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紅壤

赤紅壤

赤紅壤區的原生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雨林,植被組成既有熱帶雨林成分,又有較多的亞熱帶植物種屬。赤紅壤地區現有植被結構趨勢是自北向南、自東向西熱帶性種屬增多。

赤紅壤分布於北回歸線兩側,緯度較低,北與西北兩面高山屏障,東南面海,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盛行,冬季來自內陸的乾冷氣團多受高山阻滯而削弱,從而形成冬暖夏熱、濕潤多雨的優異氣候條件,系同一氣候帶內少有的天然溫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紅壤
  • 外文名:Lateritic red soil
  • PH值:5.0-5.5
  • 有機質含量:19.1-37.5
  • 全N含量:0.87-1.58
  • 全P含量:0.61-0.64
  • 全K含量:13.1-24.2
  • 分布範圍:北回歸線兩側
成土環境,形態特徵,理化性質,明顯的澱積層,粘粒礦物,土壤酸性,陽離子交換量較低,利用與改良,

成土環境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9-22℃,最冷月均溫10-15℃,最熱月均溫21.7-28.5℃,≥10℃積溫多在6500-8450℃。年降水量1000-2600毫米;年蒸發量1376-2000毫米。無霜期達350天。乾濕季分明,一般3-9月為雨季,10-2月為旱季。年乾燥度為1.32-0.37.由於赤紅壤分布地區跨3個緯度,加上地形複雜,因而氣候的區域性差異較明顯。赤紅壤區的原生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雨林,植被組成既有熱帶雨林成分,又有較多的亞熱帶植物種屬。赤紅壤地區現有植被結構趨勢是自北向南、自東向西熱帶性種屬增多。粵、閩沿海丘陵台地,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能在保存較好的風水林及自然保護區可以看到,其構成的主要樹種有:紅栲、烏來栲、紅鱗蒲桃、厚殼桂、硬殼桂、多種杜英、多種冬青、黃杞、黃桐、毛茜草樹、橄欖等,並散生鵡掌柴、多種茜草樹、肉實樹、狗骨柴,墨氏山胡椒等。林下灌木有羅傘樹、九節木、鯽魚膽、多種木姜子、五月茶柏拉木粗葉木等。草本層主要有耐陰耐濕而矮小的單葉新月蕨、淡竹葉、華山姜、狗脊蕨、金毛狗、蓮座蕨、風尾蕨、草珊瑚、金栗蘭、海芋、山芭蕉等。赤紅壤的母質類型多樣。土壤發育和肥力特性受母質影響深刻。總的趨勢是自東到西,岩漿岩成分減少,而沉積岩成分增加。

形態特徵

赤紅壤剖面的形態特徵歸納為以下幾點:1.剖面層次分異明顯,具有腐殖質表層(A層)、粘化層(B層)和母質層(C層)。2.A層濕態色調呈棕至棕紅色(5YR-7.5YR),亮度3-5,彩度2-6;B層濕態色調呈棕紅至紅棕(2.5YR-7.5YR),亮度3-5,彩度4-8,其色調與粘粒游離鐵含量呈顯著正相關(r=0.78,a=0.05),與砂/粘比值呈一定負相關(r=0.77,a=0.05);C層受母質影響大,色調較複雜,從紅色(10R)到黃色(2.5Y),但多數與母質近似,亮度及彩度均較B層高,有時尚可見紅、黃、白色斑塊。3.土壤質地多壤質粘土。A層因粘粒機械淋移或地表流失,質地稍輕。B層固粘粒澱積,質地稍粘。4.自然植被下表土層結構多為屑粒狀和碎塊狀。B層塊狀和棱塊狀,在結構面和孔壁上常見鐵鋁氧化物膠膜澱積。微形態觀察,多見彎曲短裂隙,少數孔道狀孔隙,孔壁與裂隙面有較多老化擴散膠凝狀粘粒膠膜澱積,消光微弱,見微弱光性定向粘粒。C層多塊狀和弱塊狀結構,一般沒有或少量膠膜澱積。5.鐵鋁氧化物移動澱積較明顯,其含量均以B層最高,並常見膠膜澱積,有的可見鐵質軟結核。局部堆積台地和坡麓地帶可見各種形狀的網紋層、側向漂洗層、鐵盤鐵子層;其形成可能與地下水和側滲水活動有關,並非赤紅壤形成過程的特徵。6.總孔隙量較大,微團聚性和滲透性較好。赤紅壤粘粒礦物以高嶺石為土。並有較多無定形鐵鋁氧化物的膠結,因而形成的團聚體(1-0.01毫米)達65%-89%。土體的總孔隙、通氣孔隙和持水孔隙均較高,總孔隙度為40.5%-52.8%,平均47.2%,有利於調節土壤水氣矛盾。

理化性質

明顯的澱積層

赤紅壤地區乾濕季節交替,有利於土壤膠體的淋溶,並在一定的深度凝聚,因而土壤普遍具有明顯的澱積層。該層孔壁及結構面均有明顯的紅棕色膠膜澱積,表現出鐵鋁氧化物及粘粒含量,明顯高於表土層(A層)及母質層(C層)。

粘粒礦物

赤紅壤的粘粒礦物組成比較簡單,主要是高嶺石,且多數結晶良好(玄武岩發育的赤紅壤結晶較差),伴生粘粒礦物有針鐵礦和少量水雲母,極少三水鋁石。

土壤酸性

3.交換性鋁占優勢,土壤呈酸性。多數赤紅壤交換性鋁占絕對優勢。土壤呈酸性反應,水浸pH多在5.0-5.5間,鹽浸(KCl)pH多數小於5.0。

陽離子交換量較低

各類母質發育的赤紅壤,其陽離子交換量的順序是:輝長岩>泥頁岩>凝灰岩>第四紀紅粘土>花崗岩。5.鐵鋁氧化物澱積較為明顯,游離鐵氧化物含量較高。鐵氧化物在剖面中的分異較明顯,多數赤紅壤全鐵、游離鐵及晶質鐵含量均以心土層(B)最高,表明鐵氧化物在此層的淋溶和澱積顯著。而活性氧化鐵含量及活化度,則均以表土層(A)最高,可能與有機質和水分較多有關。土壤中游離氧化鐵的含量,不僅影響著陽離子交換量,而且對土壤中磷素的固定起著重要作用。
6.有機質含量低,礦質養分較貧乏。在正常情況下,赤紅壤區的生物氣候條件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的積累。

利用與改良

赤紅壤所處的地理位置具有較為優越的生物氣候條件,除現有耕地仍應加強培肥和保護性種植措施外,大面積山丘赤紅壤資源有著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優勢,生產潛力極大。在開發利用上,應從全局出發,實行區域種植,重點發展以熱帶、亞熱帶水果為主,並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及土壤條件,建立各種優質水果商品基地,儘快形成拳頭產品投放國際市場。在土壤改良上重點解決乾旱和瘦瘠兩大問題。赤紅壤性土往往侵蝕嚴重,土體薄,林木立地條件差,生物積累量較前兩亞類少,肥力較低,在開發利用上應採取封山育林,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在此基礎上,營造耐瘠耐旱的馬尾松、大葉相思、黑松等薪炭林。局部土體深厚的地段,可墾殖果園,發展楊梅、余甘、鳳梨等水果;但應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修築高標準魚鱗坑及水平梯田,配合幼齡果樹套種,推廣免耕法,增加地面覆蓋,防止果園水土流失;增施有機肥及礦質肥,調節土壤養分平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