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蔭山房又稱餘蔭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東南角北大街,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餘蔭山房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於同治十年(1871年)落成,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園占地總面積約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充分表現了古代嶺南園林建築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餘蔭山房與順德清暉園、東莞可園、佛山梁園一道合稱為嶺南四大園林。
餘蔭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園中亭台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於方圓三百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宇宙觀。餘蔭山房深柳堂的檀香木雕屏上刻有晚清三大才子梁山舟、張船山、翁方綱等人的詩句和乾隆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餘蔭山房
- 外文名稱:Yu Yam Ancestral Garden
- 別名:餘蔭園,餘蔭山房
- 行政區類別:廣東省廣州市
- 所屬地區:廣州番禺南村鎮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
- 面積:1598平方米
- 方言:粵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廊橋
- 開放時間:8:00-17:30
- 門票價格:全票18元 學生票9元
- 景點級別:國家級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廣東省廣州市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全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園林,建築結構,造園背景,造園手法,主要景點,善言鄔公祠,深柳堂,臥瓢廬,臨池別館,玲瓏水榭,浣紅跨綠廊橋,亭橋樓榭,石砌荷池,瑜園,文化歷史,規劃重建,交通信息,公車,捷運,最新訊息,
園林
園中之磚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豐富多彩,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盡顯名園古雅之風。更有古樹參天,奇花奪目,頓使滿園生輝。而園中“夾牆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雙翠迎春”等四大奇觀,使遊人大開眼界,樂而忘返。
餘蔭山房與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佛山的梁園一道,合稱為清代嶺南四大園林,而且餘蔭山房是四大名園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園林,是典型的嶺南園林建築。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建築學會核定公布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築單位。 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餘蔭山房占地面積1598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廊橋為界,將園林分為東、西兩個部分。餘蔭山房參考蘇杭畫師繪製的園林景觀圖紙,又借鑑了廣州“海山仙館”的造園技法,整座園林布局靈巧精緻,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裡分別建築了深柳堂、欖核廳、臨池別館、玲瓏水榭、來薰亭、孔雀亭和廊橋等,在面積並不大的山林里,濃縮了園林的主要設施和景致,使有限的空間注入了幽深廣闊的無限佳景。 餘蔭山房園地雖小,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築,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慾醉。
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原是賦詩把酒、吟風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台青、臘梅花盛開、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臥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牆布置了假山;水榭東北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半邊亭(來薰亭)。周圍還有許多株大樹鳳梨、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來薰亭”半身倚牆而築,“臥瓢廬”幽辟北隅,“楊柳樓台”溝通內外,近觀南山第一峰,遠接蓮花古塔影。東西兩半部的景物,通過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此外,餘蔭山房南面還緊鄰著一座稍小的瑜園。瑜園是一住宅式庭院,建於1922年,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鄔仲瑜所造。底層有船廳,廳外有小型方池一個,第二層有玻璃廳,可俯視山房庭院景色。現已歸屬餘蔭山房,兩園並在一起,起到了輔弼作用。
建築結構
餘蔭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園中亭台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於方圓三百步之中。園中之磚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豐富多彩,盡顯名園古雅之風。更有古樹參天,奇花奪目,頓使滿園生輝。而園中“夾牆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雙翠迎春”等四大奇觀,使遊人大開眼界,樂而忘返。
餘蔭山房與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佛山的梁園一道,合稱為清代嶺南四大園林,而且餘蔭山房是四大名園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園林,是典型的嶺南園林建築。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建築學會核定公布為中國近代優秀建築單位。 它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將畫館樓台,軒榭山石亭橋盡納於三畝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園中有園、景中有景、幽深廣闊的絕妙佳境。通過名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使全園的文飾做到豐富而精緻、素色而高雅,給人們一種恬靜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於“波暖塵香”之中。進入寫有“餘蔭山房”的正門後,過廳堂,穿竹徑,便到山房的花園門。門旁有對聯一副:“餘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正是此園點題之句。
餘蔭山房園地雖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園景可分為東、西兩半部,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築,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慾醉。
造園背景
餘蔭山房是在中國古典園林的晚期造園高峰期——明、清時期修建的。中國造園藝術之集大成,始於明,理論代表作是計成著的《園冶》;成於清,理論代表作是李漁著的《一家言》。清代,私家園林如雨後春筍,湧現於全國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絕後的造園高潮。廣東四大名園都是在清代建造的。
餘蔭山房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歷時5年,於同治十年(1871年)竣工。山房故主鄔彬,字燕天,是清朝舉人,任刑部主事,鹹豐五年(1855年),因“克襄王事”被鹹豐皇帝誥授為通奉大夫,官至從二品。他的兩個兒子也是舉人,因而有“一門三舉人,父子同登科”之說。
鹹豐八年(1858年)鄔彬以母年邁為由,辭去官職,歸隱鄉里。一面全心料理家業,一面又勤奮讀書。同治六年(1867年),鄉試中舉,同年族人將建造潛居鄔公祠和善言鄔公祠所剩下來,面積約為三畝的土地賞給鄔彬。鄔彬便參考蘇杭畫師繪製的園林景觀圖紙和在京任職時獲貝勒王爺贈送的一幅水粉畫,又借鑑了廣州“海山仙館”的造園技法,利用這塊土地因地制宜地建造餘蔭山房。經過五年時間,耗資白銀三萬兩,於同治十年(1871年)落成。為紀念先祖的福蔭,取“餘蔭”二字作為園名。與餘蔭山房緊貼相通的建築就是善言鄔公祠,是鄔家的祖祠。
造園手法
餘蔭山房布局精巧。它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將畫館樓台,軒榭山石亭橋盡納於三畝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園中有園、景中有景、幽深廣闊的絕妙佳境。通過名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使全園的文飾做到豐富而精緻、素色而高雅,給人們一種恬靜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於“波暖塵香”之中。
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有兩個:一是“縮龍成寸”,園內的建築布局精巧有致,藏而不露。彈丸之地,把亭、台、樓、閣、堂、軒、橋樑、廊提、石山碧水、浮蓮全都包含其中,且迴廊、花窗影壁相互借景,游入其中感覺園中有園,景外有景,好一個曲徑幽深。二是“書香文雅”,不離居室,滿園的詩聯、佳作文采繽紛濃郁,真可謂嶺南園林建築藝術中的精品。下雨天是賞園最佳時間,那浠浠瀝瀝的小雨灑在碧綠的睡蓮塘中,在深綠的蓮葉上滾著,在淡綠的睡蓮花瓣上沾著,滿園都是淡淡的睡蓮香氣,幾條碩大的紅色錦鯉在花間穿行,周圍都是如綠雲般的竹葉在雨中沙沙地響著。
主要景點
善言鄔公祠
餘蔭山房既是是寓宗祠、書院、園林文化為一體的文化實體。從祠堂的規模、構件、對聯、匾額的內容等等,都體現其具有濃厚的宗族文化色彩。善言鄔公祠對聯“惟孝友乃可傳家,兄弟休戚相關則外侮何猶而介入;舍詩書無以貽後,子孫見聞不俗雖中材未至為非耕”,兩邊側門“揚烈”、“誦芬”匾額和青雲巷的“鳳起”、“蛟騰”匾額,以及祠堂大門上的六國大封相、封神榜故事人物木雕裝飾等,都是宗族文化的體現。
善言鄔公祠的建築布局是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大門兩側有包台(鼓樂台),凡迎接貴賓或有盛大喜慶活動,鼓樂手分立包台,敲鑼打鼓,嗚金奏樂。門前有象徵宗族權力和門弟高貴的石鼓。大門分設上下兩層,不設檻閘。平常只開啟腳門,族人進入祠堂必須弓身,以示對祖先的尊敬。當有喜慶活動時大門才開啟,歡迎貴賓,族人則只能從兩側青雲巷進入。在享堂前為五級台階,大堂正廳兩側門頂用金錢圖案裝飾。
善言鄔公祠除了堂內的布局考究外,屋脊上也用大量的灰塑裝飾,圖案精美,寓意深刻。門廳正脊東面的“康寧圖”寓事業有成,康樂安寧;向西面的“天倫圖”寓龍鳳呈祥,幸福家園;向南面的“喜鵲竹子”寓喜報平安;享堂正脊東面的“高冠富貴圖”寓升官發財,衣錦榮歸;向西面的“春魁報喜圖”寓父子登科,雙喜臨門之意等等。
深柳堂
深柳堂是園主會客之所,取名源自唐詩“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它是餘蔭山房主體建築,形制歇山,堂外開闊檐廊和庭階直透池面。深柳堂的檀香木雕屏上刻有晚清三大才子梁山舟、張船山、翁方綱等人的詩句和乾隆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兩件“松鶴延年”、“松鼠葡萄”木雕大花罩,還有三十二幅桃木扇畫和進口彩色玻璃窗,極具嶺南建築風格特色。在空間組織上,兩幢花罩把室內分隔成流通的兩“廳”。分別利用碧紗櫥和格扇分隔成封閉的一“室”兩“間。
臥瓢廬
臥瓢廬,為硬山頂風火牆建築,是園主賓客憩息之所,窗戶設計別開生面。後排的百葉窗,通過擺動窗葉可達到通風采光的效果。前排用藍白相間玻璃窗,通過玻璃曾面的變換,使室外景色四季變幻。
臨池別館
臨池別館,原是書齋,為硬山頂建築,前臨四方荷池。古時候的文人雅士以墨硯為“池”, 蘸硯揮毫稱為“臨池”,因此用“臨池”來命名這館舍。館內樸素簡潔,與深柳堂形成鮮明對照,明間以細密的冰紋花隔斷塗金假窗裝飾。為適應嶺南地區颱風頻襲的特點,屋頂不陡,屋面線平直,以減少受風面,建築形象簡樸中顯出典雅。廊檐柱聯:“別館恰臨池洗硯有時鷗可狎,迴廊移步月尋詩不覺鶴相隨。”
玲瓏水榭
玲瓏水榭為八角卷棚歇山頂建築。窗戶八面開啟,玲瓏通透,又置身水中,故又稱玲瓏水榭,是園主人邀集騷人墨客揮毫雅敘的地方。因使用功能需要,所以體量較大,反映了嶺南園林文化的特點。榭內設八條檐柱四條金柱,均用坤旬木製成,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研究價值。
浣紅跨綠廊橋
浣紅跨綠廊橋是嶺南園林最經典的造型,橋廊高於堤廊,形制歇山。橋廊全場只有20米,將橋、廊、亭、欄巧妙地構成一體,十分精緻。水中睡蓮平臥,半圓拱橋,回光倒影恰似正圓,堪稱靜態美的典範。廊橋飛架南北,將園景分成東西兩部分,西片紅雨,東片綠雲。建築物繞池而建,突出了以水為中心的園林布局。
亭橋樓榭
餘蔭山房園地雖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園內亭、台、池、館與遊廊、拱橋、假山、花徑、圍牆交錯穿插,構成了幽深曲折、若隱若現的庭苑結構。園中浮雕和建築裝飾皆由名工巧匠精雕細琢,配以詩、書、畫,使全園更添恬靜、典雅情趣。進入寫有“餘蔭山房”的正門後,過廳堂,穿竹徑,便到山房的花園門。門旁有對聯一副:“餘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正是此園點題之句。
石砌荷池
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建築細部裝飾玲瓏精緻,兼有蘇杭建築的雅素與閩粵建築的曼麗。這是園主的書齋,環境清靜素雅。 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築,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堂中木刻精品琳琅滿目,名士墨寶閃耀清華。其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清乾隆時期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韓持國在洛中作詩云:‘閉門讀易程夫子,宴坐焚香范使君。顧我未能忘世樂,綠樽紅芰對斜曛’。”為通花木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慾醉。在深柳堂左側有一間廬舍,名為“臥瓢廬”,專為賓友憩息而設,
瑜園
此外,餘蔭山房南面還緊鄰著一座稍小的瑜園。瑜園是一住宅式庭院,建於1922年,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鄔仲瑜所造,底層有船廳,廳外有小型方池一個,第二層有玻璃廳,可俯視山房庭院景色,現已歸屬餘蔭山房。兩園並在一起,起到了輔弼作用。
2001年06月25日,餘蔭山房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文化歷史
名園故主鄔彬,字燕天,是清朝舉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員外郎。更難得的是他的兩個兒子也是舉人,所以有“一門三舉人,父子同登科”之說。後來園主人看破世情,便告老歸田,隱居鄉里,興建了這座園林。為紀念先祖的福蔭,取“餘蔭”二字作為園名,同時期望子孫後代能永澤先祖的福蔭。
步入園中,首先見到的是門上的一副名聯,它與“餘蔭”二字分別作為上下聯的第一個字。上聯是“餘地三弓紅雨足”;古人以一箭之地來比喻一百步的距離。“弓”即是箭,三弓就是三百步的距離,指這個園林的面積很小;“紅雨”,暗指整個餘蔭園四季花果不斷。下聯“蔭天一角綠雲深”,把園內綠樹成蔭的環境表現得淋漓盡致。上下聯中的“足”字和“深”字,深刻表露了園主人告老歸田的心意。
蘇東坡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但在不足三畝的地方內又怎能種竹呢?園主人最後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牆與牆之間,種上翠竹。一來,既不占用庭園的面積,又能控制它的生長蔓延,並且可以擋住園外的塵土,真是一舉三得。過了虹橋,向前走便是“深柳堂”。堂內布局果然超凡脫俗,而且木雕琳琅滿目,在珍貴的木雕屏上刻有大學士劉墉的書法筆跡。在“深柳堂”對面是園主人即席揮毫的書齋。園主人把書齋起名為“臨池別館”,據說古時候的文人雅士面對別館前臨池美景,以墨硯為“池”,蘸硯揮毫稱為“臨池”,因此,用“臨池”來命名這館社。在“深柳堂”左側有一間廬舍,是園中的第三所建築,名叫“臥飄廬”,廬中的“滿洲窗格”通過格上鐫嵌著的彩色玻璃,可以欣賞到一年四季的景色,令人在這裡就可以夢想成真。
在餘蔭山房落成後二十年,園主人的侄兒鄔中瑜添建了一座“瑜園”,是用來招待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的,但傳說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在新婚前夜居住過,於是也被稱為“小姐樓”。
行到迴廊深處,便是遠近聞名的“玲瓏水榭”了。它環水而立,是園內第四所建築俗稱“八角亭”。水榭呈八角形,八面全是窗戶,結構高雅。這樣一來,既能八面通風,又可以八面觀景。對於八角亭的八景,有一首五律詩概括得很好,那詩就是:“丹桂迎旭日,楊柳樓台青;臘梅花開盛,石林咫尺形;虹橋清輝映,臥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中國園林建築藝術風格獨特,強調詩情畫意。“玲瓏水榭”之所以遠近傳名,就因為它既有詩情,又有畫意。
餘蔭山房真不愧為園林之寶,如果要尋找歷史文化的根源,餘蔭山房就是一所不可不游的嶺南庭院!
規劃重建
從2008年開始,廣東清代四大名園之一的番禺餘蔭山房將進行擴建,而被毀棄已經超過半個多世紀的千古名剎海雲寺將在餘蔭山房的預留用地進行異地重建。
按規劃,餘蔭山房近幾年將重點進行二、三期擴建工程,一旦工程全面完成,景區面積將從現有的1500多平方米擴大到110000平方米左右。
《規劃》將餘蔭山房劃成三大區域:其一是舊園區,這是景區的核心保護區域。古園區面積很小,只有2畝地,1000多平方米,再加上兩個古蹟,即一個祠堂、一個瑜園。瑜園是一住宅式庭院,建於1922年,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鄔仲瑜所造,底層有船廳,廳外有小型方池一個,第二層有玻璃廳,可俯視山房庭院景色。該區域以保護為第一要則,除正常修繕外,幾乎不作改動。
餘蔭山房在前幾年,在景區的北邊,利用環境改造的機會,新增了小規模餐廳、商店,由此增設了餐飲和旅遊購物功能。由於規模小,餐廳每天僅能提供少量的接待餐給遊客,餐位也就100多個。針對該情況,《規劃》的第二塊區域即進行景區的二期擴建工程,主要是利用隔壁原南村鎮政府大院的園林建築,為山房景區興建配套的服務功能區,具體包括嶺南特色商旅一條街、餐飲設施等。
二期工程建成後,景區面積擴大到5000平方米左右,屆時遊客不僅可以參觀,更可以享受吃、喝、玩、買紀念品的“一條龍”服務。考慮到和餘蔭山房的景觀整體協調一致,特色商旅一條街將做成仿古街,要求古香古色。
三期是《規劃》的“重頭戲”,即將在餘蔭山房的東邊,申請征地210多畝,用於開展景區第三期擴建工程。工程建設內容包括番禺氏族紀念館、嶺南畫派紀念館、賁南書院、番禺民間工藝館和千古名剎海雲寺重建。按《規劃》,被毀棄已經超過半個多世紀的海雲寺,將餘蔭山房的預留用地進行異地重建,規模宏大,是改擴建工程的最大亮點。
據了解,番禺政府有關方面曾經多次組織專家召開研討會,併到海雲寺遺址附近村莊尋找很多當年曾經到過海雲寺的當地老人,請他們回憶印象中海雲寺的格局、布置情況。
《規劃》早在2005年前就經區政府審核通過,相關工作已被提到重要議程,正加快推進。區里各相關部門正合力解決開發建設中的問題,擬在2010年亞運會前完善好配套好,爭取在兩三年的時間裡見成效。
2015年10月5日位於番禺區南村鎮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餘蔭山房遭到強對流天氣襲擊,現場一片狼藉,景區負責人指主體建築未損壞,大量構件跌落造成損毀,經過幾個月搶修,於2016年7月1日重新開門納客,本月門票半價
交 通:
這裡交通比較方便,在廣州市坐車到市橋番禺汽車運輸公司客運站,轉乘“市橋-南村”、“市橋-化龍、新造”方向班車或中巴(約3元)在南村鎮站下車,即可見往“餘蔭山房”引導路牌。車程約1小時;或於廣州火車站乘坐廣州-番禺288、282專線車到大石鎮站再轉乘旅遊中巴或計程車。如果是自駕車:由北環高速公路經岑村立橋上華南快速幹線經番禺大橋,亦可由北環高速公路經三窖立交上105國道經番禺洛溪大橋,上番禺迎賓路共行25公里左右即可到達番禺。
這裡交通比較方便,在廣州市坐車到市橋番禺汽車運輸公司客運站,轉乘“市橋-南村”、“市橋-化龍、新造”方向班車或中巴(約3元)在南村鎮站下車,即可見往“餘蔭山房”引導路牌。車程約1小時;或於廣州火車站乘坐廣州-番禺288、282專線車到大石鎮站再轉乘旅遊中巴或計程車。如果是自駕車:由北環高速公路經岑村立橋上華南快速幹線經番禺大橋,亦可由北環高速公路經三窖立交上105國道經番禺洛溪大橋,上番禺迎賓路共行25公里左右即可到達番禺。
交通信息
公車
番30路:奧園廣場-餘蔭山房,票價2元,首/末班車6:30/22:00。
捷運
3號線:市橋站,到 百越廣場西門(捷運市橋站) 乘坐番30路。
3號線:漢溪長隆站,到 捷運漢溪長隆站 乘坐番30路。
7號線:員崗站,到 捷運員崗站 乘坐番30路。
最新訊息
2015年10月5日,中午南方日報記者來到位於番禺區南村鎮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餘蔭山房,現場一片狼藉,景區負責人指主體建築未損壞,大量構件跌落造成損毀,目前正加緊搶修中。
南方日報快訊(文/圖 見習記者 鄧強 實習生 張梓望)今天中午南方日報記者來到位於番禺區南村鎮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餘蔭山房,現場一片狼藉,景區負責人指主體建築未損壞,大量構件跌落造成損毀,目前正加緊搶修中。據悉,昨受災害影響,昨日上午,餘蔭山房在門口掛起閉園通告,暫停對外開放。園方告訴記者,將會在上級部門及文物專家指導下進行清理,爭取儘快恢復開放。 餘蔭山房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是廣東四大著名嶺南園林之一。餘蔭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園中亭台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於方圓三百步之中,可謂一步一景,是廣州市國慶重點推薦的景點之一。
重新開放
2015年10月一場龍捲風災,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餘蔭山房遭受重創,當即閉園維修。轉眼間,一別8個月了。2016年7月1日,修葺一新的餘蔭山房重新開放,千餘名廣州街坊、遊客入園遊覽。當下,山房內花木茂盛,蔥蔥鬱郁,“餘蔭”意境正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