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

電視節目

電視節目指電視台通過載有聲音、圖像的信號傳播的作品。 電視節目製作主要分成三個過程:創意與選題、拍攝、後期製作。編輯屬電視節目後期製作系統,主要有早期的線性編輯與目前較為流行的非線性編輯系統二個發展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視節目
  • 概述電視節目指電視台通過載
  • 節目製作:線性編輯系統
  • 非線性編輯英文Nonlinear Editing Syste
節目製作,線性編輯系統,非線性編輯,後期製作,聲音運用,節目類型,定義,知名節目,欄目化,專業化,概況介紹,電視新聞類,電視紀錄片,文藝與娛樂,電視劇,綜藝節目,節目相關,最昂貴的,節目製作者,派生作品,遊戲節目,

節目製作

線性編輯系統

即基於磁帶的電子編輯。其根本特點是:素材的的搜尋、錄製必須按時間順序進行,需反覆前後卷帶以尋找素材,因此較麻煩、費時間、易損壞磁帶、損失圖像質量,並且限制了藝術創作思路,需多人操作且要協調好各設備的匹配問題。其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物理編輯:由1956年美安培公司生產第一台二英寸錄像機開始,但對磁帶的損傷是永久的,且編輯點不精確。
2、電子編輯:1961年後,出現了一對一編輯系統,但精度仍不夠高。
3、時碼編輯:1967年由美國電子工程公司研製,套用了預卷,較為精確,但多次複製造成的磁帶上信號的損失也無法徹底避免。

非線性編輯

英文Nonlinear Editing System是使用數字存儲媒體進行數字音視頻編輯的後期製作系統。有如下特點:
1、是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持下,充分運用數字處理技術的研究成果,以低成本、高效率、高質量、效果變換無窮的姿態進入了廣播電視領域,對傳統的線性編輯工藝造成了極大衝擊。
2、所謂非線性,即能隨機訪問任意素材,不受素材存放時間的限制,且一套非線性編輯系統可以實現線性編輯設備的幾乎所有功能:以計算機為平台配合專用圖像卡、視頻卡、音效卡、用某些專用卡(如字幕卡、特技卡等)和高速硬碟(SCSI),以軟體為控制中心來製作電視節目。
3、其製作過程:首先是把來自錄像機和其他信號源的音、視頻信號經過視頻卡、音效卡進行採集和模數(A/D)轉換,並利用硬體如壓縮卡實時壓縮,將壓縮後的數據流存儲到高速硬碟中。接著,利用編輯軟體對素材進行加工,做出成片,最後高速硬碟將數據流送到相應板卡進行數字解壓及(D/A)轉換,還原成模擬音、視頻信號錄入磁帶。

後期製作

按照編導和電視節目劇本(或分鏡頭腳本)的要求,將前期採錄的節目素材資料進行編輯組合、製作“片頭”和“片尾”、疊加字幕、配畫外音等藝術處理,以達到播出要求的過程。
後期製作是在製作中心機房完成的。製作中心機房的技術設備包括視頻切換機、視頻特技發生器、錄像機(一般在2~3台以上)、字幕機、編輯機、監視器、同步機、視頻信號分配器以及音響設備等。利用這些設備可以進行畫面組合和畫面的特技藝術處理。
電視畫面組合分為錄像機簡單編輯組合和運用視頻切換器進行的特技組合兩種類型。錄像機編輯是最簡單的後期製作方法,其工作過程是:將前期錄製的一段段素材按分鏡頭劇本的要求編輯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連續的完整節目。完成這一過程,只需配備1台編輯機和2台錄像機。2台錄像機通過編輯機一錄一放:在錄機上將編輯入點記憶到前一段鏡頭的尾端;在放機上將編輯入點記憶到下面需要接上的鏡頭的始端。編輯機自動記憶錄、放機的編輯切換點,並同時啟動錄、放機完成節目的組合。
插入編輯是將節目中的某段不需要的鏡頭進行替換。它與組合編輯不同之處,是在後面要保留的畫面之前記憶編輯出點,這種方式常用於對已完成的節目進行修改。
由錄像機直接進行畫面組合的製作方法普遍獲得套用,不需要進行藝術處理並且製作時間較短的新聞報導和新聞性專題節目大多採用這種製作方法。由於操作簡便,工作效率高,所以對於藝術處理要求較高、畫面變換較多的大型文藝節目或專題節目,也常用此法先進行粗編,然後再進行最後的藝術加工。
藝術加工是運用視頻切換器對畫面進行各種形式的變換、字幕疊加和人物摳像等。工作時一般需要2台放像機和1台錄像機。視頻切換器是一種多功能設備,它可在輸入的多路視頻信號中的任意兩個之間進行某種變換,這種變換可以是疊畫(即淡出淡入)、掃畫,也可以將一個畫面“摳”到另一個畫面中。視頻切換器的另一功能是摳像組合畫面。摳像組合分為字幕摳像和人物摳像2種,這在技術使用上稱為“亮度鍵”和“色度鍵”。字幕摳像是將字幕疊加到節目畫面上,人物摳像是將人物疊加到節目背景畫面上。在疊加過程中,疊加處的背景畫面被消去。
隨著現代工業和電子技術的發展,後期製作所使用的設備不斷更新換代。為了使節目製作更方便有效,已生產出能同時記憶上百個編輯點的遙控自動編輯機,並運用時碼技術對前期錄製的節目素材插入時碼信號。在後期製作時,編導只需根據組合畫面的時碼位置分別記憶編輯點,使用具有時碼顯示控制功能的錄像機,一次就可完成整個節目的編輯組合工作。此外,有的國家還生產出能同時遙控視頻切換器、特技發生器和錄像機等設備的自動控制編輯機。使用這種編輯機,可大大節省人力和時間。
電子特技能提高電視節目的製作質量,是現代化手段。在電視節目後期製作中往往要對圖像進行各種特技處理,所有特技處理都採用電子控制處理系統。在電子特技的視頻切換器內,本身就包含了對視頻圖像進行疊畫、掃畫和摳像的電子控制處理單元。各單元有不同的作用,又互有聯繫。疊畫過程是兩個視頻信號之間線性混合相加的過渡。掃畫過程是由各種脈衝調製信號控制電子切換開關,進行交替切換的過渡。脈衝調製信號是由幾種基本脈衝信號經過各種組合而成,因此掃畫的圖案類型可多至幾十到上百種。此外,高質量錄像機,重放節目帶的速度可以隨意改變, 所以它本身就具有定格(靜幀)、慢放、快放及倒放這類簡單的特技效果。能夠製作動畫特技效果的錄像機也已問世。
以上所述都屬於電子模擬特技。模擬特技並不改變圖像的正常比例關係和內容。20世紀80年代初,已經出現了電子數字特技設備,即通常所說的電視特技信號發生器,它是微電腦在視頻設備中的一種套用。由微電腦控制處理,不僅能對視頻信號進行存儲,還可以改變視頻畫面4:3的寬高比,產生放大、縮小、旋轉、移位以及透視等效果。創作人員可通過數字特技設備,將一個視頻畫面編成一組連續變化的特技程式。數字特技設備一般多用來製作節目的片頭、片尾和廣告節目,豐富多彩的特技效果,給人以新穎活潑的感受。此外,數字特技設備還可以產生鏡像效果。與視頻切換器配合作用,產生對稱性效果,利用它的放大、縮小功能與切換器配合,產生反饋效果。
特技處理過程又是藝術創作過程,但這些創作必須是有節目信號源的。80年代中期,節目製作技術又有新的突破:由計算機進行漢字處理而構成的字元發生器,可以代替普通字幕機。由計算機構成的圖形發生器,可以不用任何節目源,而由節目製作者自己構思來創作某種畫面、圖形。計算機產生的字元和圖形完全是軟體系統開發和套用的過程,其圖像花樣更為抽象而新穎,立體感更強,它使電視節目的製作質量達到又一個新高度。

聲音運用

聲音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尤其是它與適當的畫面結合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是聲音賦予了畫面真實性。電視節目中的聲音尤其重要。同樣一種聲音跟不同的畫面結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電視節目聲音方面的完美創作,可使節目達到新的境界、新的高度,能給人以完美的藝術感受,從而加深節目印象,達到目的。電視節目中的聲音包括三部分:一是電視解說詞,二是音響效果,三是配樂。
電視解說詞
解說詞是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解說詞可使電視節目錦上添花。其具體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可使電視具有完整敘事能力。有時電視畫面對一些追憶過去、展望未來的內容或人的思想活動或事件的歷史背景等,都是畫面所不能表達的。這時套用解說詞卻輕易做到了電視畫面難以做到的事,它賦予畫面確定的含義,使電視具有完整的敘事能力。
2、有助於電視敘事方式的精煉和集中。有時要完整地敘述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將它拍下來是絕對辦不到的,這時可運用解說詞,一句話就可表達很多信息,就可一下子把時空轉移。這樣,電視畫面就能贏得寶貴時間去表現更重要的內容,從而使電視能夠更加簡練、集中地進行敘述。
3、可以使畫面更加自然、真實。有些畫面屬於中性的,沒有感情色彩,但加上解說詞,卻可以創造某種情調、氣氛,使畫面真實自然。
4、可克服畫面局限,揭示深層主題。電視畫面對於內在的、精神的、抽象的東西往往無能為力,這時,運用解說詞可以將純粹的精神世界作為直接描寫對象,揭示事物內在的、深層的意義。
電視節目音響
音響是指除語言、音樂之外的電視聲音中其他聲音的統稱。電視音響是指同期聲,它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能聽到的各種各樣的現場聲,也包括人的講話聲和噪雜聲在內。它的主要功能是增強現場感,使觀眾猶如身臨其境。音響的作用歸納起來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增強現場感,增加氣氛。現場聲與畫面配合出現,能提高節目反映生活的真實感,使觀眾產生好像到了現場一樣的親切感。
2、可引起觀眾的預感。在下一個畫面出現之前,先出該畫面的聲音,可使觀眾預先感覺到下一個畫面的到來。
3、增加畫面之外的空間範圍。畫面之外的聲音能表現一定的情景,它可使節目所表現的不僅是畫面上能看見的,還包括畫面外所表現的空間範圍。如畫面出現的是母親悲痛表情的近景鏡頭,畫面外傳來她的孩子受敵人拷打的悽慘叫聲,母親心如刀絞,昏了過去。觀眾雖沒有看見敵人是怎樣打孩子的,但從孩子的叫聲和母親的反應可以想像到敵人打孩子的情景,這種聲音的間接表現方法,往往能獲得相當好的效果。
4、連貫畫面,幫助轉換畫面。把聲音作為背景,可以把不同場景的佇列畫面串聯起來。如演講者的聲音在繼續著,畫面從演講者轉到大禮堂全景,老年人聽、青年聽,再從大喇叭特寫搖下,許多農民在樹下聽,用演講者的聲音就把不同場景的鏡頭連線起來了。
電視節目配樂
配樂指的是專為畫面配上去的音樂,而不是音響中所包括的音樂聲,配樂能增強畫面和語言的感染力,幫助抒發感情,使畫面更富有意境。背景音樂的功能有多重性:
1、填補背景空白。這是一種意義不大的中性音樂,它用於填補背景空白。如音響上的空白,對白中的令人不安的間歇,它沒有內在價值,但能夠使聽覺空間變得飽滿,並且使因缺乏背景聲而顯得單調的畫面變得充實。
2、引出回憶聯想。背景音樂可以藉助於視覺因素造成聲畫組合效果,使觀眾的回憶和聯想具有明顯的由頭,並通過過去內容和眼前內容的聯繫產生對比和遐想。
3、幫助情緒急轉。當人們情緒發生急劇轉變時,如果相應地出現與急轉後情緒相吻合的音樂,能使情緒的轉變更加突出和令人注目,很好地表現出人的內心世界。
4、幫助切換畫面。在一組用視覺蒙太奇結構模式拍成的鏡頭中,背景音樂也可以把在視覺上的不連貫的鏡頭聯繫起來,為視覺變化提供過渡。
5、美化。一幅美麗的畫面加上詩一般的解說詞,配上適當的音樂後,將變得更加美麗。
聲音之所以能夠成為電視這門視聽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的生理因素所決定的。因此,為了能使節目獲得觀眾歡迎,應該依據節目內容需要,對聲音進行統一的設計和合理安排,還應該依照電視節目事實,對解說、音響、音樂等因素在編制過程中加以不同的處理和加工。一般來說,解說表意、音響表真、音樂表情,三者也可以同時出現,但不能各行其是,互相干擾,只有這樣,才能使聲音在電視節目中充分發揮作用,使電視節目表現得更完美。

節目類型

大致的可分為新聞類節目(正規的),財經類節目(相關咨訊及評述),體育類節目(賽事轉播及體育訊息報導),文化娛樂類節目(包括影視,綜藝,娛樂咨訊等),生活類節目(包括生活見聞,百姓平日關心的一些內容),談話類節目,軍事類節目,教育類節目,科技類節目,少兒節目,老年節目,廣告節目等等。由於電視節目的發展,許多節目的類型複雜多樣,包含了多種類型。
電視新聞資訊節目
定義: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面為傳播符號,對公眾關注的最新事實信息進行報導的電視節目類型。
電視談話節目
定義:以電視為傳播媒介,通過話語形式,營造螢幕內外面對面人際傳播的“場”氛圍,以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雙渠道來傳遞信息,整合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電視節目類型。
電視文藝節目
定義:以文學、藝術和文藝演出作為創作原始素材和基本構成元素,在保留原有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運用電視視聽語言進行二度創作,具有較高欣賞藝術性和審美價值的電視節目類型。
定義:以電視為傳播媒介,利用綜合性的表達手段,將多種娛樂性的元素組合在某一種形式中,在某一時段強化電視的娛樂功能,單純地使觀眾身心放鬆、精神愉悅的電視節目類型。
電視紀錄片
定義:非虛構的、審美的(非功利的),以建構人和人類生存狀態的影像歷史為目的的電視節目類型電視劇。
定義:靈活運用文字、戲劇、電影等多種表現手法,廣泛深入歷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交織使用電子傳播、家庭傳播、人際傳播的各種手段,在當下社會影響最大、收視份額最足的電視節目類型。
電視電影
定義:按照電影的藝術規範和電視的敘事規律來製作,通過電視媒介播放的電視節目類型。
電視特別節目
定義:各級電視機構打破常規播出之欄目、時間、長度等諸多限制,充分投入人、財、物資源,以各類特別事件作為內容載體,以特別策劃、精心編排為形式特徵,能夠收穫巨大社會影響和優質經濟效應的特殊的電視節目類型。
如果按中央電視台的頻道分類來劃分電視節目,則有
新聞綜合類 朝聞天下、第一時間、法治線上環球視線每周質量報告、新聞1+1、新聞30分等科技教育;百家講壇探索·發現、人與自然、科技博覽等影視娛樂;如非常6+1、第10放映室開心辭典、九州大戲台等經濟生活;如購物街、經濟與法每日農經
體育賽事
外語
參考:中央電視台節目分類

定義

電視台各種播出內容的最終組織形式和播出形式,它是電視傳播的基本單位。即指電視台或社會上製作電視節目的機構,(如電視廣告公司,電視文化傳播公司,影視製作公司等)為播出,交換和銷售而製作的表達某一完整內容的可供人們感知,理解和欣賞的視聽作品。
中國電視的生產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以宣傳品為追求的階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為作品為核心追求的階段,90年代中期以來以產品為核心追求的階段。
70年代
宣教類型——喉舌——把電視的類型作為一種宣傳的工具——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
80年代
宣教向文化轉型——不僅是喉舌,而且有頭腦——從工具到思維方式——傳播知識、開闊視野
90年代
宣教、文化、社教、娛樂多元化——各種類型模式化,並出現了新的模式——向娛樂化、生活化、服務化、市場化轉型——新聞調查、新聞故事、談話類節目、遊戲類節目、長篇電視連續劇——紀實風潮、演播室節目、節慶晚會
新世紀以來
追求國際化、本土化、市場化——機構改革、制播分離、頻道專業化、訂製化(付費電視)——參與性、互動性、服務性、娛樂性——節目的類型化、模式化態勢愈加明朗,類型和模式追求與國際接軌——出現了真人節目——新聞出現了讀報、說講新聞方式——出現播出季概念——電視劇多元發展,情景喜劇、諜戰劇、家庭倫理劇——生活化、日常化、平民化
電視是“高度類型化”的媒介,借鑑與模仿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電視節目的創新必然是建立在已有類型的基礎上,關鍵是如何模仿,避免陷入“同質化”的漩渦。

知名節目

國內壽命最長的綜藝節目: 快樂大本營
國內收視率最高的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
國內第一檔相親節目非誠勿擾
國內最高端的綜藝節目:天天向上
國內第一檔慈善公益類節目:幫助微力量
國內第一檔新聞類節目:新聞聯播
國內第一檔情景舞台秀節目:喜劇之王
國內第一檔姓氏文化類節目:非常靠譜
國內第一檔代際相親類節目:稱心如意
國內最豪華的電視節目: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國內首個全名人跨界脫口秀節目:名人堂

欄目化

電視欄目化:把同一內容或同一風格的節目歸為一個欄目,安排在固定的時間內進行播放,使其有一個固定的名稱和時間長度。
欄目化的優點:
(1)使節目傳播有了統一的秩序;
(2)培育固定的電視觀眾群體,有利於收視率的提高;
(3)使節目更加個性化,定位更明確,製作的形式與內容更加明確。

專業化

電視頻道專業化:在現有電視頻道資源的條件下,以整個頻道為單位進行定位劃分,節目的播出安排按合併同類項的方法,將相關的內容放到同一個頻道播出,使節目內容更能集中反映特定觀眾的需求,打造特色的節目品牌。
特點:欄目內容的定位專一、目標觀眾對象的分眾化是其基本特點。

概況介紹

電視新聞類

一、電視新聞的含義及特徵
含義:
電視新聞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面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導。新聞六要素:事件(what)、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為什麼(why)、怎么樣(how)。
特徵:
(1)時效性,電視新聞相對其他新聞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因而其傳播的效果以及價值較大。時效性包括“時間性”與“時宜性”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針對時間上的最新問題,後者主要是針對觀眾當前最需要的信息而言的。
(2)真實性,它是客觀見之於主觀的真實,是對新聞報導的文本與所報導的客觀事實之間的關係描述。只有通過全面、完整的過程,才能更加準確的掌握事實的真相。真實性是新聞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真實,新聞將脫離其本質及存在的價值。
(3)客觀性,主要是針對報導的主體,即新聞工作者而言,必須做到客觀,這樣才有可能使得新聞符合真實的原則。
(4)形象性,電視新聞是利用圖像與聲音傳播新聞信息的,圖像和聲音具有直觀和形象的特點,因而電視新聞能夠更加充分發揮電視人機傳播的特徵。
(5)參與性,電視新聞不僅要使觀眾不是被動的觀看,而且還要積極的參與到報導中去,使其產生更為廣泛的傳播效果。其參與性主要體現在:A、觀眾以來電、來信等方式對報導提出意見、建議、反映情況、提供報導線索等;B、攝錄設備的普及,觀眾還可以直接提供影像的素材。
二、電視新聞節目的形態
訊息類電視新聞:訊息類電視新聞是採用聲畫合一的電視傳播方式,對國內外新近或正在發生、發現的新聞事件進行快速、廣泛、簡短報導的一種新聞節目形態。此類新聞觀眾面廣,信息量大,是電視新聞中收視率最高、影響巨大的節目。
(1)訊息類電視新聞的分類:主要分為短訊息和長訊息,短訊息一般在一分鐘內,兩到三分鐘為長訊息。短訊息主要側重於“事件(what)”;長訊息不但要報導新聞的事實,還要研究實踐的前因後果,反映出時間的整個過程與社會意義。典型欄目:《新聞聯播》。
(2)訊息類電視新聞的特點:快捷、短小、鮮活、新穎。
電視深度報導:
(1)含義:電視深度報導就是憑藉聲音和畫面形象,對新聞事件做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關照,將其放在社會的大系統中,介紹新聞背景、分析新聞事實、推測發展趨勢、揭示社會意義的一種新聞節目形態。從一般意義上講,長訊息、系列報導、連續報導、新聞調查、新聞評論、專題報導等都屬於深度報導。在我國,最早有中央電視台的《觀察與思考》,進入90年代以來,又湧現了大量的深度報導類節目,例如:《焦點訪談》、《新聞調查》。
(2)深度報導的特點:
A、題材的熱點性。電視新聞深度報導在題材上總是選擇社會生活中觀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敘述系統,融巨觀與微觀、深度與廣度為一體,闡明其社會意義,引發觀眾的思考。
B、評論的思辨性。深度報導的深度主要體現在其思辨性方面,就體現在它能夠超越具體的新聞事件,將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進行評論,是觀眾能夠通過一個具體的事件,看到普遍存在的現象,從而引發思考。
C、結構的完整性。在深度報導過程中,除了要對事件的本質層層遞進以外,在這個過程中還應做到多側面、多角度展示事件的各方面,並展示不同的觀點,通過不同意見和觀點的碰撞,以及材料的巧妙組合,讓觀眾自己得出結論,形成對問題的共識。

電視紀錄片

一、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概況
80年代以前的記錄片
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首次播出紀錄片《到農村去》,從此拉開了我國電視紀錄片的序幕。
播出內容方面大多以根據電視新聞片編輯而成,主要以播放政治新聞的紀錄片,當然也有少量的自然風光、少數民族題材。在畫面和音樂上都注重形式美、造型美,比較注重解說詞和蒙太奇剪接效果,在寫實性方面顯得相對不足。
80年代的大型紀錄片
在這一時期,我國走上了與國外合作拍攝的道路,製作了一系列反映我國悠久歷史與文化的大型紀錄片,在國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通過合作拍攝,使得我國的紀錄片工作者受到很多觀念的衝擊,特別是在紀實語言方面,開始確立起“記錄過程”和“紀實”的理念,以及同期聲錄音;另一方面,破除了以前純粹的宣教功能,突破了不能拍攝陰暗面的教條,而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這一時期,主要的作品包括:《絲綢之路》、《話說長江》、《話說運河》、《望長城》。
90年代以來的電視欄目紀錄片
90年代以來,紀錄片欄目迅速發展興起,並把鏡頭對準了社會的普通人,出現了一大批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
二、電視紀錄片的基本特徵
(1)真實性,它是紀錄片的生命,是紀錄片區別於其他電視藝術作品的最根本的特性。它是對生活的客觀記錄,與電視劇的區別可概括為“前者是生活本身,而後者是生活的影子”。
(2)紀實性,也稱作記錄性,它要求客觀地記錄現實的生活,真實性需要紀實化的風格。
(3)主體性,它主要是強調編導的主體意識。紀錄片雖然以真實性為前提,但肯定需要編導意識的參與,不同的是,它不是直接表達,而是利用客觀的現實本身來加以表達。

文藝與娛樂

電視文藝與娛樂節目涵蓋了電視螢幕上的一切電視文藝形式。它是以電視獨特的表現手法和先進的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運用藝術的審美思維,把握和表現客觀世界,通過塑造鮮明的螢幕藝術形象,達到以情感人的目的,並給觀眾以藝術審美享受。
電視文藝與娛樂節目的主要分類:益智類,主要是通過設定帶有遊戲性質的環節,來進行各類的知識問答類節目。典型欄目包括:《開心詞典》、《幸運52》等。娛樂類,通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與手段愉悅觀眾。典型欄目包括:《非常6+1》、《快樂大本營》等。

電視劇

電視劇是電視文藝的主要品種,它以電視藝術和電視技術相結合,是綜合了文學藝術創作、電視技術製作以及演員表演等來表述一定故事情節的視聽藝術形式。
電視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標準進行分類。一種是按照題材進行劃分;另一種是按照戲劇美學分類法,劃分為正劇、喜劇、悲劇等;第三種是按照題材和容量來劃分,可以分為電視小品、電視短劇、電視連續劇、電視系列劇等。
中國的電視劇歷經“文革”前後的“初創期”和“停滯期”,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了全面探索時期,電視劇的產量提高,並且在題材、風格、樣式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探索,創造出一系列優秀的電視劇作品。從90年代開始,中國的電視劇創作開始走向市場,創作規模進一步擴大,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電視劇的發展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

綜藝節目

綜藝節目以娛樂為主,目前中國內地最受歡迎的綜藝節目有: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我愛記歌詞
越跳越美麗選秀節目等。

節目相關

最昂貴的

1998年1月,全國廣播公司(NBC)同意為每集1小時的醫學劇《ER》支付1300萬美元。NBC曾為每集支付過160萬美元。該節目在美國黃金時間播放,每周觀眾達3200萬人。這一協定為期3年,共66集,支付給《ER》製作者華納兄弟公司的金額總數達8.7368億美元。

節目製作者

從1956年到現在,阿倫·斯佩林共製作了3842集電視節目。如把這些節目首尾相接播放一遍需128天。他的作品包括由法拉·福塞特-梅傑斯、凱特·傑克遜和傑克林·史密斯(下圖)等主演的《查理的天使們》,《星空和棚屋》,《王朝》以及由他的女兒托莉主演的《貝弗利山莊90210》。他得到過兩項金球獎和兩項埃米金像獎。

派生作品

日本電視系列劇《奧特曼》於1966年7月至1967年4月播出,迄今該節目共有14部派生系列劇和幾部派生電影,中奧特曼正在與海獸科達拉角斗。

遊戲節目

電視遊戲節目《財源滾滾》是54個國家聯合製作的節目,每周收視觀眾達1億人,該節目於1975年1月首次在美國播出,當時的主持人是伍萊利和斯塔福的,由薩加克和懷特主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