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無鱗魚,顧名思義,就是天生沒有魚鱗的魚。
一般來說,無鱗魚大部分生活在超過500米以上的深海里,主要為
鰻鱺目的魚種。海洋中的無鱗魚包括
海鰻和
海鱔等;淡水中,
黃鱔、
鯰魚、河鱔等屬於無鱗魚。很多人以為海魚中的昌魚和帶魚是無鱗魚,實際上它們都是有鱗魚,只是魚鱗細小,不易被發現而已。
品種
無鱗魚的食用
無鱗魚含有較高的膽固醇,例如鱔魚每100克含膽固醇2156毫克,魷魚含264毫克,烏賊含275毫 克,蟹黃含466毫克。一般來講,得10克食物含膽固醇200毫克以 卜,醫學上稱為高膽固醇食物。由於不少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症等均與血液中的膽固醇升高有關,因此老年人應慎吃、少吃無磷魚,以每日膽固醇 舉不要超過300毫克為宜。
結核病人在服異煙肼時忌吃無鱗魚類和不新鮮的海魚、淡水魚。無鱗魚類有鮪魚、鮐鮁魚、馬條魚、竹莢魚、魷魚、沙丁魚等。異煙肼是一種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而上述魚類組織胺含量很高,因缺少大量有效的單胺氧化酶將其氧化,造成組織胺大量蓄積,而引起頭痛、頭暈、噁心、蕁麻疹樣皮疹、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血壓升高,甚至引起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國內外均有引起死亡的報導。
鱗魚的確屬於發物,生病的人吃了,會加重現有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並且還易引起過敏。雖然說所謂的無鱗魚和有鱗魚,只是魚種不同而已,兩者在營養價值上並沒有很大差別,但是,無鱗魚和有鱗魚相比,更偏溫性、易產熱,因此熱性體質,比如平時容易上火、口乾、長瘡、大便乾燥的人應該少吃,否則會加重這些症狀。
品種介紹
由於無鱗魚的品種太多,我就簡單介紹以下幾種。
鮪魚
鮪魚又叫鮪魚、吞拿魚,在世界所有海洋進行長距離洄游,全世界各大洋都能找到它的蹤跡。由於它必須時常保持快速遊動,才能維持身體的供給,加上只在海域深處活動因此肉質柔嫩鮮美,且不受環境污染,是現代人不可多得的健康美食,已經成為世界上吃魚的時尚。日本對鮪魚的需求量一直很大,僅鮪魚的生魚片一年就需要 30 萬 t;製成罐頭的油浸鮪魚非常可口,俗稱海底雞,深受東南亞一帶人民喜愛;在美軍的食譜中,鮪魚罐頭因其高營養而成為每餐必備的食品。改革開放的今天,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鮪魚為代表的大洋性深海魚類也越來越受到我國人民的青睞,正以最快的速度躍上人們的餐桌。
1、有利於健康、美容、減肥。取自魚背部的鮪魚肉,肉質鮮紅,優質蛋白質含量高而脂質含量低,且含豐富的鐵質和其它營養要素,最能平衡營養,是想要保持健康、美容、減肥人士的最理想的選擇。
2、提供人體所必需的胺基酸。與其它魚類及肉類相比,鮪魚蛋白質含量最高,生物價高達 90,又含有豐富的胺基酸,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蛋白質,能為人體所提供大量的必需胺基酸。特別是對於成長期兒童,肌肉、骨骼、皮膚、毛髮、血液等人體組織的發育都離不開蛋白質。而鮪魚蛋白質有肉類蛋白質所無法比擬的功效,是兒童成長的最佳營養品。
3、激活腦細胞,促進大腦發達。鮪魚含有豐富的 DHA(二十二碳己烯酸),它是人類自身無法產生的一種不飽和脂肪酸,是大腦正常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素之一。經常食用鮪魚,有利於腦細胞的再生、促進大腦發達、改善記憶力、提高學習能力,預防老年痴呆症。
4、防止和治療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EPA(二十碳戌烯酸)是鮪魚所特有的營養物質,能降低 LDL-膽固醇、增加 HDL-膽固醇、降低中性脂肪、降低總的血液粘度、降低血糖濃度,從而防止和治療動脈硬化、高血脂含量、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並與 DHA 一起,以“腦黃金”著稱。
鮐鮁魚
鮐魚(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又名青花魚、鯖魚、鮐鮁魚等,鱸形目、鯖科、鮐屬。身體粗壯,呈紡錘形,體背呈青藍色,有不規則深藍色橫紋或斑紋,尾鰭基部每側有兩個縱隆起嵴。鮐魚為海洋洄游性上層魚類,游泳力強,游速快,並且有集群活動的習性,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鮐魚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的中國、朝鮮、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海域,鮐魚分為兩個地方種群:日本海種群和中國的黃海、東海種群。鮐魚生長速度快、產量高,其肉質堅實,蛋白質含量 21.4%、脂肪含量 7.4%,富含 EPA 和 DHA,為北太平洋西部主要經濟魚類之一,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目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海洋知識了解的增加,鮐魚作為一種集營養價值和觀賞價值為一身的海洋魚類,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1、飼養設施及飼養用水。鮐魚飼養選址在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珊瑚館,飼養設備為一套獨立的生態水族飼養循環系統,具有自動的進排水、增氧、過濾、紫外線消毒殺菌、照明、控溫、投餌和水質監測等系統。飼養水箱容積為270立方米,飼養用水為深海提水,先經過沙濾等物理方法,而後經過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處理,各項指標均達到海水飼養標準。
2、魚种放養。2013年 10月下旬,從大連沿海附近海域購進平均規格為 80克/尾的鮐魚魚種 5000尾,運輸時間 4小時,放置於 270立方米水體的水族箱中進行飼養,飼養密度為 1.5千克/米3。魚種運輸期間,調整水車和水
族箱溫差不超過 2℃,魚種進水族箱之前,用高錳酸鉀溶液洗浴消毒,運輸成活率達到 99%。
3、餌料投餵。鮐魚的飼料採用大菱鮃專用配合飼料和鮁魚塊、小海蝦生鮮飼料,配合飼料主要成分為魚粉、蝦粉、豆粕、小麥粉、維生素及類維生素、磷酸二氫鈣、硫酸鋅、硫酸錳和硫酸鐵及海水養殖天然高活性複合餌
料(主要成分為單胞藻)等。顆粒飼料粒徑為 4.2 毫米。魚種進箱後,前三天試探性少投飼料,等到魚種恢復體力和食慾後正常投喂,每兩日投餵一次,每次投餵飼料 7.5千克,具體投餌量根據魚種的規格和攝食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4、日常管理。飼養期間,每天測定水溫、pH、溶氧、氨態氮、亞硝酸鹽等水質指標,同時觀察和記錄魚種的攝食情況、活動狀況和投餌量。每日換水一次,日換水量為總水量的 1/6~1/5。每次換水時進行吸底,清理殘
餌和糞便。魚病以防為主,定期對魚種、水族箱和飼養用具進行消毒處理,準確記錄魚種飼養過程死亡情況。
魷魚
魷魚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 具有較顯著的品特徵:個體大, 胴體長,肉質嫩而多汁 。魷魚的肉質、 顏色、 風味類似鮑魚,但價格低廉,以至有“窮人的鮑魚” 之稱 。從重量組成看,魷魚胴體肉約占體重的 50 %,頭足部約占 30 %,故魷魚近80 %是可食部分,比一般魚類高出 20 %左右,確是良好的水產品加工原料。從化學組成上分析,魷魚胴體含蛋白質在 17 %~ 21 %,且必需胺基酸組成接近全蛋蛋白,而粗脂肪含量僅有 1 %~ 2 %,是一種營養保健型且風味良好的水產品資源。魷魚和其它魚類相比,是屬於生命周期短的種類,具有繁殖力強和資源恢復迅速等特性,有利於對其進行開發利用。
西方人稱魷魚為魔鬼魚而較少利用,只有西班牙 、 義大利 、 波蘭等少數國家消費較多,尤以西班牙人吃得最多,他們對魷魚的利用是將魷魚切成魷魚圈或魷魚小塊後消費;也有加工成油漬、 滷汁、番茄醬等不同調味料的罐頭類;以及瓶裝魷魚醬油 、 裹奶油魷魚圈等產品;此外,他們將墨囊製成醬油,作為各種食品的調味料。美國最近幾年提倡吃魷魚, 主要是製成沙拉濃湯及裹麵包、 奶油的魷魚圈,或將魷魚加工成類似鮑魚的形態出售 。日本人認為多食魷魚有益健康,所以從魷魚生魚片開始到各式魷魚菜餚、 魷魚製品等都無任何排斥之感,魷魚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水產品,也是世界上魷魚消費量最多的國家。日本的魷魚年產量近 60 萬 t,約占世界產量一半。產品種類繁多,加工技術先進,加工形態也很穩定,值得我國借鑑。以下是日本常見的五類魷魚加工製品。
(1)冷凍 、 冷藏製品:將魷魚胴體鰭、 頭足部去皮調理乾淨後,裹粉或搭配其他輔料,經凍結製成冷凍調理製品;或直接於 4 ~ 10 ℃下冷藏出售,有生吃 、 炒菜、 油炸、 沙拉及作釣餌之用 。
(2)乾製品:即類似我國傳統的魷魚乾, 將全魷之胴體剖開 、 去除內臟,然後自然或冷風乾燥。魷魚乾亦可經烤焙 、 調味後扒絲做成珍味製品, 大多數供佐酒菜餚或零食之用 。
(3)珍味製品:可分為兩種, 一種製品含水分較低,如我國的各種魷魚絲製品;另一種製品含水率較高,製品質地較為柔軟 。
(4)鹽漬製品:是利用魷魚肝臟中的酶將魷魚肉發酵成熟的食品,將胴體細切後拌入 20 %的食鹽和 8 %~ 12 %的肝臟,自然發酵一周,成熟後加入米曲、 料酒、 香辛料以緩和鹽味,增加風味。製品以瓶裝居多,亦有以 PVC 袋封的。
(5)加熱殺菌製品:將魷魚調理後密封,加熱殺菌後於常溫下流通銷售, 以耐熱蒸煮袋包裝,而罐裝製品極少見 。
池塘養殖無鱗魚的疾病防治
由細菌引起的魚病
1、細菌性敗血病
病因:由嗜水氣單胞菌
症狀:該疾病主要危害魚種,成魚也可感染,流行時間3-11月,高發期常為5-9月,尤其是水溫持續在25℃以上時最重。病魚離群獨游,眼球突出,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腹腔內有淡黃色透明或紅色渾濁腹水,肝臟、脾臟、腎臟腫大,腸壁充血,腸腔內積水量多或有氣體。
防治:(1)放魚前,用生石灰清塘以改善池塘環境,清除敵害生物以預防細菌性疾病發生,帶水清塘用量為300-450g/l,或全池潑灑20mg/l。(2)在投放魚種前用1%-3%的食鹽進行魚體消毒5-20分鐘。(3)發生疾病時,用二氧化氯0·2-0·5mg/l或 聚維酮碘(有效碘1%)0·2-0·5mg/l進行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2-3天,同時用氟苯尼考或甲碸黴素,加vc,每kg魚為15-20毫克拌料餵每天一次,連用3-5天。(4)思諾沙星、維生素K3、三 黃散每kg飼料用2g,拌餌投喂,每天1次連續3-天5。
2、細菌性爛鰓病
病因:由魚害粘球菌,也有認為是柱狀屈橈桿菌引起的。
流行及症狀:該病水15℃以上開始發病,在15-30℃範圍內水溫越高越易爆發性流行,致死時間短,一般流行於4-10月;病魚行動緩慢、反應遲鈍、體色發黑、鰓蓋骨的內表皮往往充血、發炎、腐爛、鰓絲腫脹,鰓絲末端潰爛缺損。
治 療:(1)外:用8%溴氯海因0·2-0·3mg/l或用聚維銅碘0·2-0·5mg/l進行全池潑灑,每月一次,連續2天。(2)內服磺胺-甲氧嘧啶,每1kg體重2-4,拌料投餵1次/d,連續3-5天。
3、腸炎病
病原:腸型點狀氣單胞菌。
流行及症狀:水溫在20 ℃以上開始流行,水溫25-30℃為流行高峰,病魚離群獨游,食慾減退,病情嚴重時腹部膨大,肛門常紅腫,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或血膿從肛門流出,腸壁充血發紅,早期腸腔內少有或沒有食物,後期腸黏膜潰爛脫落,與血液混合,充塞於腸管中。
治療:(1)用8%的溴氯海因每0·2-0·3mg/l,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2d。(2)10%聚維銅碘溶液05-1毫升每平方米,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2天。(3)諾氟沙星一次量1kg體重10-30mg,拌料投餵每天2次,連用3-5天。(4)硫酸新黴素可溶性粉,三黃散、維C,每1kg餌料2g,拌料投餵每天1次,連續3天。
由真菌引起的魚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病又稱膚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許多種類寄生而引起的。
流行及症狀:此類黴菌對溫度適應範圍廣,在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黴菌最初寄生時看不出症:狀,當肉眼看 到時,菌絲已侵入魚體向外生長,菌絲似灰白棉絮狀,又稱“白毛病”。病魚焦躁不安,常出現與其它固體摩擦現象,病魚行動遲緩,食慾減退,極度消瘦,最終死亡。
防治:(1)越冬魚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2)避免魚體受傷,魚种放養前用10%的鹽水浸洗3-5分鐘。(3)發生疾病時用亞甲基藍,一次量用2mg/l,全池潑灑,每隔2天潑灑一次,潑灑連用2d。(4)用1%食鹽與0·04%蘇打水混合液浸浴20分鐘,每天1次。
由寄生蟲引起的魚病
1、車輪蟲病
病因:由車輪蟲和小車輪蟲兩屬中的許多種引起。
症狀:對不同年齡的魚均有感染,但危害大的 是魚苗和魚種,並造成大批死亡,病魚不攝食,常寄生於魚的鰓絲和體表,大量密集於嘴部,形成一層白翳 ,魚苗階段常出現“跑馬病”,鏡檢有大量車輪蟲生。
防治:(1)0·7mg/l的硫酸酮和硫酸亞鐵合劑(5:2)進行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2-4天。(2)40%甲醛 溶液全池潑灑,一次量每立方米水體20-30ml。
2、小瓜蟲病
病原:由多子小瓜蟲引起。
流行:流行水溫15-25 ℃,10 ℃以下或26 ℃以上均不發病,主要危害魚苗、魚種,流行季節為初冬和春末。
症狀:寄生鰭和鰓上,感染嚴重時,病魚皮膚、鰭和鰓瓣上布滿白色點狀囊泡,魚體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病魚表現為食慾減退、消瘦、遊動緩慢、呼吸困難而死亡。
防治:(1)亞甲基藍2mg/l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2-3天。(2)青蒿末每1kg魚體用0·3-0·4g,拌料投喂,連用5-7天。(3)40%的甲醛溶液,每1立方米 水體15-25ml,全池潑灑2天一次,連用2-3次。
其他
1、肝膽綜合症
病因:不完全清楚,主要養殖密度過大,水體環境惡化,投餌過量無用藥物,維生素缺乏,餌料腐敗變質以及營養成分的失衡和餌料中含有毒物質等因素引起的。
症狀:病情較輕的,無明顯症狀,僅遊動無力,時而竄游,隨著病情發展,病魚顏色變淡,鰭充血,肝有不同程度的腫大,肝顏色變淡或充血,有時形成黃、白相間的“花肝”,肝臟腫大,膽汁變深或墨綠或褐色,嚴重時拌有爛鰓、腸炎、爛尾等症狀。
治療:(1)病時適當停止或減少餌料投餵量。(2)維生素C、維生素E、膽鹼、葡萄糖醛酸內脂、甘草粉、膽汁粉每1kg餌料4g、4g、7·5g、0·1g、2·5g、0·15g拌料投每天一次,連用7天。(3)肝膽利康散每1kg體重0·1g拌料投餵每天一次,連用5-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