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頭頂覆蓋薄皮。須4對,上頜須末端超過胸鰭基部。體無鱗。背鰭刺比胸鰭刺長,後緣具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也有鋸齒。
腹鰭末端達臀鰭。脂鰭基部稍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1~25。
生長環境
為底層魚類。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為多。主食昆蟲幼蟲及小蝦。最大個體2市斤左右。
分布範圍
種苗培育
魚苗培育
仔魚孵出4~5d後開始攝食,此時是下塘的最佳時機。
魚苗的開口餌料以小型枝角類、輪蟲為主,故應確保魚苗在水溞繁殖高峰期下塘。下塘3d後,隨著魚苗的長大,可投餵中型和大型的枝角類和橈足類;12日齡後,可投餵搖蚊幼蟲、水蚯蚓、寡毛類等底棲動物或者絞碎的魚漿;15日齡後可投餵破碎的顆粒飼料,魚苗均能順利轉食,生長良好。
江黃顙魚苗的開口餌料是水溞,下塘7d後從攝食浮遊動物轉到攝食底棲動物(搖蚊幼蟲、水蚯蚓等),此階段正是關係到魚苗成活率高低的關鍵時刻。以往在江黃顙魚魚苗培育中,套用家魚發塘技術,只注重浮遊動物的培養,忽視底棲動物的培養,然後又直接投餵人工精飼料,由於池中底棲動物少,造成稚魚階段適口餌料嚴重缺乏,這是夏花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如今在生產上採取了以青蝦苗代替底棲動物的方法,在發塘池每667平方米設1平方米的網箱,箱內放養抱卵蝦1.0kg(抱卵蝦必須是同一天捕獲的活蝦,網箱內投放水草,每2天投餵一次螺(魚)肉等飼料,並清除殘餌,清洗網箱,以保持箱內外池水通暢)。待蝦苗孵出後,取出網箱和青蝦,讓蝦苗入池,隨即潑灑豆漿,供蝦苗攝食。每畝池潑灑豆漿15~17kg,上午、下午各潑1次。
採用上述育苗方法,一般經過21d左右,魚苗可長到3cm左右,轉入魚種培育階段。
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池可採用普通的養魚池塘,面積667~2667平方米,水深1.2~1.5m,水源清新,注排水方便。放養前10d,按常規方法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施基肥,透明度控制在25~50cm。待池中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等浮遊動物大量繁殖時,即可將體長2~3cm的夏花放養入池。
下塘2d後,可投餵水蚯蚓、魚漿或顆粒人工配合飼料,每天投餵2~4次,投餵量約為魚體總重的6%~8%。江黃顙魚魚種有集群攝食的習性,很容易馴食。日常管理中堅持每日巡塘,注意觀察和記錄天氣、水質、魚的攝食和生長情況,並做好消毒等魚病防治工作。
一般經過20~25d,魚種可長到5~6cm,此時可分池進行成魚飼養。
成魚飼養
池塘條件
靠近水源,水質清新,面積2700~6700平方米,水深1.5~2.0m,池底淤泥不宜過厚。在
魚种放養前15d徹底清塘消毒,每千平方米用150kg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主要殺滅潛在的病原體及其它敵害生物,然後每千平方米施用300~400kg的有機肥,培肥水質後再放養魚種。
魚种放養
1、單養
根據魚種規格確定放養量,一般5~6cm的魚種,按4000~5000尾/1000平方米放養;8~10cm的大規格魚種,按3000~4000尾/1000平方米放養。每千平方米的池塘可套養10cm的鰱鱅魚種100~150尾,以控制水質,提高池塘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魚種下塘前用3%的食鹽水浸洗5~10 min。
2、混養
成蟹塘混養江黃顙魚,池中應栽種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草、喜旱蓮子草(水花生)等植物,水草覆蓋率要達到60%以上。2至3月份放養規格為5~10g的蟹種,其放養量為1000隻/1000平方米,河蟹當年長至150克左右;6至7月份放養規格6cm以上的江黃顙魚種,其放養量為1500尾/1000平方米,當年長成20~50g的大規格魚種。為了消耗水中的浮游生物,淨化水質,每千平方米可套養10cm的鰱鱅魚種100~150尾。
飼料
飼料以動物性飼料為主,分兩類:一類為冰鮮魚蝦等動物性餌料;另一類為顆粒人工配合飼料。王武等介紹的一個飼料配方為:魚粉35%,肉骨粉10%,玉米粉19%,小麥粉19%,甜菜鹼0.5%,魚油2%,粘合劑1%,多維0.5%,混合礦物質0.8%,氯化膽鹼0.2%,微晶纖維素3%,酪蛋白9%。
飼養管理
每口池塘應設2~4個食台,定點投喂,這樣便於集群攝食,也便於檢查吃食情況,確定投餌量。根據氣候、水溫的變化確定投飼率。一般水溫在15~20℃時,投飼率約為2%~2.5%;20~28℃時,投飼率約為3%~6%。生長旺季每天投餵兩次,上午傍晚各一次。投飼量上午占1/3,傍晚占2/3。日常管理要掌握天氣、水質、魚群活動、生長等情況,經常灌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透明度在25~50cm,並定期用生石灰等對池塘和飼料台消毒,預防魚病。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的首要原則是貫徹健康養殖,科學管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清塘一定要徹底,
魚苗、魚種下塘前須用3%的食鹽水進行魚體消毒;做到“四定”投飼;定期換水,在高溫季節應大量加注新水,定期施用生物製劑,池塘底質改良劑,使用增氧機,提高水體溶解氧含量,改善池塘水質條件,注意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和搭配比例等。一旦發生疾病就要及時準確診斷、精確用藥。幾種常見疾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腸炎病
病原 點狀產氣單胞桿菌。
症狀 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鰭部充血,有時體表可見到充血斑點。解剖魚體,可見到腹腔內充滿腹水,腸道充滿黃色膿液。此病可引起嚴重死亡。
防治方法 內服“複方呋喃唑酮”,每100 kg飼料添加100g,5~7d為一個療程;外用“溴氯海因”,每千平方米水深1m用300g,3d後再用一次。
小瓜蟲病
病原 小瓜蟲
病症 肉眼可見病魚體表和鰓上有許多白色點狀胞囊,魚體明顯消瘦,刮取病魚胞囊粘液鏡檢,可見大量小瓜蟲緩緩運動。該病可引起魚種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每千平方米水深1m可用辣椒400g、生薑150g煮成4kg水全池潑灑,連續2~3d,或60~80g/立方米甲醛溶液浸泡魚種10~20 min,隔天再用一次;同時用甲醛溶液15—20g/立方米。全池潑灑,隔天使用,連用2~3d。
水霉病
病原 水黴菌
病症 受感染的魚體和魚卵上可見一層白色棉絮狀的菌絲。可使親魚受傷部位肌肉腐爛,病魚瘦弱而死。魚卵感染後,若不及時處理,菌絲迅速蔓延,也會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親魚下池前用400g/立方米的食鹽和400g/立方米的小蘇打合劑浸洗10min;在魚卵孵化期間,要確保良好的孵化用水,控制適量水體交換,每天用3g/立方米高錳酸鉀消毒魚卵10~15 sec.。
斜管蟲病和車輪蟲病
病原 斜管蟲和車輪蟲
病症 蟲體寄生在魚的體表、鰓、鰭等部位,刺激魚體分泌大量粘液。病魚離群,常沿池邊狂游,最終死亡。
防治方法 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合劑0.7g/立方米全池潑灑。
錨頭鰠病
病原 錨頭鰠
病症 病魚焦躁不安,遊動緩慢,寄生部位充血發炎,腫脹,出現紅斑。肉眼可見錨頭鰠寄生。
防治方法 每立方米水體用馬尾松葉25g搗汁,全池潑灑。
對人體的好處
黃骨魚作為藥用常取其全魚。其肉性味甘、平,有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腫、喉痹腫痛等症。 黃顙魚的養殖 在珠江三角和我市的茶樓、食肆、海鮮酒家,食客可以嘗到一種叫黃顙魚的新品種,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黃顙魚是我國優質的名貴魚類,俗稱黃骨魚、骨魚。它生長在江河、湖泊、水庫或其支流等水域,棲息於底層,以各種底棲的無脊椎動物、小雜魚、蝦等為餌,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較廣,對營養和其它環境因素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條件較好的水域均可以進行養殖(或增殖)。
黃顙魚魚體粗壯,頭略平扁,軀幹、尾側扁,背傾斜,胸、腹寬闊平坦,頭頂皮膚單薄,表皮比較粗糙,吻純圓,眼中等,口裂大,齒細小呈絨毛狀,唇薄而簡單,上枕裸露,有一根向後延伸的骨刺,須4對,鰓蓋8條至10條,尾鰭深分叉,其特徵魚一般魚類有較大的差異。
黃顙魚是一種廣為分布的魚類,廣東省珠江水系和其它河流、湖泊都可以發現它的蹤影。在廣東,屬於黃顙魚的魚類共有三種,分別是黃顙魚、中間黃顙魚和互氏黃顙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