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設定由來
因為兩廣(廣東、廣西)瑤民、僮民的“釀亂”,朝廷不得不高度予以重視。《明史·職官志二》云:“永樂二年(1404年),遣給事中雷填巡撫廣西”,“十九年(1421年),遣郭碹、艾廣巡撫廣東”,地方文武官員均受節制。
巡撫的設立,實際上打破了三司分治制度,但兩廣巡撫各有側重。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邱浚云:“兩廣同為嶺南地,其地勢土俗大段不同。廣西山嶺崎嶇,林薄深阻其中,皆瑤、僮窟穴,編民錯居其間。廣東十府,惟肇、高、廉三府地方犬牙交錯,雷州府惟遂溪縣,廣州府惟連州與之相近,其餘皆濱大海,地勢平易,無有山林險阻。自洪武、永樂以來,朝廷惟命總兵官鎮守廣西,而廣東一方,惟以備海洋、倭寇為急,未聞有瑤患侵犯也。”
正統至景泰年間(1436-1457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廣的瑤民、僮民不堪朝廷官員的盤剝,再度舉行大規模的起義。
為了鎮壓兩廣的瑤民、僮民起義,朝廷將兩廣的軍事重心移往三江(桂江、潯江、西江)水口的廣西梧州。
景泰三年(1452年),廣西潯州(今桂平)、梧州的瑤民、僮民再度舉行起義,反抗官府壓迫。而廣東總兵官董興、廣西總兵官武毅因無上司的節制,“推諉不任事”(《明史·王翱傳》),造成局勢惡化。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兵部尚書于謙奏請朝廷,以鎮守琢州等處署都督僉事陳旺、鎮守雁門關署都指揮使翁信取代廣東總兵官董興、廣西總兵官武毅,特遣右都御史王翱總督兩廣軍務,主管鎮壓兩廣的瑤民、僮民起義,自總兵以下皆聽節制。
這是兩廣設定總督的開端,乃戰事的臨時建制,府署隨著征討瑤民、僮民起義的戰事而移駐。
王翱出任兩廣總督後,不是對瑤民、僮民的反抗鬥爭專恃武力鎮壓,而是“將吏服,推誠撫諭,瑤人向化,部內無事。”(《明史·王翱傳》)
成化元年(1465年),韓雍任左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
由於當時的廣西是平瑤、平僮的前線,兩廣總督赴任一般要經過廣東肇慶,有些兩廣總督乾脆坐鎮肇慶指揮,待到局勢稍為穩定後,才到廣西梧州坐鎮。
清代發展
歷史沿革
明代
清代
歷任總督
明朝
序次 | 姓名 | 籍貫/旗籍 | 任職時間 | 卸職時間 | 卸職原因/備註 |
明朝 | |||||
1 | 南直隸鹽山 | 景泰三年 1452年 | 景泰四年 1453年 | 升任吏部尚書 | |
2 | 南直隸長洲 | 成化元年五月 1465年 | 下屬及同僚攻訐致仕 | ||
3 | 山東兗州單縣 | 弘治二年 1489年 | 進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後因劾總兵官安遠侯柳景貪污,連坐入獄,被罷免。 | ||
4 | 巴陵 | 弘治八年 1495年 | 弘治十年 1497年 | 提督兩廣軍務,並擔任巡撫。後升為左都御史。 | |
5 | 浙江嘉興崇德 | 弘治十四年五月 1501年 | 晉升右都御史,總督兩廣。後論功升左都御史。 | ||
6 | 湖廣永州道州 | 正德元年 1506年 | 兼任右副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後掌管南京都察院事。 | ||
7 | 浙江處州縉雲 | 正德九年 1514年 | 正德十年 1515年 | 辭官歸鄉 | |
8 | 湖廣應城 | 正德十年 1515年 | 正德十四年 1519年 | 後掌都察院事 | |
9 | 張臬 | ||||
10 | 浙江紹興蕭山 | 嘉靖元年 1522年 | 以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後召為南京都察院都御史、工部尚書。 | ||
11 | 浙江寧波慈谿 | 嘉靖四年 1525年 | |||
12 | 福建侯官 | 嘉靖十年 1531年 | 升任兵部左侍郎 | ||
13 | 南直隸徽州歙縣 | 兼任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後母喪丁憂去職。 | |||
14 | 浙江紹興會稽 | 任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後被彈劾回鄉。 | |||
15 | 福建惠安東嶺 | 嘉靖二十三年 1531年 | 嘉靖二十四年 | 遷右副都御史,兼兩廣巡撫,總督兩廣軍務。後升任兵部右侍郎 | |
16 | 江西新建 | 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 | 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17 | 江西宜黃 | 隆慶元年 1567年 | 隆慶二年 1568年 | ||
18 | 浙江人和 | 隆慶二年 1568年 | 隆慶三年 1569年 | 以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兼任 | |
19 | 北直隸天津衛 | 隆慶三年 1569年 | 隆慶四年 1570年 | 以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兼任 | |
20 | 江西新建 | 隆慶四年 1570年 | 隆慶五年 1571年 | 以兵部右侍郎、僉都御史兼任 | |
21 | 南直隸歙縣 | 隆慶五年 1571年 | 萬曆三年 1575年 | 以南京兵部尚書兼任 | |
22 | 南直隸太倉 | 萬曆三年 1575年 | 萬曆六年 1578年 | 以兵部左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23 | 湖廣臨武 | 萬曆七年 1579年 | 萬曆九年 1581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24 | 福建長樂 | 萬曆十年 1582年 | 萬曆十一年 1583年 | 以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兼任 | |
25 | 福建莆田 | 萬曆十一年 1583年 | 萬曆十二年 1584年 | 兵部尚書兼任 | |
26 | 福建連江 | 萬曆十二年 1584年 | 萬曆十五年 1587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兼任 | |
27 | 福建龍溪 | 萬曆十五年 1587年 | 萬曆十六年 1588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28 | 江南靈壁 | 萬曆十六年 1588年 | 萬曆十九年 1591年 | 以兵部右待郎兼任 | |
29 | 南直隸涇縣 | 萬曆十九年 1591年 | 萬曆二十年 1592年 | 以右副都御史兼任 | |
30 | 湖廣應城 | 萬曆二十一年 1593年 | 萬曆二十二年 1594年 | 以戶部右侍郎兼任 | |
31 | 南直隸通州 | 萬曆二十三年 1595年 | 萬曆二十六年 1598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32 | 福建長泰 | 萬曆二十六年 1598年 | 萬曆三十七年 1609年 | 以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兼任 | |
33 | 江西南安 | 萬曆三十八年 1610年 | 萬曆四十二年 1614年 | 以兵部右待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34 | 湖廣漢川 | 萬曆四十三年 1615年 | 萬曆四十五年 1617年 | 以雲南巡撫兼任 | |
35 | 許宏鋼 | 浙江東陽 | 萬曆四十六年 1618年 | 萬曆四十八年 1620年 | 以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任 |
36 | 江西高安 | 萬曆四十八年 1620年 | 天啟元年 1621年 | 以兵部右待郎兼任 | |
37 | 湖廣瀏陽 | 天啟元年 1621年 | 天啟四年 1624年 | 以兵部右待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38 | 直隸隸宜興 | 天啟四年 1624年 | 天啟五年 1625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39 | 紹興會稽 | 天啟五年 1625年 | 天啟六年 1626年 | 以兵部右待、右僉都御史兼任 | |
40 | 南直隸吳江 | 天啟七年 1627年 | 崇禎元年 1628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41 | 南直隸鳳陽泗州 | 崇禎元年 1628年 | 崇禎四年 1631年 | 以兵部右傳郎兼任,卒於任內。 | |
42 | 浙江山陰 | 崇禎四年 1631年 | 崇禎五年 1632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後升任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 | |
43 | 貴州永寧 | 崇禎五年 1632年 | 崇禎十年 1637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 |
44 | 河南磁州 | 崇禎十年 1637年 | 崇禎十四年 1641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45 | 江南華亭 | 崇禎十四年 1641年 | 崇禎十七年 1644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南明 | |||||
46 | 河南永城 | 崇禎十七年 1644年 | 崇禎十七年 1644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47 | 江西金溪 | 隆武二年 1646年 | 隆武二年 1646年 | 以廣東巡撫兼任 | |
48 | 隆武二年十一月 1646年 | 永曆元年 1647年 | |||
49 | 朱治澗 | 浙江嘉興 | 永曆元年 1647年 | 永曆元年 1647年 | 以兵部侍郎兼任 |
50 | 山西(一說寧夏) | 永曆二年 1648年 | 永曆三年三月 1649年 | ||
51 | 李棲鵬 | 永曆三年三月 1649年 | 永曆三年三月 1649年 | ||
52 | 永曆三年七月 1649年 | 永曆三年七月 1649年 | 病死於任內。 | ||
53 | 永曆三年八月 1649年 | 永曆三年八月 1649年 | 又名李五老 | ||
54 | 羅承耀 | 浙江 | 永曆三年八月 1649年 | 永曆三年八月 1649年 | |
55 | 杜允和 | 河南 | 永曆三年九月 1649年 | 永曆四年 1650年 |
清朝
序號 | 姓名 | 籍貫 | |
56 | 總督空位 | (1644年至1647年6月15日) | |
57 | (1647年6月15日至1651年) | ||
58 | 總督空位 | (1651年至1653年7月12日) | |
59 | (1653年7月12日至1656年3月16日) | ||
60 | (1656年3月16日至1658年7月10日) | ||
61 | 甘肅涼州 | (1658年7月10日至1661年11月2日) |
盧興祖 | (1665年7月4日至1667年12月30日) |
(1668年1月30日至1670年2月6日) | |
(1670年3月6日至1682年2月1日 | |
(1682年2月1日至1689年8月8日) | |
(1689年8月19日至1702年12月17日) | |
(1702年12月17日至1707年1月23日) | |
(1707年1月30日至1716年11月19日) | |
(1716年11月25日至1723年9月9日) |
楊琳 | (1723年9月9日至1724年4月26日) |
(1724年4月26日至1728年11月11日) |
孔毓珣 | (1728年11月11日至1729年3月29日) |
(1729年3月29日至1732年3月21日 | |
(署任,1731年10月14日至1732年2月25日) | |
(1732年3月21日至1735年1月5日 | |
代理: | 1732年3月21日至10月17日 |
鄂彌達 | (1735年1月5日至1738年8月30日) |
(1738年8月30日至1744年8月10日) | |
慶服 | (署任,1741年5月28日至1743年1月28日) |
(署任,1743年1月28日至7月17日) | |
(1744年8月10日至1745年5月14日) | |
策楞 | (二次,1745年5月14日至1748年10月28日) |
(1748年10月28日至11月24日) | |
(1748年11月24日至1750年2月9日) | |
(1750年2月9日至1751年11月14日) | |
(1751年11月14日至1753年2月24日) | |
(代理,1753年2月24日至10月16日) | |
策楞 | (三次,1753年10月16日至1754年5月3日) |
(1754年5月3日至1757年8月31日) | |
(1757年8月31日至1758年1月14日) | |
署任 | |
(1758年1月14日至1758年5月27日) | |
李侍堯 | (一次,1758年5月27日至1761年5月27日) |
(1761年5月27日至1764年7月22日) | |
李侍堯 | (二次,1764年7月22日至1777年2月25日) |
(署任,1765年7月22日至1767年4月24日) | |
(1777年2月25日至1778年3月19日) | |
桂林 | (1778年3月19日至1780年1月11日) |
(1780年1月11日至1784年2月20日) | |
(1784年2月20日至1785年2月26日) | |
(代理,1785年2月26日至9月1日) | |
(1785年9月1日至1786年5月23日) | |
孫士毅 | (二次,1786年5月23日至1789年2月19日) |
(1789年2月19日至1793年9月14日) | |
(一次,1793年9月14日至1796年7月5日) | |
(1796年7月5日至9月29日) | |
(1796年9月29日至1802年12月17日) | |
長麟 | (二次,1802年12月17日至1803年1月26日) |
瑚圖禮 | 署任 |
(1803年1月26日至1805年1月30日) | |
(1805年1月30日-12月12日) | |
(1805年12月12日至1809年1月6日) | |
(1809年1月6日至2月20日) | |
百齡 | (1809年2月20日至1811年2月16日) |
(1811年2月16日至11月5日) | |
(1811年11月5日至1817年10月22日 | |
(1817年10月22日至1826年6月22日) | |
(1826年6月22日至1832年9月14日 | |
(1832年9月14日至1835年10月15日 | |
(1835年10月15日至1840年1月21日) | |
(1840年1月21日至10月3日) | |
(署任,1840年9月28日至12月4日) | |
琦善 | (1840年12月4日至1841年2月26日) |
祁貢 | (1841年2月26日至1844年3月19日) |
(1844年3月19日至1848年7月4日) | |
(署任,1848年2月3日至1848年7月4日) | |
徐廣縉 | (正式,1848年7月4日至1852年9月7日) |
(1852年9月7日至1858年1月26日) | |
(1858年1月26日至1859年5月4日) | |
(1859年5月4日至10月7日) | |
(署任,1859年5月4日至21日 | |
(署任,1859年5月21日至10月7日) | |
勞崇光 | (正式,1859年10月7日至1862年10月17日) |
(從沒到任,1862年10月17日至1863年2月14日) | |
(署任,1863年2月14日至7月6日) | |
(1863年7月6日至1865年3月7日) | |
(代理,1865年3月7日至13日) | |
(代理,1865年3月13日至1874年10月17日) | |
(1874年10月17日至1875年9月2日) | |
(署任,1874年10月17日至1875年3月31日) | |
(1875年9月2日至1879年12月27日) | |
(一次署任,1878年12月18日至1879年12月27日) | |
(一次,1879年12月27日至1882年4月19日) | |
裕寬 | (二次署任,1879年12月27日至1880年5月20日) |
裕寬 | (三次代理,1882年4月19日至5月6日) |
(1882年5月6日至1883年7月13日) | |
(二次,1883年7月13日至1884年5月22日) | |
(1884年5月22日至1889年8月8日) | |
(1889年8月8日至1895年4月13日) | |
(1895年4月16日至1899年12月19日) 1898年8月30日至11月1日正式官銜為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 | |
(代李鴻章,1899年12月19日至1900年5月24日) | |
李鴻章 | (1900年5月24日至7月9日) |
德壽 | (二次代理,1900年7月9日至9月16日) |
(1900年9月16日至26日) | |
(1900年9月26日至1902年7月2日) | |
德壽 | (三次代理,1902年7月3日至1903年4月18日) |
(1903年4月18日至1905年7月23日) | |
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光緒31年至宣統3年) | |
岑春煊 | (一次,1905年7月23日至1906年9月11日) |
(1906年9月11日至1907年5月28日) | |
岑春煊 | (二次,1907年5月28日至8月12日) |
(1907年8月12日至1909年6月28日) | |
(代理,1909年6月28日至1910年10月29日) | |
(廣州將軍代張鳴岐兼署,1910年10月29日至1911年4月14日) | |
(1911年4月14日至11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