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人口狀況,民族構成,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四季氣候,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經濟,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設施,醫療衛生,交通運輸,
建制沿革
元末明初之間(1363年左右)蓬江區境內已形成圩集。江門墟原在蓬萊山西山坡上,舊稱“墟頂”。至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已初具規模。清康熙元年、三年(1662年、1664年),清政府頒布兩次“遷界令”,強迫沿海居民內遷50華里,江門劃為界外,江門居民被迫徙遷。清康熙八年(1669年),“遷界令”廢除,江門居民回歸復業。鴉片戰爭以後,根據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將江門闢為對外通商口岸。
1925年8月6日,當時的廣東省政府決定將江門埠定為廣東省直轄市,當年11月26日,江門市政廳(即後來的市政府)正式成立。1931年撤消江門市建制,改為鎮復歸
新會縣轄。先後編為新會縣第二區、第十二區。1933年改為鎮。設保甲制,有29個保,345個甲。
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25日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在江門成立,會址設在江門,代行江會區一切行政職權,後因地點不適中,新會四鄉難以照顧,於1950年5月,將原江會軍管會遷至新會會城,江門便成立“江門辦事處”,代行江門區內行政職權,當時只按區級鎮建制,各部門設股,江門自解放日起屬
粵中專區領導。
1950年前,江門未設郊區行政建制。
1951年1月12日原屬新會縣管轄的江門鎮為省轄市,同時新會縣劃出水南、紫萊、白沙、石沖(白石、耙沖、北街市)等四鄉與北街村歸江門市。1952年底新會縣滘頭鄉劃歸江門市郊區。1953年3月,市郊區(蓬江區)轄紫萊、水南、白沙、石沖、滘頭、滘北6個鄉,有20個行政村。1956年2月7日佛山地區成立,江門市劃為佛山專區領導,直至1958年11月。從1958年11月起江門市轉屬肇慶專區領導,不久計畫將肇慶專區遷到江門,所以曾一度叫江門專區,但後來決定不遷,又復稱肇慶專區。
1959年初江門市設江門專區,同年11月新會縣所轄新民、丹灶、篁莊、篁邊等劃歸江門市,擴大江門市郊區。1961年底江門市屬肇慶專區,1963年6月江門市又屬佛山專區。
1974年7月1日經上級同意江門市重為省屬市,受省和佛山地區雙重領導。
1977年江門市區域再次擴大,新會縣原轄外海、潮連併入江門市郊區(蓬江區)。
1984年江門市區分設城區與郊區兩個縣級區,郊區管轄外海、環市、潮連三個區公所。
1994年8月10日,城區更名為
江海區,郊區更名為蓬江區。
1953年設郊區街道,1958年改郊區公社,1977年擴大郊區。1984年正式設立縣級建制區,原名江門市郊區。1994年3月調整管轄區域,8月更名為蓬江區【1994年8月10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1994]119號)江門市城區更名為江海區,郊區更名為蓬江區】。
解放前郊區各鄉原屬新會縣第二區管轄,區府設在禮樂,行保甲制。1950年8月以後,郊區各鄉相繼成立“臨時鄉務委員會”代替舊鄉政權。1951年1月12日新會縣劃出江門鎮成立江門市。同時劃出水南、石沖、紫萊、白沙4個鄉(共12個自然村、4個行政村)歸江門市管轄。
1951年6月郊區開始土改,至1952年7月夏收前全部完成。土改後各鄉成立鄉人民政府,下按自然村建立聯組,並成立“江門市郊區辦事處”領導白沙、紫萊、水南、石沖、滘北、滘頭六個鄉共23條村,農業人口約11200多人。1952年新會縣劃出滘頭鄉和麻北鄉的北街村共8個行政村,歸江門市管轄。江門將滘頭的林村與北街村合併成立滘北鄉。石沖鄉劃出北街圩歸市區。
1953年郊區開始搞農業互助合作組。1954年下半年開始將互助組合併擴大為農業互助合作社(每條鄉當時有幾個或十多個合作社)。1955年下半年在原互助合作社再發展擴大成為一鄉一社,即有白沙、紫萊、水南、石沖、滘頭、滘北6個高級合作社,下分大隊、小隊。1956年下半年新會縣劃出石山里、沂水裡、石子潭、鳳溪里歸江門市紫萊鄉管轄。
行政區劃
1994年8月,蓬江區管轄環市、潮連2個鎮和北街、倉後、堤東、沙仔尾4個街道辦事處。
2002年6月22日,撤銷新會市設立新會區,將原
新會市的棠下、荷塘、杜阮三鎮劃歸蓬江區管轄。
2006年8月18日,將環市街道辦事處白沙社區居委會的行政區域併入了沙仔尾街道辦事處,沙仔尾街道辦事處就轄原沙仔尾街道辦事處和原環市街道辦事處白沙社區居委會範圍,共轄羊橋、西園等19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為8.175平方公里,總人口9.2萬。由於管轄區域的調整,沙仔尾街道辦事處於6月份向市政府提出擬將沙仔尾街道辦事處更名為白沙街道辦事處的請示。
人口民族
人口狀況
2010年,蓬江區家庭戶144906戶,戶籍總人口469509人。其中:男性人口234990人;女性人口234519人。出生人口4487人,人口出生率9.59‰,出生人口男女嬰兒性別比為118.13︰100。人口死亡率5.35‰,人口自然增長率4.24‰。
2011年末,蓬江區公安戶籍總人口47.35萬人,人口出生率9.43‰,人口死亡率5.57‰,人口自然增長率3.86‰,人口密度1499人/平方公里。
民族構成
根據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轄區漢族人口8.96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99.86%;少數民族有壯族30人,回族和黎族各1人。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區內漢族人口10.73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99.8%;少數民族有8個,共214人,按其人數多少順序如下:壯族156人,苗族28人,土家族15人,瑤族7人,侗族3人,布依族2人,滿族2人,回族1人。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蓬江區居民分屬30個民族,其中漢族人數34.27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98.67%;少數民族有29個,共4607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33%,其中壯族2334人,土家族625人,瑤族441人,苗族418人,蒙古族136人,回族87人,侗族人79人,土族77人,布依族71人,滿族60人,彝族57人,朝鮮族40人,藏族38人,維吾爾族33人,黎族25人,仫佬族21人,畲族19人,仡佬族11人,白族8人,鄂溫克族6人,毛南族4人,佤族4人,撒拉族3人,哈尼族2人,水族2人,達斡爾族2人,羌族2人,景頗族1人,拉祜族1人。另外,外國人加入中國籍8人,其他未識別民族5人。
2004年,蓬江區仍然有30個民族居住。漢族人口有43.57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98.67%;少數民族有29個,共3565人,占全區總人口的0.81%。按數量多少依次是:壯族1292人,土家族625人,瑤族441人,苗族418人,蒙古族136人,回族87人,侗族79人,土族77人,布依族71人,滿族60人,彝族57人,朝鮮族40人,藏族38人,維吾爾族33人,黎族25人,仫佬族21人,畲族19人,仡佬族11人,白族8人,鄂溫克族6人,佤族4人,毛南族4人,撒拉族3人,水族2人,達斡爾族2人,羌族2人,哈尼族2人,景頗族1人,拉祜族1人。另外,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0人,其他未識別民族6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1984年,江門市郊區處於北緯22°31′~22°39′,東經113°01′~113°11′,區境位於江門市郊。西、南、北三面與新會縣接壤,東面與
中山市古鎮、東北與新會縣
荷塘鎮隔江眺望。土地面積108平方公里。1994年2月,郊區行政區劃調整,位於江門市區的江門河北岸,處於北緯21°~22°48'、東經111°37'~113°15'。南與江海區隔河相望,東、西、北與新會市接壤。土地面積72.36平方公里,東西相距28公里,南北相距27公里。1994年8月郊區更名為蓬江區,土地面積不變。
2002年6月,新會的荷塘、棠下、杜阮3鎮劃入蓬江區轄後,地理位置擴展至北緯22°05′~22°48′,東經112°47′~113°15′。土地面積增至324平方公里。轄區東南隔西江江門段分別與
佛山市的南海、順德兩區和中山市古鎮相望;南與江海區隔河為鄰,陸地與
新會區接壤;西北與
鶴山市的沙坪、
雅瑤鎮接壤。
地質地貌
地質
蓬江區內出露的地層為第四系海陸交匯的近代灰黑、灰黃色淤泥,分布於棠下鎮、天沙河兩岸、北街、堤東、倉後、沙仔尾街道等低洼平坦地帶;白堊系下統,分布於棠下和杜阮兩鎮;寒武系八村群中、下亞群地層,分布於荷塘、杜阮、環市鎮和
潮連街道。
蓬江區的基底以寒武系八村群砂岩類岩石的
沉積岩為主,燕山期花崗岩等侵入岩為次。侵入岩有燕山期第三期黑雲母花崗岩,分布於棠下和杜阮兩鎮的山丘地帶;燕山期第二期花崗閃長岩,分布於荷鎮鎮的山丘地帶。
蓬江區內的大地構造位置為華南褶皺系粵中拗陷,構造不大發育,表現有江門斷裂:斷裂絕大部分被第四紀地層所覆蓋,長度大於31公里,北東走向,傾向南東,傾角30°。該斷裂控制中、新生代地層的沉積,為中、新生代地層與寒武紀牛角河組及松園單元的界線。斷裂帶內岩石強烈矽化、破碎,見斷層泥,糜棱岩化發育,帶中先期石英脈被後期構造影響而成透鏡體狀,鏡下可見矽化碎裂岩中的石英有三種:一種為脈狀產出,屬晚期的矽化產物;第二種為磨碎的微細石英,為強烈剪下碎裂產物;第三種石英顆粒被拉長成眼球狀,波狀消光,為石英糜棱岩。長石則是碎裂明顯,蝕變強烈,此外還有絹雲母、黃鐵礦、綠泥石等退變質及熱液蝕變產物。據岩組圖解,該斷裂早期為正斷層活動,晚期轉為右旋平移。在遙感圖上有豐富的線狀信息。西江斷裂:為區域性大斷裂,沿西江延伸,轄區內全長約23公里,北西走向,區內全被第四紀地層覆蓋。為一正斷層,成生期為喜山期。
地貌
蓬江區為半圍田、半丘陵地帶,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由西北向東南呈波浪起狀,逐漸傾斜。西北部多為丘陵和山地。山地海拔標高小於500米或切割深度小於200米,山嶽多分布於西江流域,山頂渾圓“V”字形谷不發育,多為“U”字形谷。最高峰為位於杜阮鎮的叱石山,海拔457.4米。東南多平原和河流階地。區內以一級階地為主,廣泛分布於各河谷中,由近代沖積物組成。下部為基岩接觸的礫石或砂層,向上顆粒變細,一般厚數米,最厚達20米。分布寬0.2公里~6公里,形成寬闊的沖積平原,多為上疊或內疊階地,高出正常水面1米~3米。在寬闊的階地上,河曲發育。在
西江江門段,有荷塘、潮連和古猿洲3個江中島。
四季氣候
蓬江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短夏長,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在360天以上,全年無雪。1984~2004年平均氣溫21.8℃。
春季,2月下旬至4月下旬。冷空氣活動減弱,南方暖濕氣流加強北推,氣溫明顯回升。降水增多,有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初春時節弱冷空氣仍活躍,會出現低溫陰雨或倒春寒。
夏季,5月至10月下旬。盛行
西南季風,是全年雨量、熱量、日照最充足的季節。強對流和雷電等較頻繁,也是颱風多發時段。盛夏期間,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炎熱。受颱風影響,往往為轄區帶來大量雨水。端午節前後,受西江上游影響,區內會出現洪水或造成洪澇,俗稱“
龍舟水”。最高氣溫38.3℃,出現在2004年7月1日。最低氣溫11.3℃,出現1988年10月30日。
秋季,10月末至次年1月中旬。受北方冷空氣南下影響,溫度逐漸下降,降雨減少,晴朗乾燥天氣多,日夜溫差較大。初秋強冷空氣會帶來寒露風天氣,危害晚稻抽穗揚花。偶有霜凍。極端最高氣溫30.5℃,出現於2002年12月7日。極端低溫1.8℃,出現在1991年12月29日。
冬季,1月下旬至2月中旬。盛行
東北季風,大寒前後為全年最冷時段,偶有霜凍。受南下冷空氣和潮濕氣流影響,常出現低溫陰雨天氣,影響早稻育種插秧。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蓬江區內植物資源有
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大類,108科、413種。主要品種有南洋衫、銀杏、竹柏、陰香、紫薇、烏梅、垂盤草、寶巾等。
20世紀80年代,蓬江區境內野生動物主要有
斑鳩、
白頭翁、釣魚郎、
貓頭鷹、麻雀、黃靈等。江河常見鯽、鯉、鱅、鱒、鯰、生魚(學名:
斑鱧)、
塘虱(學名:
鬍子鯰)、泥鰍、鱉、龜等,尤以江門河產的
鯉魚著名。90年代後,由於環境污染和人為捕殺,野生、水生動物日漸減少。
礦產資源
蓬江區內有較豐富的石礦和
石英砂,石礦多產於西部,石英砂儲藏於北東側的西江河床,含泥量較高。
經濟
綜合
蓬江區不斷加大引導產業集聚力度,促進產業集聚,已形成機車、汽車及零配件產業、五金衛浴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化工製品產業、紡織服裝產業五大支柱產業。
機車、汽車及零配件產業:蓬江區是中國最大的縣級機車生產基地,是廣東省機車生產專業區,有8家整車生產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100 多家,形成了研發、檢測、生產、銷售、出口的完整產業鏈條和齊全的配套體系,具備年產400萬輛機車的生產能力。汽車輪轂、汽車音響、車載電子產品等汽車配件行業發展勢頭強勁。
五金衛浴產業:蓬江區是“中國五金衛浴產業基地”,有美標、樂家、金凱登等五金衛浴生產企業近500家,年產值150億元,擁有完整的產品開發設計、生產、配套加工、銷售產業鏈條。
電子信息產業:年產值超過90億元,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製造企業及信息服務企業94家,涵蓋電氣機械器材、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軟體、信息服務等領域。
化工製品產業:該產業年產值超過125億元,湧現了一批產銷量以及技術含量在同行業領先的企業,如嘉寶莉、江門制漆廠、瑞期化工等,嘉寶莉的綜合效益位居國內品牌第一。
紡織服裝產業:蓬江區紡織服裝業基礎好,有著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覆蓋了紡織、漂染、成衣加工、輔料生產、市場行銷等領域,年產服裝6500萬件(套),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初步核算,2011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30.85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48.34億元,同比增長13.5%;第三產業增加值173.04億元,同比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為2.2:57.64:40.16。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21.2%,住宿和餐飲業增長6.2%,金融業下降0.9%,房地產業下降1.9%,其他服務業增長15.1%。人均GDP 59749元,增長9.3%。
2011年蓬江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增長4.8%,其中食品類價格上增長8.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增長4.4%。
2011年末蓬江區私營企業8762戶,註冊資金106.13億元,分別增長4.05%和12.53%;個體工商戶3.81萬戶,註冊資金8.07億元,分別增長8.92%和16.63%。
2011年蓬江區城鎮新增就業9452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739人。2011年末城鎮實有登記失業人員623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7 %,比2010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江門近郊素稱魚米之鄉,以生產稻穀、甘蔗、
塘魚、
蠶絲著稱。經過土地改革後,發展養豬業,開發荒地造林。
1984年,全區有耕地面積6.62萬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11萬畝、花生種植面積5000畝、蔬菜種植面積5000畝、甘蔗種植面積6300畝、水果種植面積4670畝、水產養殖面積1.41萬畝。主要農產品有稻穀、蔬菜、塘魚、水果、甘蔗、花生、豬、牛、雞、鴨、鵝等。特產有石沖粉葛、滘頭果蔗、白沙大白菜、麻園荔枝、篁邊韭黃等。1985年,以發展蔬菜、塘魚、畜牧、水果為主,減少水稻、花生種植面積共5369畝,增加魚塘面積2065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304畝。1986年,先後建立水果、水產、禽畜和林業生產示範基地(場)6個,推動全區高產、高質、高效的“三高”農業發展。1987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21.8%。1993年末,水稻播種面積4222畝,甘蔗以果蔗為主也僅有564畝,蔬菜種植面積3.74萬畝,魚塘面積1.72萬畝。全區農業總產值1.48億元,比1985年增長212.83%。
1994年,全區耕地面積為5703畝,水稻、經濟作物與禽畜、水產的種養比例為11∶89。農業總產值7988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31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6.45%。為用好有限的土地資源,在間種、套種的基礎上,創出“塘中養魚、塘頭養豬、塘基種菜”的立體種植農業新格局。潮連鎮連片200畝廠房式白鴿養殖基地、豸岡村室內控溫菇類繁育場、環市鎮群星村養豬專業戶的良種母豬繁育場、雙龍村盆景花卉苗木場,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亮點。2004年,江新聯圍江門河段和荷塘圍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潮連圍達30年一遇防洪標準;全區82座小型水閘均進行過維修加固。
2011年,蓬江區農業總產值17.56億元,增長0.9%。其中種植業產值21148.30萬元,增長3.4%;林業產值1742.15萬元,增長138.1%;牧業產值106892.79 萬元,增長0.4%;漁業產值44494.61萬元,下降1.8%。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6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043畝,蔬菜種植面積39416畝。全年糧食產量4600噸,下降17.12%;油料產量429噸,增長0.02%;蔬菜產量65814噸,增長0.05%;水果產量1166噸,下降15.63%;水產品產量19653噸,增長0.02%;肉類產量43488噸,上升0.01%,其中豬肉產量34599噸,下降0.01%。
第二產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蓬江區內重工業不夠發達。1958年,由廣東省投資、波蘭專家設計的江門甘蔗化工廠建成投產,成為江門市最大的地方國營企業。周恩來總理到該廠視察並書寫廠名。1977年江門升格為地級市前,轄區駐地市直的工業發展迅猛,市電機廠、柴油機廠、化機廠(後改名機械廠)、氮肥廠成為省屬工業企業,其產品暢銷全國。市屬汽油機廠、農藥廠、浮琺玻璃廠、化工廠,以及腳踏車廠、金鈴洗衣機廠、橡膠廠、衡器廠等成為計畫經濟時期的生力軍。1978年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個體、私營經濟的衝擊,國有、集體企業逐漸難以為繼。
1983年末,市郊環市、外海、潮連3個區(區公所)、鄉(村)辦的工交企業共272家,從業人員6948人。1985年,區內工業企業衝破“三就地”、“四服務”束縛,利用城市的工業輻射,開展外引內聯,實行區、鄉(鎮)、村、合作(聯營)、合資、個體私營齊發展,全民辦工業。1987年,區轄工業企業451家,從業人員1.5萬人。1988年,區屬工業企業429家,固定資產9400萬元;工業總產值2.83億元。1984~1988年,累計投資總額2900萬元,共興辦區直企業13家。在區轄企業中,年產值超過百萬元的44家,超300萬元的21家,超500萬元的8家,超1000萬元的6家。1988年,出口總值583萬美元。1989年後,逐步向區、鎮、公司辦企業的多層次工業發展格局轉變。1991年,區轄工業企業有408家,其中年產值1000萬元至3500萬元的企業有17家,形成以加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1992年後,開展提高產品質量效益年活動,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
至1993年末,形成以電子電器、五金機械、紡織工藝、金屬家具、建築裝飾材料、皮革及其製品、化工染料、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1994年,有區直工業企業、鄉鎮工業企業和街道工業企業數百家。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轄區駐地的省、市屬國有企業及集體企業進行改制,或改為私人承包、或改為股份制、或重組合併成立集團公司,其中甘化廠改制後,於1994年成功上市,成為江門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其後,該公司與9家化工企業合併,組成江門甘化集團有限公司。1995年,轄區有600多家工業企業,其中區轄工業企業有455家。區轄工業企業中,鎮及鎮以上企業174家,其中年產值超5000萬元的有9家,超億元的企業有4家,超10億元的企業1家。是年,區轄工業總產值40.41億元,主要產品有機車、照相機、手錶、聚酯切片、機製紙及紙板、家具、塑膠製品、油漆等。隨著企業轉換機制,區轄的國有、集體工業企業在企業體制改革中逐漸減少,私人和“三資”企業逐年增多。1996年,區轄的工業企業共有604家,從業人員2.59萬人,其中法人單位489家,從業人員2.58萬人。在總數中,採掘業有12家,從業人員214人,其中區屬街道企業1家;製造業476家,從業人員2.57萬人,其中區屬企業73家,街道、鎮企業238家;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產和供應1家。製造業占法人企業總數的97.34%。1997年始,在金融、財政持續緊縮的環境下,區採取“扶強扶優扶大”的策略,扶持龍頭企業,帶動全區工業的發展。同時,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快工業增長速度。1997~2000年,區轄工業企業實施技改項目28項,其中新上項目12項,共投資1.82億元;工業總產值以年均11.6%的速度增長,工業銷售總產值以年均18.4%的速度增長。2000年末,區轄工業企業共1416家,其中重工業272家、輕工業1144家。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有149家,其中輕工業有91家、重工業有58家。全區工業總產值64.71億元,其中輕工業產值52.43億元、重工業產值12.28億元;工業產品銷售值61.88億元,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510萬元。全區列入跟蹤考核的39家虧損工業企業中有28家實現扭虧,虧損面比上年下降71.79%,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404萬元。
從2001~2004年的4年間,全區千萬元重大工業項目投入建設有220多個,投入資金超過50億元;工業園區6個,投資1.32億元。同時,區政府發展鎮級特色工業,初步形成環市汽車配件、棠下機車配件、荷塘玻璃及深加工、杜阮五金衛浴、潮連鑽石珠寶等“一鎮一業”的產業布局。2004年末,區轄工業企業2680家,其中輕工業企業1737家、重工業企業943家。工業總產值230.09億元。在區轄工業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433家,其中大型企業2家、中型企業21家、小型企業410家。工業產值196.38億元,占區轄工業總產值的85.35%。機車、五金機械、紡織服裝、電子信息、化工製藥等5大優勢產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32.48億元,占區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的67.46%。工業的快速增長來自龍頭骨幹企業的拉動,大長江、現代貨櫃、嘉寶莉、吉事多4家企業年產值均超3億元。是年增幅均超過40%。
2011年,蓬江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57.84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輕工業增加值156.09億元,增長11.7%;重工業增加值101.75億元,增長15.7%。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7.4%,集體企業增長0.1%,股份合作企業下降28.9%,股份制企業增長22.1%,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6.8%,民營企業增長21%。分行業看,食品製造業增長11.5%,紡織業增長20.2%,服裝鞋帽製造業增長17.8%,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增長17%,家具製造業增長8.3%,造紙及紙製品業增長7.9%,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製增長20.7%,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7.9%,塑膠製品業增長10.4%,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6.7%,金屬製品業增長20.9%,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20.1%,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7.0%,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增長20.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0.6%,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增長3.6%。
2011年1-11月,蓬江區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2.64%。資產貢獻率12.63%,資產負債率55.05%,成本費用利潤率2.13%,全員勞動生產率113214元/人,產品銷售率99.81%。產品銷售收入894.75億元,增長24.35%;利潤總額18.13億元,下降35.18%。虧損企業35家;虧損企業虧損總額1.36億元,增長64.01%。
第三產業
1984年,蓬江區先後成立郊區信託服務公司、郊區五金交電化工公司、郊區水產供銷公司、郊區百貨公司、郊區紡織品公司和郊區商業總公司共6家區直屬企業。郊區供銷聯合社自1985年1月成立後,根據“服務城市、富裕農村”的宗旨,面向農村、城鄉,在農村商業領域充當主渠道的角色,促進郊區商業經濟的發展。1985年末,區轄商業、飲食服務企業1044家(戶),從業人員4330人,實現社會商品零售額5215萬元。為搞活商貿經濟,商業部門拓展進貨渠道,改變經營方式,增加花色品種,經營商品增至30類4000多個品種。從1986~1988年的3年間,全區的商業機構和從業人員分別以年均40.5%和43%的速度增長。1988年末,全區共有商業飲食服務業經營單位2879個、從業人員1.27萬人;商業飲食業總產值5713.62萬元,占當年全區社會總產值的25.85%;全區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4億元。之後,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年均5%的速度增長。其間,出現“皮包公司”、“空殼公司”,轉手經營,投機鑽營,謀取利益,後被市場逐漸淘汰。
1993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74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6.87億元。1994年,轄區內商業分為商業貿易、旅遊、餐飲、服務、娛樂服務、保健、中介服務、家政服務等行業。市駐轄區的大型國企有東湖百貨、常安百貨、嘉聯商場、銀晶大酒店、江門大廈、僑都大酒店等以及常安路商業中心、東湖商業中心區及建設路、勝利路、躍進路等商業街,長堤燈光夜市等。貿易市場21個,其中區轄農貿市場14個,專業市場5個,批發市場1個。1995年末,區轄批發零售貿易法人機構有160個,經營網點5259個,從業人員1.57萬人;餐飲業法人機構5個,經營網點698個,從業人員3361人。全區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22億元,商品購進額39.18億元,商品銷售額41.31億元,年末庫存額8.2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5億元。其間,私營、個體興起開辦商場、酒樓、便利店、飲食店、商貿公司熱潮。區政府對個體私營企業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在方法上給予指導,在法律上給予保護,使私營個體經濟健康發展。從1996~2000年,耕地隨城市化日漸減少,農村富餘人員走向經商。環市、潮連2鎮農民興辦的商貿企業600多家,政府部門辦的集團公司等企業160多家,從事日用百貨、紡織服裝、糧油食品、農副產品、生產資料、日用電器、化肥農藥、水泥建材、機車及零配件等30多個商品的經銷。
2000年,轄區內有私營個體工商戶1.36萬家(戶),從業人員3.75萬人,註冊資金9.2億元,產值5.09億元,營業收入14.03億元,其中:私營工商企業有1561家,從業人員1.6萬人,註冊資金7.85億元,產值4.15億元,營業收入7.32億元;個體工商企業有1.2萬戶,從業人員2.15萬人,註冊資金1.35億元,產值9360萬元,營業收入6.7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7億元。全區商品購進總額9.87億元,商品銷售總額35.68億元,年末庫存額2286萬元。全區有各類貿易市場25個,其中專業市場3個;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1.46億元,占市區總數的47.32%。2002年,棠下、荷塘、杜阮3鎮劃入,區轄商業和飲食服務業有新的發展。至2004年,全區形成常安、東湖、北新區和江會路4個商業圈,10多條商業特色街,建有農副產品市場、工業產品市場和超級市場84個。至年末,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1.79億元,商品購進總額38.74億元,商品銷售總額78.73億元。轄區內限額以上商貿及住宿飲食服務單位共93個,產業活動單位289個,從業人員8188人,商品銷售總額77.91億元,營業總額2.98億元。
2011年,蓬江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7.72億元,比上年增長18.0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34.61億元,增長19.0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3.11億元,增長8.54%。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126.56億元,增長16.77%;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21.16億元,增長26.3%。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增長52.64%,日用品類下降12.12%,化妝品類下降15.56%,石油及製品類增長33.78%,金銀珠寶類增長28.3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7.12%,家具類下降33.51%,中西藥品類增長7.98%,汽車類增長25.47%。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1994~2004年,蓬江區科技事業發展迅速,三大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高新技術及新產品得到廣泛套用。區科研項目涉及的領域有新材料、節能與環保、機電一體化、生物技術、電子信息等,這些項目成為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區屬科研項目被納入國家級“火炬計畫”的有9項,省級的10項;被納入國家、省級“星火計畫”的4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的10項,獲市級獎勵的34項;通過市級以上科研成果鑑定的30項;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16家;省認定的民營科技企業16家,全區申請專利1621件,授權886件。2004年,全區有科技機構30個,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48.4億元,高新技術產品工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增加值的31.6%。蓬江區成為省區域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區,
杜阮鎮被定為“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
2011年,蓬江區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3320萬元,比2010年增長16%。全區全年新增科學研究開發機構7家,高新技術企業21家,民營科技企業20家。省級農業攻關項目5項,科技攻關計畫項目32項。專利申請量1900件;其中發明專利245件。專利授權量1079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58件。
教育事業
1994年,市郊區更名蓬江區後,轄區是江門的教育中心,區內有各級各類學校110多所,其中有
五邑大學及兩所成人高等學校,有普通中學12所、中等專業學校5所、國小37所、幼稚園51所。區內學校實行市、區、鎮三級管理,其中區及鎮轄的各類學校38所,在校學生9984人,教職工601人,其中專任教師471人。在總數中,普通中學2所,在校學生1386人,專任教師97人;國小17所,在校學生5868人,教職工302人,其中專任教師250人。國小入學率100%,國小升國中升學率達100%。1995年,白沙國小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1996年,區被評為“廣東省特殊教育工作先進縣”。
2000年12月,市直的12所國小劃歸區管理。2002年9月,棠下、荷塘、杜阮3鎮劃入蓬江區後,區屬學校數增至國小59所、中學17所、職業高中2所。2004年,區屬中國小校74所,在校學生5.43萬人,其中普通中學學生1.28萬人,職業中學學生2253人,小學生3.92萬人。學生入學率:國小、國中均為100%,高中95%;輟學率:國小為0,國中0.18%,高中1.2%。教師學歷達標率:國小為99.94%、國小教師大專率73.45%;國中96.34%、國中教師本科率31.02%;高中為92.93%,職業高中為81.82%。在區屬74所學校中,有省一級學校6所,市一級學校13所,區一級學校15所,國家重點職業高中1所,省重點職業高中1所,省示範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區屬幼稚園94所,在園幼兒1.18萬人,其中省一級幼稚園1所,市一級幼稚園1所。
2011年,蓬江區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生478人,在校學生1133人,畢業生1881人。普通高中招生1337人,在校學生3762人,畢業生1314人。國中招生6499人,在校學生19260人,畢業生6211人。國小招生8583人,在校學生48958人,畢業生8037人。幼稚園入園兒童5736人,在園幼兒17585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升學率100%,國中適齡少年入學率100%,國中升學率100%,普通高中升學率82.01%。
文化事業
20世紀80年代,隨著對外開放,蓬江區內的桌球室、影像廳(院)、舞廳、卡拉OK室、夜總會等應運而生,民眾業餘文化生活不再局限於戲院、電影院等,打桌球、看錄像、跳迪斯科、交誼舞、唱卡拉OK等文化活動深受青年人的青睞,市民業餘生活變得豐富多彩。1986年,環市白沙鄉興建綜合性農民文化娛樂中心“頤趣園”,面積達600平方米,內設圖書室、錄像室、舞廳、文娛室對村民開放。翌年5月,外海鎮投資70萬元,新建外海影劇院,占地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同時還新建了麻三影劇院,建築面積1156平方米。
1990年11月,投資550萬元的外海文化中心建成交付使用,建築面積6495平方米,配置1212個座位,還設有440平方米的卡拉OK舞廳。1993年12月,潮連鎮建成建築面積520平方米、可容500人的會堂用於文藝演出。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潮連富岡圖書館,由當時的潮連公社富崗生產大隊創辦,一直對村民開放。1994年,轄區內文化娛樂設施有市民眾藝術館、五邑圖書館、市工人文化宮、東湖電影院、工人電影院、解放電影院以及一些夜總會、卡拉OK廳、舞廳、保齡球館等。1998年,區文化館租用320平方米室內場地,建成舞蹈排練和曲藝排練場所。
2002年,環市鎮白石村投入460萬元,興建1500多平方米的白石村文化活動中心,內設展覽廳、閱覽室、健身場、健身器械場、兒童遊戲室,免費向村民開放。同年,篁莊村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的文體活動中心落成,內設有閱覽室、曲藝室、舞台等。倉后街道辦事處投資50多萬元,將位於倉後路原辦公樓改造為800多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內設有文化活動室。2003年,棠下鎮投入20多萬元,將1000多平方米的舊鎮政府辦公樓改建為鎮文化中心。2004年,北街辦事處建成150多平方米的社區全民健身廣場,廣場設有文藝舞台,配置燈光、音響等設備。荷塘鎮、潮連街道分別設有吳珠圖書館和富岡圖書館。年末,區內共有39個文化活動場所,其中文化館1個、文化站3個、影劇院4個、文化活動中心3個、文化體育廣場15個、圖書館5間、文化活動會所2個、公園6個。
蓬江區內保留有眾多古代建築、古墓、遺址以及碑刻等文化古蹟。江門墟、三桁瓦埗頭等遺址最早出現於元末明初時期(1341~1368年),建築物多建於明清時期。祠堂是區內古建築一大特色。
陳白沙祠在設計、建築結構、規模等,既有獨到之處,又具有代表性。荷塘祠堂居多,仍保留40餘座。潮連洪聖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經歷次修繕,至今保留完好。區內文物古蹟在各個朝代得到修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轄區多處文物單位得到省、市政府保護。1979年,陳白沙祠被批准為江門市首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釣台故址為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區屬共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
體育設施
2004年,北街街道辦事處投資90萬元,建成占地36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廣場,並設標準燈光籃球場1個,露天桌球桌4張,建成500多平方米的溜冰場及800多平方米的運動廣場(羽毛球場)。是年,全區投入近400萬元興建、改建10個文體小廣場,增設各種體育器材100多件。年末,棠下鎮擁有體育館2個、運動場25個、籃球場93個、桌球室24個,球檯30多張;檯球室13個,球檯45張。杜阮鎮有體育館3個,籃球場25個,標準游泳池和小型游泳池各2個,標準網球場20多個,小型足球場4個。杜阮鎮的天力網球活動中心占地面積60多畝,內設有標準網球場14個,其中室內場2個。荷塘鎮有運動場5個共8000平方米,籃球場89個,桌球室38個,標準球檯196張,羽毛球場40個,游泳池1個,溜冰場5個。鎮內還建成3個體育館,15個燈光混凝土籃球場,2個標準游泳池,2個小游泳池,網球場及足球場20個等。區轄各鎮(街)、社區、住宅小區建有公園或廣場,有的還配置健身器材。
醫療衛生
1995年,經過各級技術職稱機構評定或認定,區屬醫療機構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26人,其中高級職稱(副主任醫師)5人,中級職稱27人,其中主治醫師24人、主管護師3人;初級職稱194人,其中醫師30人、護師32人、醫士40人、護士32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60人。1998年,衛生技術人員增至318人,其中高級職稱8人、中級職稱48人。
2000年,有衛生技術人員340人,其中副主任醫師5人,副主任護師1人;主治醫師3人,主管護師9人,主管藥師1人,其他中級衛生技術人員32人;醫(師、士)118人、護(師、士)112人。2004年,區屬有衛生專業人員569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25人,其中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20人、副主任護師3人、副主任技師1人,占4.39%;中級職稱人員69人,其中主治醫師47人、主管護師16人、主管藥師3人、其他中級人員3人;初級職稱人員475人。
2011年末,蓬江區衛生機構(含各類門診,下同)89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機構床位745張。衛生機構人員130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125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300人,執業助理醫師118 人,執業護士463人,藥劑人員74人,檢驗人員25人。
交通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