有時這類句子的“去……來”要配合使用,如:汝去哪ê來(你上哪兒去了)?
10.形容程度深淺的表達方式不同。例如:形容詞單用,表示一般程度,形容詞重疊,後加“ê[ɛ]”,(受前一音節的影響,ê起同部位的音變),表示程度弱化。如:酸酸nê(酸酸的),形容詞前加“[kuat5]”,表示程度強化,相當於“很”。如: [kuat5]酸(很酸);形容詞前加“唔知幾”、後加“ê[ɛ]”,表示最高程度,相當於“非常”,如:毋知幾酸nê(非常酸);形容詞前加“忒”表示程度過於,相當於“太”,如:忒酸(太酸)。
拼音方案
1.字母
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其中r、w不用來拼寫梅縣話。ê 是字母 e 的變體,用以代表 [ɛ]。
2.聲母
聲母總數為19個。不以輔音為首的音節,稱為零聲母。列表如下:
b [p] 波 | p [pʰ] 婆 | m [m] 摸 | f [f] 火 | v [v] 窩 |
d [t] 多 | t [tʰ] 拖 | n [n] 挪 | l [l] 羅 | |
g [k] 哥 | k [kʰ] 科 | ng [ŋ] 我 | h [h] 河 | |
j [ʦi-] 擠 | q [ʦʰi-] 妻 | x [si-] 西 | ||
z [ʦ] 資 | c [ʦʰ] 雌 | s [s] 思 |
註:資 zi1、雌 ci1、思 si1等字的韻母[ɿ]用i表示; [ȵ]與[ŋ]音位相差不多, [ȵ-]後接除[i]外韻母可統一標為[ngi-]。
3.韻母
韻母總數為74個。列表如下:
i [ɿ] 資 | i [i] 衣 | u [u] 姑 |
a [a] 阿 | ia [ia] 也 | ua [ua] 掛 |
o [ɔ] 喔 | io [iɔ] 喲 | uo [uɔ] 過 |
ê [ɛ] 這 | iê [iɛ] (撒) | uê [uɛ] 穢 |
ai [ai] 挨 | iai [iai] 椰 | uai [uai] 怪 |
oi [ɔi] 哀 | ||
au [au] 凹* | iau [iau] 腰 | |
êu [ɛu] 歐 | ||
iu [iu] 有 | ||
iui [iui] 銳 | ui [ui] 貴 | |
am [am] 庵 | iam [iam] 淹 | |
êm [ɛm] 砧 | ||
em [əm] 針 | im [im] 陰 | |
an [an] 班 | ian [ian] 煙 | uan [uan] 關 |
on [ɔn] 安 | ion [iɔn] 阮 | uon [uɔn] 管 |
ên [ɛn] 恩 | iên [iɛn] 邊 | uên [uɛn] 耿 |
en [ən] 真 | in [in] 因 | |
iun [iun] 允 | un [un] 敦 | |
ang [aŋ] 冷 | iang [iaŋ] 影 | uang [uaŋ] 礦 |
ong [ɔŋ] 江 | iong [iɔŋ] 央 | uong [uɔŋ] 光 |
iung [iuŋ] 雍 | ung [uŋ] 工 | |
ab [ap] 鴨 | iab [iap] 葉 | |
êb [ɛp] 粒 | ||
eb [əp] 汁 | ib [ip] 邑 | |
ad [at] 八 | iad [iat] 乙 | uad [uat] 刮 |
od [ɔt] 遏 | ||
êd [ɛt] 北 | iêd [iɛt] 鱉 | uêd [uɛt] 國 |
ed [ət] 質 | id [it] 一 | |
iud [iut] 郁 | ud [ut] 骨 | |
ag [ak] 扼 | iag [iak] 錫 | uag [uak]□ |
og [ɔk] 惡 | iog [iɔk] 約 | uog [uɔk] 郭 |
iug [iuk] 育 | ug [uk] 督 | |
m [m] 唔 | n [n] 五 |
註:i 行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 yi、ya、yo、yê、yai、yau、yu、yui、yam、yim、yan、yin、yun、yang、yong、yung、yab、yib、yad、yid、yud、yag、yog、yug;為方便對照,入聲字標音的韻尾部可保留IPA[-p][-t][-k]尾部樣式,相應地寫為-p -t -k樣式,而不寫成-b -d -g樣式。*凹發音應該為ngiab5[ȵap1],此處似乎借用了國語的發音。
4.聲調
調類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陰入 | 陽入 |
調號 | 1 | 2 | 3 | 4 | 5 | 6 |
調值 | 44 | 11 | 31 | 53 | 1 | 5 |
拼音 | fu1 | fu2* | fu3 | fu4 | fug5 | fug6 |
例字 | 夫 | 扶 | 府 | 富 | 福 | 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