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黃顙魚

光澤黃顙魚

魚類,屬鮎形目, 鱨科。分布於長江水系。吻短、稍尖。須4對,上頜須稍短,末端不達胸鰭基部。背鰭刺較胸鰭刺為長,後緣鋸齒細弱,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帶鋸齒。腹鰭末端能達到臀鰭起點。脂鰭基部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2~25。尾鰭深分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光澤黃顙魚
  • 拉丁學名:Pelteobagg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
  • 別稱:於耳朵,白肚兒(四川),尖嘴黃顙魚,黃甲,油黃姑
  • 二名法:Shining catfishh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鮎形目SILURIFORMES
  • :鱨科Bagridae
  • :黃顙魚屬Pelteobagrus
  • :nitidus
  • 分布區域:長江水系
  • 編號:596
  • 定名人:(Sauvage  et Dabry)
  • 年代:1874
  • ogenus:Pseudobagrus
  • 模式產地:長江
  • 特有:y
生活習性,識別特徵,生活規律,生活鞏固境,國內分布,資料來源,食性,繁殖,

生活習性

一般棲息於湖泊、江河支流的中下層、白天很少活動以及夜間外出尋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長江。

識別特徵

背鰭I-7;胸鰭I-6;腹鰭i-6;臀鰭22-28;第一鰓弓外側鰓耙數8—11。脊椎骨5+38-39+l。鰾具中央縱膈膜,腸短於體長。腹腔膜為淺褐色。標準長為體高的4.0-4.6倍,為頭長的4.3—5.0倍,為尾柄長的7.4-9.0倍,為尾柄高的11.8—12.6倍,為背鰭前距的3倍。頭長為吻長的3 .1-4.l倍,為眼徑的3.6-4.8倍,為眼間距的2.2倍,為上頜須長的1.3—1.6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4-1.6倍。體長形,頭部稍扁平,頭後體漸側扁。頭頂大部裸露。吻短,稍尖。口下位,略呈弧形。上下頜及齶骨均具絨毛狀細齒,唇較肥厚。須4對,均較短。鼻須後伸可超過眼前緣。上頜須可超過眼後緣。眼中等大。鼻孔分離,後鼻孔距眼較距前鼻孔為近。鰓孔寬闊,左右鰓膜聯合,不與峽部相連。背鰭具硬刺,其後緣具細鋸齒。胸鰭具粗壯硬刺,前緣光滑,後緣鋸齒友達。腹鰭末端後伸超過臀鰭起點。臀鰭基顯著長於脂鰭基。尾鰭深叉形,中央最短鰭條小於最長鰭條的1/2。肛門靠近臀鰭起點。生殖突明顯。體裸露無鱗。側線平直。體側有2塊暗色斑紋(在福馬林溶液中易消失)。光澤黃顙魚常見個體長8—14cm,重約50g。分布較廣泛.數量較少,經濟價值不大。
光澤黃顙魚

生活規律

生長在淡水江湖中、下層生活。食水生昆蟲和小蝦。4~5月在近岸淺水區產卵。生殖時,雄魚在水底掘成鍋底形圓穴,上面覆蓋水草,雌魚產卵於穴中,雄魚守候穴旁保護魚卵發育。個體不大,常見體長為80~140毫米。

生活鞏固境

棲息在湖泊、江河支流的中下層, 白天很少活動, 夜間外出尋食

國內分布

閩江, 湘江, 長江等水系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鮎形目

食性

光澤黃顙魚全年攝食,在繁殖期攝食強度下降。食物多樣性指數春季最高, 冬季最低。水生昆蟲幼蟲和甲殼類為其主要食物, 二者在食物中所占重量百分比為90.6%。攝食的水生昆蟲主要為蜉蝣目稚蟲、雙翅目幼蟲和蜻蜓目稚蟲。光澤黃顙魚的食物組成在季節上存在明顯差異。從數量百分比看, 春季和冬季均以雙翅目為主, 夏季以雙翅目和蜻蜓目為主, 秋季以蜉蝣目為主,光澤黃顙魚食物組成的季節差異與食物資源的季節動態緊密相關。

繁殖

光澤黃顙魚一年可達性成熟, 周年中繁殖期長。不僅周年中在江河中容易採集到, 並且在內塘也容易飼養。V期卵巢中有明顯區分, 大小不同的兩組卵母細胞, 因此, 可能為分批產卵的種類。光澤黃顙魚的繁殖力較強, 絕對懷卵數為992~5671 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