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山

南台山

南台山位於廣東省平遠石正鎮,海拔648米,是粵東八大名勝之一。景區奇峰突起,千姿百態,從南向北看,雙峰並峙,狀如雄獅高踞,雄偉壯觀;從東向西看,有如臥佛觀天。景區有許多怪石奇景、名勝古蹟,奇聞軼事和動人傳說,有著別具一格的歷史和韻味,擁有“南台八景”(武仙殿、白雲寺、螺洲洞、青雲寺、金粟山、合掌岩、出米石、東霖寺)等勝景40多處。景區是集融禮佛拜佛、休閒度假、運動養生、生態保護、水體景觀於一體的旅遊觀光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台山
  • 地理位置:於廣東省平遠縣石正鎮
  • 著名景點:青雲寺、金粟山
  • 海拔:648米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地質特點,考證報導,臥佛”文化,“臥佛”一覽,海南保國農場,山西廣勝寺山,韶關丹霞山,酒泉西部天然,樂山巨型天然,阿富汗,緬甸,文學記載,

發展歷史

平遠縣依託南台山建立了南台山森林公園景區,規劃面積2073.2公頃,包括南台山臥佛景區,石龍寨觀佛景區和程旼紀念園景區。
2007年8月,被廣東省林業局批准冠名為廣東南台山森林公園,成為省級森林公園。
2009年12月25日,根據“林場許準[2009]1064號”,準予設立南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定名為“廣東南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主要景點

南台山位於廣東省平遠縣石正鎮,海拔648米,是粵東八大名勝之一。景區奇峰突起,千姿百態,從南向北看,雙峰並峙,狀如雄獅高踞,雄偉壯觀;從東向西看,有如臥佛觀天。景區有許多怪石奇景、名勝古蹟,奇聞軼事和動人傳說,有著別具一格的歷史和韻味,擁有“南台八景”(武仙殿、白雲寺、螺洲洞、青雲寺、金粟山、合掌岩、出米石、東霖寺)等勝景40多處。南台山----是世界上最大一座天然大佛。

地質特點

據當地地質資料記載,地處平遠縣的南台山發育於1億多年前的侏羅紀中晚期,由於受地殼運動的影響,逐漸形成以礫岩岩層為主的石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岩壁自上而下都是斷層分布,其色艷若赤霞。南台山天然臥佛由群山作床,其頭、額、眼、鼻、唇、頸、胸、腰、腿、腳清晰可見。日出之時,周身赤紅;日落之際,背後霞光萬道,整座山成了一張惟妙惟肖的“臥佛”剪影。
南台山天然臥佛橫跨兩省,身在廣東,足入江西尋烏,其頭、身、足由南台山、青雲山、紫林山三山連亘。佛首為南台山,山上的石、竹、綠陰、山徑、亭閣、寺廟分別呈現為臥佛的髮髻、額、睫毛、鼻樑、雙唇和下顎;佛身是青雲山,寬廣的胸膛、渾圓的腰自然分明;勻稱的雙腿和腳板蹺起的佛足是紫林山的大部分。

考證報導

本報平遠訊(記者葉仕欣通訊員何志林、林永升攝影報導)記者昨日從平遠縣政府獲悉,經過廣東南台山森林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18個月的論證,發現地處平遠縣城西南郊廣東南台山森林公園內的南台山天然臥佛,竟然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天然“臥佛”。
目前,該縣有關部門正在整理有關發現資料,擬將南台山天然臥佛申報為世界最大天然臥佛金氏世界紀錄。
身邊“臥佛”竟是寶貝  據參與南台山天然臥佛考證、現任廣東南台山森林公園管理處副主任凌發湘工程師介紹,過去南台山天然“臥佛”鮮為外界所知,當地人亦按傳統習俗一直將天然“臥佛”當作沉睡不醒的巨人而敬而遠之,建房子時連門都不肯朝天然“臥佛”方向開。
去年,南台山森林公園被批准晉級為省級森林公園後,平遠縣政府請來廣州大學城鄉生態規劃與自然公園研究所教授黃金玲等專家學者,對南台山森林公園開發建設進行規劃指導。專家們認為,南台山天然“臥佛”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珍寶,在開發建設南台山森林公園時應悉心呵護和珍惜。
從去年1月開始,廣東南台山森林公園管理處著手對南台山天然臥佛資料展開調查,他們在運用建國後中國航空測繪的南台山林業山形地形圖測算的基礎上,還通過現場測量,足跡踏遍了廣東、江西兩省南台山天然臥佛所涉及的山林、河流、村莊,從而得出南台山天然臥佛身長為5200多米,寬1000米,頭、胸高430米,“佛體”體積超過10億立方米,估測總重量超過20億噸的一連串權威數據。
接著,廣東南台山森林公園管理處的工程技術人員又著手對國內外迄今發現的天然臥佛資料進行搜尋調查,發現在現有資料記載的國內外12座天然大佛資料中,最大的是海南省保國農場“毛公山”的天然“臥佛”,身長約4000米、高320米;而最小的天然“臥佛”為地處東南亞緬甸的“喬達基臥佛”,身長僅75米、高30米。

臥佛”文化

這一發現讓廣東南台山森林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非常振奮,他們怎么也想不到,過去鮮為外界所知、當地人一直敬而遠之的南台山天然臥佛,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國內外最大的一座天然“臥佛”。
今年4月中旬,廣東南台山森林公園管理處將發現結果寫成了書面材料,鄭重向平遠縣委、縣政府報告,從而揭開了南台山天然臥佛世界第一的神秘面紗。
昨日,平遠縣副縣長凌鋒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南台山天然“臥佛”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是平遠縣極具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
現在平遠人民以擁有“臥佛”為榮、與“臥佛”相伴感到驕傲,“臥佛”也成了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現在去南台山休閒、旅遊的人也與日俱增,目前平遠縣已將打造南台山天然臥佛文化列入發展山區旅遊產業的規劃之中。
據了解,目前廣東南台山森林公園核心景區建設正在強勢推進,南台山森林公園道路、景點設施等硬體建設已全面鋪開。與南台山天然大佛隔山相望、地處城區的石龍寨景區內已投資1800多萬元,於今年春天建成了登山旅遊通道和觀佛亭等設施,人們登上觀佛亭,便可一覽無餘地觀賞到臥佛全貌。

“臥佛”一覽

海南保國農場

“毛公山”天然“臥佛”,長約4000米,高320米;

山西廣勝寺山

體稱為天然大“臥佛”,長3000餘米;

韶關丹霞山

“臥佛”,長約3000米;

酒泉西部天然

“臥佛”,身長2200米;

樂山巨型天然

“臥佛”,全長1300多米。(著名的四川“樂山大佛”在此巨型“臥佛”的心臟部位);

阿富汗

“巴米揚西大臥佛”,長300米、高55米;“巴米揚東大臥佛”,長300米、高35米;

緬甸

“喬達基臥佛”,長75米、高30米。

文學記載

神仙挑來南台山
玉皇天帝在仙宮,雲遊四海五湖中,
冷惜人間欲賜福,奈何大肚一場空。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石窟這塊地方,人煙稀少,雜草叢生,是飛禽走獸出沒的場所。其時,北方戰亂,有一部分難民攜男帶女,離鄉背井,遠離家園,歷盡艱辛,輾轉來到石窟這片荒涼之地,開始了拓荒生涯。子民百姓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個個辛勤勞作,風裡來雨里去,披荊斬棘,滿懷信心,充滿希望。可是,當時由於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耕作技術落後,百姓水土不服,疾病頻生,日子難熬。剛擺脫戰亂苛政及遷徙之苦的老百姓,又遭天災人禍的威逼,生活不堪負重,只好望天保佑,紛紛焚香哭禱:“蒼天在上,慈悲為懷,消我災難,佑我安康。”
一日,清風拂拂,晴空萬里,氣候宜人。玉皇太帝與眾神仙騰雲駕霧,雲遊四方,思念人間禍福,抒美好生活施捨人間,眾神仙遊興正濃,突然間發現下面有一塊四面山環水繞,中間地勢十分寬闊的地方,那定是個好地方。眾神仙稟奏玉帝,請示下凡察看,玉帝準奏,瞬間,眾仙徐徐下凡,剛到人間稍一定神即聽得哭叫、呻吟之聲比比皆是,子民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滿目淒涼,慘不忍睹。此時,玉帝頓起憐憫之心,當即傳令眾仙回宮商議濟貧解困之事。
香菸繚繞,金鼓咚咚,仙樂悠揚,響徹天摩,金鑾殿上,銀台玉椅,燈光映照,金碧輝煌,真是天上神仙之府。玉帝升殿,眾仙朝拜,拜畢玉帝當即降旨,命黃巾力士,前往石窟地方新立兩座大山,一座南台山放置東面,鎮守水口驅邪懲惡,阻止財富外流;一座葡羅寨放置於北面裝點石窟之美景,黃巾力士領旨而去。
一天,黃巾力士用一根芒稈挑著兩座大山,穿雲駕霧,旋風似地飄過眾多群山險峰,來到石窟上空,降落雲頭。此時,眾百姓忽見天上烏雲翻滾,劃出道道白光,霎時間,天旋地轉,一團烏雲,遮天蔽日,天空一片昏暗,電閃雷鳴,真是有翻江倒海之勢。眾人惶恐不安,個個面面相覷,人人都在想,不知有什麼災難臨頭。眾百姓正在祈求上天保佑之時,忽聽得天邊一聲“轟”鳴。瞬間,天上煙消雲散,天空一片晴朗,風和日麗。黃巾力士化作二位白髮銀須的長者,來到石窟坪湖三圳上(地名)。眾人看見一長者用芒稈挑著兩座大山,個個都看得目瞪口呆,驚恐萬狀。黃巾力士一邊走一邊察看地形,找尋安放位置。正在尋覓之際,恰遇一孕婦。孕婦見狀,大聲驚呼:“長者何以能用一根芒稈挑起兩座大山,奇哉怪也?”長者聽了,無可奈何止了步,正猶豫間為了避免絆倒孕婦,一轉肩,芒稈折斷,兩山墜地,結果兩山倒置,葡羅寨墜在東面,南台山墜在北面,並隨手將折斷的芒稈往西邊一扔,便成了“擔桿寨”。長者喃喃自語:“天意注定,不可強也!”話畢,迎著清風,飄飄然化作一縷青煙回天庭復命去了。此乃“神仙挑來南台山”之傳說,時至今日還在石正廣為流傳。
(註:石正在明朝時稱“石窟都”)
(選自《南台山風物》,原作者凌發璣 凌迪貴)
沉醉的巨人
東晉之時,兵連禍接,中原百姓,紛紛南遷,於是始有客家,其中有一支輾轉來到粵東。其時,粵東人煙稀少,荒蕪而又潮濕,客人不習水土,身體虛弱者,往往染疾而亡。初時幸有中原所帶杜康,足於御病,既而杜康用盡,而本地所釀之酒酸澀不能飲,中原又遠隔千山萬水,遠水不解近渴。於是瘴癘盛行,死者日眾。嘆我客家,剛擺脫戰亂、苛政之苦,又遭此天災,眼見又得再受遷徙之苦。百姓紛紛焚香痛哭禱告:“王母在上,慈悲為懷,消我災難,遺我樂土!”
恰逢大力神夸娥氏之次子下凡巡遊,聞此悲啼,見此慘狀,憐憫之情油然而生,便騰雲駕霧,直奔天庭。時值王母娘娘設蟠桃盛宴,款待前來祝壽的各路神仙。福壽筵上,珍果閃爍,滿眼珠光寶氣;絲竹里,仙釀飄香,未飲心已先醇。小夸娥行過禮,未及喘息,便急急稟告王母娘娘:“粵東客家,備嘗輾轉遷徙之苦,今因水土不習,瘴癘纏身,哀鴻遍野,亟需杜康解厄,故而日夜焚香禱告。望娘娘賜以仙釀,永保客家無虞,以宣娘娘慈悲之懷,憐民之情。”
王母娘娘其時接客群仙朝拜,垂聽恭維之聲,興致正濃,不料競有人私闖壽宴,說出“瘴癘纏身”之類不吉利的話來,便正顏厲色道:“大膽狂徒,何出此言!天庭之珍,豈是彼等賤民能夠消受!擾我壽宴,敗我逸興,本該嚴懲,姑念你兄弟二人曾為玉帝移太行、王屋二山,饒你一命。想來你是嘴饞而至,那好吧,賜一樽酒,速速離此,再莫多事!”
小夸娥未想到下界百姓們頂禮膜拜的王母娘娘竟是如此一副尊容,便高聲據理力爭:“百姓有難,豈可見死不救,貪一樽之飲,而聽憑生靈塗炭,豈是大丈夫所為?”
王母娘娘從未有人敢如此頂撞,頓覺失了體面,於是惱羞成怒,聲嘶力竭地吼道:“拉出去,斬了!”眾神仙也附和著,發出一片呵斥之聲。吼聲轟響,整個天庭似乎顫抖不已,眼見得苦諫無用,小夸娥一不做、二不休,抓起兩瓮仙酒便跑。未出天門,天兵天將四面圍來,殺聲震天。小夸娥不願棄酒而逃,又要抵擋天兵的砍殺,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牙一咬,心裡尋思,先把仙酒飲下,到時寧可剖腹獻酒,為百姓消災解厄。主意既定,一聲怒吼,竟將兩大瓮酒一氣飲盡,天兵天將看得目瞪口呆。剛飲下便覺周身血涌。轉瞬成了力大無窮的巨人。三拳兩腳擊退天兵。正欲奪路而去,無奈飲酒過量,酒力發作,天旋地轉,邁步艱難。眾天兵乘機峰擁而上,將其推出天門。
昏昏沉沉中,巨人一頭栽下人寰,砰然倒在粵東山區一片丘陵之間。剎那間,地動山搖,聲震千里之外。著地之時,折斷了右手五指,卻未傷及要害,巨人躺下了,酒氣摻和著仙氣從其口中呼出,化作滿天祥雲,祥雲化雨,灑遍粵東大地。從此,粵東風調雨順,林茂糧豐,客家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瘴癘大地”成了“人間樂土”。
如今,從平遠縣城南望,可見一座石山,形如巨人,即此粵東名勝南台山——傳說它就是因搶仙酒給人間而沉醉千年的巨人。此山挺拔峻峭,風景別致,重陽登高,遊人如雲。巨人的右腳邊,有一處石林,是巨人落地時蹬動石塊堆成的,也是個極佳去處。巨人睡得這般安詳,隨著其均勻的呼吸,仙酒從嘴角汩汩流出,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巨人不知要沉醉到何時,就讓他長醉不醒吧!有仙酒,有佳境,以仙釀助遊興,不是更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醉美嗎?
至於巨人折斷的五指,它飛到了平遠北部粵閩贛交界處的青山綠水之間。五指奇峰,直插雲霄。此情此景,是抗議王母娘娘的淫威,還是召喚四方賓客來此一游?
(選自《南台山風物》,原作者黎洪民)
南台山
白雲寺的傳說
在南台山山腹,半山腰上有一座白雲寺。這寺廟修建在一個酷似田螺形的石岩下,造形奇特,引入注目。說起這白雲寺,曾有過一段動人的故事。
傳聞在很久以前,石窟(即今天石正)這地方妖魔鬼怪橫行,豺狼虎豹出沒,人們苦不堪言。玉帝為了拯救這裡的百姓,派神仙挑來南台山鎮邪驅魔。那一日,神仙挑著山自北而南迤邐而來。途經東海邊,忽見海水滔滔,波浪滾滾,不覺放慢了腳步。就在這時,波濤中蹦出一個小動物,神不知鬼不覺地附著在那神仙挑的山石上。天長日久化作一個田螺形的巨石,一動不動地匍匐在那裡。原來,海中蹦出來的,本是東海龍宮中的侍女田螺精,因觸犯了宮規,龍顏震怒,派出兵將要捉拿其治罪。這田螺女聞訊後,疾忙逃出龍宮,直竄出海面,恰碰上神仙挑山路過此地,便一蹦落在這山中。待那追趕而來的眾兵將躍出海面時,早已不見蹤影。那些蝦兵蟹將左尋右看,毫無發現,只好回海復命去了。
這海里發生的一切,那挑山的神仙全然不知,只是莫名其妙地看著眾海神呼啦啦地湧出海面,不一會又齊刷刷地沒入海中,還以為他們是在操練呢。等到海面上一恢復平靜,他猛覺得自己任務還未完成,於是匆匆往南趕路,不一刻到了石窟,安放好南台山,便上天復命去了。
再說那田螺女,從海面上慌亂中蹦跳到這山中,剛好停留在半山腰的一塊平地上,因害怕被發現,不敢動彈,只是微張開嘴輕輕地喘氣。不料時間一長,那張開的嘴再也合不攏,田螺姑娘無法變回原形,從此成了一尊僵立的化石。
也不知蹲了多少年代,這田螺石受了南台山的靈氣慢慢地又成了精。起初她憑藉山中的雨霧慢慢地翕動。後來有了生氣,便又化作人形。迷惑了好些上山砍柴的青年。訊息傳開,人們一時不敢登山。忽一日,有個遊方的和尚來到此地,聽到這樣的傳聞,半信半疑,爬到山腰,在田螺石前佇立良久後,返身下山匏來一些觀音、神佛諸像,安放在田螺石岩中,點上香紙衣燭,供奉起來。田螺精口中被佛鎮住,j變化不得,只能微微喘氣。那呼出的氣跟點燃的香菸混合在一起,像白雲般一縷縷從岩中飄出,與天空中飄浮著的雲朵融聚在一塊,化作淡青的雲層,繼而化作雨霧,滋潤著這一帶的土地,使石正這一帶成了一塊福地,白雲寺由此而得名。
據說,清末名士凌螺洲在這山中隱居讀書時,常常見到螺石吐白雲這一奇觀,頓悟出是田螺精在為民造福。於是恭敬地步至寺前,揮筆寫下一副對聯:“翕螺濟雨吐螺津雨;在石白雲出石青雲。”從此,白雲寺香火更盛,故事一直傳續下來,對聯亦至今貼在這寺門前,供人憑弔,引人遐想。
(選自《南台山風物》,原作者陳雲軒)。
螺洲洞軼事奇聞
南台山上螺洲洞,兩塊巨石夾一縫。東西兩邊皆洞口,中間狹徑一線通。攀上神奇螺洲洞,只覺靈氣隨風送。只要洞內走一遭,即使愚人也變聰。
常聽人說,登越南台山,若沒去螺洲洞,實在是一大憾事。螺洲洞,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它是白雲寺背面那座孤峰下的一個岩縫。這岩縫因清末名士凌螺洲曾在此讀過書而得名和得寵。
凌螺洲,家居南台山10多里遠的松柏塘,幼時聰慧伶俐,勤奮好學。青少年時期喜歡吟詩作畫,酷愛山水風光,常邀上三五友朋結伴登山賞景,樂不知疲。一日,與幾個同伴相約登上南台山,一下便被山中瑰麗風光迷住,流連忘返。特別是帶著好奇心,斬荊穿蓬進入那白雲寺後面的岩縫時,頓覺它清爽幽靜,實在是讀書作文的好地方,競呆在那裡久久不肯離去,幸得幾個同伴連拖帶拽,才把他拉下山。凌螺洲迴轉家中,一連幾天嚷著要到南台山住上十年八載,專心讀書。家裡人見勸阻不了,只好收拾一些衣食用具,依他願,送他上山面壁攻讀,期望其光耀門庭。
螺洲來到山中,就在那岩縫東邊洞口寬敞處棲身,打疊鋪蓋住下。從此專心致志,靜心研讀,不問世事,一副儼然與世隔絕的樣子。有一年端午節,家裡托人捎來一大串粽子給他吃。來人把粽子和糖碗給他擺好後,轉身到洞口看風景。而螺洲則一邊看書,一邊把剝好的粽子胡亂蘸蘸就往口裡送,連著吃了好幾個。待來人轉回身,只見到螺洲嘴唇上沾滿了濃黑的墨汁,提醒他時,這才發覺錯把硯盤當糖碗蘸了,不禁相視大笑。
螺洲隱居在石岩中讀書,有時也會到山中各處觀風賞景,自覺得無處不令人神往,自覺住在岩洞中不僅不感到寂寞,反倒像神仙一般快活。為了生活上的方便,他還在西邊洞口砌了-個爐灶,並在洞前濕潤的石壁上鑿了幾個小石穴儲水食用。一年夏天,久旱不雨,異常悶熱,連住在清爽石縫中的螺洲也感到有點不適,不覺放下書本,倚在洞中歇息。就在這時,他無意中發現,對面白雲寺縫裡噴吐出一縷縷似霧的白氣,徐徐飄上天空,凝聚成淡青色的雲層。一連幾天,這雲層越積越厚,不久就下起雨來。後來每逢久旱不雨,都能看到這一奇觀,螺洲甚感驚異。田螺精的傳說,他雖聽人說過,但只是當作神話故事未曾放在心上。如今,創建白雲寺的老和尚早己逝去,寺中雖每日有遊人點燭燃香,冉冉不絕。但裡面點燃的香菸不可能這等濃重。這使他想到,許是田螺姑娘受了神佛感化,願為民造福,碰上久旱不雨時,便一翕一吐,噴出白氣,化作雲霧,布施甘霖。想到此,他頗有感觸,遂前往寺門揮筆寫下一副對聯:“翕螺濟雨吐螺津雨;在石白雲出石青雲。”
螺洲在山洞中一住就是幾年,學業大有長進。20歲那年離開南台山,奉父母之命參加歲考,以優異的成績被選錄為貢生。此時,他見朝廷腐敗,官場黑暗,堅持不肯再去追求功名利祿。後在家鄉開設蒙館,傳播文化,教誨學生,培養了不少人才。
後人為了褒揚凌螺洲隱居南台山刻苦讀書的精神,遂把他居住過的岩縫稱為“螺洲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