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臀鰭
- 外文名:anal fin
- 詞性:名詞
- 作用:穩定作用和平衡作用
臀鰭(anal fin),位於魚體的腹部中線、肛門後方。其形態與功能大體上與背鰭相似,基本功能是維持身體平衡,防止傾斜搖擺,還可以協調游泳。...
由於著生部位不同,有背鰭、臀鰭、尾鰭、胸鰭和腹鰭之分,其中前三種都不成對,稱為“奇鰭”,後兩種與其他脊椎動物的前後肢一般是成對的,稱為“偶鰭”。隨著生活...
臀鰭基部較長,雌魚第1—2根分枝鰭條稍長,外緣凹形;雄魚第1—4根分枝鰭條甚長,其他鰭條亦較長。末端多分離。尾鰭分叉深,上下葉等長,末端尖。...
背鰭、臀鰭後緣及尾鰭近基部處有許多小黑斑,在背鰭和臀鰭上呈長列狀排列,尾鰭上則呈縱列;胸鰭和腹鰭呈黃色。絲鰭鱚棲所生態 編輯 ...
通常以各鰭拉丁文的第一個字母代表鰭的類別名稱,如“D”代表背鰭,“A”代表臀鰭(肛鰭),“V”代表腹鰭,“P”代表胸鰭,“C”代表尾鰭。在有些鰭式中,有時也...
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後,約與背鰭第二根分枝鰭條相對,後伸其末端遠超過肛門而達到臀鰭起點。臀鰭外緣內凹,其起點距腹鰭較距尾鰭基為近。尾鰭深叉形,上、下葉...
黃高鰭刺尾魚(學名:Zebrasoma flavescens)其體卵圓而側扁,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前方軟條較後方延長,呈傘形;尾鰭截平。尾棘在尾柄前部,稍可活動。幼魚及成魚...
魚類,屬鯉形目、鯉科、鱊亞科。分布廣泛,在淺水湖泊內數量較多。體扁而薄,呈卵圓形。口亞下位,略呈馬蹄形。口角須極短。側線完全,側線鱗35~39枚。背鰭和臀鰭...
魚鰭是魚的游泳器官,分為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尾鰭、脂鰭(僅見於脂鯉科魚類、多數鮭魚及鯰魚)等。魚鰭是魚本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助其本身快速遊動,還...
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尖形,腹鰭尖形,第一軟條延長至臀鰭第3條鰭棘。尾鰭深凹形,上下緣延長如絲狀。與所有月蝶魚屬魚種一樣,紅海虎皮王神仙的雄魚和雌魚能通過...
但有些體形長的魚類,背鰭和臀鰭可以協助身體運動,並推動機體急速前進。如帶魚的背鰭、電鰻的臀鰭、海鰻 [1] 的背鰭和臀鰭都能推動機體向前運動。又如特殊體形的...
腹鰭長,背鰭鰭棘具絲狀延長部分。沿腹部及背、臀鰭基部各具成行的棘狀板。有一個類似種日本海魴(Z. japonicus),產於太平洋。體扁平,口大,斜向上,下顎突出。...
背鰭Ⅺ-11;臀鰭Ⅲ-8;胸鰭14—15;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44—46。鰓耙6+8—9。標本體長115—202mm。體長為體高2.3—2.5倍,為頭長3.0—3.5倍。頭長...
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後肢,具有協助背鰭、臀鰭維持魚體平衡和輔助魚體升降拐彎。腹鰭(pelvic fins)相當於垂直尾翼,側滑時起增加飛機航向穩定性的作用。腹鰭還可以抵消一...
背部正中1行較大,背鰭前有8-14塊,背鰭後有1-2塊;體側骨板29-43塊;腹側骨板13-17塊;臀鰭前後各有1-2塊。成熟魚額、頂骨在背中線上彼此不緊接,留下...
口亞下位,呈馬蹄形。口角具須1對。側線完全。背鰭及臀鰭均具硬刺,背鰭起點距吻端距離比距尾鰭基距離大。肛門接近腹鰭,胸鰭末端不達腹鰭,尾鰭深分叉。...
其形態差異為:烏鱧背鰭有軟條47~53,背鰭起點在腹鰭前上方,臀鰭有軟條31~35,側線鱗為62~68,尾鰭無弧形橫斑;而斑鱧的背鰭鰭條為38-44,背鰭起點均在腹鰭基...
背鰭、臀鰭和尾鰭全相連線。側線明顯,呈直線狀。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一帶均產之,尤以東海產量最多。鰨亞目魚類狀似鞋底、長舌,雖說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
背鰭和臀鰭均短小,位於體的後部。無腹鰭。有氣囊。多生活在熱帶海區的近海海域,共有19種,中國產8種,常見的有六斑刺魨(Diodon holocanthus)、眶棘短圓刺魨(...
背鰭前方有1排各自獨立的硬棘,約為31-33枚;臀鰭具棘3枚;尾鰭略尖。體鱗細小,側線不顯著。體背黃褐色,腹部淡黃。頭部從眼上向後有2條淡色線條,沿體背縱伸...
本魚體紡錘形,橫切面近圓形,兩背鰭幾乎相連,在第二背鰭後方有6至7個離鰭,而在臀鰭後方有6個離鰭。尾鰭末緣呈弧形凹入,側線完全,側線後半部呈波浪狀起伏,且...
腹鰭末端達臀鰭。脂鰭基部稍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1~25。為底層魚類。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為多。主食昆蟲幼蟲及小蝦。最大個體2市斤左右。分布於長江...
體高側扁,長五十厘米以上,體呈銀紅色,有淡藍色的斑點,尾鰭後綠黑色,頭大、口小,上下頜牙前部圓錐形,後部臼齒狀,體被櫛鱗,背鰭和臀鰭具硬棘。中國沿海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