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漢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稱。梅州市自古以來就有“梅花之鄉”的稱謂。域內多見古梅。1993年,梅花被評為梅州市市花。2008年,“梅花香自苦寒來”被確定為“梅州人精神”。毛澤東主席的詩詞《詠梅》、葉劍英元帥的《梅》很好的詮釋了梅花的精神。梅州的市花“梅花”古人很久以前就用智慧的結晶創作了“梅花篆字”。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積澱,獨特的民俗風情,神奇的遷徙歷史,被譽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國民俗史上占有極高的歷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價值。

梅州又是我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傑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黃遵憲,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的故鄉,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重大貢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黃遵憲還被“黃學”研究專家稱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基本介紹

梅州介紹,梅州文化,梅州方言,客家圍屋,客家山歌,客家名菜,梅州景點,

梅州介紹

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漢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稱。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積澱,獨特的民俗風情,神奇的遷徙歷史,被譽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國民俗史上占有極高的歷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價值。
梅州又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黃遵憲的故鄉。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他在近代中國外交史上作出的重大貢獻都具有深遠的政治影響力,被“黃學”研究專家稱為中國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其在梅城的書齋“人境廬”、故居“榮祿第”及古民居建築“恩元第”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寶貴文化遺產。
梅州除了占極少數的畲族等少數民族和潮汕人外,絕大部分是客家人。在梅州地區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蕉嶺縣平遠縣共2區1市5縣中,除豐順縣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數占90%以上的“純客住縣”。
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習俗。然而“客從何來”?這向來是外地遊客感興趣的話題。一說客家人是中原士族“衣冠南遷”的後裔,一說是畲族與南遷漢族相結合的後裔。究竟什麼樣的人才算真正的“客家人”?不少專家指出,“客家”不是種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判別“客家人”應更多地從文化入手,這種文化包括客家語言、客家意識、客家習俗等。
海外有人將客家人喻為“東方猶太人”,實際上客家人與猶太人相比毫不遜色,同樣出了不少影響世界和中國近現代進程的大人物。日本作家山口縣造在《客家與中國革命》一書中說:“沒有客家便沒有中國革命,換言之,客家精神是中國的革命精神。”甲午中日戰爭、保台抗倭戰爭、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等都湧現出不少赫赫有名的如丁日昌何子淵丘逢甲葉劍英范漢傑等梅州客家籍將領;旅外成功的客家人更是不勝枚舉,如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領帶大王曾憲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團原董事長姚美良等。勤勞儉僕、崇文重教、愛國愛鄉、重義輕利、勇於開拓的傳統特性,在眾多的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田家炳梅州故居田家炳梅州故居
外地人來梅州,感觸最深的要數勤勞智慧的客家婦女。客家婦女堪稱中國勞動婦女的典範,“紡織縫紉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兒女、理家政、井井有條,其聰明才力直勝於男子!”傳統上的梅州客家婦女,胸懷寬廣,在她們的無私奉獻下,客家男子紛紛外出經商、讀書、求官、革命,而操持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擔便落在她們肩上。“名人出客家”現象,實際上正是在千千萬萬客家婦女作堅強後盾的基礎上誕生的。
梅州客家民居梅州客家民居

梅州文化

梅州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以其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擁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美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在實施"文化梅州"發展戰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快客家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觀園和名聞遐邇的"世界客都",建設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壯大山區經濟的朝陽產業。
嶺南騎樓嶺南騎樓
特色優勢 歷史文物古蹟熠熠生輝
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積澱,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遷後的歷史文化遺產,風格獨特,是中國民宅建築瑰寶,堪稱世界建築一絕。
土樓、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多槓樓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種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原宮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築風格,反映了客家人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變遷。這些民居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神秘而絢麗的畫卷,形成了客家獨特的人文景觀。
梅州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是客家歷史文化遺產最豐富的聚集地。文化積澱孕育了眾多歷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濃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黃遵憲故居,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詩人、書法家、曾被嘉慶皇帝譽為"廣東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愛國革新政治家、洋務活動家、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維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當代客家優秀人物葉劍英元帥故居等,名聞遐邇。據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統計,我市現遺存的各類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舊居)約500餘處。
1994年,梅州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範圍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4處,古文化遺址398處,古窯址87處,古墓葬179 處,古建築260處,近現代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140處。縣級博物館、紀念館8座,市級博物館2座、紀念館1座,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重現歷史風貌
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是客家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如何讓這些飽經滄桑的"見證人"經久不衰,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發展旅遊等價值,成為市委、市政府打響"客"字招牌的重要內容。為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多方籌集1400萬元,用於全市的文物保護和維修。先後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花萼樓榮祿第、恩元第、石寨土樓謝晉元故居張弼士故居梅州學宮興寧學宮以及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修舊如舊,恢復其歷史風貌。
位於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的泰安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764年,是國內極為少見的方石樓,規模宏大,設計精巧,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三層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樓中有屋,功能齊全,在世界民居之林中獨樹一幟。2004年至2005年,該建築進行二次維修,大埔縣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廳共撥款180多萬元,對樓內天頂瓦面、飄檐等按原貌進行修復。為豐富泰安樓的文化內涵,該縣博物館在樓內陳列展出大埔歷史名人,大埔縣108名將軍,客家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服飾,廣東漢樂等實物及圖片,與這座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相映生輝,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
坐落於梅州市區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是清代嘉應州(今梅州市)知州王者輔於 1746年創建的清代梅州最高學府,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洗禮,書院一度成為"危樓"。2003年11月,梅州東山中學開始對其進行原貌修復,向海內外人士徵集東山書院相關歷史文物資料,請來具有修建古建築資格的工程隊,按老照片、老教師的回憶,嚴格採用原有建築的行制、風格、材料和工藝重修。如地面全部採用三合土地板製作工藝,木工全部採取穿榫縫合,花窗、屏風等按原有風格進行配置等,重新勾勒東山書院的歷史風貌。歷經一年多、耗資350多萬元修復完工的東山書院還開設了王者輔展室和黃遵憲葉劍英等辦學的事跡展室,成為校友、海內外人士和各級領導爭相參觀的勝地,每年都有幾萬人前往感受書院的古樸和四溢的書香。
除了精細的維修工作,我市還組織了具有專業資質的隊伍,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葉劍英故居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寨土樓進行制訂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同時,組織有關專業人員對第四批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測量繪圖,依時完成了"文物四有"工作。對平遠縣五華縣紅軍牆標開展了揭取保護工作。為更全面、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客家民居,市文廣局聯合市建設局開展了全市客家民居普查工作。市政府審核公布了《梅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使我市文物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梅州方言

客家話被稱為“唐宋中原古漢語的活化石”,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認的純正客家話是以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話為標準音的。在梅州,客家話播音已成為廣播電視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話方言詞典》也已修訂出版,客家話成了梅州維繫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紐帶”,不少闊別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鄉音未改”為榮。
梅州客家話是客家人的母語,也是客家文化最顯著的標誌之一。專家發現,客家話中有不少唐宋時期的書面用語,並保留了大量唐宋時期的古漢語音韻,而且今天的客家話又與標準的國語有很多相近之處(就漢字常用的四五千字而言,與客家話在發音上沒有很大差別的約占40%)。
由於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當他們攜帶著這種優勢語言和先進的中原文化進入贛閩粵交界山區時,對當地語言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客家話可以說是以唐宋漢語為基礎,以百越土語為輔助的一種語言共同體。

客家圍屋

圍龍式圍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梅州地區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為中心,向周邊輻射,衍播東江流域以及環珠江口的深圳地區。圍龍式圍屋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規模宏偉,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圍龍式圍屋的主體是堂屋。所謂堂屋,即中軸建築為方形廳堂,最少的為二堂,一般三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上敞堂為祖公堂,中堂為議事廳,下敞堂進深小,呈長方形,為門廳。堂屋兩邊有襯祠,一般以巷徑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堂屋兩側為橫屋,後面建半月形的圍屋連結橫屋,半月形內為花頭。有二橫一圍龍,四橫二圍龍……,最大規模的為十橫五圍龍。圍龍式圍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蔚為壯觀。門前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牆和半月形的池塘。圍龍式圍屋整體呈圓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寓有天圓地方的意義。
有一部分圍龍式圍屋,出於防禦的需要,在外橫屋前後建碉樓,碉樓往往高出堂屋一層,故又稱之為“四角樓”或帶四碉樓的圍龍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圍數的多少,取決於家族的發展狀況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時僅一圍,以後不斷增加。
梅州客家圍龍屋是我國著名的民居建築,最出名的當數梅州大埔縣毗鄰福建的大東鎮花萼樓
這是一座有千年歷史的全圓土樓,高三層,二百多戶人家住在一起(為避當地人的騷擾,朝外不開窗,只有一個大門,晚上緊閉,遇到攻擊,幾百戶人家一起自衛),至今還有幾戶人家住在裡面。身臨其境,你就可以體會到當年客家人從中原來到這不毛之地的困難和艱辛,從中也可以理解全世界客家人的奮鬥精神。創辦金利來公司的曾憲梓先生就是客家人的代表。

客家山歌

“要唱山歌只管來,拿條凳子坐下來;唱到雞毛沉落水,唱到石頭浮起來。”客家人能歌,在梅州青青的山樑上,潺潺的溪水邊,廣闊的田野里,美麗的江堤畔,你經常可聽到如天籟之音的客家山歌。
客家人愛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藝術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強烈的人文精神,表現了客家青年男女在愛情上的悲歡離合和忠貞不渝的優良品德。“河唇洗衫劉三妹,借問阿哥哪裡來?自古山歌從(松)口出,哪有山歌船載來?”在梅州,至今還廣泛流傳著歌仙劉三妹智慧斗歌的故事。生於嘉應州(今梅州)的近代著名維新變法先驅、外交家、詩界革命領袖黃遵憲是客家山歌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他常常“引歌入詩”,認為“詩經十五國風妙絕古今,正以婦人女子知而成,使學士大夫操筆而為之,反不能爾,以人籟易為,以天籟難學也……念及彼崗頭溪尾,肩挑一擔,竟日往復,歌聲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
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
據專家學者考證,客家山歌繼承了《詩經》十五國風的風格,又受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影響,脫胎於魏晉南北朝樂府民歌這個母體,是客家人長期勞動和生活中集體創造的民間文藝奇葩。

客家名菜

釀豆腐
釀豆腐是客家三大名菜之一。這道菜是根據北方釀餃子演化而來的,由於南方稻多而少麥,又盛產黃豆,人們便把豆腐當作餃皮釀進肉餡煎煮熟,發現味道特別鮮美,於是便成了客家名菜。餡料以各人口味或家庭豐儉而定。一般以五花豬肉為好,配上少許香菇、魷魚、蝦仁等,加上味素、鹽,將餡釀進火柴盒大小的豆腐塊中,用植物油熟炸再轉煲10多分鐘即可吃。興寧北部山區有用豬肉與蔥白釀豆腐的,別有一番風味。蕉嶺人喜用海烏鹹魚或雞蛋瘦肉作餡。南雄人有油燒豆腐的作法。福建連城有著名“四堡釀豆腐“,濃香軟嫩,清爽可口,吃後不忘。寺廟膳食中的齋釀豆腐,餡料為花生仁、韭菜、蔥白、腐竹,植物油炸、煎、煮均宜,香味四溢,吃不膩口。釀法上,梅州市區的梅江區梅縣區人最奇特,以三角塊造型。烹製手法上,有紅燒,有炸、煎、煮、清蒸的,有半煎半煮的,也有打火鍋的。五花八門,爭奇鬥豔。
梅州客家文化
關於釀豆腐的由來,有N個版本,以下是其中一個。
從前,一興寧人和一五華人,兩人秉性相投,非常要好,結為同年。
一天,兩人在梅州梅城相遇,相邀到飯店吃飯,在商議吃什麼菜時,興寧人說吃豬肉,五華人豆腐,兩人互不相讓爭吵起來,店家怕他們吵翻,丟了生意,便想出一條妙計:用剁碎的豬肉拌上鮮美的佐料,然後釀進一塊塊豆腐,先煎後煮,弄得又香又甜,兩人吃起來,覺得味道比單獨吃一樣不知好多少倍。從此,釀豆腐便成了客家名菜。
梅菜扣肉
配料:採用正宗梅州梅菜和上乘五花肉,以傳統梅州烹調技巧炮製。
特點:色香味懼全,傳統客家菜
客家擂茶
在祖國博大精湛的茶藝中,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 這一習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製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又一說,擂茶源於中原,盛於長江中下游,至今仍流傳於閩、粵、贛客家居住區。
客家擂茶客家擂茶
梅州客家人熱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葷素兩種。招待吃素的客人飲用,加花生、豇豆或黃豆、糯米、海帶、地瓜粉條、粳米粉乾、冷盤等;招待吃葷的人飲用,則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甜筍、香菇絲、煎豆腐、冬粉、香蔥等配料。
客家在南遷途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風飲露,歷盡千辛萬苦,到了客居地又需要白手起家,逐漸養成一種堅韌耐勞、向外發展、敢於冒險的品格。正是這種品格,給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尋找新天地的原動力。擂茶的品格與客家精神不是有某些相通之處么?擂茶,取之于山野,烹之於徵途,映日月星辰,染風霜雨雪;品之,呈優雅閒適之情,增粗獷豪邁之概。它是客家的瑰寶,是跋涉者的“源泉”……每一種飲食文化,無不是生活哲學的一種詩化,一種啟迪。

梅州景點

葉劍英元帥故居:葉劍英元帥故居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雁上村,距梅州市區33公里,是一幢普通農舍,屬於典型的客家圍屋。故居室內陳設簡樸,有葉劍英當年用過的床板台凳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緬懷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葉劍英元帥的光輝業績,海內外鄉親捐資在故居旁興建了“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紀念館設有五個陳列室,展出葉帥珍貴照片200幅和生前用過的實物50件。門前聳立著2米高的葉帥銅像。
梅州葉劍英元帥紀念館梅州葉劍英元帥紀念館
泰安樓
泰安樓位於梅州市大埔縣縣城龍崗村,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1年的歷史,是國內極為少見的石方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泰安樓]
泰安樓及附屬建築占地面積6684平方米,其中主樓占地2577平方米,兩側書齋占地2764平方米,門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個房間。泰安樓屬磚石木結構建築,坐東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長49米,寬52.6米,門口有寬闊的門坪和水塘。樓高11米,分三層,一層牆寬為0.92米,三層牆寬0.44米,一、二層外牆為石牆,三層外牆壁及內牆為磚牆。因樓外牆為石牆,故該樓俗稱石樓。該樓一至三層四周向內設前走廊,一層走廊的柱子為上木下石,二、三層為木柱,三樓前排中廳設有祭壇,為防外患,三層除前廊外還設有後走廊。一、二層不設窗,三層才開窗,並設有槍眼,整座大樓只有一個大門出入,門板鑲上厚厚的鐵皮,大門頂有蓄水池,供滅火之用。
[大門]
泰安樓的大門非常獨特,乍一看,眼前一座雄偉的門樓,細一看,這門樓原來是鑲嵌在牆上的。據說,這樓的主人是做生意發家的,沒有功名不能建門樓,後來他靈機一動,就想出了個絕妙的辦法做了個假門樓。大家看,是不是足以亂真呢?
[樓中樓]
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書“祖功宗德”陳列藍氏先祖神主牌,並作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側設有廂房,樓內平房四周為天井,三層方形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屋外有樓的格局。樓的兩側各有一座書齋,是供讀書求學的場所,樓內右側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現仍可飲用。
興建泰安樓時有個有趣的故事,樓主人藍少垣公在該樓工程進到第三層時,他把辦公地點也搬到二層的一間房子裡,規定凡前來領工資的工人不管是誰,都要手提兩塊磚到三樓後才來領工資。那時候的工資是每日清算,結果就這樣節省了建三層所用火磚的搬運費。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樓主的聰明智慧。
[客家風情博覽館]
規劃泰安樓布置客家生產、生活用具、客家服飾、客家名人風範等展區,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大埔客家的人情風貌。其中一樓的客家發展史、生產、生活用具,客家服飾、節慶活動用具展區,詳細地記載了千年來大埔客家人的發展、生產、生活情況;二樓為大埔古文物、樓主人生平、客家名人風範、客家民居、名寺名址圖片模型展區、客家珍奇風物資源展區;陶瓷文化、開國100位將軍書畫、埔藉108位將軍生平事跡、華僑事跡、名茶文化、客家美食文化等展區。目前,布展工作正在進行。
據說泰安樓的藍姓祖公極為節儉,原計畫在樓右側也建一個同樣的方石樓,構成鴛鴦樓,後因意外早亡,計畫沒有實現,成為現在的單片樓,實為遺憾。
泰安樓歷史悠久,規模雄偉、粗獷,布局合理、科學,文化內涵豐富,是客家民居建築的一大奇觀,也是中國與世界民居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2000年底,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中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秘書長郭旃前來此樓考察後,認為該樓是研究中國
古代民居建築和客家歷史文化及民俗風情的“歷史人文博物館”,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條件,現大埔正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靈光寺
陰那山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靈光寺位於陰那山半山海拔約500米處。唐僧潘了拳來此開山建茅寮,他圓寂後,人們在此建寺,名聖壽寺。現存殿堂為明清及以後建築。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擴建後改今名。
靈光寺布局奇巧,主殿以“鳳梨頂”建築為最大特點,乃全國罕見,堪稱廟堂建築藝術的傑作。這個最大的佛殿(又名“鳳梨殿”),重涯吧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寺內香火盛時,殿內仍不留一絲煙縷,殿頂亦片葉不留, 可能與鳳梨頂有關,這是建築科學史上的一大傑作。寺前有古柏兩株,一榮一枯,相傳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經300餘年而不朽,人稱“生死樹”,給靈光寺更添了幾分神秘。
從靈光寺沿山登6750級石階可到海拔1297米的最高峰-玉皇頂,凌晨2時可觀日出。歷代名人墨客遊覽此處,留下許多詩詞墨寶。
靈光寺是廣東省四大名寺之一。創始人為唐高僧潘了拳,他於鹹通二年(861年)圓寂後,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聖壽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粵東監察御史梅鼎捐錢擴建,更名靈光寺,現正門石匾上所刻“靈光寺”三字,就是梅鼎寫的。
梅州靈光寺依山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自古遠近聞名,吸引大量遊人參觀,為什麼呢?因為靈光寺有“三絕”。其一絕是:寺前草坪有兩棵柏樹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當,乾大枝壯,枯死而不腐不朽。這就是稱為“廣東寶樹”的“死柏”。此柏樹是建“聖壽寺”之前潘了拳親手種的,樹齡達一千六百年以上,那株枯樹也死了近四百年,卻與生的那株幾乎同樣高大,前幾年,珠江電影製片廠曾拍過一部電影《生死樹》,就是以這兩株樹為背景。
其二絕是,寺里最壯觀的主殿大雄寶殿,經常香菸鼎盛,但不管任何情況下,都沒有香菸薰人,是什麼原因呢?傳說是因為殿頂的藻井所起的作用。這個藻井,是用1000多塊精製的長方木構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稱為鳳梨頂,結構巧妙奇特,是寺廟建築藝術的傑作。在我國這樣的鳳梨頂僅有兩處,另一個是北京天壇的方形藻井。這個鳳梨頂妙就妙在它會把大殿內的香菸及時吸到殿頂迅速排出,而不會使殿內遊人被煙嗆著。其三絕是大雄寶殿後面山上綠樹繁蔭,但大殿屋頂上卻沒有一片樹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靈光寺除大殿外,還有金剛殿、羅漢殿、諸天殿、觀音閣、鐘鼓樓、經堂、客堂、齋堂等。此外,靈光寺還有不少神奇傳說,如“五色雀”、“無篤石螺”、“片生熟魚”,以及一些珍稀植物等靈跡。
梅州靈光寺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已修整一新。由於梅州市人民政府重視和海外僑胞的資助,修建了“三柏軒”、“觀音閣”,塑制了“三寶”、“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等像,以及重建了山門、歇石亭、粲花館、陶茶亭、古銀橋。目前,它與附近景點“葉劍英紀念館”和“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雁南飛度假村”相襯聯輝,吸引著不少海內外遊客。有心登上五指峰觀看日出美景和山頂風光者,可以頭一天到達靈光寺,第二天一早登上五指峰頂等待日出,幸運者還可能看到“靈光”的出現。
何子淵故居
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位於梅州興寧市石馬鎮。是淵公舉全家之力建造於1927年的一座三堂二橫客家祖屋,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天圓地方、天地人一體同春高超設計理念的展現,是客家古民居四角圍龍建築的典型代表。大門匾額“光裕廬”三個字為梅州著名書畫家、林鳳眠老師梁伯聰的真跡;上堂對聯“添歲又添丁,幾度酒杯傳酒令;有燈兼有月,十分春色鬧春宵”為孫中山擬聯,於佑任手書;中堂對聯“泰運轉中華遍處歡天喜地,山居添歲月一堂暖日和風”,大門兩旁對聯“光照前列 裕啟後人”,“石馬當前高龍榕獅同拱護,雷山枕後蛟潭岐水共迴環”由淵公親擬;前堂屏封嵌孫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銘文;中堂橫樑懸卦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五代同堂”巨幅大匾。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淵公故居公告為不可移動文物興寧市人民政府將其定為“特色古民居”保護文物。2011年,廣東省政協大會提案將何子淵故居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培遠堂在梅州市蕉嶺縣城北面15公里文福鎮淡定村,為兩堂客家圍屋,是1896年丘逢甲從台灣內度後建造的。“培遠堂”三字為晚清著名學者溫仲和手書。故居現作陳列室,收藏丘逢甲任台灣義軍大將軍時親手任命的義軍“誠”字、“信”字營的統帶手諭,以及在戰鬥中繳獲的日本侵略軍刺刀,並有影印複製的“台灣民主國”國旗及他詩稿手跡。蕉嶺縣人民政府在其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學校”,又在縣城將他在1904年創辦的“桂嶺書院”修葺一新,並建有“丘逢甲陳列室”和紀念亭。丘逢甲故居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州客天下旅遊產業園
一、客天下旅遊產業園的基本情況
客天下旅遊產業園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東升工業園旁,占地面積2000公頃,於2006年3月29日開工建設,預計投資總額30億元人民幣。
客天下旅遊產業園是我國首個旅遊產業園,經梅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園區由原生態的自然山巒和東升工業園、坢坑、小密三大水庫組成,集“”和教育、科研、文化為一體,是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建設工程,是梅州市“解放思想、綠色崛起”的先鋒,是世界客都的一張“新名片”。
梅州客家文化
客天下旅遊產業園主要由“十大文化工程”和“五大景區”組成。這十大文化工程包括:客家鼎、客家賦、百米大型客家遷徙圖、客家墟日圖、印象客都、潘鶴四大雕塑、作家莊園、客家祠、梅花園客天下巨石廣場等十個文化含量極高的項目。五大景區則包括客天下廣場、客家小鎮、千畝杜鵑園、郊野森林公園、聖山湖五個景區。
二、客天下旅遊景區的主要景觀
(一)世界大鼎——客家鼎 客家鼎,高10.99米,長、寬各8.8米,現已設計完成,正在後期完善階段。方形鼎狀,象徵中國四面疆土遼闊;1099厘米的鼎高,寓意客家人追求“十全十美,長長久久”之意; “尊祖炎黃,中土發祥,客滿天下,鑄造輝煌”銘刻於鼎的內部,冀望客家鼎維繫客家人濃厚的情誼,護佑天下客人康健平安。
(二)粵東長賦----客家賦  粵東最長的《客家賦》已建設完工。自西晉亂世到中華盛世,自中原聖地到世界客都,自貴胄名流到翹楚巨擘…一部《客家賦》洋洋千言,道盡客家人的懷仁重義,堅強奮鬥,敢為天下先的客家人精神,更展示出世界客都梅州的盛世風華,不愧為了解客家歷史和客家人精神的經典篇章。(三)粵東最長----百米大型客家遷徙圖  “百米大型客家遷徙圖(浮雕)”,以百米長卷的形式創作,以浮雕的形式展現,是粵東最長的浮雕圖,現已設計完成,正在後期完善階段。“遷徙圖”再現了客家輝煌的歷史,展示出當代客家人的風貌風采。
梅州客家文化
(四)客家民俗風情的生活長卷----《客家墟日圖》  這是一座如宋代《清明上河圖》式的,反映客家山鄉民俗風情的生活長卷浮雕牆。全長46.6米,高2米,在這幅長卷中,出觀的人物有510餘人,展現了多種客家墟日民俗風情和繁榮的商業氛圍,多種具代表性的客家民居、建築,是一幅洋溢著客家風情的生活畫卷。
(五)大型客家文化匯演----客都印象  以“客家生活”為總題,通過聲樂、舞蹈等表演藝術,把客家的音樂資源、民俗風情完美地結合,寫意地將客家的經典山歌、客家文化、客家風情等元素創新組合,表現世界客家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髓,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六)中國大型雕塑群
《客家婦女》雕像,高3.9米,整個雕像以青銅灌注而成,以一位頭戴涼帽,身穿大襟衫,背著小孩,乎扶犁耙,赤足在田野耕作的傳統客家婦女形象為主題,它象徵著客家女的溫柔、善良、孝順、勤勞、賢惠。   《客家母親》雕像,高2.9米,整個雕像以青銅灌注而成,創造了在大地回春的盛世下,一個慈祥,充滿愛意,呼喚天下客家遊子歸來的客家母親形象。《自我完善》的形象是一塊壁立的大理石上,一位少女上半身的精美雕像已被鑿出,下半身仍與未經雕鑿的大理石渾然一體;她右手舉錘,左手持鑿,繼續在雕琢著自己的軀體……該雕像反映的是宇宙萬物,在自我完善中求得完美,永遠不完善卻永遠追求完善,這就是生存與發展的真諦。
梅州客家文化
《笑到最後》意喻世界客都實施綠色崛起戰略,彰顯後發優勢,笑到最後。
(七)中國當代名家群星匯聚----作家莊園  聚集王蒙、金庸、賈平凹等近百位中國著名作家的文學精髓,用不同的風格展現出文化的博大。作家莊園不但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學藝術的魅力,更能感受到我國當代的書法技藝,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必將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魁寶。
(八)客家人的搖籃----客家祠  客家祠背靠聖人山脈,異秀天然,將是天下客家人尋根問祖、崇文重教之地,成為客家人的禮儀朝奉及民俗活動的地方。客天下客家祠的誕生,更是“客商”的朝奉地,從此開啟客家人“崇文重商”的歷史新篇章。
(九)南國賞梅好去處----梅花園  高風亮節的梅花,自古備受讚揚,毛澤東主席的詩詞《詠梅》、葉劍英元帥的《梅》很好的詮釋了梅花的精神。作為世界客都梅州的市花--梅花,更是體現了客家人堅強、敢於拼搏的精神。客天下梅花園,共種植10000多棵梅花,數十種品種,極力打造成為南國最具觀賞價值的梅花園。  梅花園入口處,設有梅花亭,亭內刻有數幅令人心儀的詩句,真讓人流連忘返。順著步行登山道,步行150米就可以到達梅花園,園中有一棵至今保留了300多年的古梅花樹。
(十)石雕藝術華夏一絕----客天下巨石廣場  客天下巨石廣場由粵東最大的景觀蠟石王、世界著名雕塑主題小品、音樂噴泉等景觀組成,耗資一千多萬巨資打造,石雕藝術和自然景觀天人合一,成為梅州的一大景觀奇蹟。石王高9.9米,重138噸,是目前粵東最大的景觀臘石,從發現到挖掘,歷盡千辛足足用了三年的時間,最終順利落戶客天下巨石廣場。石王姿態優雅大氣,體現出客家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內涵,體現客家人正直勇敢,艱苦奮鬥,腳踏實地的精神。
梅州客家文化
(十一)客天下廣場  客天下廣場占地80000平方米,集旅遊、購物、休閒、娛樂等為—體,主要由客天下文化廣場、客天下萬福廣場、客天下兒童廣場、客天下風箏廣場、客天下愛車廣場五部分組成,是梅州規模最大、功能最新最全、文化含量最高、十重立體造景、移步換景的國際化廣場。建築完美融合客家千年的建築文化和現代建築語言,是新客家建築中的奇葩,更是準確的詮釋了世界客都的真諦。走進客天下廣場,浮現在眼前的是廣場,更是令人流連忘返的大公園。在這裡,遊客能靜心漫步,曲徑通幽,穿山鑽洞,登高眺望,趣味無窮。  客天下標誌塔,塔高32.99米。抱鼓石、石桿旗、馬頭牆,燈籠等經典的客家元素在標誌塔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直衝雲霄的標誌塔,如巨椽一般,在中國的山河上書寫著客家人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客家人從此走出圍龍,走向世界。
梅州客家文化
(十二)客家小鎮(一期)  占地面積:35000㎡;建築面積:8000㎡;精美客棧客房80間。  客家小鎮文化結構: 客家手工釀酒文化;山歌文化;客家飲食文化;新客家民居建築設計文化;民居文化(客家油畫);泥塑文化。
(十三)千畝杜鵑園  千畝杜鵑園號稱是亞洲最大的百花園。客天下千畝杜鵑園,占地3000畝,是亞洲最大的百花園,共種植30多萬棵,100多個品種的名貴花木。  雲錦杜鵑、毛白杜鵑、黃杜鵑、比利時杜鵑…白色的、紅色的、紫色的、花白的…漫山遍野萬紫千紅,成為花的海洋,花的世界,好不壯觀。
(十四)郊野森林公園  郊野森林公園“綠野仙蹤”,離城區最近、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態森林。 豐富的原生態植被自下而上錯落有致的分布,古樹參天,天然生成,國家保護級珍貴樹木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釋放出大量負離子和鮮氧,成為天然的大氧吧。
人境廬
人境廬,是清末愛國詩人黃遵憲的故居,坐落在廣東梅州市區東郊周溪畔。
人境廬取意於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的名句。1884年春,由黃遵憲親自設計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門楣上的“人境廬”三個字,為日本書法家大域成瀨溫所書。廬舍築有花圃、假山、魚池、五步樓、十步閣、息亭、七字廊、無壁樓、臥虹榭和藏書閣等。曲徑回欄,花木掩映,景致清雅。黃遵憲晚年蟄居人境廬,創作大量詩歌,並自選和編訂了《人境廬詩草》。
這座故居占地面積不大,但建築精巧,布局合理,裡面有會客廳、書房、臥室、藏書室、無壁樓、五步樓、十步閣、息亭、花壇、假山等,藏書室內有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八千多冊。  廬中保留著黃遵憲親自撰寫的對聯,如會客廳對聯:“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列自家山”,另有一聯:“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故居的環境。進入人境廬,你就會感到這是別開生面的文化景觀。  1980年,政府撥出專款,並得到香港嘉應商會大力資助,進行全面修復。1985年,紀念黃遵憲忌辰八十周年之際,梅州各界人士雲集人境廬,為黃遵憲漢白玉像揭幕。人境廬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人:
黃遵憲,字公度(1848-1905),別號人境廬主人,清代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人)。中國近代卓越外交家,啟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愛國詩人。歷任清廷駐日本、英國參贊,駐美國、  新加坡總領事,湖南長寶鹽法道,並署理按察使。為紀念黃遵憲這位近代先賢,人境廬於1982年3月修復竣工並闢為紀念館形式正式對外開放,1994年3月成立了“梅州市人境廬文物管理所”,進行專門保護管理水平。現評定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現代優秀建築物。
雁鳴湖旅遊度假村
雁鳴湖旅遊度假村由旅港實業家、廣東華銀集團公司董事長、梅州市榮譽市民陳彩銀先生投資3億多元,從1996年起開發興建,經過5年多的精心雕琢,至2001年9月28日正式向遊客開放。度假村坐落於偉人葉劍英元帥的故鄉——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南福村,距廣東梅州市城區38公里,占地一萬多畝,是粵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旅遊度假勝地。由於度假村在開發創新方面成績卓越,先後獲得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青年文明號、廣東省文明視窗單位、廣東省文明單位、梅州市重點旅遊示範區等榮譽稱號,是廣東省重點農業、林業龍頭企業基地和省、市、區“高標準現代化生態農業開發示範區”。
梅州客家文化
雁鳴湖旅遊度假村的設計構思,均參照道家“天、地、人和合”的養生理論,以其獨有的野趣綠色生態環境,按春、夏、秋、冬四季輪迴的概念,興建“春暉園、夏曉園、秋實園、冬融園和森林公園”等多個景點和生態園區。
春暉園
春暉園,又稱“雁鳴春暉”。春,春意盎然;暉,朝氣蓬勃。遊客中心就在度假村的入口處。從雁鳴大道進入“春暉園”,依次進入其它園區的還有怡和大道、金柚大道、靈音大道、銀湖大道,條條游路,環形相通,總長伍拾貳公里。春暉園,又稱“雁鳴春暉”。景區內有遊客中心、梅池、萍池、雁陽紫煙、嘉應流鑫、疊玉亭,沁芳亭、柚香園和金柚大道等景點,營造“天上人間”、“夢幻仙境”的世外桃源美景。清靜、明亮;是“天、地、人和合”道家意念里的“天境”。雁陽紫煙、嘉應流鑫是人工瀑布。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活水,來自五指峰陰那山清泉;紫煙,是李白詩中的詞,大家都十分熟悉。大雁朝陽生紫煙,美如飛珠濺玉,燦若紅霞。鑫,含義是長盛。令人聯想到客家文化的源遠流長。梅縣區客家人既是中原人,又非中原人,他們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華,又排除了“老化”的基因,向前發展,如活水長流。
夏曉園
“夏曉園,又稱“雁陽夏曉”。夏曉,如日初升,象徵國富民強。景區內有百藥園、鳳凰閣、花果天地等。這裡是“花果天地”,有梅州金柚、臍橙、龍眼、芒果、楊桃、台灣甜棗、蜜桃等優質水果,總面積有兩千多畝。
其中最著名的是鳳凰閣和千手觀音,鳳凰來息,千年一見。貴客登臨,萬福齊至。鳳凰閣乃度假村最高點,登高遠眺,萬千氣象齊奔眼底,真有一覽眾山小的暢快之感。千手觀音,純金打造,祈福襄助,平安如意。
秋實園
秋實園又稱“嘉應秋實”。因園內湖泊叫“雁鳴湖”,度假村就因此而取名。
秋實園是度假村的中心區域,園內興建有石壁驛站、益壽廊、銀湖大酒店、碧野茶藝館、滑草場、網球場,空中飛人、雁棲洲、迷你蹦極、鐵索橋、童趣園、金頂娛樂城、康樂中心、別墅村等旅遊娛樂設施豐富多彩、其樂無窮。在這裡人們可以嘗試體驗空中飛人的驚險刺激或輕舟雁鳴湖畔,盡享青山綠水的閒情逸緻。
冬融園
冬融園的主要景點有會議中心、銀湖賓館、水上高爾夫練習場、南藥基地、百藥谷、養生場、攀爬場等等。冬融,象徵融和。梅州市梅縣區是全國著名的華僑之鄉,有旅外橋胞800多萬,他們回到故鄉,必然要浸潤度假村溫暖祥和的氤氳。
2001年9月28日,這裡曾舉行隆重的開業慶典和歌舞晚會,有六七千海內外嘉賓和觀眾參加。還在這裡舉辦南藥種植開發基地,中國南藥標準化種植試驗園從此在這裡綻開。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國內外“回歸自然”理念深入人心,具有五千年遺留的文化瑰寶,以中藥為主體的東方醫藥國際科技熱潮正在興起。南藥是熱帶北界以南氣候濕潤的結晶,種類繁多,度假村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藥促旅,藥旅結合”,逐步把雁鳴湖建成“中國南藥養生旅遊度假第一村”,把南藥上升為經濟優勢、產業化優勢,成為度假村的特色,超越傳統,走向世界。
千佛塔
梅州千佛塔坐落於梅州市區東郊大東岩山頂。
據清光緒《嘉應州志》載,由南漢王劉鋹始建於大寶八年(公元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鐵塔分為七層,身高4.2米,呈四方形,塔底邊長1.6米,為生鐵鑄成,每面鑄有大小佛像250個,四面合計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原塔建於修慧寺,因寺毀,清乾隆初年嘉應州官王者輔將鐵塔移於梅州梅城東岩山頂,上面蓋亭宇,周圍築欄桿,並砌石階,以供遊覽者登臨觀賞。梅州千佛塔廣州光孝寺的東西鐵塔是同一歷史年代的遺物。梅州千佛塔按每一面計算,第二層有77尊佛、第三層67尊佛、第四層57尊佛、第五層37尊佛、第六層12尊佛,合為250尊佛,四面總計滿千佛。第四層的佛像中,四面各有一尊大佛坐在蓮花池座上,它們是東方善德佛、南方施壇德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相德佛。第七層是合尖頂,塔旁建有黃遵憲的《南漢修慧寺千佛塔歌》、丘逢甲的《南漢敬州修慧寺千佛塔歌》等碑刻,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在梅州市人民政府支持和海內外熱心人士捐款資助下,由千佛塔寺住持釋明慧法師,耗資4000多萬元,在大東岩山頂建造九層石塔,並經上級批准,將"南漢千佛鐵塔"移置於新千佛塔底層,統稱為"千佛寶塔",由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題署塔名,新建千佛塔九層高36米,千佛塔全用花崗岩石砌築,高9層36米,高聳雲天,氣勢宏偉。佛塔首層安放著鑄於南漢時期的千佛鐵塔。二 至八層內壁鑲嵌著千尊漢白玉佛,第九層安裝一口一噸重的大銅鐘,並在該層內牆存放千尊小金佛,塔內上下共有佛像三千尊。塔頂則為一座小巧玲瓏的石塔,形成塔下有塔、塔中有塔、鐵佛玉佛金佛共容一塔的特色,被譽為寶塔建築藝術一大奇觀。沿塔梯盤旋而上,石塔外圍砌築走廊、欄桿,供遊人登高憑欄眺望,秀麗的梅城風光盡收眼帘。千佛殿與九曲文化遊廊連線一體,成為梅州市和粵東地區的一大名勝。
五指石
平遠省級風景名勝區五指石,位於三省交界的梅州市平遠縣差乾鎮內。匯聚了“丹霞地貌、森林生態、人文古蹟”三大景觀,具雄、險、奇、秀、幽、古的特色。1992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國家級自然序數旅遊景觀”之一;1999年被省旅遊局確定為“省級旅遊景區”;同年3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9月被省旅遊局確定為“廣東省休閒度假好去處”。
遠看五指石,岩崖峻峭,形如伸展的五指,拔地而起,直刺雲天,故名“五指石”。五指最高峰海拔460多米。五指石擁有豐富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景區內擁有“五奇”(奇石、奇藤、奇縫、奇樹、奇洞)、“八景”(劍門、石林寺、聰明泉、混元塔、一線天、仙人床、隆武殿、青雲路)和淡靜居、蝴蝶谷、生態樂園等勝景60多處。五指石具有豐富的野生動物植物資源,高等植物70科200餘屬1000多種,野生動物30多種。五指石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春天不冷、夏天不熱、秋天不燥、冬天不寒,旅遊季節較長,奇山異景,林密泉清,故有“靈秀甲天下,差乾小桂林”之美喻。原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呂志先暢遊五指石後,題詞贊曰:“五指美景人間仙境”,是南粵大地新興的旅遊佳境。
七目嶂風景區
七目嶂風景區,位於梅州市五華縣大田鎮,毗鄰河源、紫金、龍川、三縣,距五華縣城約45公里,總面積58.5平方公里,是原始次生闊葉林區,也是廣東省最大的天然闊葉林區之一。被譽是“物種寶庫”的粵東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七目嶂自然保護區物種繁多,經專家考證的就達2000多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有桫欏、三尖杉、吊皮錐、紅椿等15種,動物有雲豹、雉雞、穿山甲等,稱之為“物種寶庫”實在是名不虛傳。
七目嶂自然保護區不但物種豐富,而且自然風光秀麗,景色十分迷人,群峰俊俏,峭壁險要,飛瀑深潭,古藤橫空,山溪清澈,雲海茫茫等秀麗景點舉不勝舉,定會使遊客美不勝收。
同時,喜歡攀高峰的遊客,可以登上五華制高點—海拔1318米的七目嶂主峰,河源、龍川、紫金、五華四縣山川秀色便可盡收眼底。相傳,詩人蘇東坡游七目嶂後,對七目嶂的秀麗景色讚不絕口,曾寫下不朽詩作《石馬詩》。
七目嶂上的“海底世界”,在不到二公頃的小盆地中。由千百個大大小小的岩石,構成了無數栩栩如生的海龜、海牛、海貝、海蛙等海洋生物形狀,它們分別擺成了不同姿態,有的如“海龜望月”,有的如“龜牛親吻”,有的如“螃蟹上岸”,這些千姿百態、形神逼真的景致,就象神話一般,堪稱世界一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