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廂區

城廂區

城廂區(古屬興化府莆田縣)是福建省莆田市轄區,亦稱荔城,位於福建省沿海中部,莆田市區中心,興化平原中部,地處台灣海峽西岸,南臨深水良港湄洲灣,北倚省會福州馬尾,融僑開發區,東承湄洲灣開發區帶,為莆田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交通樞紐,面積509平方公里。

城廂區是1984年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的沿海縣區之一。根據2016年12月信息顯示,城廂區轄3個街道,4個鎮,2015年全區總人口405496人。

城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年平均日照1947小時。2015年,城廂區生產總值完成284.69億元,增長10.0%。

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廂區
  • 外文名稱:Chengxiang District
  • 別名:城廂,荔城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3個街道、4個鎮
  • 政府駐地:荔華東大道269號
  • 電話區號:0594
  • 郵政區碼:3511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中部莆田市
  • 面積:509平方公里
  • 人口:405496人(2015年)
  • 方言莆仙話莆田腔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木蘭陂九龍谷國家級森林公園
  • 機場:莆田北高機場(籌)
  • 火車站莆田站涵江火車站
  • 車牌代碼:閩B
  • 區長:吳文恩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建設,社會保障,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交通運輸,公路,水運,風俗民情,戲劇舞蹈,節日習俗,風景名勝,名優特產,特色小吃,特產,現任領導,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約公元前21~前11世紀),城廂地屬揚州之域;西周時期屬七閩之地;春秋戰國後期為閩越國 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後,地屬閩中郡;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正式承認無諸為閩越國國王,閩中郡分為東海、南海、閩越3個諸侯國,地仍屬閩越國;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建會稽南部都尉,地屬會稽郡;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在東甌置冶縣(縣治在今福州),地屬會稽郡冶縣;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會稽南部置侯官、南平、漢興、建安4縣,地屬侯官縣;三國、兩晉、南北朝,隸屬關係屢有更動,先後屬建安、晉安、南安等郡。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析南安郡東部地置莆田縣,縣治在延陵里(今城廂),隸屬豐州(今福州)南安郡,不久即廢。
開皇九年(589年),再置莆田縣。是年,改豐州為泉州(州治在今福州),莆田縣屬之。翌年撤銷莆田縣建制,其地仍歸南安郡。
武德五年(622年),從南安郡析地置豐州(今南安),復置莆田縣,屬豐州。
唐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西部地置清源縣(今仙遊縣),同年改豐州為武榮州,地屬武榮州;唐景雲二年(711年),改武榮州為泉州,地屬泉州; 唐天寶九年(750年),改泉州為清源郡,地屬清源郡。
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 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廈門)。 963年,宋承認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莆田縣屬平海軍。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莆田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
五代十國閩國時(907~960年),仍屬清源郡;宋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郡為平海軍,地屬平海軍。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析莆田、仙遊、福清、永福(今永泰)山區結合部之地置興化縣。同年建太平軍;次年改太平軍為興化軍,轄莆田、仙遊、興化3縣,地屬興化軍。
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興化軍治所從游洋遷莆田縣公廨里,並築軍城,轄縣不變。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地屬興安州。
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興安州為興化路,地屬興化路。
洪武元年(1368年),改興化路為興化府,地屬興化府;洪武二十五年(西元1392年),福建按察分司置寧武道、延汀道、漳泉道三道,興化府屬漳泉道,漳泉道管轄泉州、莆田、漳州。洪武二十九年(西元1396年),福建按察分司調整合併為建寧道、福寧道二道,興化府屬福寧道, 福寧道管轄福州、寧德、泉州、莆田、漳州。
《聖祖實錄》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 :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改置興泉道,領興化、泉州二府。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駐廈門。《世宗實錄》卷五十三: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興泉道道治於泉州府屬廈門廳。《世宗實錄》卷一四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6升泉州府屬永春縣為永春州來道屬,改道名為興泉永道,至清末,興泉永道領府二一州:興化、泉州、永春州,直隸州一:永春州。
清朝,城廂地屬興泉永道興化府莆田縣長期不變。
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興化府,城廂地屬福建省南路道;民國三年,南路道改稱廈門道,地屬廈門道;民國13年,道尹裁撤,莆田縣直屬福建省政府。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全閩劃為4省,地屬興泉省。次年1月閩變失敗,南京政府恢復統治,福建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城廂地屬第五督察區(駐),莆田縣、仙遊縣、惠安縣、永春縣、德化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駐今莆田市仙遊鯉城,次年,改隸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管轄今泉州、莆田、廈門和大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第五區和第四區合併,區政府駐地自仙遊移駐同安。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並編。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遷駐永春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遷駐晉江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莆田縣隸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泉州)。
1950年4月起,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晉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晉江專區),城廂地屬仍舊。
1970年7月,劃出晉江專區的莆、仙二縣,改屬閩侯專區。
1971年4月,閩侯專署駐地由閩侯螺洲遷至莆田城廂,改閩侯專區為莆田地區,地屬莆田地區莆田縣。
1983年9月9日,撤銷莆田地區,建立莆田市,轄莆田、仙遊二縣,地屬莆田市莆田縣。
1984年6月,析莆田縣的城廂鎮和城郊公社建立城廂區,為縣級建制,直屬莆田市。城廂區為莆田市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交通中心,莆田市及莆田縣黨政機關均設在城廂區境內。至1994年,隸屬不變。
2002年2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縣,劃原城廂、涵江2區、劃莆田縣部分地方設立莆田市荔城區和秀嶼區,同時調整莆田市市轄區行政區劃:2002年5月正式成立莆田市荔城區和秀嶼區,同時調整莆田市市轄區行政區劃。
城廂區城廂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0年10月,廢除保甲組織,現城廂區屬原城廂鎮和第一區。城廂鎮轄文7街4鄉。第一區轄18鄉。
1952年8月,土地改革完成後,莆田縣行政區划進行調整,現城廂區地屬有第一區、第五區。第一區轄7街4鄉。第五區轄17鄉,其後又增設拱辰、坑橋2鄉,合計19鄉。
1956年6月,莆田縣調整為3鎮、11區。現城廂區地域為城廂鎮,轄6個鄉。
1957年12月,實現農業合作化後,撤區並鄉,現城廂區地屬城廂鎮、溝東鄉、郊下鄉及西天尾鄉部分村(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現城廂區為當時的莆田縣城廂人民公社,轄28個生產大隊。
1961年6月,人民公社進行體制調整,縣下設區,當時的城關區地域與現城廂區基本相同,下轄5個公社、40個生產大隊。
1984年6月,從莆田縣劃出城廂鎮和城郊公社成立城廂區,屬莆田市直轄,所屬街道和大隊不變。11月,實行政社分開,城廂鎮改為荔城街道,各街道設居民委員會;城郊公社改為城郊鄉人民政府,各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2000年,城廂區轄2個街道、2個鄉:荔城街道辦事處、鳳凰山街道辦事處、城郊鄉、城南鄉。
2002年2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縣,設立莆田市荔城區和秀嶼區,同時調整莆田市市轄區行政區劃。區劃調整後,城廂區共轄3個街道、4個鎮,16個居委會、102個村委會。

區劃詳情

根據2016年12月信息顯示,城廂區轄3個街道,4個鎮:鳳凰山街道龍橋街道霞林街道常太鎮東海鎮華亭鎮靈川鎮;區政府駐荔華東大道269號。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城廂區位於福建省沿海中部、台灣海峽西岸,興化平原中部,南臨深水良港湄洲灣,中心位置位於北緯25°25′00″-25°30′00″,東經118°56′15″-119°3′45″之間;總面積509平方公里。
城廂區

地質

城廂區位於長樂—南澳斷裂帶與漳平—仙遊東西向構造帶的交匯處,大地構造屬東亞新華夏第二隆起帶的東部沉降帶。構造單元西北部為閩東燕山斷拗帶的福鼎—雲霄斷陷帶;東南部為閩東南沿海變質帶。境內以東西向斷裂構造為主。早期形成的漳平—仙遊東西向斷裂帶沿木蘭溪幹流呈近東西走向橫貫區境。該構造由一系列東西向複式褶皺和沖斷裂組成,主要有:永春城關—仙遊蓋尾、郊尾—莆田黃石、笏石斷裂等,東端穿過興化平原直達興化灣。斷裂的長度一般為5公里左右,最長達12公里。擠壓破碎頻寬一般為3~5米,最寬處達50~70米。沿該斷裂出露多處溫泉,呈東西向展布的溫泉在境內有城南鄉木蘭村的黃頭、上杭橋及溝頭村、廣化寺附近一帶。
新構造運動在境內的差異性升降表現為漸變過渡性。西北部地區沿斷塊上升較多,形成丘陵山地,一般海拔在300~500米之間;中部為低丘台地,處於地殼升降交錯的山前地帶;東南部的木蘭溪下游是多組斷裂切割成的斷塊,為相對下降幅度和緩的開闊地區,形成河海混合堆積的北洋平原(興化平原的組成部分),由細沙、粉砂、淤泥和海生物質等組成。

地貌

城廂區地貌總體是西北海拔較高,為丘陵山地,東南海拔低,地形開闊平坦,為北洋平原。境內的地貌組合分為3個不同類型。
  • 侵蝕剝蝕—構造地貌
低山,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邊界地區,主要有雞角髻、石官山,海拔高度500~600米。因受長期侵蝕作用及河流切割,山嶺起伏變化較大,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上。面積1.33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1.22%。
山間谷盆,分布西部和西北部山地,海拔200~300米。谷盆較小,形狀不一,其延伸方向屬構造谷盆,主要有白洋谷盆和朱坑谷盆。面積0.18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52%。
  • 侵蝕剝蝕地貌
丘陵,分布於山地邊緣、河谷兩側地區,海拔高度50~500米之間,坡度一般在10~25度。面積1.96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6.54%。
台地,分布平原周圍及河谷邊緣的山前地帶,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坡度在10度以下。面積2.01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6.96%。
  • 堆積地貌
平原,分布在木蘭溪、延壽溪下游的沿岸地區。地貌特徵是海拔低(2~6米),地勢平,形成時代新。它在地貌發育過程中,既受流水剝蝕和河流的堆積作用,又受海洋動力的影響,形成河海混合堆積的北洋平原。面積6.37萬畝,占全區總面積53.76%。
土壤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或南亞熱帶季雨林赤紅壤類型,一般土層較薄,呈均勻紅色,表層有很薄的黃灰色腐植質層,結構疏鬆,植被一旦破壞,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質地為粘壤,土壤粘性大,呈酸性,顆粒細小,淋溶強。

氣候

城廂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秀常青,地寶物華。常年平均氣溫20℃,年平均日照1947小時,年平均水量為1300毫米,無霜期320—350天。
城廂區季風明顯,主要風向有東北風和西南風。冬、夏季風的風向隨季節有明顯的更替。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春秋為風向轉換季節。風力一般4~5級,最大達7級以上。大風日數多者,每月有20天左右,其持續時間短者1天,長者達10天左右。夏秋之交出現的颱風,最多的年份達11次,最少的年份2次。
冬暖夏熱,區境終年氣溫適宜,年平均氣溫在19.0~20.2℃。東南部平原地區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年平均氣溫>20℃;西北部處於山前地帶,氣溫略低,年平均氣溫≥19℃。
夏長冬短,夏季長達165天,占全年總天數45%。冬季最短,僅28天,占全年總天數8%。春秋對峙,占全年總天數47%。常年平均氣溫20℃,年平均日照1947小時,年平均水量為1300毫米,無霜期320—350天。
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主要有:暴雨、洪澇、乾旱、颱風等。

水文

城廂區內河流屬山地河流,其特點是:水量豐富,隨季節變化大,流程短。主要河流有木蘭溪延壽溪、下磨溪。河流流向趨勢均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自西向東,流入外海。
城廂區城廂區
木蘭溪是境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仙遊縣西苑鄉仙西村黃坑橋頭,流經仙遊至莆田縣華亭鎮的瀨溪入境,自西向東橫貫境內的北洋平原,蜿蜒於木蘭、肖厝、下黃、新溪、闊口、古山、埭里、荔浦、陡門、張鎮、西洙、東陽等村,至毗鄰的涵江區三江口注入興化灣。全長105公里,境內長20.4公里。流域總面積1732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48.1平方公里。徑流量:豐水年15.64億立方米,平水年9.79億立方米,枯水年5.59億立方米(木蘭陂控制站)。
延壽溪是木蘭溪在境內的最大支流,發源於仙遊縣鐘山鎮新連村林泉安,流經九鯉湖轉入莆田縣常太鎮莒溪、東圳水庫入區境,途經城郊鄉的泗華、延壽、暢林、南郊、莘郊村至陡門村的草渚匯入木蘭溪幹流。全長51公里,境內長13.5公里。流域總面積386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24.2平方公里。平均坡降為千分之九點四。徑流量:豐水年5.72億立方米,平水年3.56億立方米,枯水年2.00億立方米(草渚控制站)。
下磨溪又名北磨溪,發源於城南鄉林橋村,流經城區、南門,至城郊鄉陡門匯入木蘭溪幹流。全長4.1公里,流域面積6.7平方公里。該溪流是境內穿越市區的一條最大排洪河道,泄洪流量為18~24立方米/秒。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2012年,城廂區森林覆蓋率高達67.8%。全區主要植被有4個類型: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針闊混交林、陡坡矮林。

礦產資源

城廂區礦產資源分布較廣,種類較多,主要有粘土高嶺土葉臘石、建築砂、花崗岩石英、地下熱水、鉛鐵礦等礦種。

土地資源

根據2005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全區土地總面積50191.55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38245.6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6.20%;建設用地面積6599.6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3.15%;未利用地面積5346.2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65%。耕地面積5969.5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89%,園地面積6483.8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92%,林地面積24112.6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8.04%。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莆田統計年鑑數據:2015年全區總人口405496人,106203戶,城鎮人口191226人,農村人口214270人。通行莆田話
2015年人口統計表
鄉鎮街道年末總戶數(戶)年末總人口(人)年平均人口(人)
總計
106203
405496
403333
15048
45448
45399
 龍橋辦事處
15583
46844
46077
 霞林辦事處
9836
32873
31925
10442
43764
43764
27776
112093
112043
15075
68510
68278
12443
55964
55849
資料來源:

民族

1990年,全區共有12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145674人,占全區總人口的99.49%,回族人口610人,占全區總人口的0.42%,另有畲族105人,壯族11人,苗族7人,滿族7人,布依族4人,彝族2人,土家族2人,瑤族1人,高山族1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2人。

經濟發展

綜述

2015年,城廂生產總值完成284.69億元,增長10.0%。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20.14億元,下降2.0%。財政總收入完成28.33億元,增長4.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2.01億元,增長21.4%。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8.14億美元,增長2.2%,其中:外貿出口總額完成7.83億美元,增長5.7%。全體居民、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完成27674元、33562元和15663元,分別增長8.7%、8.6%和8.8%。

第一產業

2014年,城廂區農作物播種面積98232畝,比2013年增0.2%。水果產量達43591噸,比增14.6%。其中:枇杷產量28204噸,比2013年增8.9%;龍眼產量12926噸,比2013年增33.7%。全年水產品總產量達48996噸,比2013年增11.9%。27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27億元。
2015年1-6月,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8.66億元,比2014年增0.4%,比一季度回升6.3個%。其中,農業完成產值3.52億元,比2014年增4.3%;牧業完成產值3.02億元,比2014年降11.9%;漁業完成產值1.64億元,比2014年增12.4%;農林牧漁服務業完成產值0.40億元,比2014年增28.1%。

第二產業

2014年,城廂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23家,完成產值230.15億元,比2013年增13.2%,產銷率達98.7%。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來看:重工業完成產值37.17億元,比2013年降1.4%,輕工業完成產值192.9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3.9%,比2013年增16.6%,輕工業增速快於重工業18個%。股份制企業完成產值187.8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1.6%,比2013增1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完成產值40.1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17.4%,比2013年增10.8%。超億元企業有61家,完成產值198.8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6.4%,比增12.8%,貢獻率達84.1%,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11.1個%,是促進規模以上工業快速增長的強勁動力。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家,累計完成產值8.85億元,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4個%。其中,13家規下轉規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41億元,增長82.3%,對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成長貢獻率為10.2%,拉動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成長1.4個%。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86.62,同比提高12.5個點。
2014年,城廂區家資質內建築企業完成產值134.4億元,比2013年增長11.9%。8家省外入莆建築業企業完成產值12.4億元,比2013年增長57.2%。
2015年1-6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52家,實現增加值42.69億元,比2014年增10.0%,增幅與1-3月、1-4月、1-5月份分別提升1.4、1.0和0.5個%。31家新入庫企業完成增加值3.54億元,增長255.4%,其中:30家規下轉規上企業完成增加值3.35億元,增長239.2%。上半年出口交貨值完成15.83億元,增長32.0%。
2015年1-6月,63家資質內建築企業累計完成產值58.47億元,比2014年增19.1%,環比回升19.6個%。3家省外入閩施工企業累計完成產值3.89億元,比2014年增20%,環比回升45.8個%。

第三產業

2014年,城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2.35億元,比2013年增長19.0%,新增限上商貿企業91家,總數達到206家,實現銷售總額190.11億元,比2013年增長13.0%。其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實現銷售額186.02億元,比2013年增長12.9%;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實現營業額4.09億元,比2013年增長15.0%。
2014年,城廂區新增限上電商企業59家,實現限上電商銷售額51億元,比2013年增185%。入駐商戶428家,經營國內外品牌500多個,自創品牌400多個,被評為第一批福建省電子商務示範基地,榮獲“福建省電子商務示範區”稱號。
2014年,城廂區新增1處3A級旅遊景區、1家四星級酒店、2家5A級旅行社,完成遊客接待量約410萬人次,比2013年增長10.8%,旅遊收入40.7億元,比2013年增長11.2%。
2014年,城廂區房地產投資達到100.6億元,比2013年增長17.4%。
2015年1-7月,限上批零業企業有227家(含市統7家),實現銷售額132.08億元,比2014年增12.5%。限上電商企業實現銷售額48.5億元,比2014年增39.0%,占全區限上批零業銷售額的36.7%,拉動全區限上批零業銷售額增幅11.6個%。限上住餐業實現營業額2.67億元,比2014年增9.%。

社會事業

基礎建設

2014年,城廂區三紫路、肖厝路建成通車,完成瀨榜路拓寬工程、城常線洋西段改造工程和文獻西路、學園中路、荔城南路等道路“白改黑”工程,開工建設溪濱路、濱海大道等市政道路和月塘片區“道路微循環”試點,實施太湖“一橫三縱”道路、華林騰飛路、華林路等7條主幹道、人行道修復工程,完成全區交通旅遊路網規劃,推進天龜線前期工作。
城廂區城廂區

社會保障

2013年,城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684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1686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631元,比2012年增12.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9379元,比2012增10.9%,發放各類強農惠農資金1.2億元。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被評為省級示範區。被確定為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區(全省8家),獲省、市補助1700萬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2667套。
2014年,城廂區投入資金1.7億元,基本完成13件惠民實事,發放各類資金1.8億元。繼續列入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美麗鄉村”試點區,爭取各級補助資金2700萬元,實施36個試點項目。除險加固3座小(二)型水庫,入選全省新增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完成龍橋、常太、靈川農村飲水安全村村通工程,惠及5萬多人。完成80公里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建成保障性住房2158套,完成配租配售1157套。全面開展安置房“兩證”辦理工作,完成11個片區3424戶安置房發證登記。

教育事業

2013年,城廂區組建莆田五中、南門學校、逸夫實驗國小三大教育集團,44個教育類項目基本完工,8個農村學校186個班級實現多媒體“班班通”。
2014年,城廂區“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創建通過國家級評估驗收,全區中國小實現“班班通”。華林學校、霞林學校等一批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序推進。木蘭陂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非遺傳統美術項目“留青竹刻”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名錄。
截至2016年,城廂區有4所中學、15所國小:莆田三中、文獻中學、南門學校國中部、霞林學校;區第一實驗國小、區第二實驗國小、逸夫實驗國小、興安國小、太平國小、延壽國小、南門學校、中特國小、筱塘國小、溝頭國小、霞林學校、下黃國小、坂頭國小、木蘭國小、鐵嶺教學點。

文化事業

2014年,城廂區中華五帝文化和蔡襄宗親文化聯誼活動被國台辦列為重點對台交流項目。組織企業參加深圳、廈門文博會獲2金3銀2銅成績。成功舉辦全省油畫職業技能大賽等大型油畫產業活動10多場次,成功承辦第九屆全省焙烤技能競賽。新建一批文化激情廣場、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多功能體育健身場所,文體場所覆蓋率達97%。

衛生事業

截至2012年,城廂區有8所直屬醫療機構:城廂區醫院、靈川鎮中心衛生院、華亭鎮衛生院、常太鎮衛生院、龍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霞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鳳凰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城廂區疾病控制中心。
2013年,城廂區建成區衛生應急實驗室,全區基層醫療機構和72家村衛生所全面執行基本藥物制度和零差價銷售,49家村衛生所標準化建設通過驗收,全區醫療機構新農合實現即報即結。
2014年,城廂區啟動華亭衛生院公立醫院試點改革,擴建華亭鎮、常太鎮衛生院,完成25個村衛生所提升建設。

交通運輸

公路

城廂區主幹公路有國道324線、省道201、213線7條國家二級公路,廈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形成“三縱三橫”的公路主框架,此外各鄉鎮均有公路通達,並與相鄰各縣市、區相通。1994年,實現全區村村通公路。

水運

水關頭港碼頭,位於城關木蘭溪下游北渠河道的左岸。水域範圍以城關舊汽船站為中心,向南、北各延長200米,水面寬18米,面積7200平方米。
黃頭港碼頭,位於城廂區城南鄉木蘭溪北渠的霞林村。水域範圍以駁岸碼頭向左右延長60米、寬15米、面積900平方米1985年建成,是莆田糖廠專用碼頭,原為汽船碼頭,專供裝卸榨糖原料(甘蔗)之用,年吞吐量3.5萬噸左右。

風俗民情

戲劇舞蹈

  • 跳棕橋
跳棕橋,在莆田,元宵期間,不論山區或是沿海各村落,大多舉行跳棕橋表演活動。跳棕橋即棕橋舞,是莆田地區的一種民俗舞蹈。每隊舞蹈者各抬一架高不到1米、寬不到30厘米、頂部飾以棕片的竹製小轎。表演需在廣場或庭院大坪上進行。表演時,場、院中先燃篝火,一隊年輕力壯的男性表演者,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紅色燈心絨褲,腰扎黑色布帶,腳穿麻編草鞋。
  • 皂隸舞
皂隸舞,又稱“鄉人儺”,是由西漢時期的“儺舞”演變而來,屬於中國古代驅邪除妖的一種民間舞蹈,也是古代官員出巡時用於鳴鑼開道、耀武揚威的儀式。在莆仙戲傳統劇目演出中仍有保留這種舞蹈表演的簡單樣式。
皂隸舞皂隸舞
出遊隊伍以“皂隸舞”請神出宮上轎,並先驅開道,隨後有:大鑼、大燈、彩旗、橫批、宮旗、旗牌、宣傳牌、金爪斧鉞、龍虎旗、執事、槍班、馬隊、八班、神卒、管樂隊等。
  • 莆仙戲
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遊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
莆仙戲莆仙戲
莆仙戲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閃光於現代。它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豐富,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
2006年,莆仙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莆仙木偶戲
莆仙木偶戲古稱興化傀儡戲,俗稱“柴頭仔戲”,流行於莆田市各地及其興化方言區,是我國古老而珍貴的木偶戲劇種之一。

節日習俗

  • 一年過兩次年
明末清初,福建總受倭寇侵犯,當時正好是大年三十。當地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難,躲過一劫。等風平浪靜之時,已是大年初二,當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裡慘不忍睹,於是,人們決定再過一次年。各個鎮,各個村不一。有些是大年初四,有些是大年初五,再補過一次年,因此,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
  • 紅聯上方截白
倭寇入侵後,有些老百姓的家人沒有逃過一劫,人們想到家裡死人不能貼紅聯,可是大年初頭貼白聯不吉利。後來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紅聯上面留一截白。這在中國的對聯上也找不出幾家。大年初二不訪友: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不吉利。

風景名勝

截至2012年,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範》(試用稿)所列68種類型的旅遊資源中,城廂區有51種276小項。全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省級森林公園1個,還有36處市、區文物保護單位及經普查登記的多處文物點。
  • 木蘭陂
木蘭陂位於市郊南門外約4公里的木蘭溪下游木蘭山麓下,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它是攔腰截斷木蘭溪的一座古堰,為全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始建於宋治平元年(1064年),2次建陂均告失敗,宋熙寧八年(1075年),在今址。
木蘭陂木蘭陂
木蘭陂是引、蓄、灌、排、擋綜合利用的中國古代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旁有“木蘭陂紀念館”。館內豎有12塊詩碑,其中有明代以來名人撰寫的歷次修陂碑石和1962年冬,郭沫若參觀木蘭陂後寫的《詠木蘭陂》詩碑。
  • 古寨
城廂區常太鎮境內有大小山峰106座,最高的古山尾山海拔832.6米。歷代人民每當社會變亂之際,築寨自保。因此,有許多地名與古寨遺蹟相連,如南山寨太平寨、鼓旗寨、石狗寨、酒池寨、朝天寨等,各個寨堡殘基尚歷歷可見。
  • 廣化寺
廣化寺座落在城南鳳凰山。現行建築群是清光緒初年依舊制重修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山門照壁上有中國佛教會已故會長趙朴初題寫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廣化寺占地3.2萬多平方米,建築物面積1.7萬平方米,全長385米。依次是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閣)、臥佛殿(下為祖堂);兩側翼建有寬敞的石柱廊廡,東側次第為東羅漢殿、鐘樓、五觀堂、伽藍殿、尊客堂、水雲鄉、圓通門、溪聲閣;西側次第為西羅漢殿、鼓樓、學戒堂、祖師殿、淨行堂(念佛堂)、煙霞窟、方丈室、看山樓。寺後東西兩角的最高處,分別聳立著觀音閣和小南山。
  • 泗華陂
泗華陂位於城郊鄉西北部,是莆田僅存的唐代大型水利工程。其工程規模僅次於木蘭陂,在莆田四大陂中名列第二。陂長120餘米,寬10米,為唐代吳興所建。陂上的泗華溪溪床高出北洋河段3米,全長1.5公里,水面積300多畝。在泗華溪南面,有天馬山避暑山莊,為清末在莆創辦聖路加醫院的美國人所建。
泗華陂泗華陂
  • 月峰寺
月峰寺位於鳳凰山山麓。寺創建於隋唐年間。宋代為南山十院之一。明代成化隆慶年間,曾兩次修建。明代畫家陳伯獻曾在此地教授學徒。舊有他的達摩壁畫,中間有聞天樓,為南山遊覽勝處,“文化大革命”後,該寺又重新擴建。
  • 九龍谷國家級森林公園
九龍谷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莒溪溪南村,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公園內植物共160科532種,有紅豆杉、福建柏、金毛狗藏等國家級保護植物。景區內的大坑溪為九鯉湖下游,也叫“下九鯉”。景區距莆田市區32公里,素有莆田“後花園”之美譽。
九龍谷國家級森林公園九龍谷國家級森林公園

名優特產

特色小吃

  • 炒白粿
炒白粿是城廂區民眾逢年過節和喜慶筵宴的一道風味菜餚。所用主料白粿,是用白棱米製作而成,其品質遠勝於市場上的普通白粿。棱稻為梗稻的一種,生長期長、產量低,因而種植面積不多,但其米質的韌性、粘性和香味特優,是制白粿的稻米,城涵人稱這種白粿叫“山裏白粿”。山裏白粿可炒可煮湯,若白煮後撒上白沙糖吃,亦別有風味。山裏白粿還是山區民眾饋贈親友的主要禮品之一。
  • 雜燴麵條
雜燴麵條是城廂區居民臨時招待來客的簡便飲食,莆仙傳統的雜燴麵條上面必須用8種葷菜配料(俗稱“八素”),把麵條覆蓋起來。雜燴麵條的傳統經營方式,是把配料預先按份裝在碗裡,讓顧客一目了然。
  • 油炸雞卷
油炸雞卷是因其外貌像燒雞而得名,它的製法主要是用豬網油皮卷包葷鮮餡料,故又名炸網油卷,屬脆炸系列,特點是色呈金黃,外酥內嫩,此菜也是閩菜系中的名菜之一,而城廂區的調味又獨具地方特色。
油炸雞卷油炸雞卷
  • 術米粽
邑人黃仲昭《八閩通志》記載:“楚人是以竹筒貯米祭屈原,名筒粽。後人相承,遂用箬葉裹米而熟之,以為節物。”城廂區至今還保留這種以術米包粽子過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 興化粉
相傳北宋沼平年間(1064—1068), 祖籍廣東的興化軍主簿黎畛日夜奔忙協助錢四娘修築木蘭陂。因其母親患病,口膩思食家鄉的米粉,他遂請來師傅加工米粉,並把這種工循公之於眾,在興化世代相 傳,稱為“興化米粉”。
  • 海蠣餅
海蠣餅用地瓜粉、豆腐為原料,拌以蔥、香菜、五香、胡椒、味素等,放入特製小瓢中,用夾心鮮海蠣油炸。酥脆香甜,如沾蒜泥醬醋,更加爽口宜人,為莆田風味小吃特產。
海蠣餅海蠣餅
  • 莆田紅團
紅團是莆田民間,每逢過年每家每戶都要製作的一道特別小吃,因其表皮呈紅色而得名。做紅團一般在臘月廿六、廿七左右進行,印紅團要準備印模,俗稱“紅團印”,印模中刻有“富”、“貴”、“壽”、“喜”等字樣,四周還刻有花鳥、雙孩兒及慶豐收等字樣或圖樣,是過年時莆田人每家每戶必備的祭祀供品。

特產

  • 枇杷
枇杷,常綠小喬,葉長橢圓形,九月十日開花,有芒香,果實於翌年4月—6月間成熟。果實圓形、橢圓形、扁圓形不等,果皮黃或淡黃色。果肉有橙色與白色兩種。
枇杷枇杷
城廂區常太鎮解放種枇杷,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果實形如古鐘,果皮黃里透紅,果肉脆嫩,汁多味甜,最大單果重達172克,為世界之冠。常太鎮枇杷連續二次(1996年6月、2002年2月)被農業部列為“南亞熱帶名優作物基地”和授予“中國枇杷第一鄉”。
  • 興化桂圓
城廂區華亭鎮境內盛產龍眼、枇杷、橄欖等名特優水果,是“興化桂圓”的源產地,素有“華亭桂圓甲天下”的美譽,形成了福廈路兩旁、木蘭溪兩岸、三紫山脈等七條果樹帶。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區委副書記、代區長
吳文恩
副區長
黃美光施清芳、陳志挺、李文杰、謝長征楊碧靜
資料來源:

著名人物

姓名備註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黃氏先祖,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
中共莆屬特委委員、仙遊縣委書記,1932年3月犧牲。
楊振宇
城廂梅峰人,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
字昭夢,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舉進士,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試進士,中第一名,為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創始人之一。
(公元1232-1277年) 字君賁、德剛,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先後撫州(今江西撫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參知政事、興化知軍、冰廣宣撫等職。
(公元1497-1574年) 字奇純,號希齋,莆田縣(今城廂區)人,著有《續莆陽文獻》24卷、《史記考要》10卷、詩文《藝餘集》、《河汾傳》等。
(公元1517-1598年) 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下教主夏午尼氏道統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師。
(公元1876-1952年) 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民國成立,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在北京與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報。
(公元1902-1942年) 中國體育巨星。莆田縣(今城廂區)人。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任廈門集美中學體育主任、南京東南大學體育教師、福建省政府參議、中央大學體育科主任等職。
(1893-1978年) 字愧安。莆田市城廂區人。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長、上海大夏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上海市工部局華人教育處教育委員、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