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樓縣(石樓(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

石樓縣(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

石樓(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縣人民政府駐靈泉鎮。2012年下轄4鎮5鄉134個行政村,總人口11.3萬人(2014年),總面積1808平方千米。

石樓,因縣東有通天山石疊如樓而得名。石樓縣礦藏資源較豐富,主要有煤炭、鐵礦、鋁礬土、天然氣等。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19億元。石樓縣著名景點有東垣東嶽廟、郝氏大院等。石樓縣有“紅棗之鄉"、“文物大縣”等之稱。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樓縣
  • 外文名稱:Shilou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山西省 呂梁
  • 政府駐地:靈泉鎮
  • 電話區號:0358
  • 郵政區碼:032500
  • 地理位置:山西省西部 黃河沿岸
  • 面積:1808平方千米
  • 人口:11.3萬人(2014年)
  • 方言:晉語呂梁片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呂梁大武機場
  • 火車站:石樓縣火車站
  • 車牌代碼:晉J
  • 行政代碼:141126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系,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風景名勝,文物遺址,革命史跡,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石樓,因縣東有通天山石疊如樓而得名。據《元和郡縣誌》,縣因縣東南有石樓山得名。

歷史沿革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封武侯宣義為上軍候,繼而漢武帝封代共 王子郢客為上軍侯,後於境內置上軍縣,縣治設團城(遺址在團圓山 東側左家塌村)。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置嶺西縣(縣 治仍在團城),兼為吐京郡治。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始改名石樓(縣治在全縣城),沿用至今。唐武德二年(619),縣境置西德州,領石樓、長壽、臨河三縣。後西 德州廢,長壽、臨河併入石樓縣。明朝萬曆四十年(1612年)由平陽府隰州劃歸汾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縣屬山西省府。抗日戰爭期間,縣先屬第六政治區,後屬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第二戰區少數幾個後方基地縣之一。
民國三十四年(1945 年)9 月28 日,石樓縣人民政府在李家寨成立,先後屬晉綏邊區呂梁四專署、晉綏九專署、晉南行政公署。
1949年10月1日改屬汾陽專署。
1951年3月改屬臨汾專署。
1971年三月劃歸呂梁地區。
2003年屬地級呂梁市。

行政區劃

2012年石樓縣轄4個鎮、5個鄉:靈泉鎮羅村鎮義牒鎮小蒜鎮龍交鄉和合鄉前山鄉曹家垣鄉裴溝鄉
行政代碼
面積
下轄區域
靈泉
141126100
320平方千米
城關、塌底、王村等
羅村鎮
141126101
157平方千米
羅村、曹村、沙窯等
義牒鎮
141126102
201平方千米
張家塔、石家坪、褚家峪等
小蒜鎮
141126103
147平方千米
小蒜、晉家岔、田家岔等
龍交鄉
141126200
185平方千米
龍交、陽崖、麻莊等
和合鄉
141126201
129平方千米
任家莊、新社、土社等
前山鄉
141126202
89平方千米
前山、劉家莊、陳家腰等
曹家垣鄉
141126203
72平方千米
曹家垣、牛王店、王家垣等
裴溝鄉
141126204
114平方千米
坪底、郭家河、薛家峪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樓縣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 ,南與隰縣 、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總面積 17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脈以西、屬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地勢東高西低,郡山連綿,地表復蓋有深厚的黃土,因受流水侵蝕、沖刷,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全境可分為山地區和丘陵區。東部山地石樓山,古稱通天山,南北走向,由許多山峰構成,姿態雄偉,因山上石疊如樓,故於唐時改名為石樓山。主峰期盤山海拔2000米,為縣境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團圓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部和北部及城關一帶均為黃土丘陵區,較大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
黃土高原黃土高原

水系

主要河流有屈產河,發源於石樓山西麓,從東南向西北流入黃河,兩側支流遍布縣境。東南部西部還有小蒜河、義牒河及和合河等。

氣候

石樓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為9.2℃,一月零下7℃,七月22.7℃,年降雨量550毫米,霜凍期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180至190天。
根據縣氣象站1957—1985年的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9.2℃(最高年為1961年,9.9℃;最低年1967年和1976年,8.3℃)。一月份最冷,日平均氣溫—6.8℃,極端最低氣溫1967年1月15日曾出現—23.3℃;七月份最熱,日平均氣溫22.5℃,極端最高氣溫1966年6月21日,曾達37℃。一般在十月上旬,日最低氣溫降至0℃或以下,四月上旬升至0℃以上。
全縣日平均溫度穩定在≥0℃的日期;初日在3月9日,終日在11月9日,終日在11月9日,初日至終日250天,積溫3850.7℃;穩定在≥5℃的日期:初日在3朋29日,終日在10月31日,初日至終日216.5天,積溫3680.7℃;穩定在≥10℃的日期:初日在4月26日,終日晨10月10日,初日在9月13日,初日至終日121天,積溫2535.9℃。
由於受到形勢地形的影響,縣內有明顯的氣溫差異,等溫線向同等高線的走向大體一致,由東向西氣溫超高。東部石樓山比西部黃河灘年平均溫度低5°~ 7°。按農事季節衡量,東部比西部氣溫相差幾乎一個節令。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石樓縣地質礦產工作十分薄弱,礦產資源少。據山西省地質礦產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的查勘,石樓縣的礦產有煤、鐵、石灰岩、耐火粘土、鋁土礦、次膨潤土、矽石、白雲岩、石膏、鉀等多各,並發現有尋找鋁、銅、磷、辰砂、金、銀、磁鐵礦、鋯、鈦、鈾及稀土元素的線索多處。
煤炭煤炭
石樓縣位居河東煤田中段,全境地下皆有煤層埋藏。含煤地層——石炭系,近南北走向、傾向西,以5°~10°的傾角波伏起伏向西傾斜,至縣境西緣煤層已深埋於千米之下。縣東部的淺層煤礦,屬柳林礦區南段,展露于山麓地帶高家莊——王尹塌——陽道——陽坡一線,賦存於石炭系太原組、山西組地層中,估計儲量約2.5億噸,主要可採煤層為太原組的9#、10#、11#煤層及山西組2#煤層。太原組9#、10#、11#在層煤相距甚近,煤層厚大於4米,煤質較好,可煉焦。山西組2#煤層厚1~2米,煤質屬粘結性較好、灰份較低的2號肥焦煤類。東部淺層煤礦埋藏條件複雜,不宜大型機械開採。
鋁土礦 賦存於石炭系本溪組地層中,分布在縣部基岩山麓地帶,即高家莊——麥塌——陽坡一線東面近側。由於土層掩蓋,礦層露頭不多。發現有鋁土礦點僅東石羊鄉麥塌村140°方向約500米處,露頭範圍20~30米,礦層厚2~4米。就麥塌點的資料看,其礦體規模、礦石質量多已達到工業要求,但礦石品級不高。估計地質儲量在1440萬噸以上,可供開採,尚未開發。
耐火粘土 賦存於石灰系本溪組、太原組地層中。分布在東部基岩山麓地帶,即高家莊——陽道——陽坡一線東側。露頭地點在東石羊鄉高家莊95°方向約500~800米的一段溝內。本縣耐火粘土礦分布廣、層數多、儲量較豐(確數待查),化學成分基本合乎工業要求,只是鐵質含量稍偏高。是本縣較有開發前景的礦產之一。只有零星開採。
石灰岩 賦存於奧陶系下馬家溝組、上馬家溝組、峰峰組石灰岩地層中,主要礦層位居上馬家溝組上部及峰峰組地層中。分布於介板溝東面溝谷及玖寨東南公路沿線,其露頭遍及縣東部基岩山區的廣大地帶。藏量之豐富,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礦體層數多,規模大;礦石品種多,優質礦石占一定比例;開採條件好。是石樓縣重要的礦產資源。在介板溝有零星開採。
次膨潤土(彩色粘土) 賦存於三迭系銅川及二馬營組地層中。廣泛分布在團圓山周近及西部廣大地區。礦產量豐富。礦石品級不高,但種類多,均為富鉀岩石,吸蘭量及脫色力較大,在工農業及料礦等方面用途甚廣。尤其在工礦業幾近空白的本部各鄉村,次膨潤土開發利用價值重大,尚待開採。
山西式鐵礦 賦存於石灰系中統本溪組底部,分布在東部苦基山麓,即高家莊以東及高家莊——陽坡東側一帶。所見礦點僅高家莊一處,礦層厚1.5米。礦體呈似層狀、窩子狀。礦石為土狀、蜂窩狀、塊狀之褐鐵礦。有零星開採。
矽石 賦存於石灰系太原組地層底部及長城系中下部石英岩狀砂岩中。露頭於龍交鄉蒼堰東近分水嶺處及高家莊東山溝中。尚待查勘。
白雲岩 賦存於寒武繫上統鳳山組及奧陶系下統治里組、亮甲山組及奧陶系中統上馬家溝組,分布於縣東石灰岩山區。可供開發的層位很多。待查勘。
石膏 賦存於奧陶系峰峰組下部泥灰岩地層中。分布於縣東基岩山區西麓一帶。
賦存於 迭系銅川組及二馬營組之火山凝灰岩(雹括次膨潤土)夾層中。次膨潤土中K2O含量為4.41~6.74%,多已接近工業品位要求。有待查勘。
石油礦石樓縣位居陝北石油盆地東沿。巨厚的三迭系地層中,賦存油氣、石油礦藏。長慶油田18106鑽井隊在裴溝鄉楊家坡一帶做過鑽探。中部城關一帶褶曲構造發育,規模較大,深部賦存煤系氣層,北部、西部鑽孔有氣噴現象。早在1958年,石油工業部銀川勘測局內蒙勘探大隊就在本縣進行過1:50萬的石油普查。
飾面材料 石樓縣有豐富的石灰岩資源,飾料類石材有一定的開發前景。市場上常見的紫豆瓣、灰雲霞、青色大理石待飾面材料,其相應的岩石竹狀灰岩豹皮狀灰岩、深色純灰岩,在石樓縣廣布的寒武系、奧陶系地層中均可找到。有待詳細查勘,覓新品種。

土地資源

2012年,全縣總面積180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7萬畝,其中玉米播種面積9.7萬畝,穀子播種面積10.2萬畝,豆類播種面積7.5萬畝,薯類播種面積5.1萬畝,高粱播種面積1.8萬畝,其它糧食作物面積6.5萬畝,油料作物播種面積2萬畝,瓜菜類作物面積2.2萬畝,棉花播種面積0.3萬畝,其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7萬畝。

生物資源

2012年,林地面積193.78萬畝,其中林木面積134.82萬畝(有林地面積51.58萬畝,疏林地面積5.25萬畝,灌木林地面積13.87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59.48萬畝,其它林地面積4.64萬畝),森林覆蓋率19.8%,林木綠化率46.5%。全縣退耕還林總面積67.8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20.7萬畝,荒山荒地造林46.9萬畝,封山育林1萬畝,是全省退耕還林第一大縣;經濟林總面積48.9萬畝,農民人均達到5.2畝,其中紅棗林27萬畝、核桃林21萬畝,其它經濟林5.2萬畝,育苗面積達到8100畝,是全省人均經濟林面積最大縣。年可產核桃210萬公斤,紅棗1150萬公斤。
養殖場養殖場

人口民族

2014年,全縣人口11.3萬人。其中,男性人口56175人,女性人口49683人,總人口的性別比為109.23。戶籍人口103242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0.00%,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9.13%。總人口中,城鎮人口16117人,鄉村人口為85741人。
石樓縣民族主要是漢族,其他民族人數占總人數萬分之一。

經濟概況

概況

2012年,石樓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7.19億元,增長9.1%;財政總收入完成1.17億元,增長3.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16億元,增長18.5%;工業增加值完成1.54億元,增長1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7億元,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萬元,增長17.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50元,增長36.1%。

第一產業

林果產業實施紅棗、核桃經濟林全覆蓋和品質提升工程。紅棗產業上,針對紅棗產業面臨的階段性困難,開展紅棗管理年活動。石樓縣建立5個千畝標準化精品示範園和1個千畝富硒紅棗示範園。石樓縣5個鄉鎮建立2000畝的示範區。核桃產業,完成靈泉、羅村、龍交三個鄉鎮3萬畝栽植任務,整合發改、扶貧、國土、交通、林業、水利等部門資金,綜合配套田間路、荒山綠化、溝壩地等工程。林果業總產值1.11億元,農民人均增收1172元。
種植產業建設以和合、龍交綠色穀子基地為重點的10萬畝小雜糧生產基地;以長榮婦女蘑菇種植合作社為龍頭,發展食用菌窯洞種植900孔。
畜牧產業全縣新發展規模養殖戶10戶以上。生豬養殖上,推廣薛家垣現代養殖模式,培育2個畜牧養殖示範園。
2012年全縣畜禽養殖戶累計達到3200餘戶,其中較大規模以上的有970餘戶,靈泉鎮萬隻雞場1個、龍交鄉興東垣百頭養牛場1個,養蠶50戶,土雞養殖戶6戶,養蜂戶有281 戶,養蜂5000餘箱。肉類產量3388噸,禽蛋產量2900噸,蜂蜜產量400噸,奶類產量85噸,產值1.35億元。

第二產業

石樓縣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啟動了以“兩煤一焦”為主的工業強縣戰略。
兩煤,即:介板溝60萬噸煤礦和趙家溝60萬噸煤礦。一焦,即:煜隆100萬噸機焦。介板溝、趙家溝兩個60萬噸煤礦,由華潤聯盛集團具體承載,完成40萬噸的生產任務,並形成120萬噸的生產能力。煜隆100萬噸機焦,由煜隆煤氣化公司具體承載。2010年上半年,全縣僅煤炭工業利稅就上交2008萬元。

第三產業

依託紅軍東征開發“紅色”旅遊。修復了留村、張家塔、西衛、四江、羅村5個毛澤東東征路居地。紅軍東征紀念館升級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篇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紅軍東征》在石樓縣開機拍攝,已在中央一套熱播。《沁園春·雪書法作品集》出版。紅色旅遊資源的內涵進一步豐富。
依託石樓悠久的歷史和“文物大縣”的縣情,開發“人文”旅遊。姜太公生態文化園啟動建設;《石樓青銅器》一書也出版;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得到了有效保護,特色古文化得到了開發,人文旅遊的模式初步形成。

交通運輸

截止2012年底,全縣農村公路通車裡程684.994公里。按照行政等級劃分:縣道6條,137.239公里,橋樑27座;鄉道384.714公里,橋樑23座;村道163.037公里,橋樑16座。按照技術等級劃分:二級公路10.318公里;三級公路6.017公里;四級公路644.103公里;等外公路24.556公里。全縣公路網密度為47.26公里/百平方公里。

社會事業

衛生事業

醫療機構: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7個,其中:縣醫療衛生機構9個(衛生局,新農合中心,衛生監督所,健康教育所,衛校,縣醫院,婦幼院,疾控中心,縣中醫醫院),鄉村醫療衛生機構148個(9個鄉鎮衛生院、5個衛生院分院,134個村衛生室)。
醫療人員:全縣共有醫療衛生人員536人,其中:縣醫療衛生機構201人(縣醫院154人),9個鄉鎮衛生院、5個衛生院分院共有85人;鄉村醫生250名,其中134名具有資質並享有不低於400元的公共衛生項目崗位補助。
新農合情況:2017年參合農民79602人,參合率達99%,總籌資金額4776.12萬元。
全縣9個鄉鎮134個行政村共有衛生所(室)134個,其中標準化村衛生室30個。
縣鄉兩級醫療機構共有床位290張,全縣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2.90張;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共有執業醫師13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醫師1.23人。

社會保障

全縣城鎮參保單位141個,其中縣管單位124個,條管單位17個,參保人數達到5066人。
啟動工傷保險,縣農行、縣電業局、信用聯社、菸草、水泥廠、煤礦共7戶企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425人,收繳工傷保險基金32萬餘元,並納入市級統籌。
2008年新增就業崗位1620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02人。安置“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7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1103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05人,勞務輸出人數24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控制在市指定的4%以內。

教育事業

2010年,改造完成了32處校舍安全工程;擇優招聘了100名特崗教師;石樓中學順利通過了省級示範校驗收;全縣普通高考達線206人,達線率穩居山區九縣第一。

文化事業

2009年在全國科普日之際,邀請省人民醫院骨科、兒科、普外科專家在石樓縣義診兩天,共有500餘名患者前來就診,同時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志明在石樓高中做了一天的專題講座,爭取中國科協扶貧團資助石樓縣高國中30名學生,並於國慶節讓30名同學免費到北京參觀了中國科技館、清華、北大,並遊覽了故宮、長城等名勝古蹟。
2009年創建了科普惠農綠色通道服務店10個,其中旗艦店2個,一標準店2個,規範店6個,為縣農民提供種子、化肥、信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全縣9個鄉鎮,131個自然村,按鄉鎮分片開展了科技培訓活動。

風景名勝

文物遺址

石樓縣出土文物之多之珍貴,為史學界所公認。在縣境中部和西部發掘的新石器遺址3處,商代墓葬7處、周代墓葬和漢代遺址、宋代“漏澤園”各1處,還有零星出土文物,有陶器、陶棺、石器、國器、金器、表銅器、貝幣、布幣等近300件,這些文物大批調往國家和省、地博物館,留縣收藏的尚有67種,130件。最珍貴的文物為現存於國家博物館的商代青銅酒器龍紋觸一件,為全國孤品。
石樓縣古建築遺存不多,但頗具特色。
興東垣東嶽廟:位於縣城東北95公里處的龍交鄉興東垣村北垣上,是一座規模頗大的古廟宇建築,為元代遺物。廟宇坐西向東,占地約2800平方米,大小殿宇共有28 間。始建於金代,重建於明代,為傳說中東嶽大帝黃飛虎的行宮。殿內有情同治五年彩繪壁畫,仍保持了金代建築藝術的特色。
殿山聖母廟與元代戲台:坐落在縣城西南80華里的張家河村南 的殿山塬上。廟址坐北向南,其元代戲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戲台建築 之一,是已知的元代戲台中最小的實例。戲台為單檐歇山頂,內頂為“八卦串頂”,梁架結構設計精巧,立柱斗拱承托屋檐。
四照樓:是縣城的古樓,矗立在縣城內古樓街交接處。為明代木結構二層建築,底部未做根基,僅用16根粗短木柱分四組支撐樓體, 故有 “無根樓” 之稱。
郝氏大院:位於義碟鎮西邊一條山樑的前端和兩側山谷之間。系清代道光年間由特授奉直大夫、華州知府郝升榮奉敕命建造。整個建 築群隨山起勢、設計巧妙、布局嚴謹、雄偉凝重。各大小院落呈現“風 凰展翅”的模式。其中作坊院,仝0孔窯洞,分設槽坊、粉坊、磨房 彈花辮氈坊等,為偏遠山區封建莊園建築的一大特色。

革命史跡

石樓縣還是革命老區。從三十年代開始就是紅軍興起和活動的地方 ,有偉人留下的足跡,有英雄誕生之地,有解放後修建的烈士亭、烈士墓、紀念館,流傳著動人的革命故事,是德育教育的好基地。其中位於縣城的紅軍東征紀念館占地1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展示有紅軍東征盛事的歷史照片、實物,和江澤民題寫的“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紀念碑”。
紅軍東征紀念館
紅軍東征紀念館,位於石樓縣城東郊的岔溝村,依山而建,周圍蒼松翠柏,景色怡人。紅軍是從這裡走向抗日戰場的,這裡有輝煌的紅軍東征歷史,紅色旅遊文化內涵豐富,是紅色旅遊的重要之地。紅軍東征紀念館是為了紀念1936年毛澤東率紅一方面軍東渡黃河,建立抗日山西根據地的歷史業績而立,是省級規模的紀念館。館舍位於石樓縣城,建築面積1.1萬平米,主體建築占地1100平方米,分展廳與紀念碑兩部分,整體建築氣勢恢弘,造型優美,碑體直聳雲天,型如一艘前進中的帆船,象徵著紅軍精神永存。是一處省,地,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石樓縣(石樓(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
黃河彎
天下黃河第一灣,位於陝西清澗縣玉家河鎮舍峪里村和山西省石樓縣辛關鎮馬家畔之間的黃河段,最佳觀景點為山西省石樓縣辛關鎮馬家畔。 2005年4月,石樓縣教育局鄭化民同志發現此處景點,攝影並製成大圖片,引起石樓縣政府及呂梁市政府的重視,列入“十一·五”規劃,著手旅遊開發。前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華國鋒於2007年6月欣然題詞:黃河奇灣。 山西電視台報導時稱之為“萬里黃河上最美麗的彎”,因此被中央4台採用作為長期固定畫面。
石樓永由古槐石樓永由古槐
石樓永由古槐
石樓永由古槐,位於石樓縣裴溝鄉永由村中。永由村似乎因古槐而出名,那槐樹確實奇妙:色灰暗,如淡淡的潑墨作品;枝粗壯,似盤曲而逸飛,如神龍沖天欲起,若巨蟒回首望月;皮極糙,凹凸不平,崢嶸盡顯,風華皆孕;根極深,極粗壯,8人拉手,猶不能懷抱其身;樹中空,人能直挺進內,小兒還可上下爬竄,左右跳耍;樹身有四處先後曾現群枝新發,留有“枝苔”。人們說一苔可見證一千年歷史,永由古槐四千年仙壽由此得知。

著名人物

高富有 (1917——)原1981.12-1982.12任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
宋彬(1918——2005),山西石樓人,早年就讀于山西省教育學院。生前曾先後擔任民革山西省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國家級資格會員、山西省書畫協會會員、呂梁市書協理事、中東藝術研究院特邀書畫師。
許琦(1934——)一級書法師,原籍山西省石樓縣。自幼愛好詩、書、畫,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書畫展賽併入選、入展、入集國內外二十餘家書畫社出版書畫專輯。現為書畫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創作委員,中原書畫研究院書畫師,中國川夫書畫院院士,中外書畫藝術交流協會會員,中華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名譽教授,東方潮雜誌社特約記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