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悃(生卒年月不詳),五代時閩將,屯兵于山霞鄉青山防禦海寇,歿後葬於惠安螺山之陽。惠安置縣,遷其墓建縣衙,有“未有惠安、先有青山”之說,他被稱為惠安境主,又作青山王。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悃
- 所處時代:五代
- 出生地:惠安
- 官職:惠侯
人物簡介,史料記載,
人物簡介
張悃(生卒年月不詳),五代時閩將,屯兵于山霞鄉青山防禦海寇,歿後葬於惠安螺山之陽。惠安置縣,遷其墓建縣衙,有“未有惠安、先有青山”之說,他被稱為惠安境主,又作青山王。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在其紮寨之地建廟。建炎中(1127~1130年),朝廷封為惠侯,賜額誠應,故廟稱為青山誠應廟。景炎元年(1276年),晉封靈安王,並於農曆十月二十三日,讓有司到廟祭掃。清代中、後期,邑人移居台灣,亦在台灣建廟供奉青山王,先後共建13所。南洋各地的惠安籍華僑,也在其聚居地建有青山王廟,先後共建155所。近年來,海外僑胞及台灣、香港的同胞紛紛組團前來青山宮進香,並捐資修繕祖宮;1983年,大修山門;1989年,香港同胞捐資修蓋青山宮後殿。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三日,均有海內外香客萬餘人,祭祀進香。
史料記載
唐末·光州固始縣人。
唐·光啟元年(885年),張悃隨王潮、王審知(參見泉州歷史《泉州人名錄·王潮、王審知》)入閩,後任閩將,駐惠安。清·嘉慶《惠安縣誌·卷28》載:“張悃,五代時天下割據,兵燹疊告,民各鳥獸四散,鄉閭不保,悃集民兵訓練之,旗鼓嚴肅,刁斗時巡。青山一帶,盜不敢犯,桑麻無恙,雞犬敉寧。”
張悃歿後,葬於惠安螺山之陽(今惠安縣治),鄉人即在其駐兵的山霞鎮東坑村青山南麓建一小廟祀之。《閩書》:“將軍張悃立寨山上,以御海寇,鄉人因建廟奉祀。”明·嘉靖《惠安縣誌》亦載:“青山在縣南,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
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鄉十六里置惠安縣,地方政府於青山始建青山宮祀之,青山王張悃信仰逐漸興盛。(參見泉州歷史《泉州寺廟·青山宮》)
首任知縣崔知節移古縣至今縣治址,開基時發現張悃墓,並有小石碣一方,上刻:“太平興國間,古縣移惠安,若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
清·嘉慶《惠安縣誌·卷3》載:“舊傳初置縣時,陳震卜地螺山之陽,遷五代時靈安王張悃墳於青山,今邑即其地也。”
明·隆慶、萬曆間惠安知縣葉春及《惠安政書》雲,他據當時所看到的郡志得知,張悃“沒葬螺山之陽,宋·太平興國間,即其地置縣,乃改葬於青山立廟”。(參見泉州歷史《泉州人名錄·葉春及》、《泉南著述·郡邑志乘·惠安政書》)
《大田張氏譜》也載:“神……先葬螺山,陳震建縣,始遷青山。”
惠安民眾尊張悃為“惠安境主”。明·嘉靖《惠安縣誌·卷1》引《宋會要輯稿》云:“青山王祠,在泉州府惠安縣守節里。紹興五年(1135年)十二月賜廟額誠應,紹興十九年(1149年)八月封靈惠侯。”後來,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晉封張悃“靈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