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氣候

季風氣候

季風氣候是指受季風支配地區的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冷氣流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一年中隨同季風的變化,降水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為三個典型的季風氣候區,但因緯度地理位置等的差異,季風氣候各有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季風氣候
  • 外文名:monsoon climate
  • 特徵:隨同季風的旋轉,降水發生變化
  • 原因:海陸熱力差異、行星風帶等
  • 分類:東亞季風、南亞季風等
  • 分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
基本概括,形成,分類,東亞季風區,南亞季風區,其他季風區,

基本概括

季風指的是季節性的風,英文名稱為monsoon,源自阿拉伯語mausem,是季節的意思,最早生活在印度洋一帶的阿拉伯海沿岸的居民,認識到每年有半年盛行吹西南風、半年盛行吹東北風水手利用這種盛行風向隨季節轉換的自然現象,航海來往於印度半島和東非之間,正因為此,凡提到季風大多指的是著名的印度季風、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氣象、海洋資料的不斷豐富,人們進一步發現季風是一種大氣和海洋的耦合環流系統,它不僅出現在印度半島和東非之間,還覆蓋了亞洲、非洲和澳大利亞以及鄰近海洋的熱帶、副熱帶地區,至也出現在南美洲和北美洲。

形成

季風系統的作用是驅動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大氣交換,因此其具有大尺度特徵並給其影響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季風環流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地理背景和熱力學條件,其根本的驅動因素還是太陽輻射的季節變化及其在大氣環流上的體現.
海陸熱力差異
海陸表面的熱力差異導致海洋和陸地之間氣壓和風向的季節變化而形成的季風環流與具有日變化的海陸風是不同的,雖然都是海陸熱力差異引起環流變化,但前者的空間尺度和周期要比海陸風大得多,海陸風是在沿海地區由氣壓的日變化引起的晝夜風向變化,以一天為周期,且僅局限在有限的沿海附近,而季風的風向和氣壓場轉換周期為一年冬季大陸冷高壓,海洋熱低壓夏季大陸為熱低壓,海洋為高壓冷源.因此海陸熱力作用的季節變化與季風演變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對中國東部季風區而言,冬季風盛行時,大陸影響大于海洋夏季風盛行時,海洋影響大於大陸,兩者的相互轉換主要取決於太陽輻射的變化,且海陸熱力差異的季節變化最明顯地體現在氣壓場的季節變化上.我國東部,6~8月為夏季風全盛期12~2月為冬季風強盛且穩定期.
行星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太陽輻射、溫度、氣壓的季節變化引起整個大氣環流場的夏北冬南的季節移動,從而出現風向的明顯季節變化——季風現象,如信風的季節轉化,在低緯度呈現十分明顯的周期性的季節交替,低緯度地區,冬季為偏東風,夏季為偏西風.印度及其鄰近海域的此種季風現象最為典型,即印度季風或西南季風。
海陸分布和行星風系的相互作用使季風有不同的特點.副熱帶季風或溫帶季風以海陸差異作用為主而赤道季風或熱帶季風則主要因行星風系的移動引起,規律性明顯,多發生於兩個行星風帶相接的地區,當海陸差異、行星風系移動的作用一致時,季風增強反之,季風減弱.印度季風就屬於這種類型,
大地形對季風環流的影響
巨大而高聳的大地形,如青藏高原與周圍自由大氣之間同樣存在著季節性熱力差異,在冬季,高原是冷源,高原低層形成冷高壓,盛行反氣旋環流,其東南側盛行北一東北風,與東亞冬季風一致在夏季,高原是熱源,低層形成熱低壓,盛行氣旋性環流,其東側出現西南風,使夏季西南風加強.如夏季的青藏高原作為巨大的熱源有助於高層南亞高壓和東風急流的形成、維持。由於全球海陸分布和行星風系的移動規律及大地形的作用,在一些特定地區出現了大範圍的氣壓場和風場的季節性變化,同時伴有降水的季節變化,這些區域被稱為季風區,季風區可以根據氣壓場、風場和降水的觀測資料來確定,包括東亞、南亞季風區,東非索馬里、西非幾內亞季風區,澳大利亞北部、東南部季風區,北美東南地區和南美巴西東岸季風區等,其中西非、東非、南亞、東南亞、東亞等地則為顯著季風氣候區,東亞-南亞季風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風氣候區。

分類

季風產生的主要原因和影響的區域是不同的,因此其對應的大氣環流和氣候特徵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根據季風盛行的區域和產生的原因,可以將全球季風劃分為不同的季風氣候區,這些季風氣候區有著各自的氣候特徵,

東亞季風區

東亞季風系統的主要成員有低層的季風槽,即熱帶輻合帶、鋒面、低空西南風和東南風急流(也包括低層越赤道氣流一西南季風)以及澳大利亞冷高壓,中層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高層則有南亞高壓——青藏高壓等。
東亞季風系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陸熱力差異和行星風帶的季節性移動造成的風系的季節變化.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一些學者先後提出在東亞存在一個東亞季風環流系統,它與印度季風環流系統既相互獨立又存在某種相互作用,並且提出了副熱帶季風的概念,在夏季,環流系統由澳大利亞冷性反氣旋·南海越赤道氣流南海熱帶輻合帶一副熱帶高壓(南側東風和北側副熱帶高壓轉向的副熱帶西南季風)-副熱帶雨帶(梅雨帶)-中高緯度冷性偏西風組成。伴隨著季風系統的季節變化,我國夏季雨帶呈現規律性的北推和北跳,由南向北形成各地不同時期的汛期。

南亞季風區

南亞印度季風是全球最強的季風系統,位於南半球的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馬斯克林高壓)隨季節變化向北移近赤道,其低層氣流以逆時針方向流出,與南印度洋東南信風匯合後穿越赤道,形成越赤道氣流,該越赤道氣流受到東非地形的影響,形成索馬里急流.索馬里急流在科氏力作用下形成西南氣流,即印度半島的西南季風,由於西南季風來自索馬里急流,因此南亞的夏季季風相當強盛。
位於印度半島北方的青藏高原不但阻擋了來自北邊的其他天氣系統,使它們不能影響印度半島的夏季氣候,同時也使得西南季風無法往北延伸,只能沿高原南部流動.因此,正是青藏高原的存在決定了南亞季風區西南季風風向穩定,由於青藏高原地表的溫度比鄰近地區大氣溫度高,因而在高層形成南壓高壓,南壓高壓的存在代表高層大氣的輻散,有利於維持高原南邊的低層低壓系統,低層低壓槽形成的大範圍由南向北的氣流在科氏力的作用下轉變成西南風,這就是西南季風存在的原因之一,西南季風帶來南部海洋充分的水汽,造成南亞地區夏季雨季大量的降水降水過程釋放出的大量潛熱可以加熱高層大氣,更有利於高壓系統的維持,南亞高壓輻散的北風受科氏力影響轉為東風而形成強盛的熱帶東風急流,在印度季風系統控制下,該季風區的氣候特徵表現為冬季乾燥、少雨,以東北風為主而夏季潮濕、多雨,以西南氣流為主.其總體特徵是冬季季風弱,夏季季風強。

其他季風區

澳大利亞也屬於季風區,並與亞洲季風是一個整體,其主要氣候特徵是冬季季風弱、夏季季風強.非洲東岸屬於印度季風範疇,10~5月為東北季風,7~8月轉為西南季風,西非地區也表現為西南季風與東北季風的交替,夏季四個月為西南季風,為越赤道流所致,濕潤多雨其餘時間為東北季風,氣候乾燥.北美地區季風現象相對較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