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開縣

封開縣

封開縣地處粵西邊陲,西江經濟走廊的中部。東面與德慶縣毗鄰,南面與鬱南縣接壤,東北面與懷集縣相連,西北面與廣西蒼梧、梧州市、賀州市交界。封開縣素有“兩廣門戶”之稱,是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咽喉”之地。

封開縣通用粵語,而它也是粵語的發源地。 古廣信作為嶺南的首府長達400年,珠江文化經漢化而形成,起源於古廣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封開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縣
  • 下轄地區江口南豐,長安,金裝,杏花
  • 政府駐地:縣人民政府駐江口鎮
  • 電話區號:0758
  • 郵政區碼:526500
  • 地理位置廣東省西北部西江上游賀江中下游
  • 面積:2723平方公里
  • 人口:47萬人
  • 方言粵語-廣府片,部分客家語標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氣候
  • 著名景點:大斑石景區,十里畫廊黑石頂,泰新橋,千層峰
  • 機場:最近的機場是梧州機場
  • 火車站:最近的火車站是梧州火車站
  • 車牌代碼:粵H
  • 行政代碼:441225
地理環境,位置,氣候,歷史沿革,資源,行政區劃,交通,人口,常住人口,家庭戶人口,性別構成,政治,經濟,農業,水產業,工業,文化,文物古蹟,方言,旅遊,天下第一石,千層峰,雙龍洞,泰新橋,黑石頂,人物,

地理環境

位置

封開縣境內位於北緯23°13'~23°59',東經111°21'~112°02'之間,北回歸線經過封開縣,有北回歸線上的綠洲之稱,總面積為2723.43平方公里,地形呈東北—西南斜長形分布。山巒起伏連綿,屬典型的丘陵地帶;地勢大體為東西兩側高,東部多高山峻岭,最高的七星岩頂海拔高度達1274.4米,西部則多延綿起伏的丘陵,北端開口、南端閉塞、形成凹字槽狀地貌。縣內河流縱橫交錯,西江、賀江貫通全縣,水陸交通十分方便。
封開縣

氣候

封開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全年氣候溫暖,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480.0毫米,降雨量分布大致呈南部略少,北部稍多;年降雨量的分布極不均勻,乾濕季節明顯,大體上夏半年多、冬半年少,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占年總雨量的77%,是一年中的雨季;進入第四季度降雨量銳減,僅占全年總雨量的8.5%,第一季度比第四季度降雨量稍有增加,占全年總雨量的13.8%。最多年雨量為1997年達2134.0毫米,最少年雨量為1977年僅937.8毫米。
封開縣氣候溫暖,夏長冬短,年平均氣溫20.9℃,其中最暖的1998年、年平均氣溫為21.9℃,最冷年的1976年、年平均氣溫僅為20.1℃。一年中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為11.6℃,最暖的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8.4℃;全年無霜期長達320天,有霜期僅為45天。封開縣極端最高氣溫高達39.4℃、出現在1989年7月17日;極端最低氣溫為-3.4℃、出現在1963年1月15日。
封開縣的年光照資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54.5小時。年內各個月間的光照差異甚大,最小的2月份只有67.9小時,最多的7月份達217.9小時。

歷史沿革

古代封開是嶺南最早的首府,是粵語的發源地,在秦漢時期就是溝通嶺北嶺南的交通要道,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最早的交匯點,是漢代海陸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對接點。
先秦時期,肇慶屬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嶺南,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慶部分地域屬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會縣,轄區包括現在的四會、廣寧、懷集等市縣的全部或部分,隸南海郡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趙佗及其後的南越國,都與漢朝一樣實行郡縣制。
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南越滅,遂定南越地蒼梧郡及廣信、封陽等縣。封川屬廣信縣,開建屬封陽縣。
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
晉元熙二年(420年),分廣信縣地置封興縣
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封川縣、開建縣隸封州;富林縣、銅陵縣隸勤州。
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封川縣、開建縣隸封州。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封川縣、開建縣隸封州。
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分廣信縣地置梁信郡及梁信縣;普通四年(523年),兼置成州,梁信縣未郡治。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梁信郡,改成州為封州。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肇慶府為肇慶路,置總管府,隸廣西道(二十九年改隸廣東道)。 封川縣、開建縣隸封州 。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復稱肇慶府,隸廣東布政使司。
清初沿明制。肇慶府為廣肇羅道治所,隸廣東省。
1949年11月6日,開建縣解放。同年11月23日,封川縣全境解放。
元朝時候,屬於湖廣行省境內,一直到1951年,劃給廣東代管。
1951年3月底,封川、開建合署辦公。地點在封川縣城。
1953年1月底,恢復原兩縣建制。
1958年5月,封川、開建兩縣再度合署辦公,縣治地江口。
1958年11月1日,兩縣再度分開。開建縣與懷集縣合併為懷建縣(1959年1月改稱懷集),縣治地懷城;封川縣與德慶縣合併為德封縣,縣治地初在江口,1959年遷德城。
1961年4月,封川從德封縣分出,開建從懷集縣分出,設定封開縣制,之地江口。
2000年,封開縣轄18個鎮。總人口385692人,各鎮人口:江口鎮 55965江川鎮9446 白垢鎮 11557大洲鎮13701 漁澇鎮 16711 七星鎮 4443 連都鎮 22498杏花鎮23896 羅董鎮18836 長崗鎮 20794平鳳鎮15146 南豐鎮 58603 渡頭鎮 16091大玉口鎮11845都平鎮10027金裝鎮32310長安鎮28702 河兒口鎮 1512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封開縣轄18個鎮(江口 南豐 長安 金裝 白垢 蓮都 漁澇 七星 杏花 羅董 長崗 平鳳 大洲 都平 渡頭江川大玉口 河兒口),193個村委會、21個居委會。
2000年,封開縣轄18個鎮:江口鎮、封川鎮、長崗鎮、平鳳鎮、江川鎮、大洲鎮、白垢鎮、羅董鎮、杏花鎮、漁澇鎮、七星鎮、蓮都鎮、都平鎮、大玉口鎮、渡頭鎮、南豐鎮、金裝鎮、長安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封開縣總人口385692人,其中:江口鎮55965人,江川鎮9446人,白垢鎮11557人,大洲鎮13701人,漁澇鎮16711人,七星鎮4443人,連都鎮22498人,杏花鎮23896人,羅董鎮18836人,長崗鎮20794人,平鳳鎮15146人,南豐鎮58603人,渡頭鎮16091人,大玉口鎮11845人,都平鎮10027人,金裝鎮32310人,長安鎮28702人,河兒口鎮15121人。
2002年,封開縣轄江口、南豐、長安、金裝、白垢、蓮都、漁澇、七星、杏花、羅董、長崗、平鳳、大洲、都平、渡頭、江川、大玉口、河兒口18個鎮,共有193個村委會、21個居委會。
2005年,封開縣轄江口、南豐、長安、金裝、白垢、蓮都、漁澇、杏花、羅董、長崗、平鳳、大洲、都平、江川、大玉口、河兒口16個鎮。
2009年末,封開縣面積2723平方千米,轄16個鎮,21個居委會、17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江口鎮河南開發區。

資源

封開自然資源豐富,尤以“石頭、木頭、水頭”最為突出。森林覆蓋率達72.7%,年產松脂2萬多噸,為中國縣級之冠;境內水資源豐富,河流年徑流量1456.1億立方米,封開縣可供開發的水力資源16萬千瓦,年發電量5億千瓦時,是中國第一批100個實現農村電氣化縣之一,封開縣水電裝機容量達14.33萬千瓦,總裝機容量240萬千瓦的黨山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正在進行前期準備工作。農副產品種類繁多,尤以廣東名雞“杏花雞”、“中華名果”封開油栗等最負盛名。
圖冊參考資料來源
封開縣境內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有33種,主要有金、銀、鐵、錳、銅(鉬)、水晶、石膏礦、花崗岩、石灰石等。其中花崗岩30億立方米,大理石15億立方米,石灰石300億立方米,銅(鉬)礦探明儲量價值超5000億元。礦產開採行業前景廣闊。
封開縣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總面積405.8萬畝(不含省市屬林場,下同),其中林業用地311.8萬畝,有林面積297.3萬畝,綠化率95.3%,森林活立木總蓄積904萬立方米,居廣東省前列。其中喬木林面積291萬畝,蓄積890萬立方米。在喬木林面積中,杉木6.65萬畝,蓄積33萬立方米;馬尾松112.3萬畝,蓄積364萬立方米;濕地松1.95萬畝,蓄積9.33萬立方米;國外松1.46萬畝,蓄積0.02萬立方米;桉樹26.64萬畝,蓄積46.88萬立方米;黎蒴23.3萬畝,蓄積44.93萬立方米;荷木0.81萬畝,蓄積2.7萬立方米;它軟闊葉樹48.7萬畝,蓄積122萬立方米;它硬闊葉樹6.89萬畝,蓄積47.85萬立方米;針葉混交林7.04萬畝,蓄積30.2萬立方米;針闊混交林33.8萬畝,蓄積123.75萬立方米;闊葉混交林14.1萬畝,蓄積64.9萬立方米;經濟林7.25萬畝,蓄積0.48萬立方米。1986--2001年,封開縣先後榮獲“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和“中國松脂之鄉”榮譽稱號。2005月12月,被廣東省省政府授予“廣東省林業生態縣”榮譽稱號。
封開縣境內山清水秀,風光旖旎,龍山、斑石、千層峰、十里畫廊、黑石頂、賀江等景區馳名中外,是中國唯一以縣命名的“國家地質公園”。封開縣有虎鼻山、塔山、都平、大沖水庫、七星河水庫、麒麟山白垢7個森林公園,面積312652畝。
圖冊參考資料來源
封開縣建立省級生態公益林77.15萬畝;建立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110825畝。黑石頂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9302畝,有植物2000多種,野生動物200多種,昆蟲類900多種。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大桫欏、黑桫欏封開蒲葵、封開蓮座蕨、封開三寶木、黑石頂楊梅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雲豹、蟒蛇、巨蜥、穿山甲、白鷳等。
七星頂市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1523畝,有維管束植物1300多種,野生動物700多種,有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穗花杉、竹葉松、福建柏、金毛狗、桫欏、黑桫欏、觀音座蓮、紫背天葵等,以及珍稀瀕危動物蟒蛇、穿山甲、小靈貓、白鷳、雀鷹、松雀鷹等。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封開縣轄16個鎮,分別為江口鎮南豐鎮長安鎮金裝鎮白垢鎮蓮都鎮漁澇鎮杏花鎮羅董鎮長崗鎮平鳳鎮大洲鎮都平鎮江川鎮大玉口鎮河兒口鎮

交通

封開縣素有“兩廣門戶”之稱,是珠三角地區通往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水陸交通便利,國道321線和省道266線以及西江黃金水道貫穿境內,2010年6月封開西江大橋與廣梧高速連線線通車後,封開將融入珠三角2小時經濟生活圈。

人口

常住人口

2010年封開縣常住人口為39830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857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592人,增長3.26%。年平均增長率為0.32%。

家庭戶人口

封開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 114026戶,家庭戶人口為393849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92人減少0.47人。

性別構成

封開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00539人,占50.35%;女性人口為197765人,占49.6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33下降為101.40。

政治

職 務
姓 名
縣委副書記
縣 長
縣委常委
常務副縣長
葉軍尤
縣政府副縣長
童海森
縣政府副縣長
歐 衡
縣政府副縣長
伍於廣
縣政府副縣長
陳卓恩
縣政府副縣長
蔡雪麗
縣政府副縣長
陳 曦

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封開縣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農業商品基地,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公經營。封開縣已創辦各類“三高”農業基地550多個,面積達到30萬畝,其中規模較大的有麻竹基地15萬畝,長崗鎮的23000多畝封開油栗基地,漁澇鎮的16000多畝的麒麟李基地,漁澇、河兒口鎮的12000多畝黃煙基地,白垢鎮的7000多畝柑桔基地,羅董鎮的7000多畝水柿基地等;長崗油栗、杏花雞分別註冊了“奇香皇”和“金鳳凰”牌商標;全縣已建成杏花雞繁育中心、畜牧良種場、封開“奇香皇”果業有限公司、東榮食品有限公司、麒麟山水果經營公司、南豐鎮果蔬公司、蓮都山羊養殖公司等市、縣、鎮三級農業龍頭企業14家,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全面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2002年封開縣農業總產值21.95億元(現行價),農業商品率達到80%,農民人均純收入3961元。

農業

封開縣種植業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為目標,大力推進生產布局調整,加快發展優勢農產品基地,全面推廣套用良種良法,全縣種植業發展勢頭迅猛。2000年以來,縣農業部門從省科研院所引進水稻、蔬菜、水果等良種30多個,推廣套用面積達100多萬畝。種植業良種覆蓋率達到83%,水稻良種覆蓋率達到97%,種植業主要作物全面套用規範化高產栽培技術。全縣共調減糧食及低值作物5.33萬畝,改種蔬菜1.72萬畝、黃煙0.5萬畝、西瓜0.6萬畝、水果2.36萬畝。改種後單位產值大幅提高,全縣通過結構調整增收達4000多萬元。封開縣糧食與經濟作物種植比例從1999年的57:43轉變為如今的50:50。
封開縣大力推進杏花雞、蓮都山羊、瘦肉型豬三大名優品牌發展。2000年成立了杏花雞繁育中心,抓好杏花雞的繁育、提純復壯和養殖推廣,並成功註冊了“金鳳凰”牌杏花雞商標。2003年,建立健全層級責任制,加大示範辦點力度,全面啟動“百局扶百村、千乾幫千戶、村村養萬雞”的活動,制訂了杏花雞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杏花雞飼養量260萬隻,預計全年達到550萬隻,比2002年擴大250萬隻。蓮都山羊是該縣十大名優農產品之一,以產於蓮都鎮石山、且肉質鮮美沒有腥騷味而揚名,封開縣飼養量4萬頭左右。以江口鎮畜牧良種場為依託,創辦瘦肉型種豬基地,省農科院種豬技術中心以技術入股形式參與合作,2003年瘦肉型仔豬出欄量將達到15000頭。封開縣成立“杏花雞養殖技術研究所”,加強杏花雞的養殖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全面抓好畜牧業的技術培訓與技術指導。封開縣畜牧業良種覆蓋率達到75%,杏花雞飼養量占全縣三鳥飼養量46%。
從抓好招商引資,發展訂單農業入手,突出發展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封開縣種植業“三高”農業基地總面積已達30多萬畝。形成了以低水地區為主的西瓜、城郊型蔬菜生產帶,以中水地區為主的黃煙、花生生產帶,以高水地區為主的優質糧、外銷蔬菜生產帶,以油栗、麒麟李、糖桔為主的優質水果生產帶和覆蓋封開縣的麻竹生產帶。一鄉一品、一鎮一業特色遂步凸現。上規模、上水平、有特色的基地主要有:封開油栗基地2.3萬畝,漁澇麒麟李基地1.5萬畝,“十月紅”柑桔基地3.3萬畝,漁澇曬黃煙基地3.8萬畝,優質糧基地33.6萬畝,麻竹筍基地15萬畝。封開縣大力打造特色農業品牌,促進全縣畜牧業生產快速健康發展。2002年封開縣畜牧業產值達到2232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17.1%。耕牛飼養量10.61萬頭、生豬飼養量48.1萬頭、三鳥飼養量1102.9萬隻,分別比1999年增長6.36%、24.5%和74.2%。

水產業

封開縣毗鄰廣西梧州賀縣,縣內有西江賀江兩江水產資源十分豐富,盛產特稀魚類廣東魴青竹魚黃顙魚、桂花魚等50多種。西江河段表皮塘更是“廣東魴”的天然產卵場,每年到此產卵的魴魚達5萬公斤。兩江年捕撈量達900噸。封開縣有漁業總水域面積10萬多畝,其中西、賀江宜魚水域6.5萬畝。現已開發養魚面積3萬多畝,年產魚量1600噸,建成國有漁場8家;精養基地7000多畝;江河網箱養魚達6700平方米;水產苗種場60多個,標準型卵化場1個,年產魚苗7000萬尾,年產魚種4000萬尾,供給能力為80%。
封開縣為加快漁業發展,促進賀江開發,制訂了多項優惠政策,各級投入漁業方面資金達500多萬元,在幾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整治改造低產魚塘3500畝;建立三高漁業基地5個,面積1000畝;推廣養殖名優魚類廣東魴、青竹魚、脆肉鯇、塘虱及一些蝦類等;實行池塘養殖賀江優質魚面積2000畝;完善種苗生產配套設施,大力發展廣東魴人工繁殖,年產廣東魴純種苗達100萬尾,使封開縣成為廣東魴原種繁殖基地;抓好水產科技培訓及推廣;強化漁業執法隊伍建設,不斷實現漁業管理規範化。水產業已成為封開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業

封開縣生產高密度纖維板,需消耗大量的木材化工原料和動力能源等,因而高密纖維板加工業與林業、化工、電力、運輸等相關行業密切關聯,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該項目的速成投產,預計每年可新增工業產值5億元以上,利稅8827萬元,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同時在解決勞動力方面為當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對促進地方工業、經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8年封開縣國內生產總值50.12億元,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13億元,增長20.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18億元,首次突破2億元,增長20.3%;財政綜合增長率為29.88%,在廣東省67個縣市中排名第8位,比2007年上升了59位。2009年,1-8月財政綜合增長率連續8個月居廣東省之首。

文化

文物古蹟

封開留下了無數古遺址和古建築。黃岩洞古人類遺址和塘角嘴遺址是著名的考古基地,始建於唐代的大梁宮和明代的泰新橋,是古建築的代表。具有300多年歷史的羅董鎮楊池古村,被譽為“嶺南第一村”。
1、封川古城牆: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江口鎮封川居委會封川街道。始建年代不詳,《封川縣誌》載明正統十四年(1450年)黃蕭養亂,典史陳順因舊址修築。古城背靠北山,東、南、西南臨東山河、西江。北有濠塹,東、西、南三面原有護城河。城廓呈長方形,周長約784米,高9.28米,厚7.04米。城牆為青磚砌築,城磚製作特殊,長34㎝,寬16.5㎝,厚6厘米,側面陽印“封川城磚”或“封川軍造”等字樣。城牆上原修築有城門樓、串樓、角樓、敵樓、望樓、戰窗、串屋、更鋪等200餘間。此外,城牆內原設有縣署、教諭署、城守署、典史署、武廟、城隍廟、萬壽宮、常平倉、監獄等建築。封川古城牆原有東、南、西三個城門,現保存最完整的是南城門。城門之上原嵌有“古封州”石匾(今已佚)。封川古城牆歷史悠久,從唐代開始封川古城一直作為當地政府駐地。到解放初,封川縣人民政府仍設於該城。封川古城牆直到現在仍保存著基本完好的磚城城廓和石砌城門。它為我們研究歷代的築城工藝及官署布局等都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1985年4月12日,封開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1月1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純仁李公祠: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江口鎮封川村委會三村一隊。坐東向西。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建。兩進合院式布局,磚木結構,硬山頂。通面闊11.6米,總進深23.5米。明間右側山牆內部繪壁畫“富貴花開滿堂長春不老”,落款有“同治癸酉”字樣。后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正脊為龍舟脊。兩側山牆為鑊耳式封火山牆。純仁李公祠是我縣西江岸邊保存較完整的祠堂建築之一,對於研究嶺南古建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封川舊街: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江口鎮封川村五村,據《封川縣誌》記載,該街道建於明代。街道全長191.3米。南北走向。整條街道由七列石條鋪砌而成。原來街道兩邊都是由前店後居俗稱竹筒屋的民居組成。由於建設西江河堤,古街的原始環境遭受到較大的破壞,靠近西江河堤一側的舊建築絕大部分已經被拆除。靠近古城一側尚有部分尚存,共29間。靠西江邊一側尚有15間,殘11間。封川舊街為研究封川縣的歷史提供了一定的實物依據。
4、封川石街: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江口鎮封川村委會三村、四村。據《封川縣誌》記載,該街道建於明代。大致呈南北走向。現存部分總長約2000米。由數百塊長1.67米、寬0.54米、厚0.2米的大塊石條和近百塊長1.76米、寬0.54米、厚0.2米的小石條砌成。封川石街為研究封川縣的歷史提供了一定的實物依據。
5、井底村古井: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江口鎮封川村委會三村村。始建年代不詳,按其形制應屬明代。系由整塊紅砂岩石鑿成上圓下方的井圈,井圈通高0.37米。井口圓形,外徑0.7米,內徑0.5米。井口沿高出井台地面0.1米。井壁磚砌。井台呈梯形,面積約13平方米。井水深約5米,水質清冽,仍可飲用。井底村古井對於研究明代古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6、攀桂坊古街道: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江口鎮封川村委五村,又名橫街。據《封川縣誌》記載,該古街道建於明代。全長246.5米,寬66.75米。街道路面由青磚鋪就,兩側分布著清至現代民居8座,大部分房屋已破損。攀桂坊古街道路面青磚基本完好。是封川古城外圍保存下來的唯一一條磚砌古街。抗日戰爭時期,曾被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損壞清代建築數間。殘牆斷壁至今可辨。該街道為研究明代古街提供了實物依據。
7、蘇家鑊耳樓: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江口鎮豐沙村委會上沙村。始建年代不詳,按其形制應屬清代。坐東北向西南。為兩層磚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鑊耳式封火山牆。通面闊10.83米,通進深10.83米。占地面積117.2平方米。正脊為龍舟脊。蘇家鑊耳樓是縣城江口鎮典型的晚清民居建築,為研究這一時期的古建提供了直觀的標本資料,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價值。

方言

封開縣境內的方言有粵語、客家話,還有標話。
封開縣境的漢語方言主要是粵語。講客家話的人數不多(大約數千人),較為集中在南部的幾個鄉鎮(如江川、平鳳、七星、漁澇等部分鄉村),他們大都遷來時間不長,與梅縣客家話差別不大,完全可以通話。粵語是這一地區主要通行的方言,其內部差異較大,這與該地區的歷史建置有關。封開歷史上曾為兩個縣的轄區,南部地區為封川縣轄地,治所在今封川鎮;北部地區是開建縣領地,治所在今南豐鎮。現封開境內的兩種主要的粵方言即分別分布於這兩個地區,南部地區以羅董話為代表(原縣城封川鎮的粵語受接近廣州音的江口音的影響,已失去了許多特色.故以較有特色的羅董話為代表方言),其分布區域與原封川縣所轄的範圍基本一致;北部地區以原開建縣城南豐鎮為代表方言,分布範圍與原開建縣的轄區也是一致的。
封開北部的南豐話與廣西的信都話很接近,甚至能互講,兩者起源於同一語種。兩漢至唐前,今南豐地區(舊稱開建縣)與廣西賀州的信都同屬封陽縣,到了唐初才分出開建縣並歸封州管轄,由此可推斷南豐話也是起源於兩漢時期。現今講南豐話及信都話的人口總數很多,光講南豐話的約二十萬,講信都話的大概也有一、二十萬,總加起來有三、四十萬,人多有利於語種的穩定,不易於被“洋化”或“土化”。至於南豐話、羅董話、信都話、封川話哪一種更為原汁原味,人口數量最多的南豐話應為首選。
馬王堆出土的古地圖所標記的“封中”應位於古封陽附近,沿賀江而下,封陽更靠近中原,人口漢化程度更高;羅董漢代屬廣信,屬郡治縣範圍,羅董話帶有古漢語之濁塞音,但講羅董話的人數相對較少,從羅董鎮保留較多南越語地名上看,古時為少數民族的集散地,羅董話則有被嚴重“土化”的可能;封川話在江口縣城一帶,受近代廣州話的影響較大,已失古味;信都話受壯語影響較大,說什麼完了以後都加個“賣-”字。從南豐話與廣州話的差異對比可以看出,宋代以後南雄珠璣巷南下人口對廣府文化的二次漢化或入遷人口的接受粵化的份量,可以說,宋代以後更強的是入遷人口接受廣府文化的粵化,廣州話偏離南豐話不是太遠,漢時總郡治還在廣信時,粵語已基本定型。

旅遊

天下第一石

封開一直被譽為“南國大花園”。這裡有奇山,有秀水,更有著面積達6萬畝,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封開大斑石景區位於封開縣杏花鎮的古廣信河畔。有“天下第一石”之美譽的斑石高191.3米(相當於63層的廣東國際貿易大廈的高度),一石成山。1982年,廣東省省長劉田夫來此視察時,親筆題下了“天下第一石”這個稱號。據考證,斑石形成於2億多年前的中生代,雖歷經億萬年的雨淋日曬,仍是完整無縫,外表層無風化。與這塊古老的巨石相比,原號稱“世界第一石”的澳洲艾爾斯“紅石”早已遍布縫隙洞穴。
天下第一奇石天下第一奇石
大斑石不僅可以登,更可以攀。華南最大的戶外攀岩項目就在這裡。大斑石上共安裝了11條攀岩線道。其中2條表演線道,高191米,其餘9條為60多米、80多米、100多米不等,可以供專業和非專業的攀岩運動愛好者自由選擇。
蓮都鎮的客斯特地貌,景型多樣,從平地凸起的乳峰群,羅列如簇,綿延數里,與桂林灕江的群山相似。溶洞有螺髻岩、高岩、萬富岩、葵木岩等,洞內石筍、石鐘乳、石花形態萬千,色彩斑斕。還有貫河從山下流過,以及龍潭噴泉、華蘭池等景點,形成“千峰環野立,一水繞山流”。

千層峰

千層峰景區位於封開縣漁澇鎮東南八公里的黃崗河畔,屬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山峰傍河屹立,峰高二百多米,是由一疊一疊的沉積沙頁岩所構成,層層疊疊,故稱千層峰。千層峰在地質地貌學上稱為沙岩峰林地貌,與湖南湘西張家界的地貌是一樣的,形成於距今三億八千萬年前的泥盤紀,還是中國最古老的造山運動——嘉理東造山運動所造成的山峰,是廣東兩個嘉理東造山運動的標準地之一,對地質地貌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封開千層峰封開千層峰
珠江電影製片廠曾在這裡拍攝《還劍奇情》《神州精魂》這兩部影片,最香港翡翠台又在該景區拍攝多集電視劇《西遊記》。千層峰景區的開發與建設不但得到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還得到省、市很多領導的關注,國家旅遊局計統司李任主司長,省旅遊局呂偉雄局長,廣東省、廣州市、肇慶市各級黨政領導都來過景區考察,並對景區的開發與建設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封開力爭在三、五年內把省級的風景名勝區建設成為國家級的風景區。

雙龍洞

雙龍洞位於漁澇鎮龍山山麓,為古生代石炭紀石灰岩溶洞。洞穴穿山而過,洞中有泉,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洞相連,窄處僅能容人,寬處廣而成廳;總長200多米,略分9個洞室,寬3~12米,高5~15米。石筍、石柱、石獅、石龍、石佛、石歐、石葡萄等等,造型美妙,琳琅滿目,構成多姿多彩的景觀30多處。洞下龍宮中兩條石龍浮游吟嘯於碧水之中,似欲騰飛而起,洞即由此而得名。白石岩與雙龍洞隔山相對,洞口離地面30多米,氣勢不凡。洞穴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高20~30多米。景觀70多處,即有豪放明快之作,又有透剔玲瓏之品,主要有“昭君出塞”、“江南春色”、“廣寒宮”、“凌雲寶塔”、“仙女思凡”、“八仙賀壽”、 “元宵燈會 “水漫金山寺”、“瑤池仙境”等。原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為該洞題寫了洞名。

泰新橋

泰新橋位於平鳳鎮平崗管理區新村。始建於明代,據《封川縣誌》載:明嘉靖十二年(1534年)邑人陳時用等募緣修建,長十餘丈、闊一丈,上覆以亭。清嘉慶年間(1812年)重建。現橋屋樑底仍有重建時的題記:“大清嘉慶十六年歲次辛未十一月十七日王辰日癸卯時東西社眾緣信等重建”。該橋為樑柱式廊橋。泰新橋建築精巧,造型古樸。橋下部分保持了中國唐宋時期木結構樑柱或橋樑的古制,堪稱南粵古橋中之奇葩。1985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冬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封開縣人民政府和平鳳鎮府、新村村民四方集資,依舊貌將該橋重修。

黑石頂

黑石頂自然保護區位於封開縣東南部七星鎮內,東起巡檢坪,西至良傘頂,北頂鹽水田,南抵蛤坑,總面積6.27萬畝(比鼎湖山林區大11倍),是天然闊葉林和針葉混交林,屬原始次生林。該區內的野生動物有200多種。較主要的有雲豹、蟒蛇、巨蜥、山獵、黃猿、草鹿、雉雞、杜鵑,其中屬國家保護的有蘇門羚羊、大靈貓、小靈貓、白鷴(廣東省省鳥)、穿山甲等。昆蟲種類繁多,共924種。還發現僅有的“封開匙同蝽”、“黑翅蝗蟲”等13個新種。黑石頂自然保護區是專性熱帶植物分布的北部極限,又是專性亞熱帶植物分布的南部極限,同時又是華南植物區系與西南植物區系交匯的場所。
封開黑石頂封開黑石頂

人物

封開歷史文化悠久,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漢武帝時在此設定廣信縣,作為統轄嶺南地區的首府。嶺南地區第一個科舉狀元莫宣卿就誕生在這裡。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沉澱,使封開成為中原文化向嶺南傳播的最早受惠地,孕育了被譽為“嶺海儒宗”的漢代大經學家陳欽、陳元父子,“中華傳佛第一人”牟子,南漢開國皇帝劉岩,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對嶺南發展史產生重要影響。
陳欽(?~公元15年),西漢經學家,字子佚,廣信縣人,專門研究《春秋左傳》,陳欽曾為王莽學習左傳的老師。
陳元(生卒年不詳),東漢經學家,字長孫,陳欽之子,廣信縣人。著《左氏異同》、《司徒椽陳元集》(均佚)。
牟子(170年~?),東漢末三國初人,著有《理惑論》(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學說,是中國第一部佛學專著。
士燮(137-226年),字彥威,廣信縣(今封開縣)人。著書《春秋經注》、《公羊傳注》(今已散失)。
莫宣卿(834年-?),字仲節,號片玉。是始隋唐以科舉取士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
劉謙,又名劉知謙,字德光,河南上蔡人。初任廣州牙將,職位雖然卑微,但器貌殊常,素有才識。
劉隱,劉謙長子。曾任行軍司馬,主管軍政軍需。
蘇章,生卒年不詳,封開人。封水千年奇巧戰例的天才指揮家。
曹覲於北宋皇祐年間(皇祐,公元1049-1054年),任封州太守。
侯應遴(158 0 -1647 ),字佐熙,號夷庚。今封開縣南豐鎮侯村人。四十一年(1613年)任梧州府容縣知縣,主政6載,廉以持已,仁以恤民。
李炳輝(1891-1911年),字祖奎,號路得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排名第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