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仲和

溫仲和(1849~1904年),字慕柳,介柳,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人,晚年一直居住潮州。溫仲和是清代著名學者陳澧的門生,光緒十五年(1889年)丙戌科進士,欽點翰林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精通經、史、音韻。光緒二十年(1903年)到潮州金山書院講訓詁學,後任潮州金山書院院長,潮州中學堂總教習,開創嶺東考據學的風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仲和
  • 出生地: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
  • 出生日期:1849
  • 逝世日期:1904
  • 職業:院長
人物簡介,作品特點,發表著作,人物影響,

人物簡介

溫仲和(1848—1904年),家名位中,字慕柳,號柳介,嘉應州鬆口大塘村人。少讀私塾,17歲入嘉應州學,與黃遵憲同窗。後隨父去佛山,就讀於陳蘭甫京卿門下,為“菊坡精舍”專課生。初學訓詁聲韻,繼專治三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試得優貢,後入北京肄業於國子監南學。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優貢資格參試,考中順天鄉試舉人。翌年殿試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授翰林院檢討。在翰林院任職四年後歸里,到潮州主講金山書院,並任院長。1901年與同科進士、愛國詩人丘逢甲及粵東人士何壽朋、溫丹銘在汕頭創辦嶺東同文學堂,並在該堂講學。1903年,丘逢甲離汕,嶺東同文學堂由溫仲和主持。他深受維新思想影響,力主改良教育,提倡西學,親訂《同文學堂章程》,提出“以歐西新法教育青年,以維新鼓舞士氣”,要求學生“要關心時事政治”,向學生教以西學和灌輸愛國思想。他與黃遵憲、丘逢甲一起,主張廢科舉、興新學。今之鬆口中學的前身鬆口公學,就是在他積極倡議下由梅東書院改建的一所新式學堂。
溫仲和才學淵博,治學嚴謹。不但對天文、氣象、算學、理化、.經史、地理等方面很有研究,且精詩文,善書法。光緒十六年(1890年),知州吳宗焯倡修《嘉應州志》,由溫仲和任總纂。他精心設計,組織一批學者和測繪人員廣徵博採,嚴謹1修,從光緒二十年始,歷時8年編成32卷70餘萬字之《光緒嘉應州志》。這是溫仲和對鄉邦文化事業作出的可貴貢獻。
光緒三十年(1904年)溫仲和病逝於家鄉,終年56歲。黃遵憲親臨弔唁,有輓聯雲:“少年同志,卅載故交,寥落數星辰,傷哉梁木材頹,又弱一個;舊學商量,新知培養,評論公月旦,算到松江名德,同列二何。”丘逢甲亦親撰《柳介溫公墓志銘》,稱譽他是“舊學界之經濟家”、“新學界之教育家”、“弟子多成林者”。他生前著述有《求在我齋集》(四集七卷)、《三禮彙纂》、《讀春秋公羊札記》、《為學通義》、《其觀通》及詩文集等。

作品特點

溫仲和不僅精詩文,而且善書法。溫仲和作字,恃仗的是敏感和學養,如蘇東坡一樣“直以神遇而不以力致”。溫仲和的隸書取法漢隸,尤著力《史晨碑》、《張遷碑》。潮州鐵巷黃已公祠門樓有四幅隸書石刻,字型方整沉厚,骨肉停勻,波磔分明,法度嚴謹,用筆方圓兼備,平正中有秀逸之氣,虛和中有整飭態。而溫仲和楷書和行書則帶有很強的蘇東坡書法意趣。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丘逢甲故居的正門有溫仲和所題寫楷書“培遠堂”,這三個大字不矜而妍,不束而嚴,不軼而豪,其英氣逸韻,可高視古人。《銘雀硯齋印存》中有溫仲和水印行書題詞五頁,其精緻的筆畫,姿媚的字態,鬱郁的情調,將我們帶進一個清新純淨的世界。卷末落款為“丙申四月嘉應溫仲和”,蓋兩方印,一為“恨相知晚”,另一為“翰林院檢討嘉應溫仲和”。汕頭黃紹炮收藏溫仲和寫給劍珊的一件行書扇面:“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時。洞門盡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開復閉,撞鐘齋及茲。醍醐長發性,飲食過扶襄。把臂有多日,開懷無愧辭。”此扇面書法的主要特色是用筆多取側勢,結體扁平稍肥,字內短促的筆畫密疊。撇捺順左右斜展,呈“白鶴亮翅”之勢;鉤折圓動剛毅,似“金雞翹首”之姿,如“飛泉絕壁”之態。看似信筆揮灑,意忘工拙,可又姿態百出,天真浪漫,氣象雍容,自出新意。

發表著作

溫仲和擔任嘉應州志總編,歷時八年,終成《光緒嘉應州志》。著有《求在我詩文集》、《三禮彙纂》、《春秋公羊記》等。丘逢甲所撰《介柳溫公墓志銘》稱其為“舊學界之經濟家”、“新學界之教育家”。

人物影響

蔡起賢在《“潮州學派”形成及其影響》一文中,認為溫仲和在潮州中學堂這一段時間,學生都受他的影響,蔚然成為一個學派,在這個學派中成就較大的有溫廷敬、饒鍔、饒宗頤,他們都有精湛的著述,其中饒宗頤更是國際漢學大師。此外黃仲琴、翁東輝、劉聲繹、吳雙玉等也是這一學派的佼佼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