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項目介紹,總體要求,規劃意向,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發展規劃,領導機構,
項目介紹
管理機構:廣東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
投資主體:廣東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發展目標:到2015年年接待遊客達1500萬、旅遊收入超200億元。
投資方向:休閒度假、保健療養、農耕體驗、尋根探秘、文化創意、婚慶產業等
休閒梅州,讓您遠離大城市的喧囂,遠離生活事務的煩擾,感受大自然的清靜,領略客家風情,盡情體驗放慢腳步,放鬆心情,放飛夢想的休閒慢生活樂趣…
休閒到梅州,享受慢生活!
總體要求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全力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新梅州”的核心任務和“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階、十年大跨越”的目標要求,包容開放,改革創新,統籌城鄉,大力實施“一園兩特帶動一精”產業發展戰略,以辦好梅州高新區為龍頭,以創建廣東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為載體,以建設特色宜居城鄉為抓手,帶動全市發展精緻高效農業,實施品牌戰略,全面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保護環境、振興經濟,傳承文化、創新轉型,幸福市民、快樂遊客,打響“休閒到梅州、享受慢生活、設計在客都”品牌,努力把梅州建設成為經濟繁榮、宜居宜業、平安和諧的富庶山城、美麗新城、文化名城、國際慢城。
2012 年3 月,梅州市人大六屆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創建廣東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的決定》,正式提出梅州要充分發揮山水人文優勢,創新轉型升級,梅州市域創建文化旅遊特色區,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城鄉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四位一體”聯動發展,打響“休閒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該戰略成為梅州市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並上升為《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2014-2020 年)》和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中對梅州的發展定位之一。
規劃意向
總體目標:立足梅州為廣東“生態發展區”的定位,落實綠色的經濟崛起發展戰略,建設文化旅遊等產業集聚發展的載體,通過“一核兩翼”空間布局,形成理念新、起點高、產業集聚、特色明顯的旅遊區;
“一核”:以陰那山為中心,以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和大埔大麻、銀江、三河、高陂八鎮為重點,加快發展休閒療養、休閒度假、農耕體驗、文化創意、旅遊地產等產業經濟,創建文化旅遊特色區;
戰略定位
①廣東山區科學發展試驗區。立足生態發展區的功能定位,堅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經濟崛起為中心,以文化建設為支撐,以社會建設為基礎,以政治建設為保障,以品牌運營為重點,努力實現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全面提升梅州文化軟實力和地區品牌競爭力,探索一條開發密度小、產出率高、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山區科學發展新路。
②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堅持生態優先、宜居為重,最大限度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探索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城鄉文明與農業文明融合併進之路。
③全國文化與旅遊綜合改革發展創新區。依託山水人文優勢,發揮葉劍英、張弼士、黃遵憲、丘逢甲等名人效應,突出客家文化、綠色文化、紅色文化、養生文化、宗教文化和創意文化特色,設立品牌運營區,重點發展度假休閒、保健療養、婚慶服務、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生產與生活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服務業,積極先行先試,創新機制體制,創新發展模式,推動梅州在文化和旅遊綜合改革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④世界客都旅遊度假目的地。擦亮中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品牌,發揮世界客家文化藝術節、世界客商大會、世界客屬青年大會等平台作用,進一步增強世界客都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加快文化旅遊要素轉型升級,打造廣東的“香格里拉”和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吸引國內外遊客到梅州放慢腳步、放鬆心情、放飛夢想。
⑤發展精緻高效農業基地。按照小園區連線大基地、小產品催生大產業、小鄉村對接大市場的思路,大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精緻高效農業轉變,加快建設珠三角和港澳地區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廣東綠色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和休閒觀光農業基地,變農業大市為農業強市。
發展目標
力爭到2015年,梅州全市人均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4%以上,文化旅遊產業產值年均增長30%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到2017年,人均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廣東山區市平均水平,文化旅遊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到2022年,梅州全市人均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廣東中等水平,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發展後勁顯著提高,人民民眾幸福感明顯增強。
發展規劃
發展布局
以梅縣區、梅江區為核心,以興寧、五華為重點,以豐順、大埔為南翼,以平遠、蕉嶺為北翼,結合本地資源稟賦,打好“葉帥牌”,念好“山水經”,優先抓好區內道路、水利、生態、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挖掘名人名居、古鎮老街、名寺古剎、歷史典故等特色資源,積極推動山區變景區、古村落變文化體驗區,以點帶面、串珠成鏈、激活資源、聯動發展。
2、興寧、五華結合自身產業基礎、文化特質和資源特色,加緊策劃建設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獅雄山秦漢文化產業園、益塘水庫風景區、熱礦泥山莊等一批文化旅遊項目,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
3、豐順發揮區位交通、客潮文化交融、溫泉資源等優勢,加快建設豐順新區,重點推進客潮溫泉宜居度假城、空港經濟開發區和八鄉山生態旅遊區建設,創建“潮汕優質生活區、國際溫泉度假城”。
4、大埔放大李光耀、張弼士等名人效應,高起點規劃建設萬福寺宗教文化養生區,加大古村落、古民居保護開發力度,加快三河壩戰役紀念園、西岩山、瑞山等旅遊景區建設,打響“大埔大公園、最美小山城”品牌。
5、平遠、蕉嶺依託生態資源優勢,建設南台臥佛山文化旅遊產業園、五指石及松溪河景區、上舉龍文生態保護區、長潭健康休閒度假區、嘉應養生谷及影視基地等項目,打通縣際旅遊通道,聯手打造休閒養生基地。
建設文旅產品體系
建設富有梅州特色的文化與旅遊產品體系。依託優勢資源,發展文化與特色旅遊產品,最佳化旅遊產品結構。大力發展自駕游、尋根游、探秘游、養生游、體驗游、宗教文化游、美食健康游,組織十大客家健康美食、十大嘉應傳奇、十大客家民居等評選活動。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發展體育休閒產業,將民眾體育運動與專業賽事結合起來,發揮足球之鄉優勢,以梅州富力足球俱樂部在特色區核心區雁洋建設富力足球學校和中乙球隊東莞南城主場遷往梅州為契機,把足球作為梅州特色體育項目抓出品牌,形成產業鏈,拉動消費群。
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發揮梅州“文化之鄉、華僑之鄉” 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堅持事業與產業並舉、文化與旅遊共生,大力推進客家山歌、客家舞蹈、廣東漢劇、廣東漢樂人才培養工程和創作工程,大力發展客家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客商文化、崇文重教文化,支持梅州廣播電視台和梅州日報社實施集團化戰略。加快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培育壯大一批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拍攝一批以客家人文歷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每年舉辦世界客家文化藝術節、金柚飄香文化節、平遠慈橙文化旅遊節、豐順埔寨火龍節等一系列與客家傳統文化和梅州資源稟賦相適應的節慶活動,形成節慶品牌效應。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力度,加快發展傳媒出版、工業設計、動漫遊戲、影視製作、文學藝術與音樂創作、廣告設計和創意研發等高端和新興文化產業,打響“設計在客都”品牌。加快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放開搞活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和文藝院團。
打造經典線路
圍繞實現“旺季更旺,淡季不淡,白天晚上一樣精彩”目標,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文藝精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旅遊景點,精心設計旅遊線路,最佳化時間、空間配置,逐步形成客家特色鮮明、山水人文互補的文化旅遊格局。放大“雁南飛”效應,在各縣(市、區)分別規劃建設1—2個國家4A級以上旅遊景區,高標準規劃建設客家文化、保健養生、休閒農業等主題公園。精心策劃生態休閒線、保健養生線、名人名居線、溫泉度假線、客家探秘線、宗教旅遊線、觀光農業線、鄉村體驗線、美食養生線等經典線路,讓廣大遊客和投資者走進梅州就像走進客家文化博物館和生態休閒旅遊區。加強與國內外媒體和大型旅行社的戰略合作,全面提升廣東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推動文旅主題房產發展
科學把握房地產業發展的類型、規模和速度,支持有實力、重信譽的企業發展富有客家特色、高品質的精品酒店、星級賓館、度假山莊、休閒農莊等文化旅遊地產項目,探索發展具有梅州特色的產權式度假酒店,穩步發展滿足度假休閒、養生保健等不同需求的房地產,鼓勵發展家庭旅館經營和房屋租賃經營。
完善文化旅遊服務體系
推進文化旅遊服務標準化和國際質量認證,完善旅遊道路、遊客服務中心、旅遊標識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大型旅遊購物商場、專業旅遊商品市場、旅遊專業鎮(村)和特色文化旅遊商品街區建設。以創建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為契機,引導金融機構調整和最佳化網點布局,將金融服務延伸到各景區景點。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高文化旅遊服務水平。加強相關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推進文化與旅遊綜合執法,嚴厲打擊行業欺詐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建立健全文化旅遊安全預警和應急機制,完善應急救援、公共醫療、衛生檢疫防疫等安全救助體系。
領導機構
黨組書記、主任:劉依君
副主任(正處級)、黨組成員:謝小康
副主任、黨組成員:賴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