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黃顙魚,汪蛟(浙江俗稱))

黃顙魚(黃顙魚,汪蛟(浙江俗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顙 (讀音:sǎng )魚,學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846),為鱨科,黃顙魚屬的一種魚類。體長約20cm,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顏及齶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位。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後,上頜須1對,最長,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雜食,主食底棲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等。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

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築巢習性。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廣布於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顙魚
  • 拉丁學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846)
  • 別稱:黃角丁,黃骨魚,黃沙古,黃辣丁,刺黃股,戈牙,昂刺
  • 二名法:Pelteobagrusfulvidraco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 亞綱輻鰭亞綱
  • :鯰形目Siluriformes
  • 鱨科
  • :黃顙魚屬Pelteobagrus
  • :黃顙魚P.fulvidraco
  •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南方地區。
  • 食性:小魚、浮游動物螺螄昆蟲
  • 英文名:yellow catfish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物種分類,生理特性,繁殖方法,技術要點,池塘主養,人工繁殖,科學試驗,疾病防治,常見疾病,防治措施,主要價值,食療價值,營養成分,

形態特徵

黃顙體長123~143mm,腹面平,體後半部稍側扁,頭大且扁平。吻圓鈍,口裂大,下位,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
眼小,側位,眼間隔稍隆起。須4對,鼻須達眼後緣,上頜須最長,伸達胸鰭基部之後。頜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並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腹部淡黃色,各鰭灰黑色。背鰭條6~7,臀鰭條19~23,鰓耙外側14~16,脊椎骨36~38。背鰭部分支鰭條為硬刺,後緣有鋸齒,背鰭起點至吻端較小於至尾鰭基部的距離。胸鰭硬刺較發達,且前後緣均有鋸齒,前緣具30~45枚細鋸齒,後緣具7~17枚粗鋸齒。胸鰭較短,這也是和鯰魚不同的一個地方。胸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脂鰭較臀鰭短,末端游離,起點約與臀鰭相對。進食較兇猛。公母顏色有很大差異,深黃色的黃顙魚頭上刺有微毒。

生長環境

黃顙魚食性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
野生黃顙魚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
黃顙魚的規格不同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厘米,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厘米的個體,主要攝食浮遊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厘米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特別喜食蚯蚓)和小型魚類等。
到了寒冷季節,食物中小魚較多,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規格不同的黃顙魚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cm,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cm的個體,主要攝食浮遊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cm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特別喜食蚯蚓)和小型魚類等。
黃顙魚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也能底棲生活。白天棲息於湖水底層,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所以在不良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幼魚多在江湖的沿岸覓食。
該魚屬溫水性魚類。生存溫度0~38℃。最佳生長溫度25~28℃,pH值範圍6.0~9.0,最適pH值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時生長正常,低於2mg/L時出現浮頭,低於1mg/L時會窒息死亡。

分布範圍

分布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遼寧等流域。

物種分類

黃顙魚的分類黃顙魚的種類較多,有瓦氏黃顙魚岔尾黃顙魚、盎塘黃顙魚、中間黃顙魚、細黃顙魚、江黃顙魚、光澤黃顙魚等。
岔尾黃顙魚
吻短,須4對;上頜須長,末端超過胸鰭中部。體無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胸鰭刺與背鰭刺等長,前、後緣均有鋸齒。脂鰭短。臀鰭條21~23。尾鰭深分叉。鼻須全為黑色。”為江河、湖泊中常見魚類,尤以中、下游湖泊為多。營底棲生活。食昆蟲、小蝦螺螄和小魚等。個體不大,分布於長江水系。
江黃顙魚
(硬角黃臘丁、江顙)
頭頂覆蓋薄皮。須4對,上頜須末端超過胸鰭基部。體無鱗。背鰭刺比胸鰭刺長,後緣具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也有鋸齒。腹鰭末端達臀鰭。脂鰭基部稍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1~25。為底層魚類。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為多。主食昆蟲幼蟲及小蝦。最大個體2市斤左右。分布於長江和珠江水系。
光澤黃顙魚
(尖嘴黃顙、油黃姑)
吻短、稍尖。須4對,上頜須稍短,末端不達胸鰭基部。背鰭刺較胸鰭刺為長,後緣鋸齒細弱,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帶鋸齒。腹鰭末端能達到臀鰭起點。脂鰭基部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2~25。尾鰭深分叉。江湖中、下層生活。食水生昆蟲和小蝦。4~5月在近岸淺水區產卵。生殖時,雄魚在水底掘成鍋底形圓穴,上面覆蓋水草,雌魚產卵於穴中,雄魚守候穴旁保護魚卵發育。個體不大,常見體長為80~140毫米。分布於長江水系。
(硬角黃臘丁、江顙、郎絲、肥坨黃顙魚、牛尾子、齊口頭、角角魚、嘎呀子)
在分類學上屬於魚鯰形目,鱨科魚類,在中國長江、珠江、黑龍江流域的江河、與長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種群,瓦氏黃顙魚是中國江河流域水體中重要的野生經濟型魚類。瓦氏黃顙魚喜棲息於江河緩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體,底棲生活,其肉質細嫩肉、味道鮮美、無肌間刺、營養豐富,極受消費者歡迎。瓦氏黃顙魚比黃顙魚大的多,最大個體可達1kg以上。

生理特性

黃顙魚生長速度較慢,常見個體重200~300g。在自然大水域1齡魚可長到體長56mm,體重5.7g。2齡魚可長到體長98.3mm,體重20.6g。3齡魚可長到135.5mm,體重36.1g。4齡魚可長到160.1mm,體重58.2g。5齡魚可長到177.7mm,體重81.3g。黃顙魚雄魚一般較雌魚大。1~2齡魚生長較快,以後生長緩慢,5齡魚僅為250mm。個別種類,生長十分緩慢,且攻擊其它家魚。
黃顙魚2~4冬齡達性成熟(約3齡以上),最小成熟個體,雌魚為11.7cm,雄魚為14.8cm。達性成熟的雄魚在肛門後面有一個生殖突,而雌魚則無。在南方4~5月產卵,在北方6月才開始產卵,是產卵較晚的魚類之一。要求水溫在20~30℃。產卵活動於夜間進行,當天氣由晴轉為陰雨,即可產卵。黃顙魚具有築巢產卵保護後代的習性。產卵時親魚選擇具有水草的沙泥質的淺灘,水深8~10cm,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搖動。建造魚巢有幾個在一起的,也有幾十個成群的,相隔不遠形成穴群。每個穴徑約為15cm,深為10cm,產卵受精於穴內。雄魚於穴口保護魚卵孵化。當其它魚接近穴口時,雄魚猛撲向入侵者,驅逐入侵之魚。並經常用巨大的胸鰭撥動,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輔助卵孵化。守護到仔魚能自行遊動為止(7~8天)。此期間雄魚幾乎不攝食。雌魚產完卵後離巢覓食。黃顙魚懷卵量為1086~4469粒,成熟卵徑1.7mm,受精卵為黃色、粘性、沉於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鬚根等物體上發育。其產出的卵徑約為2.5mm,兩天內即可孵化。黃顙魚可能為分批產卵的魚類。

繁殖方法

技術要點

1.池塘條件
養殖黃顙魚的池塘面積要求不嚴,可大可小,但水深應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過厚,以泥沙質底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魚種下池前用生石灰進行消塘消毒,每畝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徹底清除野雜魚類和殺滅病原生物。
2.池塘主養
池塘主養黃顙魚,魚種規格以10~15厘米、體重15~35克左右為佳,每畝放2500~5000尾左右,並配養鰱、鱅魚各100尾,用以調控水質。餌料日投餵量,全價配合飼料按魚體重的1%~4%左右、小雜魚蝦按體重10%左右投餵。人工配合飼料可參照下述配方進行配製:魚粉30%~40%,菜餅10%~35%,豆餅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誘食促長添加劑2%~5%。由於黃顙魚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因此,對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和質量要求較高,否則影響黃顙魚的正常生長。對已經馴食的人繁種苗可直接投餵人工飼料,對天然種苗還須經馴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攝食工作飼料。馴食方法:先用魚糜沿池邊潑撒,1~2天后,待魚種開始前來攝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餌料攪入魚糜中定點投於水邊,最後轉為全部人工飼料進行定點、定時、定量投餵。
3.混養
黃顙魚套養在其它養魚池中,可以利用池內的一些野雜魚蝦,不必為黃顙魚另行投餵飼料,每畝放50~100尾規格在35左右的魚種,可獲得10~15公斤商品黃顙魚。套養黃顙魚種的放養規格不宜過小,池中不宜再配養其它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如大口鯰烏鱧等。
黃顙魚黃顙魚
黃顙魚耐低氧較常規魚差,喜清潔水,因此,養殖黃顙魚的池塘水透明度應保持在35~40厘米,放養密度高的池塘應設增氧機防止缺氧浮頭。定期加注新水。黃顙魚池水不宜鹼性過強,用於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過20克/立方米。
5.魚病防治
黃顙魚的抗病能力強,養殖中一般無大病。但在飼養中受季節、氣溫、水質、投料及魚體表無鱗的特點和養池中的細菌、寄生蟲等影響,也會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蟲生於魚體鰓絲及內臟各部位引發疾患,需在平時養殖中注意觀察,針對異常情況提前預防。

池塘主養

塘口條件。凡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的土池、水泥池均可,面積2~15畝,水深1.5~2m為宜。
苗种放養。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放養,放養前池塘應清淤消毒,消毒後3天,加注水0.8~1m,然後施入有機肥。毒性完全消失後,畝放養10g左右的冬片魚種8000~10000尾,另搭配15~20cm的花白鰱魚種150尾調節水質。當年繁育的2~3cm的苗種畝投放10000~15000尾,另在黃顙魚長到約7cm時搭養5~10cm的花白鰱魚種200尾。當年魚種也可養成100~150g的商品魚。
餌料投放。魚种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10~5min,用黃顙魚專用的人工配合餌料或新鮮小雜魚餵養,也可投餵小魚蝦、螺蚌肉、畜禽加工廠下腳料、魚粉等動物性飼料,或可投豆餅、花生餅、麩皮、豆渣等植物性飼料,每日早、晚各投一次,上午1/3,下午2/3。
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7~9月份10天左右換加水10~5cm,保持透明度35cm左右。日常管理還應加強防病,定期(一般一個月)對池水進行消毒。正常養殖情況下,池塘每畝可產100g左右的商品魚200~300kg。黃顙魚池塘主養應特別注意的是,最好投放人工繁育的苗種,如投放天然苗,生長速度慢,規格不整齊,成活率低。

人工繁殖

親魚培育
親魚來源可在野外收集,也可用人工養殖的。要求選擇體質健壯,體形肥滿的1冬齡以上的成魚進行培育。黃顙魚以底棲為主,怕光且捕食能力不強,單養一般效果不佳。多以與鰱鱅混養為好。混養池要求水質優良,排灌方便,水面1~3畝,以沙壤土稍有淤泥為好。黃顙魚放養密度一般為每畝300~500尾。
黃顙魚主要食物為:螺螄、小魚、小蝦、水生昆蟲及其幼蟲、水生植物的根、莖、葉,也攝食人工飼料。要保證黃顙魚親魚有充足的食物,必須保持水質清新,並有一定的肥度,以利底棲生物的生長繁殖,可在池中放養小型魚類。如?條、麥穗魚、鯽魚等作飼料生物。經過人工養殖的黃顙魚後代對人工飼料的適應性較強,人工飼料的配方要注意蛋白質的含量,一般不應低於38%,因為黃顙魚是偏肉食性魚類。
池塘選擇。黃顙魚親魚對培育池雖無嚴格的要求,但為了有利於親魚的生長、發育和飼養管理,在選擇親魚培育池時,應儘量選擇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池底平坦、硬底質、保水的池塘;親魚池要選樣在靠近催產池、環境安靜的地方。親魚培育池的面積一般為15~2畝,具體大小可依據苗種生產規模來定,培育池水深保持在2.2米左右。因為黃顙魚親魚的個體較小,所以培育池的面積不宜過大。培育池面積過大,往往因催產不及時而造成黃顙魚親魚的流產。培育池必須清塘1次,清除池塘中的野雜魚,殺死敵害生物和病原體,改良池塘的水質。如果是老塘,則要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作為黃顙魚親魚的培育池,不論是新開挖的池塘還是老塘,在親魚下池前都要進行池塘消毒。
合理放養。黃顙魚親魚培育採用主養的方式。親魚的放養密度要適度,同時還應根據放養池塘面積的大小做適當調整。放養密度過高,黃顙魚隨著體重的增加,在培育的後期會增大水體的負載量,進而影響到親魚的性腺發育;另外,黃顙魚具有集群搶食的特點,放養密度過高,某些黃顙魚會因此進食困難而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相反,放養密度過低,池塘的利用效率不高,直接影響到經濟效益。因此,每畝池塘一般放養2000~2500尾,同時可以在每畝池塘中放養10~13cm的花、白鰱魚種200~300尾,利用花、白鰱攝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以達到控制水質的目的。
黃顙魚黃顙魚
親魚培育管理。親魚池要有專人負責、精心管理。做到經常巡塘,定時加注新水增加溶氧,防止滲漏,保持一定水位,以提高水體溫度。當連續天晴、水溫在6℃以上時,要投餵適量的精飼料,供魚類直接攝食,以增強體質減少掉膘。在黃顙魚親魚的整個培育過程中,必須加強池水的水質管理,使水質保持清新無污染,池水溶氧控制在4.0mg/升以上。
病害管理。在防治親魚魚病時,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冬季黃顙魚親魚容易得水霉小瓜蟲等魚病,應注意在牽捕親魚時動作要輕快,避免傷害魚的皮膚、鱗片;不要把受機械損傷較重的魚,作為來年親魚使用。
人工催產
黃顙魚為分批產卵型,產卵期較長,長江沿岸為5月上7月中旬。因為水溫和日照的關係,南北相應縮短延長。黃顙魚性成熟年齡為1冬齡,體長在13~18厘米之間。同齡魚一般雄魚大於雌魚。雌、雄鑑別可根據其外生殖孔的不同。雌魚有生殖孔和泌尿孔,雄魚只有一個泄殖孔,為乳突狀。在繁殖季節,雌魚腹部膨大柔軟,生殖孔紅腫外突,用手輕壓腹部有流動感,雄魚生殖孔突出,微紅而膨大。
黃顙魚的人工繁殖可採用2種方法。
人工催產自然受精:即將親魚催產後按1:1的雌雄比例放於設有魚巢的產卵池中,讓其自然受精。產卵池一般為1~2米的水泥池,魚巢可用35目的乙綸網片,因為黃顙魚喜暗厭光,可在產卵池中用石頭和瓦片搭1~2處穴道。
人工授精:即將親魚催產後,放回暫養池,等到效應時間,先將雄魚殺死,取出蜂窩狀精巢剪碎,再將雌魚的卵擠出,進行人工授精。這種方法受精率高,發育整齊,但雄魚腹壁較厚、精巢較小。精液不易擠出,必須剖腹取精巢,操作麻煩且耗費亦大。催產藥物以鯉魚腦垂體(PG)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較好。一般劑量為雌魚親魚體重在80~100克內,每尾魚注射500國際單位HCG或者注射1毫克PG。雄魚減半。
孵化
黃顙魚卵呈黃色具粘性,自然受精的卵一般牢固地粘在魚巢上,產卵後可取出置於流水或靜水充氧池中孵化。人工受精的卵可直接均勻地灑在網片上,卵化同上。也可用滑石粉進行脫粘,在孵化器或環道中孵化。一般在水溫23~27℃,受精卵經62~63小時出膜,出膜後7~8天,卵黃囊消失。水溫和溶氧對黃顙魚孵化影響很大,孵化的最佳溫度是22~28℃。在此範圍內,溫度越高,發育越快。胚胎髮育過程中,耗氧量驟然增加,孵化用水的含氧量一般每升水不應低於4~5毫克,此外,還要求水質清新。劍水蚤、小蝦、小魚、小蝌蚪等敵害生物對受精卵的危害很大,孵化用水一定要經過過濾處理。孵化過程中還要注意預防水霉的發生。

科學試驗

科學試驗發現,雄性黃顙魚比雌性黃顙魚的生長速度快30%—80%,因此養殖雄性黃顙魚要比雌性黃顙魚的產量高。

疾病防治

黃顙魚是中國淡水水體中分布較廣的底層經濟魚類,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放養密度和擴大養殖面積的同時,黃顙魚的病害也逐漸增多,危害加大。為此,提出幾種常見疾病的主要控制技術。

常見疾病

機械損傷
病因:由於黃顙魚喜集群生活,其胸鰭和背鰭長有硬棘,在生產操作和運輸中易造成魚體皮膚擦傷、裂鰭等機械性損傷,繼發細菌感染和黴菌感染,並以爛鰭和生長水霉為主要症狀。
流行情況:主要為網箱分養操作及大規格魚種長途運輸後受傷。
疾病控制技術:在拉網鍛鍊、運輸中要細心操作。出苗時,暫養網箱時間不要過長,並儘可能降低暫養箱的放養密度。運輸用水中可以適量添加土黴素,魚種入池或入網箱前要用低濃度高錳酸鉀或30%食鹽水溶液浸洗消毒。
黏孢子蟲病
主要症狀:病魚皮膚組織破潰,體表布有大小不規則的小白點,魚體日漸消瘦死亡。
防治方法:用90%晶體敵百蟲配成0.1%~0.5%溶液,浸洗魚體5~10分鐘,或用90%晶體敵百蟲化水後全池潑灑,用量為0.2~0.3毫克/升,隔1~2天再用1次,連用3次。
爛鰓病
主要症狀:病魚頭部烏黑,鰓部蒼白有黏液,鰓絲腐爛,鰓蓋骨的內表面發炎充血,腐蝕脫落。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在食場周圍用漂白粉掛簍防治。病重時,用漂白粉溶液潑灑全池,使池水中藥物濃度達1毫克/升;或用五倍子全池遍灑,使池水中藥物濃度達1~4毫克/升;也可用楓楊樹葉,用量為30克/米3,搗爛後全池遍撒。
出血性水腫病
病因:由細菌感染引起。病魚體表泛黃,粘液增多;咽部皮膚破損充血呈圓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翻;頭部充血,背鰭腫大,胸鰭與腹鰭基部充血,鰭條潰爛,甚至腹部自胸鰭到腹鰭縱裂,膽汁外滲。腹腔淤積大量血水或黃色凍膠狀物,胃腸內無食,胃蒼白,腸內充滿黃色濃液,肝臟土黃色,脾臟壞死,腎臟上有黴黑點。該病在苗種或成魚養殖期間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種培育過程中較為流行,死亡率高達80%。高溫季節,該病易暴發且來勢猛,蔓延快。
疾病控制技術:養殖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水質情況,保持良好的環境條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適當降低魚苗的放養密度;疾病發生後,每天進行水體消毒1次,連續3天。在投餵魚肉漿時,每天應到餌料中添加1%食鹽。
水霉病
病因:由水黴菌感染引起。水黴菌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出異狀,當肉眼能看到時,菌絲已侵入傷口且向內外生長與蔓延擴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狀附著物,病魚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爛,失去食慾,瘦弱而死;若魚卵上布滿菌絲,則變成白色絨球狀,霉卵成為死的魚卵。嚴重危害孵化中的魚卵和魚體體錶帶有傷口的苗種和成魚。此病在水溫低時最易發生,多因在拉網、分箱、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引起。
黃顙魚黃顙魚
疾病控制技術: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儘量避免魚體受傷,並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魚種下塘前,用濃度為2~3%的食鹽水溶液藥浴消毒,全池潑灑亞甲基藍,使池水達到2mg/L濃度,2天后再潑灑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進行嚴格消毒,水溫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過程中還要對受精卵進行再次消毒。
腸炎病
病因:由點狀產氣單孢桿菌感染引起。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則肛門有黃色粘液流出。剖開魚腹,患病較輕的魚體食道和前腸充血發炎,嚴重者全腸發炎呈淺紅色,血膿充塞腸管。病魚離群獨游,活動遲緩,食慾減退。腸炎病主要危害魚種和成魚。病菌感染可能來源於養殖水域的底層淤泥,魚體攝食的浮遊動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飼料中的魚肉漿也有可能攜帶該病菌。流行高峰多發生在水溫為25~30℃時。
疾病控制技術:池塘要徹底清塘消毒;不投餵霉變腐敗的飼料,活餌套用2~3%食鹽溶液消毒,並定期在飼料中添加1%食鹽或0.1%鮮大蒜汁進行投餵;全池潑灑每立方0.5g二溴海因
車輪蟲病
病因:由車輪蟲寄生引起。病魚焦躁不安,嚴重感染時病魚沿塘邊狂游,呈“跑馬”現象;鏡檢可見大量車輪蟲寄生於魚體的鰓絲和皮膚粘液上。主要危害黃顙魚魚苗、魚種,多發生於春末秋初。
疾病控制技術:全池潑灑每立方0.7g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或用苦楝樹葉30kg/畝煎煮後用湯汁全池潑灑。
病因:由多子小瓜蟲寄生引起。在病魚的體表肉眼可見小白點,嚴重時體表似覆蓋了一層白色薄膜;鏡檢鰓絲和皮膚粘液,可見大量小瓜蟲。多子小瓜蟲的繁殖適溫為15~25℃,流行於春秋季。當過度密養、餌料不足、魚體瘦弱時,魚體易被小瓜蟲感染。
疾病控制技術:用每立方福馬林50~60g浸洗魚體10~15分鐘,同時,發病魚池亦用福馬林消毒;全池潑灑每立方2g亞甲基藍,連續數次,每天1次。
錨頭蚤病
病因:由錨頭蚤寄生引起。發病初期,病魚呈急躁不安、遊動遲緩、魚體消瘦等現象。寄生部位充血發炎,腫脹,出現紅斑。肉眼可見錨頭蚤寄生。4月~6月是流行季節。
疾病控制技術:用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每立方0.3~0.4g,療效顯著。
營養性疾病
病因:飼料中的營養成分過多或過少,飼料成分變性或能量不足,均會引起黃顙魚的營養性疾病。常見症狀有脂肪肝病、維生素缺乏症等。病魚肝臟腫大,肝臟顏色粉白或發黃,膽囊腫大,膽汁發黑,胰臟色淡。病魚零星死亡。
疾病控制技術:改進飼料配方,提高飼料質量,適當增加飼料中維生素和無機鹽的用量。在養殖黃顙魚常見疾病的控制中,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切實做好預防措施:①徹底清塘,嚴格消毒。②苗种放養時,要用食鹽等藥物浸浴消毒。③放養體質健壯、無病害的苗種。④投餵新鮮、優質飼料,堅持“四定”、“四看”投餵方法,不施用未經過發酵的糞肥。⑤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注換水。⑥定期潑灑藥物消毒水體與口服藥物,堅持對活餌、飼料台、食場進行消毒。⑦發現魚病,及時診治。應注意:黃顙魚為無鱗魚,對硫酸銅、高錳酸鉀、敵百蟲等藥物比較敏感,尤其要慎用。
子宮線蟲病
病 症:由一種似子宮線蟲的雌蟲寄生而引起的病。蟲體粗壯,呈血紅色,兩端圓鈍。蟲體寄生在黃顙魚眼腔中,對紅腫、突眼的病魚,先剪開眼周圍的肌肉組織,逐漸向眼窩剖進去,可見蟲體盤曲在眼窩內,有時數條纏繞在一起。病魚往往造成瞎眼。
防治方法:此病因常在水庫等大水面發生,尚無有效控制方法。

防治措施

隨著夏季的來臨,水溫逐漸上升,水中各種病原體也開始滋生,該時段是魚病的高發季節。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黃顙魚較容易感染一些病害,引發大面積死亡,使養殖戶蒙受巨大經濟損失。近段時間來各地黃顙魚養殖中出現了與其他魚類不一樣的病,當地人稱“一點紅”,其暴發速度快,死亡率高,治療難度大。現就其相關情況及防治方法做如下介紹。
症狀與發病原因:病魚主要為3~5厘米規格,發病時頭頂部潰爛,紅腫,穿孔,鰓充血,鰭條基部充血,離群獨游或較長時間頭朝上、尾朝下垂直懸於水中,且來迴轉動。該病是由車輪蟲等寄生蟲寄生引起的細菌性並發病。發病原因多為:
⑴投放密度大,幼魚糞便和排泄物增多,水質較差,魚類長期處於半缺氧狀態,加之活動空間減少,活動力減弱,使得寄生蟲、細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
⑵水質污染,水體pH值偏低,魚感染機率增大。
⑶輕防重治,缺乏防病意識,每月沒有按時檢查,預防魚病,調節水體,改善水質,遇到天氣驟變,魚體攝食後,極易暴發魚病,大量死亡。
⑷飼料蛋白質含量較低,使得飼料係數增加,魚體生長較慢,殘餌、排泄物較多,造成了水體的二次污染,誘發了寄生蟲、細菌等的感染。
預防和治療:用藥宗旨為,調節水體,改善水質,殺滅寄生蟲,外消內服,綜合防治由車輪蟲寄生而引起的“一點紅”。
⑴預防方法①魚苗入池前必須用高錳酸鉀、硫酸銅和高聚碘等藥物交替消毒;②水源必須經沉澱、過濾、消毒、曝氣處理後再流入魚池;③池塘消毒:必須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④降低放養密度,同時定期換水;⑤定期用生石灰調節、改善水質,提高pH值,按時使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生物製劑,防止水質惡化;⑥提高飼料蛋白質含量,減少飼料浪費。建議使用專用黃顙魚飼料;⑦定期用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福馬林、車輪淨等殺滅寄生蟲,同時用殺菌藥物進行水體消毒,防止細菌病毒病等的發生。
⑵治療方法①第一天用生石灰25克/立方米調節水質,提高pH值;②第二天上午用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 0.7克/立方米,下午用高聚碘150毫升/畝·米,全池潑灑二天。第四天徹底換水後用車輪淨(按說明劑量)全池潑灑。③內服藥,5~7天為一療程,用藥為四環素+恩諾沙星+維生素C(用量均按說明劑量)。

主要價值

食療價值

科動物黃顙魚的肉。黃顙魚又稱黃頰魚、黃骨魚黃刺魚、河龍盾鮠。分布於中國長江黃河、珠江和黑龍江等流域。獲得後,除去鰭、內臟,洗淨用。
性味甘平。能益脾胃,利尿消腫。《醫林集要》治水氣浮腫,即以黃顙魚配綠豆、大蒜,用水煮爛,去魚食豆,並取汁調商陸末服。攻補兼施,對脾虛而腫滿甚者尤其適宜。

營養成分

(每100克中含) 可食部52水分(克)71.6 能量(千卡)124 能量(千焦)51.9 蛋白質(克)17.8 脂肪(克)2.7碳水化合物(克)7.1 膳食纖維(克)0膽固醇(毫克)90 灰份(克)0.8維生素A(毫克)0胡蘿蔔素(毫克)0視黃醇(毫克)0硫胺素(微克)0.01核黃素(毫克)0.06尼克酸(毫克)3.7維生素C(毫克)0鈣(毫克)59磷(毫克)166鉀(毫克)202鈉(毫克)250.4鎂(毫克)19鐵(毫克)6.4鋅(毫克)1.48硒(微克)16.09 銅(毫克)0.08(毫克)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