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掌村
- 耕地總面積:4868.00畝
- 人均耕地:1.39畝
- 主要種植:烤菸、玉米
- 擁有林地:45000.00畝
- 經濟林果地:4.00畝
- 其他面積:4632.00畝
- 通電:826 戶
- 行動電話:180戶
- 機車:180 輛
- 沼氣池:335 戶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868.00畝(其中:田66.00畝,地4802.00畝),人均耕地1.39畝,主要種植烤菸、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50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0畝,主要種植桃、李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4632.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73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8.74%)。有826 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8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和58.1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0戶(分別占總數的21.79%和19.37%)。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0 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4 輛,機車180 輛。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335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2 戶;建有小水窖70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0 戶。全村有 8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8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8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 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21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167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602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36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該村截止2011年底,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237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53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3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12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該村到2011年底,有9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3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66.1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761.00萬元,畜牧業收入1665.15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646頭,肉牛336頭,肉羊1049頭); 林業收入15.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63.00萬元, 工資性收入15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93.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3.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0人 ,在省內務工55人,到省外務工105人。
該村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6.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6.00萬元,畜牧業收入59.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25頭,肉牛56頭,肉羊179頭); 林業收入3.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5.00萬元, 工資性收入3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95.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6.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3人 ,在省內務工8人,到省外務工25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32戶,共鄉村人口3120人,其中男性1642人,女性1478人。其中農業人口2585人,勞動力2088人。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0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09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鎮衛生院10.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18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東山中心校,中學生就讀到東山中心校。該村距離國小校10.00公里,距離中學18.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414人,中學生203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9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745.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0.00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850個(勞均1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3.56萬元,有固定資產35.1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黨員總數168人,黨員中男黨員128人,女黨員40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是基礎滯後,發展後勁不足。農業水利化程度低,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水、電、路“瓶頸”制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村內主要道路需要資金修繕,入村道路需要維護。二是科技文化落後,人口素質偏低,農科服務網路不夠健全和完善,科技貢獻率還很低;三是市場信息不對稱,部份農產品出現賣難的問題。四是服務水平有待提高,招商引資的大環境沒有真正形成,幹部思想解放程度還不盡人意,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中央一號檔案和雲南省、州、市、鄉有關“三農”問題的意見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的發展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攬農業農村工作全局,全面落實黨的惠農政策,突出一個中心(農民增收),明確三個途徑(農業產業化、勞務輸出、非農產業),抓住六個重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龍頭企業建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農業科技培訓體系建設、農業開放工作建設、千村經濟振興和文明生態村建設),深化四個制度(一制三化工作制度、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制度、村級財務管理制度、農業重點工作責任制度),提高科技意識,培養一批致富能手,以帶動全村的市場化意識。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進一步開創我村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