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通志是明朝郭裴所著的一本記載廣東地方的通志。屬於明清兩代的地方志,記錄著廣東省內的事跡、氣候、風俗、水利、人物、藝術文化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通志
- 類別:書籍
- 作者:郭裴
- 朝代:明朝
內容,纂修史,評價,歷史貢獻與價值,
內容
全書分藩省志和郡縣誌兩部份。卷首有戴耀彥、李時華彥、陳鳴華彥、袁茂英彥。正文分藩省志十三卷,有十一門;
郡縣誌四十九卷;藝文志三卷、有三門;外志七卷,有十門。所載涉及輿圖、分野、沿革、氣候、事紀、學校,風俗、城池、公署、坊都、驛鋪、橋渡、水利、戶口、鹽鐵、賦役、兵防、壇廟、亭榭、古蹟、墳墓、土產、職官、選舉、名宦、流寓、人物、藝文、外志諸方面,內容豐富、體例獨特,在諸方誌中較為少見。將仙釋、寺觀二門列為外志,是有其獨到之處。
纂修史
《廣東通志》從明代的《廣東通志初稿》算起,曾經編修了八次。《廣東通志初稿》共分四十卷,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戴璟花了短短兩個月來纂修。內容包括了分野、山川、政紀、行次、疆域等五十多門。
第四次纂修是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由金光祖負責,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完成。全書分三十卷,共三十門。
第五次纂修是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郝玉麟負責,翌年完成。全書分六十四卷,共三十五門。
第七次和第八次是在民國時期纂修,因為戰亂原因而未能成書。
評價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廣東通志》“較他志體例為協”。 清學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補逸》亦云,其“為從來地誌所未有”,志中還設“罪放”、“貪酷”二門,以示譏貶、頗得史家遺意,不同於志家只褒不貶的慣例。 《鄭堂讀書記補逸》認為《廣東通志》所述“皆可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