鰈(Pleuronectidae;righteye flounders) 拼音:dié, 繁體字:鰈 。也是魚類的一種,硬骨魚綱鰈科魚類的統稱。比目魚的一類。體長橢圓形,卵圓形或菱形,側扁,尾柄短而高。前鰓蓋骨邊緣游離。體側扁,不對稱,兩眼都位於頭的右側,最大體長約3M。口前位,下頜多少突出,前鰓蓋骨邊緣一般游離。有眼側暗褐色,無眼側白色。種類繁多,主產於溫帶及寒帶,中國沿海均產,北方較多。常見有木葉鰈(Pleuronichthys coenutus)、星鰈(Veraspervariegatus)和高眼鰈(Cleisthenes herzensteini)等。為經濟魚類。可供食用,肝可制魚肝油。

鰈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溫帶、亞熱帶的近 海,極少數種類棲於北極地區,有些種類可游入港灣和江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鰈
  • 拼音:dié
  • 繁體字:鰈
  • 所屬類別魚類
  • 體長:橢圓形
  • 形狀:側扁,尾柄短而高
  • 拉丁學名:Pleuronectidae
  • 英文名:righteye flounders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 :鰈亞目(Pleuronectoidei)
  • :鰈科(Pleuronectidae)
基本信息,形態,分布和種類,生物學特性,生產,

基本信息

部首:魚,部外筆畫:9,總筆畫:17 ; 繁體部首:魚,部外筆畫:9,總筆畫:20
五筆86&98:QGAS 倉頡:NMPTD
筆順編號:35251211122151234 四角號碼:2419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CBD
基本字義
--------------------------------------------------------------------------------
● 鰈(鰈)
鰈
diéㄉㄧㄝˊ
魚類的一科,比目魚的一種,體型側扁,生活在淺海中。
詳細字義
--------------------------------------------------------------------------------
鰈 dié,形聲。字從魚,從枼(yè),枼亦聲。“枼”意為“薄片”。“魚”和“枼”聯合起來表示“一種身體形狀像薄片的魚”。本義:身體形狀扁平像薄片的魚。
漢英互譯
--------------------------------------------------------------------------------
◎ 鰈
plaice
English
--------------------------------------------------------------------------------
◎ flatfish; flounder; sole
right-eyed flounder
硬骨魚綱鰈形目(Pleuronectiformes)鰈科 (Pleu-ronectidae) 魚類的統稱。
經濟價值較大的魚類
鰈科(Pleuronectidae)一種有經濟價值的魚為歐洲鰈,學名為Pleuronectes platessa,產歐洲。與鰈科其他種類一樣,兩眼均位於頭右側,眼附近有骨質隆起約4~7塊。最大體長可達約90公分(36吋)。褐色,有紅或橙色斑點,十分醒目。鰈科另一北大西洋種為擬大比目魚(Hi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既產於歐洲(叫做紅比目魚),也產於美洲,體色淡紅或淡褐色,可長達約60公分。

形態

成魚兩眼均位於頭部右側(偶有位於左側的反常個體)。最大體長約3M。口前位,下頜多少突出,前鰓蓋骨邊緣一般游離。口一般前位,中大或小,稍傾斜。上下頜有牙,呈錐狀、門牙狀或絨毛狀。有眼一側被櫛鱗圓鱗,或退化呈骨板狀;體褐色或灰褐色,有的散有斑點或斑紋。無眼一側被圓鱗櫛鱗,或光滑無鱗。

分布和種類

全世界現有 43屬110種
左右。產於中國的約有14屬26種。常見種類有高眼鰈(Cleist-henes
herzensteini)(見圖)、石鰈(Plati-chthуs bicoloratus)、黃蓋鰈(Limanda
gokohamae)等。其他尚有棲息在大西洋北部水域的海鰈
(Pleuronectesplatessa)、馬舌鰈 (Reinhardtius hippoglossoides)等,以及棲
息在太平洋北部水域的狹鱗庸鰈(Hippoglossus stenolepis),箭齒鰈(Atherestes
evermanni)等品種,也是很重要的經濟魚類。身體側扁像薄片,長橢圓形,有細鱗,兩眼都在右側,左側向下臥在沙底,生活在淺海中。

生物學特性

鰈科魚類一般生活於泥沙底質的淺海底層,有些棲於較深水
層。如產於北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的瓦鰈,在深達1628米處也曾有發現。夜間攝食,
白天一般活動不多。冬季遠離沿岸,在較深的海域越冬;待翌年春、夏季又游向沿岸
進行生殖和索餌活動。仔魚初期兩眼在體兩側,營漂浮生活。在發育過程中發生變
態,左側眼漸移往右側,一俟變態完畢,即轉營底棲生活。鰈科魚類主要攝食魚類、
甲殼類、軟體動物、環節動物腔腸動物及其他無脊椎動物;在所攝食的魚類中有
魚類、幼鯡、胡瓜魚、鯷、玉筋魚、鱈等。
鰈一般在 2~8月集群游向近海進行生殖。雄魚4~5齡,雌魚6~7齡成熟。有的
種類性成熟期遲。分布於日本海黃海、渤海的高眼鰈,每年春、夏季臨近時集群
越冬場游向近海,並於4~7月水溫10~18℃時產卵。懷卵量在體長300~350毫米
時為28.9萬粒,在體長350~400毫米時為71.4萬粒。卵呈球形,浮性,卵徑約0.85~
1.08毫米;卵膜薄而透明。無油球。受精卵在水溫11.3~14.8℃時約83~113小時孵
出仔魚,在水溫16.4~19.0℃時約57~66小時孵出;剛孵出的仔魚全長2.47毫米。
庸鰈從10月到翌年3月上旬、 水溫3~9℃時,在近海100~300米深處產卵,懷卵量
為130~350萬粒。卵大(卵徑2.94~3.85毫米),膜薄,無色,無油球,在水溫
6℃時要16天才能孵出。剛孵出的仔魚全長6.5~8.5毫米,長到70毫米左右時完成
變態並漸沉入海底生活。

生產

鰈科魚類黃蓋鰈、馬舌鰈、鯨鰈、箭齒鰈、擬鯨鰈、高眼鰈等屬,
均為較重要的經濟魚類。海鰈是北大西洋重要的底棲經濟魚類之一,中國以高眼
鰈、木葉鰈黃蓋鰈石鰈等為常見的捕撈種類。用地拉網,延繩釣、手釣、刺
網、張網等進行捕撈。主要供鮮銷或加工成醃製品,部分製成罐頭。海鰈、鯨鰈、
小口油鰈等均為海水養殖的試驗對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