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總督

兩廣總督

清朝兩廣總督的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廣東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兩廣設定總督,始於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然而這一建制在當時尚不穩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成定製。在明代督撫是中央派出的欽差大臣,與三司之間名義上仍是中央官與地方官的關係,地方上日常事務仍由三司管理。到了清代,這種地方政治體制變革終告完成,總督作為封疆大吏的地位確立。乾隆十四年例授都察院右都御史,乾隆四十八年例授兵部尚書。

基本介紹

設定由來,清代發展,歷史沿革,明代,清代,歷任總督,明朝,清朝,總督府,明代,清代,注釋,藩台,地保,建總府記,概述,原文,相關人物,林則徐,李鴻章,曾國荃,張之洞,周馥,張樹聲,譚鐘麟,

設定由來

兩廣地區(廣東、廣西)設定總督,始於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當時兩廣“潯、梧瑤亂,……特遣一大臣督軍務,乃以命(王)翱。兩廣有總督自翱始。”。然這一建制在當時尚不穩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 為平“瑤亂”再派韓雍出任兩廣總督,才成定製。嘉靖後,全國普遍設有節制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的總督和巡撫。總督主理軍務,比較固定的有薊遼保定宣大山西、陝西三邊、兩廣四總督,而巡撫主民政、兼理軍務,每省都有,甚至一省有幾個。故而總督、巡撫的轄區、駐地與三司並不一致。在明代督撫始終是中央派出的欽差大臣,與三司之間名義上仍是中央官與地方官的關係。地方上日常事務仍由三司管理。
明王朝建立後,各省實行三司分治,布政使司主管民政與財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都指揮使司主管軍事。三司互不統屬,不能兼任,權歸中央,聽命於朝廷。
因為兩廣(廣東、廣西)瑤民、僮民的“釀亂”,朝廷不得不高度予以重視。《明史·職官志二》云:“永樂二年(1404年),遣給事中雷填巡撫廣西”,“十九年(1421年),遣郭碹、艾廣巡撫廣東”,地方文武官員均受節制。
巡撫的設立,實際上打破了三司分治制度,但兩廣巡撫各有側重。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邱浚云:“兩廣同為嶺南地,其地勢土俗大段不同。廣西山嶺崎嶇,林薄深阻其中,皆瑤、僮窟穴,編民錯居其間。廣東十府,惟肇、高、廉三府地方犬牙交錯,雷州府惟遂溪縣,廣州府惟連州與之相近,其餘皆濱大海,地勢平易,無有山林險阻。自洪武、永樂以來,朝廷惟命總兵官鎮守廣西,而廣東一方,惟以備海洋、倭寇為急,未聞有瑤患侵犯也。”
正統至景泰年間(1436-1457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廣的瑤民、僮民不堪朝廷官員的盤剝,再度舉行大規模的起義。
為了鎮壓兩廣的瑤民、僮民起義,朝廷將兩廣的軍事重心移往三江(桂江、潯江、西江)水口的廣西梧州。
景泰三年(1452年),廣西潯州(今桂平)、梧州的瑤民、僮民再度舉行起義,反抗官府壓迫。而廣東總兵官董興、廣西總兵官武毅因無上司的節制,“推諉不任事”(《明史·王翱傳》),造成局勢惡化。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兵部尚書于謙奏請朝廷,以鎮守琢州等處署都督僉事陳旺、鎮守雁門關署都指揮使翁信取代廣東總兵官董興、廣西總兵官武毅,特遣右都御史王翱總督兩廣軍務,主管鎮壓兩廣的瑤民、僮民起義,自總兵以下皆聽節制。
這是兩廣設定總督的開端,乃戰事的臨時建制,府署隨著征討瑤民、僮民起義的戰事而移駐。
王翱出任兩廣總督後,不是對瑤民、僮民的反抗鬥爭專恃武力鎮壓,而是“將吏服,推誠撫諭,瑤人向化,部內無事。”(《明史·王翱傳》)
成化元年(1465年),韓雍任左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
由於當時的廣西是平瑤、平僮的前線,兩廣總督赴任一般要經過廣東肇慶,有些兩廣總督乾脆坐鎮肇慶指揮,待到局勢稍為穩定後,才到廣西梧州坐鎮。

清代發展

到了清代,這種地方政治體制變革終告完成,總督作為封疆大吏的地位已經確立,他們的基本職責是“厘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其轄區範圍、官品秩位以及歸屬地方編制都十分明確, 在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鞏固國家統治、穩定社會的有力支柱。中央的一切施政方針政策,均需首達總督而推行於下,同時中央通過分權於總督而收到集權的實效。正如雍正上諭所說:“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後四方寧謚,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總督為最重。”正由於總督關乎一個地區的吏治民生及治亂興衰,因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對於總督人選歷來都十分重視,雖說總督選任的途徑有三:即皇帝親擢、廷臣會推及吏部簡選,但實際上是以皇帝親擢為主,後兩者亦得皇帝最後拍板,所以對總督的選任權便牢牢地操縱在皇帝手上,這也反映出清代皇權高度強化的歷史特點。

歷史沿革

明代

明景泰三年,兩廣始設總督
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始設梧州。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遷肇慶。
崇禎五年(1632年)遷廣州
崇禎九年(1636年)回遷肇慶

清代

清代兩廣總督的前身為順治元年所置的廣東總督,當時總督駐廣州,兼轄廣西。
順治十二年,總督府遷往梧州。
康熙二年,別置廣西總督,廣東總督移駐廉州
次年,撤銷廣西總督,廣西政務復歸廣東總督管轄,廣東總督遷駐肇慶
雍正元年,重設廣西總督,次年再次裁撤。
雍正七年,為統一西南軍事指揮權,鎮壓苗族起事,廣西政務暫歸雲貴總督兼轄。
雍正十二年,廣西政務仍隸廣東總督管轄,更號兩廣總督。
乾隆十一年,兩廣總督遷駐廣州。
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三年,兩廣總督兼任廣東巡撫
直到清朝滅亡取消兩廣總督。

歷任總督

明朝

序次
姓名
籍貫/旗籍
任職時間
卸職時間
卸職原因/備註
明朝
1
南直隸鹽山
景泰三年
1452年
景泰四年
1453年
升任吏部尚書
2
南直隸長洲
成化元年五月
1465年
下屬及同僚攻訐致仕
3
山東兗州單縣
弘治二年
1489年
進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後因劾總兵官安遠侯柳景貪污,連坐入獄,被罷免。
4
巴陵
弘治八年
1495年
弘治十年
1497年
提督兩廣軍務,並擔任巡撫。後升為左都御史。
5
浙江嘉興崇德
弘治十四年五月
1501年
晉升右都御史,總督兩廣。後論功升左都御史。
6
湖廣永州道州
正德元年
1506年
兼任右副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後掌管南京都察院事。
7
浙江處州縉雲
正德九年
1514年
正德十年
1515年
辭官歸鄉
8
湖廣應城
正德十年
1515年
正德十四年
1519年
後掌都察院事
9
張臬
10
浙江紹興蕭山
嘉靖元年
1522年
以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後召為南京都察院都御史、工部尚書。
11
浙江寧波慈谿
嘉靖四年
1525年
兼任右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後因得罪霍韜方獻夫張璁桂萼,遭落職閒住。
12
福建侯官
嘉靖十年
1531年
升任兵部左侍郎
13
南直隸徽州歙縣
兼任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後母喪丁憂去職。
14
浙江紹興會稽
任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後被彈劾回鄉。
15
福建惠安東嶺
嘉靖二十三年
1531年
嘉靖二十四年
遷右副都御史,兼兩廣巡撫,總督兩廣軍務。後升任兵部右侍郎
16
江西新建
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
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17
江西宜黃
隆慶元年
1567年
隆慶二年
1568年
18
浙江人和
隆慶二年
1568年
隆慶三年
1569年
以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兼任
19
北直隸天津衛
隆慶三年
1569年
隆慶四年
1570年
以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兼任
20
江西新建
隆慶四年
1570年
隆慶五年
1571年
以兵部右侍郎、僉都御史兼任
21
南直隸歙縣
隆慶五年
1571年
萬曆三年
1575年
以南京兵部尚書兼任
22
南直隸太倉
萬曆三年
1575年
萬曆六年
1578年
以兵部左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23
湖廣臨武
萬曆七年
1579年
萬曆九年
1581年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24
福建長樂
萬曆十年
1582年
萬曆十一年
1583年
以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兼任
25
福建莆田
萬曆十一年
1583年
萬曆十二年
1584年
兵部尚書兼任
26
福建連江
萬曆十二年
1584年
萬曆十五年
1587年
以兵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兼任
27
福建龍溪
萬曆十五年
1587年
萬曆十六年
1588年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28
江南靈壁
萬曆十六年
1588年
萬曆十九年
1591年
以兵部右待郎兼任
29
南直隸涇縣
萬曆十九年
1591年
萬曆二十年
1592年
以右副都御史兼任
30
湖廣應城
萬曆二十一年
1593年
萬曆二十二年
1594年
以戶部右侍郎兼任
31
南直隸通州
萬曆二十三年
1595年
萬曆二十六年
1598年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32
福建長泰
萬曆二十六年
1598年
萬曆三十七年
1609年
以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兼任
33
江西南安
萬曆三十八年
1610年
萬曆四十二年
1614年
以兵部右待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34
湖廣漢川
萬曆四十三年
1615年
萬曆四十五年
1617年
以雲南巡撫兼任
35
許宏鋼
浙江東陽
萬曆四十六年
1618年
萬曆四十八年
1620年
以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任
36
江西高安
萬曆四十八年
1620年
天啟元年
1621年
以兵部右待郎兼任
37
湖廣瀏陽
天啟元年
1621年
天啟四年
1624年
以兵部右待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38
直隸隸宜興
天啟四年
1624年
天啟五年
1625年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39
紹興會稽
天啟五年
1625年
天啟六年
1626年
以兵部右待、右僉都御史兼任
40
南直隸吳江
天啟七年
1627年
崇禎元年
1628年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41
南直隸鳳陽泗州
崇禎元年
1628年
崇禎四年
1631年
以兵部右傳郎兼任,卒於任內。
42
浙江山陰
崇禎四年
1631年
崇禎五年
1632年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後升任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
43
貴州永寧
崇禎五年
1632年
崇禎十年
1637年
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
44
河南磁州
崇禎十年
1637年
崇禎十四年
1641年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45
江南華亭
崇禎十四年
1641年
崇禎十七年
1644年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南明
46
河南永城
崇禎十七年
1644年
崇禎十七年
1644年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47
江西金溪
隆武二年
1646年
隆武二年
1646年
以廣東巡撫兼任
48
隆武二年十一月
1646年
永曆元年
1647年
49
朱治澗
浙江嘉興
永曆元年
1647年
永曆元年
1647年
以兵部侍郎兼任
50
山西(一說寧夏)
永曆二年
1648年
永曆三年三月
1649年
51
李棲鵬
永曆三年三月
1649年
永曆三年三月
1649年
52
永曆三年七月
1649年
永曆三年七月
1649年
病死於任內。
53
永曆三年八月
1649年
永曆三年八月
1649年
又名李五老
54
羅承耀
浙江
永曆三年八月
1649年
永曆三年八月
1649年
55
杜允和
河南
永曆三年九月
1649年
永曆四年
1650年
設行署於廣州。最後清軍尚可喜耿繼茂等攻入廣州。廢明兩廣總督一職。

清朝

廣東總督 (兼轄廣西,順治元年至18年)
序號
姓名
籍貫
56
總督空位
(1644年至1647年6月15日)
57
(1647年6月15日至1651年)
58
總督空位
(1651年至1653年7月12日)
59
(1653年7月12日至1656年3月16日)
60
(1656年3月16日至1658年7月10日)
61
甘肅涼州
(1658年7月10日至1661年11月2日)
廣東總督 (專轄廣東,順治18年至康熙4年)
62
甘肅涼州
(1661年11月2日至1665年4月2日)
63
(1665年4月2日至1665年7月4日)
廣東廣西總督 (康熙4年至雍正元年)
盧興祖
(1665年7月4日至1667年12月30日)
(1668年1月30日至1670年2月6日)
(1670年3月6日至1682年2月1日
(1682年2月1日至1689年8月8日)
(1689年8月19日至1702年12月17日)
(1702年12月17日至1707年1月23日)
(1707年1月30日至1716年11月19日)
(1716年11月25日至1723年9月9日)
廣東總督 (雍正元年至2年)
楊琳
(1723年9月9日至1724年4月26日)
廣東廣西總督 (雍正2年至6年)
(1724年4月26日至1728年11月11日)
廣東總督 (雍正6年至12年)
孔毓珣
(1728年11月11日至1729年3月29日)
(1729年3月29日至1732年3月21日
(署任,1731年10月14日至1732年2月25日)
(1732年3月21日至1735年1月5日
代理:
1732年3月21日至10月17日
兩廣總督(雍正12年至光緒31年)
鄂彌達
(1735年1月5日至1738年8月30日)
(1738年8月30日至1744年8月10日)
慶服
(署任,1741年5月28日至1743年1月28日)
(署任,1743年1月28日至7月17日)
(1744年8月10日至1745年5月14日)
策楞
(二次,1745年5月14日至1748年10月28日)
(1748年10月28日至11月24日)
(1748年11月24日至1750年2月9日)
(1750年2月9日至1751年11月14日)
(1751年11月14日至1753年2月24日)
(代理,1753年2月24日至10月16日)
策楞
(三次,1753年10月16日至1754年5月3日)
(1754年5月3日至1757年8月31日)
(1757年8月31日至1758年1月14日)
署任
(1758年1月14日至1758年5月27日)
李侍堯
(一次,1758年5月27日至1761年5月27日)
(1761年5月27日至1764年7月22日)
李侍堯
(二次,1764年7月22日至1777年2月25日)
(署任,1765年7月22日至1767年4月24日)
(1777年2月25日至1778年3月19日)
桂林
(1778年3月19日至1780年1月11日)
(1780年1月11日至1784年2月20日)
(1784年2月20日至1785年2月26日)
(代理,1785年2月26日至9月1日)
(1785年9月1日至1786年5月23日)
孫士毅
(二次,1786年5月23日至1789年2月19日)
(1789年2月19日至1793年9月14日)
(一次,1793年9月14日至1796年7月5日)
(1796年7月5日至9月29日)
(1796年9月29日至1802年12月17日)
長麟
(二次,1802年12月17日至1803年1月26日)
瑚圖禮
署任
(1803年1月26日至1805年1月30日)
(1805年1月30日-12月12日)
(1805年12月12日至1809年1月6日)
(1809年1月6日至2月20日)
百齡
(1809年2月20日至1811年2月16日)
(1811年2月16日至11月5日)
(1811年11月5日至1817年10月22日
(1817年10月22日至1826年6月22日)
(1826年6月22日至1832年9月14日
(1832年9月14日至1835年10月15日
(1835年10月15日至1840年1月21日)
(1840年1月21日至10月3日)
(署任,1840年9月28日至12月4日)
琦善
(1840年12月4日至1841年2月26日)
祁貢
(1841年2月26日至1844年3月19日)
(1844年3月19日至1848年7月4日)
(署任,1848年2月3日至1848年7月4日)
徐廣縉
(正式,1848年7月4日至1852年9月7日)
(1852年9月7日至1858年1月26日)
(1858年1月26日至1859年5月4日)
(1859年5月4日至10月7日)
(署任,1859年5月4日至21日
(署任,1859年5月21日至10月7日)
勞崇光
(正式,1859年10月7日至1862年10月17日)
(從沒到任,1862年10月17日至1863年2月14日)
(署任,1863年2月14日至7月6日)
(1863年7月6日至1865年3月7日)
(代理,1865年3月7日至13日)
(代理,1865年3月13日至1874年10月17日)
(1874年10月17日至1875年9月2日)
(署任,1874年10月17日至1875年3月31日)
(1875年9月2日至1879年12月27日)
(一次署任,1878年12月18日至1879年12月27日)
(一次,1879年12月27日至1882年4月19日)
裕寬
(二次署任,1879年12月27日至1880年5月20日)
裕寬
(三次代理,1882年4月19日至5月6日)
(1882年5月6日至1883年7月13日)
(二次,1883年7月13日至1884年5月22日)
(1884年5月22日至1889年8月8日)
(1889年8月8日至1895年4月13日)
(1895年4月16日至1899年12月19日)
1898年8月30日至11月1日正式官銜為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
(代李鴻章,1899年12月19日至1900年5月24日)
李鴻章
(1900年5月24日至7月9日)
德壽
(二次代理,1900年7月9日至9月16日)
(1900年9月16日至26日)
(1900年9月26日至1902年7月2日)
德壽
(三次代理,1902年7月3日至1903年4月18日)
(1903年4月18日至1905年7月23日)
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光緒31年至宣統3年)
岑春煊
(一次,1905年7月23日至1906年9月11日)
(1906年9月11日至1907年5月28日)
岑春煊
(二次,1907年5月28日至8月12日)
(1907年8月12日至1909年6月28日)
(代理,1909年6月28日至1910年10月29日)
(廣州將軍代張鳴岐兼署,1910年10月29日至1911年4月14日)
(1911年4月14日至11月8日)
兩廣總督林則徐兩廣總督林則徐
兩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張之洞

總督府

明代

1469年至1566年,兩廣總督府設在梧州,1566年至1644年,兩廣總督府設在肇慶

清代

1735年,兩廣總督府設在肇慶。1746年以後,兩廣總督駐紮廣州。總督府設在新城。1857年英法聯軍占領廣州,後總督府被改建為石室聖心大教堂石室聖心教堂)。

注釋

藩台

“藩”是封建王朝分封的地面舊時稱屬地或屬國為藩,而當時把一個省認為是一個藩(電視劇里經常有藩王這么個角兒,也就是當地的主管了)。
“台”就是古代的官署名,封建時期士紳們對高級官員的諛稱。
明朝時候的藩台比較厲害,他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長官。但是到了清朝就改革了一下,稱掌管一省財政民政的官員叫藩台,也叫布政使,相當於二品官,算是大官,其實就是現在的財政廳民政廳局長。

地保

最早的時候地方的規劃管理里有個“里甲制”,它裡面就有規定說,鄰近的110戶為一里,人們可以推舉其中丁糧多的10戶為里長戶,然後輪流擔任里長。這個裡長就是地保或這叫地甲“保”,它是充當溝通地方政府與百姓的一個媒介。再往後的電視裡常把這類人當作是政府的爪牙來演,其實他管的事還真是挺多挺繁雜的,鄉里八村的事人們都會先通報他。也是官,是村官。

建總府記

概述

2002年4月27日,在廣西省梧州市東正路56號工地上出土一隻巨型石龜。石龜長約3.3米,寬1.8米,高1.2米,重11.56噸。據市博物館專家考證,這隻石龜是明代的,背負著的石碑上有明朝兩廣總督韓雍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所題《建總府記》。如今,這隻石龜被放在白鶴觀內展示。石龜出土時背負的石碑已毀壞,碑文是按《梧州府志》記載翻刻。全文如下:

原文

兩廣百粵地,自秦置郡縣以來,蠻夷叛亂,伐不能無,置將分間,不常所治,而總府之名未有。太祖高皇帝疆理天下,設官分職,兩廣各置都、布、按三司統治之。永樂,廣西置鎮守內臣,總兵武臣。景泰、天順間、廣東置如廣西。然各守一方,不相統制,而兩廣總府之名未有。自是以後,軍務兼用文臣,或總督或提督替理,或兼理巡撫,或不兼,又或專巡撫不加督理,而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之名,亦不多有。成化改元初,聖天子念兩廣生民,久罹害,累征不能平,乃命將出師,以今太監陳公王宣監督軍務,雍替理,來問叛夷之罪,師至廣前巡撫皆改任去,雍遂兼焉。明年賊平,班師,詔留太監陳公鎮守廣東,以雍提督兩廣軍務,仍兼巡撫。久之,雍以地廣,不克獨遍,歷上章,得請兩廣各添置都御史、巡撫,雍專提督。五年春,雍以憂制歸,是冬,巡按廣東監察御史龔晟,廣東按察司僉事陶魯林錦章言於朝,以為兩廣事不協一,殘賊日熾,須復得大臣提督兼巡撫,斯濟。上嘉其言,下廷臣議,兵部尚書白公宗玉(白宗玉)集議規劃,舉雍對,上可之,以太監陳公總鎮兩廣,起復雍進今官,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雍因辭弗獲,始就任。未幾,復以平江伯陳公銳(陳銳)掛征蠻將軍印,克總兵官司鎮守兩廣,同開總府於梧,便宜行事,兩廣副將以下俱聽節制。前廣西鎮守太監、兩廣總兵巡撫皆裁去。又以少監黃公沁暨(黃沁暨)署都督僉事。夏,正克副總兵鎮守廣西,都督僉事馮升克游擊將軍都指楊廣夏鑒、張壽克恭將分守諸路,而地方大計則悉取於總府皆宸斷也。維梧州介科兩廣之中,水路相通,道里適均,郡山環拱,三江匯流,嶺南形勝無比,據總府之基,其山自桂嶺南而來,至梧城,中盡而復起,巍然突出,狀如磐石,登臨遠眺,一目千里, 晦千萬年而一旦顯於今日,豈非天造地設,有所待而然與。洪惟中國家,列聖相承,一以道德仁義為治,今天子纘承丕緒,益邁前烈,數載之間,四征不庭,罔不賓服,大顯神漠,命官司開府於茲,合天心,光祖德,超越秦漢以下因循苟之陋,而成萬世之良圖。自茲以往,出令一而保境同,以我堂堂仁義之師,坐鎮於中,四顧蠻夷殘孽,向背而撫治之,彼將日益循化理、蠻惡習、相安耕鑿,以齊吾民,而凡覆載之間,有生之眾,聲教所及,將益無遠,弗歸唐虞三代雍熙太和之治,不於斯見乎!雖然聖天子寵異臣下,而付託至重,其責望回在於此,臣子感激圖報,稱當何如哉!書曰:能事事乃其有備。詩曰:有業有翼,共武之服。孔子曰:節用愛人。雍輩皆勉焉。府之正堂五楹,題曰總制百粵之堂,後作亭曰:同心,門三楹,左右廂房各五楹,經始於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落成於七年五月十八日。既成,太監總兵征予記。太監字德新,鎮靜有謀,屢立戰功。總兵學志堅,韜略家傳,卓有將才,皆重一時,而雍得預其間,始開府,抑何幸,謹記。

相關人物

林則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李鴻章

本名章桐,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曾國荃

曾國荃(1824-1890)字沅浦,號叔純,又名子植,湖南雙峰縣荷葉鎮人,湘軍主要將領之一。鹹豐二年(1852)取優貢生。鹹豐六年,攻打太平軍“有功”賞“偉勇巴圖魯”名號和一品頂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同治間,與郭嵩燾等修篡《湖南通志》。1875年後歷任陝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光緒十年( 1884)署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光緒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銜。翌年卒於位,謚“忠襄”。因善於圍城有曾鐵桶之稱。清朝著名大臣曾國藩的九弟。

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周馥

(1837-1921.9.22),字務山,號蘭溪,安徽建德(今東至縣)人。諸生出身。鹹豐末年,避戰亂輾轉到省城安慶。同治元年(1862年)春,李鴻章組建淮軍。周馥應募,深得李鴻章賞識,即“招往辦文案”。從此,他跟隨李鴻章辦洋務達三十餘年,諸多贊畫,深受倚重。遂由候補縣累遷至封疆大吏,成為淮系集團中頗有建樹和影響的人物。

張樹聲

字振軒,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合肥人,漢族,廩生出身,清末淮軍將領。歷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通商事務大臣等職。是地主階級開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體,以行其用”。兩次兩廣總督

譚鐘麟

曾因“泄沓因循”而遭人嚴旨苛責,並為後世學者認為是維新變法的“觀望者”。譚鐘麟是當時公認的守舊派,曾不遺餘力地反對洋務運動。可知在當時洋務最為活躍的廣東,時任兩廣總督的譚鐘麟無疑在洋務方面無甚作為,更別提贊成“離經叛道”的維新變法了。梁啓超在1896年底回粵探親,致函汪康年論及廣東新政時說:“近日報務日興,吾道不孤,真強人意。惟廣東督撫於‘洋務’二字,深惡痛絕,不能暢行於粵耳。” 一年後,劉學海從廣東致函汪康年對譚鐘麟之固守表示不滿:“所最恨者,我粵通商最早,本習聞西學,奈此邦人士皆持守舊之說,深閉固拒,不少變通。居上者又與西學為仇,莫為提倡,殊可痛也。”而皮錫瑞也在1898年5月從廣東友人來信中得知:“文帥雙目瞽,兩人扶掖,惟痛罵洋務,而洋人要如何便如何”,對此,皮感慨道:“可笑可恨!何苦用此殘廢人斷送兩粵也”。可見,譚鐘麟之守舊,眾所周知。由於譚鐘麟有濃厚的忠君保國意識,對洋務維新運動持反對態度,戊戌時多次上疏反對變法,受到慈禧太后寵遇,次年因對慈禧太后租借香港九龍於英國事件不滿,不久便以年邁為由告老辭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