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化圈

東亞文化圈

東亞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國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使用漢字、並曾共同使用文言文韓越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受中華法系影響的東亞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文化、地域相近區域。東亞文化圈的基本要素為漢字、中國式律令制度與農工技藝、道教、中國化佛教漢傳佛教)。這些要素給東亞諸國的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結構生產力發展水平以深刻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亞文化圈
  • 外文名:East Asia cultural circle
  • 意思: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影響
  • 共同點:曾共同使用文言文作為書面語
  • 基本要素漢字、中國式行政律令制度
  • 年代秦漢以後
  • 地區:中國和藩屬國以及東亞鄰邦友國
  • 定位:世界四大文明區之一
定義,組成結構,歷史沿革,內容貢獻,

定義

一般把世界劃分為四大文明區:(1)東地中海文明區(包括埃及、巴比倫、亞述、腓尼基、希臘等);(2)南亞次大陸文明區(包括印度及其周邊地區);(3)東亞文明區(包括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等);(4)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區(包括瑪雅、阿茲特克、印加等)。
在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存在著若干個文明與科學的中心。以這些中心為核心,出現了若干文化地理板塊,叫做“文化圈”,即由主要文化特質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關聯的多個文化群體(民族文化、區域文化)共同構成的有機文化體系。由於不同民族、國家、地區間“文化位勢差”的存在,導致先進文化自然向相對落後的一方傳播,落後文化一方主動地汲納、消化先進文化。前者稱為“核心文化”、“原型文化”和“輻射文化”,後者稱為“外緣文化”、“變型文化”和“受容文化”。兩者的統一,就形成了文化圈。
四大文明區四大文明區
東亞文化圈的基本要素為漢字、文言文、中國式律令制度與農工技藝、道教、中國化佛教。這些要素給東亞諸國的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結構、生產力發展水平以深刻影響。
文化服飾:中國漢服,朝鮮韓服,日本和服。

組成結構

世界劃分為五大文化圈:東亞文化圈、西方基督教文化圈、東正教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印度文化圈
三個國家
中華文化向朝鮮、日本、越南的傳播有三個層面並衍生出維繫東亞文化圈的四根紐帶。
三個層面
三個層面是:(1)物質文化:主要是中國向這三國的民族遷徙所伴隨的漢字以及稻作文化的傳播;(2)精神文化:主要是道教和佛教的傳播;(3)制度文化:主要是官制和法制的傳播。
四根紐帶
四根紐帶是:(1)漢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2)道教促進精神文化整合;(3)漢傳佛教維繫共同信仰;(4)天朝禮治體系維繫區域政治秩序。在古代東亞,文化較為先進的中國與三個文化近鄰互相促進,共同構建了一個具有同質文化叢的東亞文化圈。
文化群體間的汲納吞吐可以跨文化圈進行。在同一文化圈內,核心與外緣、原型與變型、輻射與受容文化之間,並非單向流通關係,而存在相互學習、消化、發展、改造。

歷史沿革

中國、韓國、日本都具有各自的歷史文化傳統,但又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特別是中華文化對韓國和日本都有很大的影響。近代以來,日本經濟率先發展,在錯誤的擴張政策主導下,在20世紀上半葉發動侵華戰爭,三國都遭受了巨大的創傷。1965年6月,韓國和日本邦交正常化。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1992年,中韓建交。三國經濟文化往來日益密切,對東亞地區的和平與世界經濟的繁榮都有很大貢獻。
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5日在上海答記者問時表示,中日韓三國都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彼此之間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文明的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徵,中日韓都在為保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進行努力。評選“東亞文化之都”,也希望求同存異,在不同的基礎上獲得對東亞文明共同點的認識。
據透露,中日韓還將在東亞以外地區聯合舉辦東亞藝術節,向域外展示東亞文化的魅力。

內容貢獻

中華文化的發生期,大體是在與東亞文明區以外諸文化相隔離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的,其文化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中華文化的發展水平在相當久遠的歷史時期領先於東亞諸國,產生出巨大的文化輻射力。
中華疆域相對封閉的格局為中華文化提供了獨立發生、發展的地理前提。這使中華文化較完整地保留民族傳統,前後遞進,綿延不絕,也使中國人染上了“自我中心主義”的痼疾。近代以後,中國人逐漸走出閉塞狀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中華文化的思想基礎和核心是中國哲學。戰國時期,道、儒、墨、法、名、陰陽、縱橫百家爭鳴。秦代尚法家,又盛行神仙之術。漢初,道學盛行,“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成為國策,後來漢武帝時儒學開始盛行,並逐漸定於一尊。六朝隋唐時,道儒釋並舉,有時釋道居先。宋以後理學對社會上層的意識形態曾長期起支配作用。理學以儒為表,釋道為里,熔三者於一爐。
近代以後,中國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中國傳統文化也取得了新的形式,增加了新的內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學、儒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儒道的結合構成了傳統文化的基本核心。
中國古代思想家重視人的問題,認為人們之間有一種共同點,即人性,人性也就是道德性。老子認為人要返回自然,如“嬰兒”一般,而孔子把人性解釋為“仁”,孟子解釋為“仁、義、禮、智”,荀子解釋為“義”。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認為人不尚賢;而儒家強調人的終極目的或人的價值就在於道德人格的自我實踐,並從個人道德擴及家庭、社會和國家,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