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國泉州,文化傳統,硬體設施,資金保障,“軟體”發展,公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城市名片,中國青島,入選理由,2015東亞文化之都活動概況,城市榮譽,城市之最,日本橫濱,日本新潟,韓國光州,光州簡介,文化姻緣已歷千年,韓國清州,中國寧波,當選歷程,文化優勢,文化建設,意義,評價,2016文化盛會,精彩演出東亞風采,海絲之路歷史航船,九城發布寧波共識,相關文章,
概述
2013年8月26日,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終審工作會議在北京
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經過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審,
泉州以深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鮮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觀、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悠久廣泛的對外交流等,打動了評審專家,從10個初審入圍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唯一入選城市,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
首屆“
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是為落實2012年5月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在第五次
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達成的重要共識,以及2012年5月第四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簽署的《上海行動計畫》而開展的一項文化活動,是文化部統籌國內國際,進一步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與周邊國家了解與友誼的一項舉措。通過“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向世界展現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嶄新面貌,對推動國內城市文化建設、亞洲區域文化交流合作和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
泉州與韓國
光州、日本
橫濱共同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此次評選是中日韓三國共同發起的多邊性文化活動,三國於2013年分別選出一個城市,即三個城市共同當選。2014年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分別在日本的橫濱市、中國的泉州市、韓國的光州市舉行。活動旨在推進中日韓三國文化務實合作,通過中日韓三個城市共同舉辦當代藝術及傳統文化系列活動,來加深相互理解。
2015年“東亞文化之都”評審會於2014年11月5日在京舉行,評審委員會專家代表、文化部各相關司局負責人以及2015年“東亞文化之都”提名城市代表等總計30餘人出席會議。為保證評審工作“公開、公平、公正”,文化部組織成立了由對外文化交流、公共文化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的評審專家委員會,在監察部門監督下獨立開展評審工作。經評審專家委員會對申報材料的審核和集中評審,山東省
青島市當選2015年“東亞文化之都”城市。
2014年第六次中國日本韓國文化部長會議於11月30日在日本橫濱市舉行,這次會議確定2015年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將在中日韓的三個城市:中國青島、日本新潟和韓國清州舉辦。2015年下半年第七屆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將在青島召開,屆時將繼2012年《上海行動計畫》之後,制訂中日韓文化交流合作新一輪的三年行動計畫,宣布《青島行動計畫》,這將是永載中日韓文化交流史冊的事情。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期間,將在青島舉辦中日韓藝術節。百餘項活動還將包括舉辦“東亞文化之都”活動開閉幕式、中日韓藝術教育論壇、中日韓儒學論壇等,還將與歐洲文化之都、東協文化城市開展交流活動等。
2015年9月29日,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終審工作在北京舉行。經評審委員會認真評審,
寧波市當選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10月下旬在中國青島舉辦的“第七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三國文化部長將共同為當選城市正式授牌。同時,根據評審規則,長沙市、景德鎮市也獲得了2017年“東亞文化之都”的候選資格。
2016年7月25日,2017年“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終審工作在北京舉行,
長沙市當選2017年“東亞文化之都”。8月下旬在韓國濟州舉辦的“第8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三國文化部長將共同為當選城市正式授牌。 根據評審規則,候選城市哈爾濱市、三亞市也獲得了2017年“東亞文化之都”創建扶持城市稱號。
經過來自對外文化交流、公共文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物保護利用與城市規劃等領域專家的認真評審,
哈爾濱當選2018年“東亞文化之都”。
中國泉州
泉州民營經濟發達,素有“中國品牌之都”、“民營特區”之稱,擁有國家馳名商標數目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泉州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港口城市,
泉州港是我國規模億噸以上的重要大港。
泉州是中國著名的
僑鄉和台胞祖籍地,
台灣漢族同胞中有一半的人口祖籍來自泉州,同時泉州也是
閩南文化的發源地與發祥地,閩南文化保護的核心區與富集區,歷史文化深厚、名勝古蹟眾多,有“
海濱鄒魯”、“
光明之城”的美譽。泉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中世紀世界著名旅行家
馬可波羅譽為“
世界第一大港”,與埃及的
亞歷山大港齊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被國家文化部評為首屆中國東亞文化之都,與日本
橫濱、韓國
光州齊名。
文化傳統
這項條件要求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城市風貌、人文遺產能夠體現東亞文化傳統,具有鮮明城市或地方特色文化。
古代東方第一港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往來作為古代
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過友好往來,是古代中國與
東亞文化圈交流的重要城市。公元9世紀前後,泉州與日本、古代韓國(即
高麗王朝)的貿易關係就已非同尋常,大量從
高麗和日本進口的貨物從泉州進入中國。
歷史上,泉州與日本、古代韓國的文化交流是以貿易往來為基礎的,豐富的貿易史料留存印證了泉州在東亞文化圈中長期以來的交流中心作用。泉州與古代韓國的歷史交往源遠流長,進而帶動了文化交融,出現了許多以“
新羅”、“高麗”為名的事物和地方。泉州與日本最早的文化交往可追溯到唐
天寶年間
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當時追隨這位高僧東渡的十四名弟子中,和尚曇靜就來自泉州。在日本
大宰府,保留有一份我國宋代的官方證明檔案——公憑,這份公憑見證了泉州客商李充於北宋
崇寧元年(1102年)到日本貿易的歷史,也是迄今為止所能看到的最完備的宋代貿易憑證。
北宋期間,中國同
高麗王朝的貿易活動中,泉州海商不僅人數最多,商業實力也最為雄厚,扮演重要角色。《
宋史》載:(高麗)王城有華人數百,多
閩人因賈舶至者,密試其所能,誘以祿仕,或強留之終身。宋代時,
高麗王就曾通過泉州人傅旋來泉求借樂藝等人。
在漫長的東亞交流史中,泉州與東亞各國在文化上互通有無,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硬體設施
要求各類文化場館和設施完善、健全,布局合理,重點場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從城市到鄉村 文化場館星羅棋布泉州擁有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泉州市藝術館、
泉州市圖書館、
泉州海交館、
泉州市博物館、
萬維生郵票藝術館、梨園古典劇院、
南音藝苑、
泉州影劇院等一批市級重要文化設施,總建築面積達11.69萬平方米。隨著城市新區的建設,泉州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啟動泉州木偶劇院、泉州歌舞劇院、泉州大劇院、市圖書館新館等文化設施建設。
泉州木偶劇院新址將在年底前投入使用,將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木偶劇院。 泉州各縣(市、區)文化設施建設都比較完善到位,並結合城區新區發展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新文化設施,如
晉江、
石獅、
南安、
泉港、
惠安等地文化設施建設都走在全國縣級前列。
泉州全市有公共圖書館 11個,其中國家一級館6個;文化館(藝術館)11個,國家一級館5個;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70多個,其中國家一級館2個。全市有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63個,覆蓋面達100%;公共電子閱覽室鄉鎮(街道)覆蓋面100%;村(社區)級文化活動室2349個,覆蓋面100%。全市有村級文化廣場總面積150多萬平方米,完成61個省級文化激情廣場示範點建設。全市建成農家書屋2349個,率先實現100%行政村(社區)都有“農家書屋”目標,率先實現“村村通”目標。
資金保障
地方政府能夠提供資金保障,對當地發展文化事業及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能給予經費支持,能自籌經費開展各項文化活動。
將文化事業 納入城市長遠規劃 為改善
閩南文化保護傳承軟硬條件,從2004年起,泉州市縣兩級每年都安排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市本級投入3億多元,建成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泉州市博物館、梨園古典劇院、泉州南音藝苑、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等閩南文化標誌性場館設施。 2014,泉州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
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先後投入7000多萬元對“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申報“世遺”的考察點文物進行維修及環境整治。
為了讓文化事業在資金上有長久支持,泉州建立了文化投入持續增長機制,把財政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文藝精品創作量、人均公共圖書擁有量等指標納入政績績效考核指標,作為衡量各級業績的重要依據。2011年以來,全市共投入文化體育傳媒經費15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大大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未來,泉州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實現與新區同規劃、同建設、同發展。到2015年,泉州規劃投入12億元,結合泉州環灣城市發展,新建泉州圖書館、泉州大劇院、海峽文化學術交流中心、
工人文化宮、歌舞劇院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軟體”發展
指的是城市文化活動活躍,氛圍濃厚,文化產品和服務多樣化,在對外文化交流尤其是與日、韓文化交流等方面有良好基礎,並且在成功承辦國內國際大型文化活動已形成特色品牌。
對外交流主打閩南風 規格高經驗豐富泉州對外文化交流具有鮮明的閩南文化特色,包括木偶戲、南音、梨園戲、泉州花燈、海交史文物等活動。文化團體受上級文化部門指派,參加過中日、中法、中美、中俄等文化年活動這類高規格活動。泉州先後組織130個文化團組2108人次赴日本、韓國、美國、法國、南非、澳大利亞、巴西和港澳台等六大洲的3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與合作。在“走出去”的同時,泉州還邀請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128個文化團體前來參加
閩南文化節、
中國航海日活動等。
1986年,泉州市木偶劇團首次赴日本演出,至今總計21次前往日本、7次前往韓國演出交流,並與“結城座”木偶劇團、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泉州市木偶劇團昨日還受邀參加在日本舉行的“亞洲提線木偶戲劇節”演出。研究洞簫(日本稱“尺八”)的日本竹精會和泉州南音樂團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已經連續6次應邀到泉州進行演出交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及研究人員也經常應邀到海外舉辦各種展覽和參加各種學術會議,與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學術機構及團體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
泉州具有舉辦國際性大型文化活動的豐富經驗,已先後成功舉辦4屆
閩南文化節、10屆國際南音大會唱、1屆中國航海日、7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3屆國際木偶節、1屆國際童聲合唱節等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
公共文化
這項條件要求具有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政府履行主導責任,在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內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創新,尊重並體現市民多樣文化需求,市民參與熱情高、參與能力強,參與渠道暢通,參與方式便捷,參與效果好。
從上至下不遺餘力 構建文化網路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並於2009年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推進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構建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格局。
泉州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基本達到國家東部示範區創建標準。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則走在全國前列。
全市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免費開放。公共圖書館每周開放不少於70小時,文化館、博物館不少於55小時,各級公共文化設施電子閱覽室為社會公眾提供免費上網服務時間每周不少於94小時。
實施“萬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務工程,每年送萬場戲、千場文藝培訓輔導、百部數字電影、十個流動圖書點下鄉。全市全年各級各類民眾性文化活動2萬場以上。同時打造大眾文化活動品牌,中心市區泉州元宵燈會、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賽、“歡樂泉州·才藝大比拼”、“府文廟之夏”等活動豐富多彩。 在全國民眾文化政府最高獎“群星獎”比賽等全國大賽中,我市共獲得32枚獎牌,獲獎數排在全省之首。
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全市社會力量舉辦市場文化演出等文化活動2000多場。全市活躍著近700個業餘文藝社團,集聚了2萬多名業餘文藝骨幹,其中有南音社團233個,民間職業劇團131個,覆蓋老、中、青各年齡層次。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與傳承
要求將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保護體系和機制較完善,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及傳承機制健全,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習場館,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數位化保護實踐卓有成效,有體現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當地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程度較好。
保護培養傳承 建立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泉州全市現有各級非遺項目565項,其中國家級31項、省級76項、市級134項、縣級324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基本建立。
泉州現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即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個(
南音、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1個(
泉州木偶戲領銜的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畫),這是我國首個入選該名冊的項目。
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以建設標誌性文化設施為重點,並構建四級
閩南文化保護網路。通過制定《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泉州較早開展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推薦、認定工作,給予傳承人相應的榮譽與地位;通過大中專院校開設專業課程,培養綜合性藝術人才,並實施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利用傳統民俗文化節日和各種有利契機,由政府部門舉辦各種民俗活動。
泉州於2007年9月成立泉州市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暨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2010年5月制定實施《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全力做好保護傳承工作。
城市名片
首屆“東亞文化之都”
全國著名僑鄉
台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
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
全國技術創新工程示範城市
全國“城市投資硬環境四十優”之一
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全國文化模範城市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八連冠”
全國衛生先進城市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
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
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
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
中國水環境治理優秀範例城市
全國十大市民最滿意城市之一
全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
中國品牌之都
建設創新型國家十強市
中國城市綜合創新力50強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性試點城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
聯合國“杜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
中國十大品牌城市
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
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
轉型·2010中國經濟十大領軍城市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城市
中國外貿100強城市
全國人防先進城市
中國青島
青島市,簡稱
青,別稱
膠,被譽為
琴島和
島城,青島位於中國北方
海岸線的中部,西接廣闊腹地,近代因該優越的地理位置而受到重視。1891年
清政府駐兵建置,1897年德國租借建設港口和鐵路,青島遂因“
一港一路”而興。伴隨城市發展興起的交通、建築、通信、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均在中國占據重要地位。
青島因名牌企業眾多,被譽為:“中國品牌之都”、“世界啤酒之城”。2008年青島成功舉辦第29屆奧運會帆船比賽成為奧運之城,被譽為“世界帆船之都”。2011年1月,國務院批准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青島作為其核心區域和龍頭城市。
入選理由
青島是一座擁有“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海洋文化之城。擁有863公里的
海岸線,49處海灣,8大海水浴場,夏季平均氣溫24℃,冬季平均氣溫0℃以上,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山海城相擁塑造了這座城市“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獨特風貌。同時,青島擁有豐厚的海洋歷史文化資源,秦代徐福從青島琅琊台東渡,相關祭祀活動在日本歷經千年而不衰,開創了中日、中韓文化交流的先河。唐宋時期,板橋鎮成為中日韓交流的主要口岸,由此青島成為古代中日韓海運文化交流的重鎮。媽祖文化廟會、周戈莊祭海節等一批海洋節慶活動傳承了海洋民俗文化。當今,青島擁有全國30%的海洋科研機構,集聚著全國40%的高層次海洋科研人員,是中國海洋科研中心。改革開放以來,青島注重濱海旅遊、海洋科技、人居環境和品牌建設,使青島正逐步成為具有特色的海洋科技與文化之城。
青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先民們在這裡創造了燦爛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青島地處齊魯之邦,齊魯文化成為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蘊。秦始皇、漢武帝均三次巡視琅琊台。唐宋以後,青島逐漸形成儒釋道三教並存、相融共生的局面。青島是近代中西文化較早交匯的地方,24個國家的各式風格建築遍布市區,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兼容並蓄,造就了青島獨特文化品格。青島擁有18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11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些都充分顯示了青島文化的厚重、多元和活力。
青島是一個“音樂之島”。青島素有“琴島”之美譽,與音樂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明朝即墨人王邦直是音律學的鼻祖,被稱為音樂界的孔子。我國第一把小提琴就誕生在青島。當下享譽國際樂壇的呂思清、李傳韻、王亮、劉揚等都是青島籍著名演奏家。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全國青少年小提琴比賽、國際音樂大師班等國際水準音樂賽事的舉辦,把青島推向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的前沿。青島交響樂團多次赴歐美日韓演出,展現了“音樂之島”的魅力。
青島是一座“影視之城”。青島是西方電影進入中國最早的城市之一,棧橋王子飯店音樂廳、水兵俱樂部是中國最早的電影院,現在青島擁有城市影院42家,螢幕261塊,2013年票房收入1.93億元。青島被譽為“天然攝影棚”,我國早期的電影《劫後桃花》、《風雲兒女》、《到自然去》、《浪淘沙》都以青島為外景拍攝地,至今每年都有超過200個劇組來青島拍攝。青島還被譽為“影視明星的搖籃”,唐國強、倪萍、夏雨、黃曉明、黃渤、范冰冰、陳好等一大批活躍在影壇的明星均是青島籍演員。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北京電影學院、萬達東方影都等一批影視節會和產業聚集青島,目前正在申報青島國際電影節。
青島是中國的“奧帆之都”。青島是中國最早開展帆船運動的城市之一。作為2008年奧運會、殘奧會帆船比賽城市,人們在這裡見證了帆船比賽的精彩,也見證了中國第一枚帆船金牌的誕生。青島已與克利伯、沃爾沃、美洲杯世界三大頂級帆船賽事結緣,郭川駕駛“青島號”完成了國人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的壯舉,成為第一個參加並完成世界最頂級環球航海賽事的亞洲人。帆船運動已成為青島對外體育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青島是多元文化交流與開放的城市。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經貿往來和友好合作,特別是與日本、韓國的交往最為密切,日、韓都在青島設有總領事館和準官方貿易機構。青島開通了11條直飛日、韓城市的航線,每周往返航班超過200架次,已形成航班“公交化”模式。與日、韓11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關係城市,常駐青島的日、韓籍人員近10萬人,日資、韓資企業超過1.3萬家。青島年均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110多項,青島大劇院依託保利院線每年引進國內外經典劇目和文藝演出130多場次,俄羅斯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法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愛爾蘭歌舞劇《大河之舞》,《紅色娘子軍》等世界經典劇目都曾登入青島,《亂打》、《春香傳》等日韓知名演出團體多次來青演出,青島文藝團體也多次“走出去”,參加國際藝術節會和“友好城市日”活動。
青島是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擁有市圖書館、市民眾藝術館、市博物館、市美術館、大劇院、音樂廳等一批市級大型文化設施,十區、市圖書館、文化館都是國家一級館,全部街道(鎮)、社區(村)都設立了文化站(活動中心),全市共有綜合文化站專職人員472人,平均每站3.6人,“15分鐘文化圈”已經形成。每年組織青島音樂節、“歡樂青島”廣場周周演等節慶演出和廣場、社區演出1萬多場次,被譽為“島城無處不飛歌”。大力最佳化發展環境,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大力開展“千萬平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達8.6%。建立了四級非遺名錄保護體系,實施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資金扶持工程,依託非遺項目膠州秧歌,創設了“中國秧歌節”,使膠州秧歌走向世界文化舞台。
2015東亞文化之都活動概況
高水平完成中日韓文化合作機制框架內項目。
舉辦精彩震撼的青島活動年開幕式。為全面展示中國和青島的文化,在開幕式期間精心準備了具有國家一流水平的文藝節目,為大家呈現了一台中華文化和青島特色完美融合的演出。舉辦了“東亞文化之都主題論壇”,6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的代表圍繞“如何以東亞文化之都為紐帶,做好城市間的文化交流”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承辦具有歷史意義的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會議於12月19日—20日在青島舉行,發表了《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青島行動計畫(2015年至2017年)》,這是中日韓合作第二份《行動計畫》,規劃了未來3年三國重要合作領域與重點項目。同時,還宣布了2016年中日韓東亞文化之都城市。
會議期間,舉行了2015中日韓藝術之夜大型演出,三國藝術家共同奉獻了東亞文化的藝術盛宴。舉辦了中日韓藝術教育論壇,三國專家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教育普及等議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創新推出青島主辦的特色項目。
成功舉辦了“青島文化周”系列活動。“青島文化周”作為展示青島文化的主要項目,在青島舉辦了啟動儀式大型文藝演出、三國水彩畫作品交流展和城市攝影展等活動,在新潟和清州展示了具有青島韻味的雜技、核雕、剪紙、繪畫等藝術形式。活動中三個城市的文化相映生輝,盡顯秀美的城市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詮釋了東亞文化之都的城市魅力。
舉辦了2015東亞文化之都五王大賽。這次大賽是在首屆青島市民“五王”才藝大賽基礎上推出的升級版。“五王”大賽是全國首個在一個平台進行“歌王、舞王、戲王、琴王、秀王”五項藝術門類海選的市民才藝展示舞台。今年報名參賽的青島市民超過5萬人,參賽節目5000多個。清州和新潟的選手,在總決賽中與青島的“五王”同台競技,掀起三城市民文化交流的又一個高潮。
舉辦了“不朽的城雕”系列活動。城市公共藝術是國際普遍認同的城市文化形象的表達形式。我們以“不朽的城雕”系列活動開啟了與歐洲文化之都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近300幅中外攝影家作品,帶觀眾賞遍歐洲13個國家15座“歐洲文化之都”的藝術魅力。後期,我們還將邀請15位國際頂級藝術家參與青島城市公共藝術創作,為青島留下不朽的城市文化標誌,廣大市民不僅可以一睹大師創作風采和作品魅力,還可以親自參與城市雕塑作品落地的大眾點評。
多領域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
在美術交流方面,舉辦了2015“東亞文化之都”青島國際水彩藝術節,匯集了中日韓三國60位藝術家參與,展出水彩畫作品120餘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前中日韓三國水彩畫創作水平。
在音樂交流方面,舉辦了“相約青島”中日韓亞洲樂團民族音樂會,三國藝術家用各自本土的民族樂器同台混搭演繹代表不同民族風格的經典作品。此外,還舉辦了有60餘名中日韓等國專家學者參加的亞洲大洋洲音樂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舉辦了“共同的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500多位青島和清州的藝術家用精湛的技藝將諸多“非遺”元素在舞台上展現,深刻展現了中韓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在動漫交流方面,舉辦了“中日韓大學生動漫創意大賽”,應邀參加了新潟市第6屆新潟動漫漫畫節。在媒體交流方面,青島媒體代表團應邀參加“媒體in新潟”訪問活動。
在青少年交流方面,舉辦了中日韓青年文化使者交流青島站活動,讓日韓的青年朋友感受了青島“帆船之都”的魅力和茶道、古琴、中國畫、螳螂拳等文化遺產。應邀到新潟參加了《我就是未來》中、日、韓三國少兒合唱交流活動。
全方位提升文化建設水平。
“活動年”層次高、規模大,帶動力強,是青島對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是現代國際城市建設的重大機遇和強力抓手,一年來,青島把“東亞文化之都”作為全年工作的主線,在做好框架內活動的同時,還開展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提升計畫、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程、對外文化交流平台建設等工作,以“東亞文化之都”帶來的人氣和資源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建設水平。“活動年”的各項活動從整體上體現了“擴大開放、提升交流、留下遺產、造福民眾”的總要求,較好實現了東亞文化之都的應有作用和使命,全市文化建設因此而邁上了新台階,邁入了新階段,城市影響力得以明顯提升。
城市榮譽
2005年青島八大關被《
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之一;
2007年青島成為中國唯一入選“世界最美海灣”的城市,有”黃海明珠“的稱號;
2008年青島成功舉辦第29屆奧運會帆船比賽成為奧運之城,被譽為“世界帆船之都”[49];
2011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青島市作為其核心區域和龍頭城市;
2012年,青島市榮獲“2012中國最佳休閒城市”稱號、2012年中國十佳宜游城市、2012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青島市穩居首位,2015年
世界休閒體育大會將在青島舉行。2012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位列第九位。[50]2012年度城市科學發展指數排名發布青島位列第七。
城市之最
世界第一次使用火藥的海戰——宋金
唐島之戰,被英國收錄為《影響人類最重大的100次戰役》。
世界第一條海運河——元朝開鑿的
膠萊運河,是世界上第一條溝通不同海域、用於海運的運河。
亞洲第一個海洋館——1930年,中國海洋研究所在青島成立,附屬
青島水族館開工,於1932年2月建成。
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台——青島膠南
琅琊台(公元前5世紀)。
中國有歷史記載的最早一次海戰——齊吳琅琊海戰[52]。
中國歷史上最早作為行政中心的沿海城市——
琅琊(膠南)。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53],起點安陵邑(膠南靈山衛)。
中國第一個有腳踏車的城市——十九世紀末,腳踏車引入青島,1903年形成規模。“腳踏車”一詞源於青島。
中國第一個有汽車的城市[54]——十九世紀末,德國汽車引入青島,成為中國最早行駛汽車的城市,並頒發了首個汽車牌照。
中國第一條公路——青島台柳路,[55]1904年竣工,是中國第一條公路,第一條汽車路,第一條柏油路。
中國第一個汽車站——1910年館陶路汽車站竣工,開通墨蘭堡房和沙子口的長途車,是中國首個汽車站。
中國第一個現代城市排水系統——青島市1897年的規劃,就確立了雨、污分離的現代城市排水管網,由德國設計。[56]
中國最早的機器採礦——1887年,蠍子山金礦從美國購入中國首台採礦機,開創中國機器採礦的先河。
新中國第一台火車頭——1952年,青島
四方機車廠製造了新中國第一台火車頭[57]。後來又生產了中國第一台液力傳動內燃機車、中國第一列雙層客車、中國第一批出口機車、中國第一批動車組。
中國第一個萬噸船塢——1905年1.6萬噸級船塢竣工,是中國第一座萬噸級船塢、當時亞洲第一大船塢。
中國最著名啤酒——
青島啤酒,1903年建廠,1906年即在
慕尼黑國際博覽會上獲得啤酒類金牌[58]。
中國最早的礦泉水——1905年青島刺蝟井礦泉水源地被發現,生產出了中國第一瓶礦泉水—愛樂闊(ALAC)健康水,並出口歐洲。
中國第一個海洋高等學府——
中國海洋大學,建立於1924年,始稱
私立青島大學,後經歷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山東海洋學院、青島海洋大學,現為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人建造的第一座天文觀測室——
青島觀象台,成立於1898年,為遠東三大天文台之一。
中國第一個帆船俱樂部——1922年成立的青島歐美帆船俱樂部[59]。
中國石油行業最高學府、第一個石油高等學府——
中國石油大學,成立於1953年,歷經北京石油學院、華東石油學院、石油大學,現為中國石油大學。[60]
中國最大的海洋科研基地——全國60%以上的海洋科學高端人才集中於青島。
中國最長海底隧道[61]──膠州灣海底隧道。
日本橫濱
橫濱(Yokohama) ,僅次於東京、
大阪的日本第三大城市,人口數量僅次於東京,位居全國第二。橫濱位於日本
關東地方南部、東臨
東京灣,南與
橫須賀等城市毗連,北接
川崎市。橫濱是
神奈川縣東部的國際港口都市,也是神奈川縣的縣廳(行政中樞)所在地,也被指定為
政令指定都市之一。該市擁有日本國內僅次於東京都區部(東京23區)的人口數,也是最多人口的市級行政區。位於東京灣西岸的
橫濱港,經常被視為是東京的
外港,沿岸設有大量的港埠設施與伴生的工業與倉儲產業。
橫濱曾經是日本東西方交流的重要城市。 最初,
橫濱只是
東京灣畔的小漁村。1859年,橫濱成為
自由貿易港。1873年,發展成日本最大的港口,1889年建市。1922年,
關東大地震,橫濱遭受巨大的損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橫濱又遭轟炸,戰後得以重建。橫濱地處全國四大工業區之一的
京濱工業區的核心,工業發達,主要以鋼鐵、煉油、化工、造船業為主,全市有大小工廠8300多家,工業生產總值居全國第三位。橫濱山下町的“
中華街”是華僑聚居區,區內有大小130多家中式餐館。
橫濱港是全國最大的港口,也是亞洲最大港口之一。有大碼頭10多個,全長18公里,可同時停泊上百艘大型貨輪,總靠岸能力為100多萬噸年吞吐量為1.1億噸~1.3億噸。
日本新潟
新潟(Niigata),位於日本中部,日本海沿岸,地處日本最長的河流
信濃川和阿賀野川兩大河流形成的沖積平原,自然資源豐富,交通發達,擁有新幹線高速鐵路、國際機場和國際貿易港,是日本國內日本海沿岸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
2005年新潟市與鄰近的13個市町村合併,面積730平方公里,人口達81萬。2007年4月新潟市正式升級為擁有縣(省級)許可權的“政令指定城市”(相當於中國的“計畫單列市”)。
新潟市是北陸地方和本州島日本海側規模最大的城市,在過去其港口就十分繁榮。幕府末期簽訂的日美修好通商條約中,新潟是五個開放港口之一。也是水陸交通的重要中轉站。
新潟市有“水之都”“柳都”等美稱。儘管在平日不常用,但在旅遊宣傳時常可看見。
新潟市漫畫家輩出,在日本的漫畫界占有很高地位。
韓國光州
光州簡介
동아시아문화도시광주
光州:(광주)
廣域市,韓國西南部城市,
全羅南道首府。在
車嶺山脈余脈無等山 (1,187米)東部,
榮山江上游。是韓國第五大城市,也是韓國西南部的行政、軍事、經濟、社會、文化樞扭城市。面積501.31平方公里,人口1,423,460(2007年12月)。 光州在韓國三韓時代歸為馬韓,三國時代歸百濟。百濟時稱
武珍州,新羅時稱
武州,後百濟時期成為都城,與
全州一起成為韓國湖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1986年11月1日升為光州直轄市,1991年實施
地方自治後,1995年變更為光州廣域市。光州現轄5區91洞。光州市市花為杜鵑花,市鳥為和平鴿。附近盛產稻、棉花、
蠶絲。工業以紡織(棉、絲)、釀酒、製紙為主:著名手工藝品有扇子。
文化姻緣已歷千年
沿海而行,泉州與
光州的飛行距離僅僅兩個小時。相似的
海洋文化,造就了溫馨淳樸的光州氣質。博物館藏中,大量宋元時期的泉州
德化陶瓷器具,見證著兩地文化商貿的久遠歷史;寺廟建築中,豐厚的宗教財富,賦予這裡雙國聖地的美譽。若從最細微的發音說起,僅僅是“光州市”三個簡單的韓語讀音便令人倍感親切,當中,州與市的發音幾乎與
閩南語相同。而在更大的範圍,眾多餐館的內牆都刻上了漢字書法,他們連同供奉孔子的光州鄉校、尊崇哲學的月峰書院一起。
泉州造訪的第一日,光州人少有的獻上鮮花,拉起長幅,簡單而隆重地歡迎泉州團體的到來。
兩座城市還有相似的文化態度,泉州
南音、兒歌、舞蹈都已被“請”進中國小課堂,薪火相傳;
光州的工藝創作村、泡菜體驗場則如火如荼,讓市民與遊客都有機會手把手體驗技藝。強調傳承與學習——兩城文化方能生生不息。
當選東亞文化之都,讓泉州與光州對文化未來有了相似的默契。
而對夢想的詮釋,總是從一個個細節做起,代表團中,
泉州晚報社記者
陳英傑帶上了自製的視頻和明信片。他將泉州最傳統的文化場景與韓國最流行的
騎馬舞結合,製作出一組宣傳泉州文化的視頻,讓不少光州朋友第一時間親近泉州。而光州人李知衍則加入光州文化之都促進會的隊伍,為泉州團做足從彩排到儀式的各項功課。她希望來年有機會造訪泉州,帶上
光州的特產和視頻,做東亞文化的傳播使者。
更多的光州人則認為,東亞文化之都,不過是光州邁向文化強市的開始。隨著2015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和2019年世界游泳錦標賽的成功申辦,未來,光州的夢想,將是一座享譽世界的文體之城。
韓國清州
清州市(朝鮮語:청주시)是韓國(한국)
忠清北道(충청북도)的一個城市,為忠清北道的首府。清州市四面為
清原郡(청원군)所包圍。總面積153.31平方千米,總人口62萬(2004年)。清州市位於韓國中部地區,距首爾128公里,屬
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具有豐富的水土資源,山清水秀,2001年被評為韓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是忠清北道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旅遊觀光中心。
清州市水陸空交通十分發達。京釜、中部高速公路貫穿市郊,與清州密切關聯的京釜高速電車、城市鐵道、東西高速也將修建。由
清州國際機場至首都圈僅需1個半小時,現已與中國的北京、上海、瀋陽、杭州等城市開通了國際定期航線,正在積極與中國的武漢、青島、日本的
大阪等城市商議開通航線。隨著清州國際機場的開通,清州產業基地向130個國家出口了電器、電子、纖維、陶瓷品、食品、化學、信息通訊等多種產品,倍受世界矚目。
清州市是忠清北道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旅遊觀光中心,也是金屬活字印刷術(直指心體要節)誕生的千年古城。不僅山水美麗,而且重文明,講禮儀,創始了韓國地方自治法規,自古以來是韓國的行政要
清州國際機場正在降落的大韓航空客機地。該市交通便利,擁有清州國際機場和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經濟發達,清州產業園區從1969年第一園區設立以來,已設立了四個產業園區,共有220家企業,是韓國中部地區最大的產業園區。主要產業有半導體、陶瓷、生物、食品。區內有世界500強企業海力半導體(HYNIX),LG化學,世界產量第一的韓國陶瓷等。清州市廳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世界上十多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與中國武漢市是友好城市。清州市市長為南相宇。議長為南東佑。17萬平方米的清州航空物流中心及周邊126萬平方米的中部綜合貨運站相繼建成後,清州將成為國際、國內物流中心。四通八達的交通物流網路使清州形成了優越的投資環境,是尖端產業的理想投資地。
中國寧波
當選歷程
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於2015年7月底啟動。8月上旬,寧波接到省里通知。作為浙江省唯一一個申報城市,寧波立即啟動材料準備、文案策劃等工作。8月底,長達50多頁的《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申報書》準備就緒,報省文化廳、省政府同意後遞交給文化部。9月11日舉行的評選活動初審會議上,經專家認真評審,最終浙江寧波、江西景德鎮、湖南長沙以前三名的成績入圍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
2016“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終審定於2015年9月29日上午在北京舉行。終審由申報城市代表陳述理由、現場答辯、評審委員會專家打分三個環節組成。其中最受考驗的是現場答辯,因為是根據抽籤決定具體哪位專家提問,事先不知道專家會提哪些問題,考的是答辯者對自己所在城市各項文化領域的了解程度及臨場應對能力,每位城市代表要接受三位專家的提問。
寧波排在最後。首先,寧波的宣傳片向評審展現的是寧波這座“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國際港口城市的特質和內涵。
隨後,寧波市副市長張明華向評審解說了寧波一系列引以為傲的文化名片、城市地域特色和優勢以及與日韓兩國的歷史文化淵源和交流合作成就,也介紹了務實可行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策劃方案。在答辯環節,寧波抽到的三個專家所提的問題是:一、中日韓三國友好發展的未來寄望於青年,鑒於當前中日關係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如果寧波能夠當選“東亞文化之都”,將以何種方式、舉辦什麼樣的活動來吸引更多的中日韓青年投入到這個活動,從而實現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這一美好願景?二、寧波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如何將“東亞文化之都”活動融入到“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框架之中?三、寧波的公益性文化在城市建設中占什麼樣的地位?如何把非遺傳承落實到“東亞文化之都”建設中去?張明華胸有成竹一一解答。當聽到張副市長介紹寧波與日韓兩國多年來已在頻繁開展的系列文化、經貿交流合作活動以及開展“東亞文化之都”活動的各項務實、可行的策劃方案時,專家們尤為滿意。
經過十幾分鐘的短暫休會,終於到了揭曉當選城市的時刻。文化部副部長上台宣布三個城市的得分情況,按陳述順序分別為:長沙市86.8分,景德鎮市81.3分,寧波市89.2分。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為———寧波市!”
2015年12月20日,第七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在青島舉行。會上,中日韓三國文化部長共同簽署了東亞文化交流行動計畫《青島宣言》,宣布寧波、奈良、濟州三個城市當選為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
文化優勢
據介紹,當選“東亞文化之都”並非易事,根據三國文化部長聯席會議的具體要求,“東亞文化之都”需要具備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國際領先水平的硬體設施、較為深厚的對外文化交流基礎、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民參與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等多項指標。在評選工作中,寧波在這些指標上都走在全國前列,文化部對寧波市的綜合發展水平及各項文化事業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
寧波是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遺址”發源地,是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寧波自古人文淵藪,以天一閣為代表的藏書文化淵源流長,馥郁書香孕育了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等一大批思想家、哲學家,開啟了近代維新變革思潮。河姆渡遺址、天一閣藏書樓、保國寺、阿育王寺……寧波的這些文化名片歷經漫長的歷史歲月,卻依然熠熠生輝。
唐代起,寧波已是與日本、新羅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通商的主要港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與廣州、泉州並稱為東南地區三大對外貿易港口。近年來,寧波與日韓交往更加密切,與日本的長岡京市、上田市、益田市以及韓國的順天市、平澤市均建立友好城市關係。寧波與日本、韓國旅遊往來密切,開通有多條國際直飛航線。由於寧波在中日韓交流中的特殊地位,2012年4月,第六次中日韓三國外長會議在寧波舉行。
寧波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11個縣(市)區個個成為“浙江省文化先進縣”,其中有7個縣(市)區還被授予“全國文化先進縣”稱號。最近10年來先後推出了大型民俗風情舞劇《十里紅妝》、青瓷甌樂等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和寧波地域風格的文化精品50餘批次,在海外演出深受好評,而且還打造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海外寧波文化周”、“國際聲樂節”等國際性文化活動品牌。
寧波在非遺保護上還獨創了“三位一體”的“寧波模式”,受到文化部表彰並在全國推廣,目前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3項。“朱金漆木雕”、“金銀彩繡”、“泥金彩漆”、“骨木鑲嵌”等非遺工藝代代相傳,流芳百世。
文化建設
據了解,上兩屆當選“東亞文化之都”的中國城市泉州和青島,利用“東亞文化之都”這一國際性的文化交流平台,在帶動城市文化建設、激發城市活力、擴大城市的國際知名度方面,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據首屆當選城市泉州市的統計,2014年,在“東亞文化之都”活動的直接帶動下,泉州共舉辦了200多場重大文化活動,2萬多場民眾文化活動,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30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5%,位居福建省首位。
“東亞文化之都”寫入2015年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發表的宣言中。宣言指出,祝賀韓國濟州、日本奈良、中國寧波當選為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並支持建立“東亞文化之都聯盟”,推進“東亞文化之都”開展國際性交流。
2016年作為“東亞文化之都”活動開局年,寧波將以“春、夏、秋、冬”為設計主線,開展“東亞文化之都·2016中國寧波”開幕活動、東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寧波特色文化產業展覽、第24屆中日韓青少年運動會、中日韓文化藝術交流季、中日韓青年設計藝術節四個大型主體活動。在國外,寧波還將組織“海絲之旅”“非遺之旅”兩個“寧波文化周”,組織寧波交響樂團、“十里紅妝”赴日、韓巡演展示。按計畫,寧波將開展國內、國外兩大板塊活動100餘項。
隨著2016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寧波活動年的逐步開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世界必將更多地了解寧波,寧波也將進一步走向世界。寧波的文化底蘊、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必將在國際舞台上得到更為璀璨、輝煌的呈現。
意義
中國
文化部部長
蔡武說,中日韓三國的友好合作關係重要而複雜,道路曲折,前景光明。中華文化在
東亞文明中具有不可動搖的特殊地位,要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密切包括日、韓在內東亞各國的文化聯繫與歷史紐帶,求同存異,共同提煉“亞洲價值”,向世界展現獨具魅力的亞洲文化精神家園,從而推動東西方不同文明由對峙碰撞走向交流交融、和諧共生。
蔡武強調,評審結果固然重要,但評選過程本身對城市文化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他鼓勵所有申報城市再接再厲,通過申報工作為促進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作出積極貢獻。
評價
摘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桂冠,泉州這座
海西名城受到舉國關注。2013年8月27日11時許,央視新聞頻道《
新聞直播間》對此進行報導,並濃墨重彩地介紹泉州。
在前天的節目裡,央視
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以《交融 合作 打造區域文化品牌》為題,聚焦“東亞文化之都”的評眩報導首先是用近一分鐘時間,介紹評尋東亞文化之都”的來龍去脈和泉州當尋東亞文化之都”的競選過程。隨後,用數張圖片介紹了日本
橫濱的西洋風格建築和韓國
光州的美景和美食。接著,視頻中用了至少十張照片介紹泉州的
多元文化。
視頻總時長3分20秒,其中介紹泉州的篇幅時長近3分鐘。在介紹泉州時,報導首先亮出一張東亞地圖,地圖上
釜山、
大阪和泉州的板塊清晰可見,一個紅色圓圈勾勒出東亞文化交流的區域。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古代
東方第一大港。隨後視頻大字幕標題《泉州:古代東方第一大港》顯示在左下角,泉州古城樓、
洛陽橋、起航的福船、
靈山聖墓、
摩尼教石刻、
開元寺的飛天、
梨園戲、
提線木偶戲、泉州
南音、南建築、
弘一法師的真跡、飛天城雕,逐一在畫面上顯現。
2016文化盛會
2016年04月15日上午,中日韓各具民族特色的精彩熱場演出在
寧波國際會展中心廣場開啟了三場文化盛會———東亞文化之都·2016寧波、2016東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2016寧波特色文化產業博覽會的序幕。來自中日韓九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的代表、嘉賓和數千名市民參加了開幕式。
精彩演出東亞風采
開幕式及傳統藝術展演活動中,最受關注的還是日本和韓國帶來的參演節目。此次日本奈良、韓國濟州兩座城市帶來的作品,充分吻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完美結合這一特點。
日本奈良帶來的是舞太鼓《梁山伯》。來自日本的藝術家“ASKA組”激情澎湃的演出、激越昂揚的鼓點深深地感染了現場的觀眾。太鼓是日本的代表性樂器,舞太鼓是將太鼓融入了舞蹈的一種鼓舞,隨著音樂不同而風格各異。韓國濟州傳統藝術表演開發院帶來的《四物巫戲》,將韓國的農樂搬到舞台上進行表演,輕鬆愉悅,充滿豐收的喜悅。
最突出中國特色、彰顯寧波地域文化的節目是
奉化布龍隊的舞龍《盛世龍騰》和鎮海區招寶山街道後大街社區藝術團的廣場舞《十里紅妝》。這兩個節目都是由寧波基層民眾組成的文藝團隊來表演,不僅展現寧波源自歷史、綿延千年的傳統文化魅力,更折射出當下寧波城市文化的繁榮盛況。
曾獲得摩納哥雜技大賽金小丑獎的雜技《肩上芭蕾》也亮相開幕式舞台,梁祝化蝶的主題背景加舞蹈,輕盈空靈如蝴蝶般美麗,這個堪稱中國頂尖表演水準的節目為整場演出奠定最重量級的中國精彩。
海絲之路歷史航船
海風搖曳,巨輪駛來,串聯起三個以海為鄰、隔海相望的友好城市———本次開幕式以“海上絲綢之路”為核心創意點,配以“海”、“船”為主題的舞美設計,一脈相承的傳統文明,在日本奈良、韓國濟州和中國寧波展現出別樣的風采。
連續三年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共有中日韓九個城市榮膺此榮譽。這次寧波以開放的姿態力邀其他八個城市代表親臨開幕式現場,共同見證了寧波城市文化的包容與博大。
開幕的瞬間,現場響起巨輪威武雄壯的汽笛聲,預示著一場締結友誼、文化繁榮之旅的盛大開啟。在“結彩”儀式上,九個薈萃著各城文化精華的標識從天而降,連起的是九座城市的友誼,串起的是三個國家的文化血脈,推動的是繁榮發展的歷史航船。
九城發布寧波共識
東亞文化之都九個城市:中國泉州市、青島市、寧波市,日本橫濱市、新潟市、奈良市,韓國光州市、清州市、濟州道在寧波藏書樓天一閣狀元廳共同發布《寧波共識》。寧波市副市長張明華,濟州道東亞文都執行委員長金秀烈和奈良市副市長津山恭之先生分別代表中國韓國日本宣讀了《寧波共識》。
與會者認為,“東亞文化之都”城市應秉承“東亞意識、文化交融、彼此欣賞”的精神,突出“共生·創新·和諧”共識,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既要加強國內城市的交流,也要擴大三國城市間的多邊交往,鞏固活動年建設成果,提升合作的質量和效果。與會者希望,“東亞文化之都”城市和衷共濟,攜手同行,創造東亞文化新輝煌!
相關文章
2013年9月29日,《光明日報》刊登了題為“跨越時空的文化情緣”的文章,介紹
中日韓合作及“東亞文化之都”相關情況,全文如下:
金秋九月,桂花飄香。9月28日,在初秋艷陽之中,為期兩天的第五屆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在韓國古都光州華彩落幕。這次會議的一大亮點是,三國文化部長共同宣布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結果:中國泉州、韓國光州、日本橫濱等三個城市,以悠久的對外交往歷史,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對傳統文化的執著傳承,在三國眾多候選城市中脫穎而出,共同當選。這場文化大戲標誌著中日韓文化合作邁上了新台階,將對三國未來人文交流產生深遠影響。
“東亞文化之都”是亞洲第一個國際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動,是中日韓三國借鑑“歐洲文化之都”模式,深化東亞文化交流、提升亞洲文化國際影響力的一次有益嘗試。多年來,雅典、佛羅倫斯、巴黎、哥本哈根等歐洲名城,憑藉“歐洲文化之都”的閃亮名片,盡展歐羅巴風采,極大增進了世界對歐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多一些對“歐洲文化之都”的了解,使我們更能體會中日韓三國打造“東亞文化之都”的良苦用心。2011年1月,在日本奈良舉行的第三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首次提出一國一城、評選東亞文化之都的倡議,得到三國積極回響。2012年4月,在上海舉行的第四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三國正式同意舉行評選。評選全面展開,經過兩輪激烈角逐,泉州在蘇州、杭州、青島等10個入圍城市中脫穎而出,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城市。
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獲得殊榮的泉州肩上多了一份特殊的責任。泉州不僅要全面提升自身文化的民族化和國際化水平,還將與光州和橫濱一道,打造中日韓文化合作示範城市,輻射和引領三國文化交流與合作。三國文化的交相輝映、互融互通,將向世界展現獨具魅力的東亞文化,推動東西方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共融與和諧共生。
中日韓三國一衣帶水,文化根基一脈相承,兩千多年來締造了不少文化交往的佳話。當前,三國人文交往不斷深入,三國締結的友好城市已超480對,每天往返航班近千架,年度人員往來接近1800萬人次,成為全球跨國往來最頻密的區域之一。三國旅遊、教育、媒體、體育、宗教等各項人文交流豐富多彩,蓬勃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東亞成為世界經濟中的弄潮兒,發展最快、最活躍,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最高。中日韓三國越來越認識到,發展長期睦鄰友好合作不僅符合各自利益,也符合亞洲一體化的時代潮流,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都有重要意義。十多年來,三國對話機制日臻完善,各領域合作穩步推進,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成為兩大支柱。
三國在教育交流方面取得的進展也值得稱道。2012年,中韓分別有7萬多名留學生在彼此國家學習,中日互派留學生共12萬多名。2012年,三國領導人在北京共同見證了“亞洲校園”項目啟動儀式,我國北大、清華等8個高校和日韓知名高校首批參與。學生們可在三國合作學校輪流留學,學分互認,還能享受獎學金,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文化向來是國家間關係中最柔韌又最有穿透力的成分。它跨越時空,春風化雨,為民眾帶來心靈的交流和相契,打造歷久彌堅的精神紐帶。三國間文化交流已歷經千百年風吹雨打,時至今日,睦鄰友好、交流互鑒、共同發展依然是三國大多數民眾的共同心愿和期盼。
中日韓三國如果能夠通過深化人文交流與合作,積極培育“東亞價值”,引領東亞地區文化的塑造和傳播,為推進東亞一體化發揮積極作用,將是件令人欣慰的事。三國政府應以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妥善處理敏感和爭議問題,努力為三國合作和共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展望未來,此次“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有望成為三國文化交流的新起點,並為三國合作注入新的正能量。跨越時空的文化情緣將把三國緊密聯結在一起,共同譜寫東亞一體化與東亞復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