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廣東省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州中南部,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中心位置,東臨獅子洋與東莞市相望,南濱南沙珠江出海口,西鄰佛山市順德區和中山市,北接海珠區,全區總面積529.94平方公里,下轄10個街道、6個鎮。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常住人口171.93萬人,戶籍人口93.45萬人。
番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縣,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嶺南建築、嶺南畫派、粵劇曲藝、廣東音樂等廣府文化和鰲魚舞、飄色、乞巧、醒獅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番禺還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歷來有“食在廣州、味在番禺”的美譽。番禺區內有廣州南站、蓮花山港等海陸交通樞紐,廣州大學城聚集了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一批高等學府。
2017年,番禺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48.32億元,同比增長8.0%;城市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2933元,同比增長8.8%;農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856元,同比增長9.0%。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綜述,數據,政治,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名稱由來,文物古蹟,文化藝術,風景名勝,特產美食,美食,特產,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番禺為秦置古縣。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嶺南設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番禺是南海郡的首縣,並為郡治所在地。番禺建縣自此始。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將南越地重新劃為9郡,番禺仍為南海郡治,屬交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州治從廣信遷到番禺,平整番山北部,修復並擴建“佗城”。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廣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設番禺。此後1700多年間,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級政權所在地。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改番禺縣為南海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再置番禺縣(一說在長安三年即703年復置番禺縣)。後梁貞明三年(917年)8月,劉龑稱帝於番禺(廣州),國號大越,後改稱漢,史稱南漢。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滅南漢,置廣州都督府。翌年,撤銷番禺縣,併入南海縣。皇祐三年(1051年),恢復番禺縣,縣治設城東紫坭港(巷)。祥興元年(1278年),廣州改為翔龍府,番禺沿為府治。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為廣東道廣州路,番禺沿為道治、路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為廣東道廣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廣東行省廣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廣東布政司廣州府。番禺沿為府治,隸廣州府。
清順治四年(1647年),設兩廣總督,番禺屬廣東省廣南韶道廣州府,沿為省、道、府治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年),廢廣州府,番禺屬廣東省粵海道。民國七年(1918年),廣州設市政公所。民國十年(1921年),廣州正式設市,番禺縣府仍居廣州市內。國民政府期間,番禺先後隸屬廣東省粵海道(廣肇羅道)、中區綏靖公署、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番禺縣府從廣州市區(惠愛東路、德政中路交界處)移至新造。抗日戰爭期間番禺淪陷後,原國民政府番禺縣政權流亡三水、沙坪等地(汪偽縣府駐廣州東山)。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縣政府移治市橋,初在先鋒巷謝氏祠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初,縣政府移到海傍路西段。
1949年10月,番禺解放,縣治隸屬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方軍事管制委員會;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隸屬珠江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隸屬粵中行政公署;1956年2月起,隸屬佛山地區專員公署。1958年12月15日至1959年6月10日,番禺、順德合併為番順縣,縣治設大良鎮。恢復兩縣各置後,番禺縣府沿設市橋鎮;1975年1月至1992年5月,番禺縣隸屬廣州市。
1992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由省直轄,以原番禺縣的行政區域為番禺市的行政區域。廣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委託廣州市人民政府代管番禺市,市人民政府設在市橋鎮。
2000年5月21日,國務院同意撤銷縣級番禺市,設立廣州市番禺區,以原縣級番禺市的行政區域為番禺區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2年3月18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蓮花山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石樓鎮;撤銷潭洲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大崗鎮;撤銷新墾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萬頃沙鎮。
2002年3月25日,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將市橋街道辦事處劃分為市橋、沙頭、東環、橋南4個街道辦事處,作為番禺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市南沙區,將番禺區的南沙街道和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的廟南村、七一村和廟青村的部分區域,東涌鎮的慶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區域劃歸南沙區管轄。
2006年1月20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靈山鎮,將其行政區域分別併入欖核鎮、大崗鎮、東涌鎮;撤銷魚窩頭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東涌鎮。
2006年1月20日,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將大石街道辦事處分設為大石和洛浦兩個街道辦事處。
2006年12月20日,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將沙灣鎮陳涌、蜆涌、草河3個村民委員會和隴枕社區居民委員會的行政區域,劃歸橋南街道辦事處管轄。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10月,番禺區下轄10個街道、6個鎮,區人民政府駐市橋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番禺區位於廣州市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網地帶,地處北緯22°26′~23°05′、東經113°14′~113°42′之間。東臨獅子洋,與東莞市隔洋相望;西及西南以陳村水道和洪奇瀝為界,與佛山市南海區、順德區和中山市相鄰;北隔瀝滘水道,與海珠區相接;南瀕珠江出海口,與南沙區接壤。番禺區總面積529.94平方公里。
番禺區
地形地貌
番禺區境內地勢平坦,地勢由北、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主要是50米以下的低丘,南部是連片的三角洲平原。
市橋至蓮花山公路以北為市橋台地,以南為沖積平原。台地久經侵蝕,風化層厚,以低丘崗地為主,最高峰為大夫山(海拔226.6米)。全境約略為“一山三水六平原”。
氣候
番禺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溫受偏南季候風影響,暖濕多雨,光照充足,無霜期長。
氣溫:番禺區多年平均氣溫22.1℃,最高氣溫38.4℃(2016年7月),最低氣溫-0.4℃(1967年1月)。
日照:番禺區多年日照時數在1472小時左右,無霜期357天。根據月份變化,7月份日照時間最長,最高達236.3小時。其次是8月份,為222小時。2~3月份最短,每月日照僅100小時左右。整個5~12月,平均月日照時間在150小時以上。
降雨量: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多雨地區,降雨豐沛,4~9月為雨季,前期4~6月多西南季風,水氣充沛,與南下冷空氣相遇,常出現強降雨,後期7~9月盛行東南季風,太平洋及南海的熱氣旋帶來大量水氣,形成強風暴雨,10月至次年3月盛行東北風,多為旱季。市橋站多年平均雨量為1633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653毫米(1965年),最小年降雨量1030毫米(1963年)。實測最大24小時雨量為385毫米(1958年9月28日)。降雨量年際變化較大,年雨量極值比較大,達2.6倍。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勻,汛期4~9月占全年總量的80.7%,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少,占全年總量19.3%, 造成春旱夏澇;從典型年來看,汛期極值比與多年均值相近為2.5倍,非汛期極值比高達3.2倍,春旱更為顯著。
水文
番禺區河流有境內河流和過境河流,乾支流河道總長度約181.7公里。
番禺區河流中,幹流河道寬度多在300~500米,河深1~6米之間;支流河道寬度約在100~250米,河深3~8米。
土壤
按廣東省土壤分類標準,番禺區耕地土壤類型包括粘土、沙壤土和壤土,分別占67.45%、13.18%和19.37%。其中,粘性土通透性差,土層深厚,為第四紀淤積層河淤土;沙壤土和壤土耕地耕作層淺,肥力差,主要分布在民田區。沙圍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及南部和西北部沿河地區,土壤多為第四紀河淤土。
根據岩性特徵、成因和形成時代的不同,番禺區內土(岩)可劃分為12層,自上而下分別為:素填土、淤泥、淤泥混砂、砂混淤泥、粉質粘土、淤泥質土、粉質粘土、砂層、粉質粘土、全風化砂岩、硬風化砂岩、全風化砂岩。從地質岩體穩定性分析,區內無強風化岩,由沖積層直接到中風化岩,岩芯較完整,屬軟岩,在孔深控制範圍內可見岩體穩定性良好。
植被
番禺區境內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天然林極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自然災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珠江三角洲分布有八大口門,將東江、西江、北江的徑流注入南海,其中虎蕉門、洪奇瀝2個口門在番禺區境內。由於三江源遠流長,番禺區過境河川徑流頗為豐富。
番禺區屬珠江三角洲水網區,擁有各類水域面積152.7平方公里,水域占番禺區總面積的28.8%。山塘水庫面積較小,共有12座小型水庫和15座山塘,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部的淺丘和台地,山塘水庫集水面積約29.58平方公里、總庫容約458.2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番禺區水域浮游植物共有269種(包含變種和變型),隸屬於8門101屬。其中,綠藻門42屬110種,硅藻門25屬52種,藍藻門19屬35種,裸藻門5屬59種,甲藻門5屬6種,金藻門2屬2種,黃藻門1屬2種,隱藻門2屬3種。
番禺區水生維管植物共35科69屬100種,無蕨類植物,雙子葉植物24科38屬48種,菊科和蓼科植物種類占優勢,單子葉植物11科31屬52種,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種類占絕對優勢。濕生植物28種,挺水植物61種,漂浮植物6種,沉水植物5種,以挺水植物占絕對優勢,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較少,無浮葉植物。
番禺區浮遊動物79屬146種,分別為:輪蟲27屬65種,原生動物35屬60種,枝角類10屬14種,橈足類7屬7種。
番禺區的底棲動物有37種,隸屬於7綱,其中以腹足綱13種,多毛綱5種,瓣鰓綱7種,軟甲綱6種,寡毛綱4種,其他共2種。優勢種為蘇氏尾鰓蚓、霍普水絲蚓、顫蚓、河蜆和溪沙蠶。番禺區的底棲動物體現了鹹淡水的特點,多毛類較多。
礦產資源
人口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常住人口171.93萬人,城鎮化率為89.07%。年末戶籍人口93.45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23.23‰,戶籍人口死亡率4.38‰,自然增長率為18.84‰。流動人口140.38萬人,其中居住滿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112.08萬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番禺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948.32億元,比上年增長8.0%。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1.5:35.8:62.7。按常住人口計算,2017年人均GDP達到 11.60萬元。
- 財政稅收
2017年,番禺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7.55億元,比上年增長19.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3.45億元,增長8.4%。稅收總額(不含海關代征)369.36億元,增長32.4%;其中,國稅243.42億元,增長56.1%;地稅125.93億元,增長2.4%。
-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番禺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36.18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工業投資69.25億元,下降52.6%;民間投資402.92億元,增長34.9%。
從投資性質看,新建和擴建投資228.26億元,比上年下降13.6%;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53.10億元,下降19.3%;房地產開發投資353.69億元,增長29.1%;其他投資1.14億元,增長125.4%。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0.15億元,下降82.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69.25億元,下降52.6%;第三產業完成投資566.78億元,增長24.0%。
- 市場主體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工商註冊登記個體、私營企業共21.84萬戶,比上年增長14.9%;從業人員47.66萬人,增長9.0%;註冊資金2229.08億元,增長44.8%。
2017年,番禺區全社會用電量102.3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6.71%。第一產業用電1.05億千瓦時,增長10.42%;第二產業用電47.6億千瓦時,增長3.81%,其中工業用電46.3億千瓦時,增長3.74%;第三產業用電27.7億千瓦時,增長13.41%;城鄉居民生活用電25.99億千瓦時,增長5.31%。
- 居民收入
2017年,番禺區城市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2933元,比上年增長8.8%;農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856元,增長9.0%。年末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525.03億元,比年初增長7.1%。
第一產業
2017年,番禺區第一產業增加值29.56億元,同比下降0.3%。
2017年,番禺區完成農業總產值52.34億元,比上年增長0.6%。其中,種植業產值17.28億元,下降15.1%;漁業產值26.87億元,增長3.2%;畜牧業產值5.05億元,增長10.4%。
第二產業
2017年,番禺區第二產業增加值697.41億元,增長13.1%,其中工業增加值607.73億元,增長16.0%。
- 工業
2017年,番禺區工業總產值2445.29億元,比上年增長15.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41.42億元,增長17.3%;其中:“三資”企業工業總產值886.33億元,增長15.5%;股份企業工業總產值1124.44億元,增長19.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汽車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金屬製品業五大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496.64億元,比上年增長30.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3.3%。其中,汽車製造業產值782.36億元,增長76.2%。全年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02.89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9.5%,比上年下降0.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256.78億元,比上年增長28.0%,其中,利潤總額154.57億元,增長14.6%。
- 建築業
2017年,番禺區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不含勞務分包,下同)完成建築業總產值89.57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建築工程產值75.95億元,增長5.8%;安裝工程產值12.68億元,增長7.1%。
第三產業
2017年,番禺區第三產業增加值1221.34億元,增長5.1%。
- 國內貿易
2017年,番禺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9.35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1014.55億元,增長7.6%;住宿和餐飲業214.80億元,增長7.1%。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6%,文化辦公用品類零售額下降16.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下降6.9%,日用品類零售額下降17.7%。
2017年,番禺區商品銷售總額3274.73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批發業2280.59億元,增長10.8%;零售業994.14億元,增長3.3%。
- 對外經濟
2017年,番禺區外貿進出口總值1274.62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出口總值771.16億元,增長6.9%;進口總值503.46億元,增長4.6%。新批三資企業項目為219個,增長34.4%;契約利用外資4.72億美元,增長38.1%;實際利用外資3.13億美元,下降21.4%。
- 營利性服務業
2017年,番禺區規模以上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438.04億元,比上年增長31.1%。其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以及文化體育娛樂業等規模以上營利性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94.47億元,增長41.5%。
- 房地產業
2017年,番禺區房屋施工面積1556.8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3%;房屋竣工面積707.00萬平方米,增長145.9%。
- 旅遊業
2017年,番禺區接待旅遊總人數4037.0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5%;旅遊總收入458.05億元,增長13.2%。
-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2482.44億元,比年初增長9.8%;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614.40億元,比年初增長8.2%。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共有上市企業17家,比上年末增長21.4%,總市值超1592億元,通過IPO與定增累計融資額近180.0億元。“新三板”掛牌企業57家,增長29.5%,累計直接融資額近12.2億元。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350家,增長37.3%。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投資基金157家,比上年末增長4.4倍,註冊資本99.81億元,預計規模543.27億元。其中,萬博基金小鎮註冊落戶基金管理企業76家,投資基金企業69家。
- 郵政電信
2017年,番禺區郵政業務收入1.51億元,比上年增長0.3%。完成郵政函件業務量2639萬件,訂銷報紙業務量1727萬份,訂銷雜誌業務量78萬份,包件業務量1375萬件,特快專遞業務量9萬件。
2017年,番禺區電信業務收入25.72億元,比上年增長6.31%。行動電話用戶257.24萬戶,增長7.78%;網際網路寬頻用戶10.36萬戶,增長64.4%。
交通運輸
綜述
番禺區交通便利,境內有華南地區最大的高鐵客運樞紐廣州南站,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於2018年9月23日正式通車運營,廣州南站到香港西九龍站僅需48分鐘。國家一類口岸蓮花山港擁有每日往返香港國際機場的航線,乘坐飛翼船僅需90分鐘便可抵達香港。番禺區內分布廣州捷運2號線、3號線、4號線、7號線和“六縱六橫”高快速路網。
數據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機動車擁有量251658輛。年末公路通車裡程109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9公里,一、二、三、四級公路分別為159公里、165公里、356公里、217公里。年末公路橋樑186座,其中:大型及以上橋樑75座。
2017年,番禺區貨物運輸總量0.35億噸,比上年增長18.7%;貨物運輸周轉量16.57億噸公里,增長13.4%。客運量2.93億人次,下降2.7%;旅客運輸周轉量32.95億人公里,增長8.7%。港口貨物吞吐量546萬噸,下降2.2%。
政治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共有幼稚園318所,在園幼兒8.54萬人。普通國小132所,在校學生13.89萬人,畢業生1.90萬人。普通中學67所,在校學生7.14萬人,畢業生2.26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所,在校學生0.85萬人。全區有廣州市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194所,其中:公辦學校155所,民辦學校39所。全區報名普通高考人數10077人;錄取總人數9394人,錄取率達93.22%,其中:本科生5355人,專科生4039人。
科學技術
2017年,番禺區開發重點科技項目16項,全年共鑑定科技成果6項,推廣及套用科技成果18項;全區專利申請量17121件,比上年增長39.2%;專利授權量11205件,增長29.1%,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1162件,增長44.5%。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已取得專業技術職稱人數72137人,其中:高級職稱3987人,中級職稱21704人,初級職稱46446人。
文化體育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有文化館1間,電台、電視台1座,博物館2個;公共圖書館1間,藏書102.57萬冊。全區有鎮街級以上文化廣場21個,總面積33.27萬平方米;有鎮街文化站16個,其中省特級文化站15個,省一級文化站1個。
2017年,番禺區舉辦龍舟賽、武術、籃球、羽毛球、桌球、輪滑、健身氣功等民眾體育賽事24項次,參加人數超過11萬人次。番禺籍運動員參加國際比賽獲金牌3塊;全國比賽獲金牌30塊、銀牌23塊、銅牌11塊;省比賽獲金牌56塊、銀牌48塊、銅牌54塊;市比賽獲金牌180塊,銀牌84.5塊、銅牌100塊。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共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435個(含計生服務機構1個),醫療病床5828張,衛生人員11198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4222人,註冊護士4756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為60.48萬人,比上年增長11.2%;參加失業保險59.75萬人,增長11.0%;參加工傷保險67.4萬人,增長24.6%;參加生育保險56.57萬人,增長13.2%;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71萬人,增長12.0%。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為9.25萬人,下降1.91%,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為50萬人,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677元。該區6.63萬名城鎮企業職工離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3471元,比上年提高155元;4.43萬人享受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
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今廣州市古時稱為“番禺”。古番禺縣始置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是廣東四大古縣之首,南海郡治。自三國孫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置廣州,才改稱“廣州”,治所仍為番禺。
“番禺”之得名,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說。《後漢書·地理志》、唐《元和郡縣誌》及《初學記》等,均認為縣治有番山、禺山,因以為名。明朝黃佐《廣東通志》載:“番禺縣治東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為泮宮;自南聯屬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黃佐《番禺二山記》云:“二山相連如城,南漢時劉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說,相沿已久。
二是“一山”說,即番山之隅說。酈道元《水經注》載:“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蠻夷之地”說。1953年在廣州西村石頭崗一號西漢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有鑄上“蕃禺”二字的漢式銅鼎。考古學家麥英豪在《廣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據出土文物認為,秦至漢初,番禺的“番”,寫作“蕃”,與“藩”通。即番蠻、蠻夷之意。《周禮·秋官》云:“九州之外謂之蕃國”。禺,猶隅,指區域、邊遠之地。秦漢之前,番禺一帶僻處一隅,中原漢人視之為邊遠的蠻夷之地,因以為名。
以上三說,未有定論。歷代省志、府志、縣誌,多持“二山”說。中國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慣例,多數人相承古說,認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文物古蹟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有3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7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藝術
- 綜述
番禺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民間藝術多姿多彩,有著名的廣東音樂和風格獨特的鰲魚舞、飄色、乞巧等,其中沙灣(飄色、廣東音樂)、大龍沙涌(鰲魚舞)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沙灣沙坑村、化龍、鍾村、石樓、南村先後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龍獅之鄉”、“中國飄色文化之鄉”、“中國龍獅文化之鄉”、“中國龍舟文化之鄉”、“中國嶺南文化藝術之鄉”。
- 廣東音樂
粵劇、廣東音樂與嶺南畫派被稱為“嶺南三秀”。廣東音樂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是嶺南文化的傑出代表。番禺沙灣正是廣東音樂的發祥地,2008年國家文化部授予沙灣鎮“中國民間藝術(廣東音樂)之鄉”的稱號。《賽龍奪錦》、《雨打芭蕉》、《餓馬搖鈴》等名作就出自土生土長的“何氏三傑”之手。番禺區仍完整保留了三稔廳、何少霞故居、惠岩祠等重要的廣東音樂遺址。活躍在沙灣等地的“私伙局”活動更體現了廣東音樂文化的傳承。
-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派系之一,與京津派、海派鼎足而立。嶺南畫派創始人“二高一陳”曾師從“二居”(居巢、居廉),主張“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吸取古今中外的繪畫藝術之長以改造傳統國畫,自成一格。當代嶺南畫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趙少昂即為番禺人。
- 番禺飄色
飄色是人物造型藝術。自唐、宋戲曲說書流行以後,民間便逐漸創造了另一種藝術形式——大人或小孩打扮成戲曲、說書中的人物遊行,俗稱“賽色”,或稱“彩色”,之後發展為在馬上妝扮人物的稱“馬色”,在水上妝扮人物的稱“水色”,在檯面上妝扮凌空而起的人物的則稱為“飄色”。
番禺飄色活動主要在沙灣、南村員崗、化龍潭山等地,員崗飄色從江西傳入,沙灣飄色學自員崗,潭山飄色則從福建蒲田傳入。其中,沙灣、員崗等飄色是日色,紫坭的卻是夜色,與佛山秋色一樣在晚間遊行。在每年春夜遊行,所以叫“春色”。大石“夜色”當年頗有名氣,“馬色”則流行於新造、南村、化龍、石樓、沙頭一帶,各鄉“神誕”出會均有馬色助慶。番禺沙灣、南村和化龍譚山村三地的飄色更分別三次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
- 民間舞蹈
番禺民間喜慶活動舞龍獅相當普遍,遇有農曆新年和重要的鄉會巡遊(如鍾村康公出會、沙灣三月三北帝誕、迎神賽會、市橋十鄉會等)的日子,更是各方鄉村的龍獅、鳳舞、鰲魚舞交替出場。大龍沙涌“鰲魚舞”是一帶村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 端午龍舟
番禺是水鄉,河網眾多,端午龍舟在番禺民間經久不衰,在番禺每年端午節期間各地均有組織賽龍、拜祭和走親訪友活動,並約俗形成三大龍船會,每年各鄉按約定從農曆五月初一起,輪流聚集比賽,吃“龍船飯”,場面熱鬧。
- 七夕乞巧
乞巧源於久遠的“拜七夕”(農曆七月七)傳說,經演化為“擺七夕”,又稱“七夕貢案”。傳統農村婦女用手工製作的人偶塑像,配以精巧細緻的服飾,內容以傳統民間故事為題材,主題鮮明,如穆桂英掛帥、六國大封相、鵲橋會等。每逢七夕前後,在番禺石碁鎮凌邊村和化龍鎮譚山村一帶有很濃郁的傳統。2011年化龍鎮譚山村更憑一組“七月七日長生殿”題材的大型乞巧貢案,獲得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
- 磚雕灰塑
番禺歷有2000多座具嶺南建築風格的祠堂,保存較為完整的有368間,遍布於城鄉村落,其中沙灣留耕堂、南村光大堂和石樓善世堂是聞名中外。番禺祠堂建築廣泛採用木雕、磚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和彩繪畫等,別具嶺南特色。
- 廣彩廣繡
廣彩是廣府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艷、金碧輝煌為特色,又叫廣州織金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已有300多年歷史。
廣繡在番禺歷史悠久,番禺新造是廣繡的發祥地之一,主要包括番禺新造(包括大學城小谷圍)、南村一帶。
風景名勝
“番禺新八景”為:歡樂長隆(長隆旅遊度假區)、蓮峰觀海(蓮花山旅遊區及海鷗島)、寶墨生輝(寶墨園)、夫山疊翠(大夫山森林公園)、大學新城(廣州大學城)、餘蔭留光(餘蔭山房)、沙灣粵韻(沙灣古鎮)、番禺瀚映(番禺博物館)。
- 長隆旅遊度假區
長隆旅遊度假區集旅遊景區、酒店餐飲、娛樂休閒於一體,擁有長隆歡樂世界、長隆國際大馬戲、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長隆水上樂園、廣州鱷魚公園等設施,是全國首批國家AAAAA級景區,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 蓮花山旅遊區及海鷗島
蓮花山旅遊區是廣東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2年3月被廣州市政府評為“新世紀羊城八景——蓮峰觀海”。蓮花山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其中蓮花山古採石場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蓮花塔和清朝康熙年間的蓮花城是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寶墨園
寶墨園是國家AAAA級景區,集清官文化、嶺南園藝、嶺南古建築、珠三角水鄉特色、古今藝術品於一體,始建於清末民初,毀於20世紀50年代。1995年重建,歷時十載,擴至10萬平方米。
- 大夫山森林公園
大夫山森林公園是生態型自然風景區,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沙頭街禺山西路,跨沙頭街、鍾村街,總面積約9000畝。公園由湖光花木區、田園生態觀光區、大夫山攬勝區、中心風景區、草坪曠野區、森林逗趣區、水寮野趣區和文體康樂區組成。
- 廣州大學城
廣州大學城位於番禺區小谷圍島及南岸地區,已入駐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學院、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南方醫科大學、廣州醫科大學、暨南大學等15所高校,擁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廣東科學中心、體現嶺南民居及民俗歷史文化的嶺南印象園等特色景點。
- 餘蔭山房
餘蔭山房建成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與佛山樑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合稱廣東四大名園。餘蔭山房有兩大景區,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區(俗稱舊園區),二是2006年擴建成的文昌苑景區。舊園區內有紅雨綠雲、浣紅跨綠、深柳藏珍等三處景觀和深柳堂、臨池別館、臥瓢廬、玲瓏水榭等四大建築。
- 沙灣古鎮
沙灣古鎮始建於宋代,原名本善鄉,因地處古海灣半月形的沙灘之畔,故名“沙灣”。沙灣古鎮曾先後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文明示範鎮”、“國家衛生鎮”、“中國文化旅遊名鎮”等稱號。
- 番禺博物館
番禺博物館位於番禺區沙頭街銀平路龜崗東麓,館區所占面積240畝,分為多功能主體陳列大樓、文博園、東漢古墓群景區等三部分,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二級館。
特產美食
美食
番禺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是粵菜的發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廣州、味在番禺”的說法。
特產
著名人物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番禺區入選中國工業百強區。
2018年9月,入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第17名)。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