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懋(1903~1942),著名體育家、體育教育家。漢族,福建莆田人,生於1903年3月5日。1926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體育系,先後任教於福建廈門集美學校、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體育系。1936年參加中華考察團赴歐觀摩德國柏林奧運會,後留德進修,畢業於德國體育研究院;旋又赴美留學,獲衣阿華(Iowa)大學碩士學位。1938年回國,受聘為重慶國立中央大學體育系教授,後兼任系主任。吳德懋運動成績斐然,曾獲第七屆遠東運動會五項全能冠軍,從教後亦卓有建樹,培養了一批全國著名的體育人才。1942年7月29日在外出返校途中,不幸因車禍去世,享年39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德懋
- 外文名:Woo Daik-miao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莆田
- 出生日期:1903年3月5日
- 逝世日期:1942年7月29日
- 職業:大學教師
- 畢業院校:東南大學、德體研院、美Iowa大學
- 主要成就:第七屆遠東運動會五項運動冠軍
培養了許多傑出體育人才
福建體育事業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 代表作品:《女子籃球訓練法》
人物事跡,運動天賦 全能冠軍,學術兼備 一代名師,德藝雙馨 風範永存,人物年表,
人物事跡
運動天賦 全能冠軍
吳德懋從小喜愛體育運動,在福建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即表現出很高的運動天賦,不僅擅長跑、跳、擲等田徑項目,而且在球類運動方面也有一定的水平,很快成為學校體育運動的佼佼者,1921年在福建省學校聯合運動會上嶄露頭角,獲個人總分第一名。由於體育成績優異,又傾心愛好,決意專攻研習體育,遂考入南京國立東南大學體育科(系)深造。
當時的東南大學(前身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體育科(1923年改為體育系)擁有中國最好的師資力量和體育設施,學校不惜重金聘請外籍教師擔任體育教學。招收的學生既要有優秀的運動成績,又要有相當的文化水平,普通基礎課均由學校文、理、法及教育學院的教授講課,體育系與其它系同學一同上課,一同聯考。體育系的教育宗旨就是在訓練高水平運動員的同時,培養綜合素質高、文術兼備、起到薪火相傳作用的體育人才,這個時期從東南大學(包括南高師)體育科(系)先後畢業的吳蘊瑞、吳澄、吳德懋、夏翔等都成為一代體育大家。
時任體育系主任的美國人麥克樂(C.H.Mcloy)教授,著名體育家,又是醫學博士,出版過多部體育專著,體育理論和技術均具很高水平。他針對吳德懋的身體素質、運動情況制定了專攻“三鐵”(鉛球、鐵餅、標槍)、把握全能、兼顧其它的訓練計畫。吳德懋在名師的指點下,潛心鑽研,刻苦鍛鍊,運動成績突飛猛進,全面發展,先後擔任過學校的田徑、籃球、排球、足球、網球隊主力兼隊長。1924年5月參加在武昌舉行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獲五項全能、十項全能兩項冠軍和個人總分第一,鐵餅第二名及鉛球、標槍第四名。1925年春獲華東大學聯合運動會個人錦標,其標槍、鐵餅成績均打破全國紀錄;是年5月中旬參加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七屆遠東運動會,獲五項全能冠軍,並創遠東運動會紀錄,此系中國獲得的唯一田徑金牌(這也是民國時期中國田徑運動員奪得的最後一塊遠東運動會田徑金牌),在當時我國還無意於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形勢下,這是中國運動員為祖國贏得的最高榮譽。從菲返校時,東南大學曾派代表去南京下關車站歡迎,贈“健兒身手”錦旗一面,上書“一九二五年第七屆遠東運動會吳德懋君以五項運動獲選第一,爰贈此旗以留紀念。”
吳德懋既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又勤奮好學、苦練運動,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田徑成績尤為突出,游泳、器械體操、籃、排、足、網球等也造詣很深。他對運動,不僅重鍛鍊,且於方法學理,尤肯苦心研究,不遺餘力,堪稱文武雙全,成為二十世紀20年代中國體育巨星。國家體育文史委員會謝恩華1992年在《近代體壇蹤跡》一文(載《人民畫報》)中介紹,“中國體育在解放前也湧現了一些才華出眾的運動員,如李惠堂、郭毓彬、吳德懋、朱恩德等,取得過一些好成績。”
學術兼備 一代名師
1926年,吳德懋從東南大學畢業,面對多方邀請,他選擇了回故鄉效力,擔任福建集美學校體育部主任。甫一上任,即構建學校現代體育教學模式,選拔人才、科學訓練、崇尚體育精神,使該校體育運動成績迅速提高、名聲大振、雄視八閩。運動場上,他既是教練員,也是運動員,身體力行、教學有方,培養的運動員如林紹洲、戴淑國等成為中國田徑場上引人注目的名將。
1928年,南京國立東南大學經兩易校名(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後改名為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體育系擴建,急需高水平體育教師。中大校長張乃燕給他發來了言辭懇切的邀請函,吳德懋在安排好集美的人事、教學等各項事務後,於1929年再赴金陵,回到母校中央大學任教。
在中央大學體育系,吳德懋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主要講授田徑(以五項、十項全能為重點)、籃球、網球等課程,並先後擔任學校男女田徑、籃球、排球、網球和男子足球隊教練。每次上訓練課,他都很早到場,檢查運動場地、器械狀況和安排先到的同學活動,臨近上課若還有人不到,就會跑到學生宿舍,把沒到的學生叫到,如遇有生病的情況,除了慰問安置,還會在後面的課程中特別關照。他有國文根底,外文也很好,經常閱讀外文的體育雜誌和刊物,從中汲取先進的經驗技術綜合教學,上課內容新穎、形象生動,運用解剖學和運動生理學的理論指導學生實踐;他教學態度認真,講解清楚,要點突出,示範動作準確,深受學生歡迎和愛戴;他重視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公正誠實、奮鬥進取、比學趕幫、團隊合作精神。在他和同事們的言傳身教、悉心培育下,出現了許多出類拔萃、蜚聲全國體育界的優秀人才,如徐鑣、江良規、陳陵、趙汝功、徐汝康、劉天錫等,他們後來成為著名的體育運動員、教授、教育家。
1936年,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中國派出了140多人的體育代表團,吳德懋以中華體育學會委員的身份,隨我國代表團前往參觀考察。中國共有69名運動員(男67人,女2人)參加了田徑、游泳、舉重、拳擊、腳踏車、籃球和足球6個大項的比賽,除符保盧一人通過撐桿跳高及格賽(決賽中也被淘汰)外,其餘均在預賽中遭淘汰。做為中國體育界中人的吳德懋感到了一種責任,一種振興中華體育、儘快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在世界體育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責任。奧運會後他留德進修,在德國體育研究院學習研究體育原理、運動生理學、田徑、球類運動、軍事體育等科目。他重新以學生身份走進課堂,虛心學習,孜孜不倦,做了大量的學習筆記和經驗總結。一年後,吳德懋以全優成績從德國體育研究院畢業,繼而橫渡大西洋赴美,在衣阿華(Iowa)大學就讀研究生並擔任助理教練。在美留學期間,曾數次參加體育教學和示範公開課,深受好評,被譽為“遠東運動家”。
七·七事變後,日本大舉侵略中國,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繼淪陷,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美留學的吳德懋心繫祖國,他在常用詞典的扉頁上奮筆疾書道:“為華夏之復興兮,唯勇往而邁進。君不見:戰士浴血兮疆場,為誰奮鬥為誰殤,負復興民族之責任兮,一如前敵之奮揚。”1938年,吳德懋回國,歷盡艱辛,輾轉香港、越南、昆明後抵達陪都重慶,受聘為西遷的重慶國立中央大學體育系教授,後兼任系主任。他以更大的熱忱和精力投入工作,將德國人的規範嚴謹、美國人的崇尚自然和中國人的堅韌不屈有機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完備的體育教育體系。抗戰期間,在物質條件十分匱乏的情況下,他埋頭苦幹,任勞任怨,傾其所學,殫精竭慮,經常挑燈備課至深夜,為中大體育系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體育教學經驗豐富,平日又注意資料積累與總結,所著《女子籃球訓練法》一書,為國內體育界所重視。寫有《田徑訓練法》、《籃球訓練法》等書稿,每有心得即補充完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由於戰亂、經費等原因,直至他去世時尚未及出版。
抗戰勝利後,1946年中央大學遷回南京,1949年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2年體育系遷往上海成立華東體育學院,吳蘊瑞任院長,留寧人員擔任南京各高校體育教研組主任,1958年徐鑣調任南京體育學院院長。
德藝雙馨 風範永存
吳德懋性情淳樸,敏而好學,早年就讀於莆田培元學校和哲理中學時就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在福州師範求學期間,一日聞母病重,雖天色已晚,亦無交通便利,他一晝夜賓士二百里回舍省親,人尤嘆其篤孝焉。在東南大學,他勤奮刻苦,博採眾長,成績卓越,是老師的得意門生,同學們的信賴依靠。從教後,他兢兢業業,和藹誠懇,關愛學生,獎掖後進,因材施教,造就人才;他事業心強,治學嚴謹,富有研究和探索精神,學科和術科兼長,深得師生敬仰,在體育界有很高的聲望。在那個年代,著名學者經常往來於各大學任教,有些大學想聘請他,體育系二、三、四年級同學知悉後,全體聯名給校領導上書,信中寫道:“考吳先生曩日本校校友,於未出國門深造之前,已於本系任教有年,聲譽卓著。術科之造詣極深,全能運動,曾執遠東運動會牛耳,國內體育界中人,無一出其右者。學科之成就,尤屬驚人,年來更孜孜不懈,‘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之精神,於吳師當之而無愧。生等之能有今日,實吳師循循善誘之所賜也。”
吳德懋對故土有著深深的眷念之情,非常關心家鄉的發展,為福建的體育事業多有奔走。他在給福建省政府的信中寫道:‘我國自古重文輕武,而現代體育除了競爭上游、強身健體外,對於健康的人生和民族的復興都有積極作用,是各項事業的基礎。’他曾多次利用暑假時間去福州主持全省體育教師暑期講習班,聘請體育界名流上課,為市、縣培養了130多名體育教學骨幹。莆田教育發達,解放前在全國兩千餘縣中僅亞於廣東梅縣。在他的影響下,體育運動很受重視,其中田徑成績顯著。1947年,組成“莆田田徑訪問團”赴福州、上海、南京訪問,三戰三捷,震撼全國。在南京歡迎會上,當時教育部體育督學郝更生說:“莆田以一縣之師,訪問京滬,這實在是中國體育史上破天荒的創舉。莆田體育先進吳德懋,過去參加遠東運動會,榮膺五項全能冠軍,為國爭光,這也是莆田的無上光榮。”時任南京體育協會主席江良規說:“莆田體育有光榮傳統,產生過負有國際聲譽的人物,吳德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個。現在貴團的團員大多數是二十歲以下的青年,而且能步吳先生,為莆爭光,吳先生如果有知,一定十分歡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莆田選手曾獲跳遠、十項全能等項全國冠軍並保持全國記錄多年。1964年國家體委授予莆田“田徑之鄉”的光榮稱號。
吳德懋去世後,在重慶、福州、莆田先後舉行了追悼會。報刊上以“德才兼備的體育先驅”、“一顆體育巨星的隕落”、“中國體育界的重大損失”為題進行報導。福建省曾舉辦“德懋塔”籃球賽,以資紀念。他英年早逝,使人們深感惋惜:若天假以年,必有更大的成就;他的人品、學術、業績,多年來深受崇敬與懷念:哲人已逝,風範與業績長存。
人物年表
民國8年(1919)年,德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開始致力於體育專業,刻苦練習田徑和籃球,各項運動成績都進步很快。10年,在全省學校聯合運動會上,他獲得個人總分第一名。同年5月,被選進國家田徑隊,出席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
民國11年,德懋進入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深造,又被選進國家田徑代表隊。赴日本東京參加第六屆遠東運動會。13年,第三屆全國運動會在武昌召開,他獲得五項全能冠軍和十項全能冠軍,同時獲得鐵餅第二名,鐵球、標槍第四名,並以二十五分的成績得到個人總分第一名。
民國14年,德懋以中國田徑選手的身份,赴菲律賓馬尼拉參加第七屆遠東運動會,以優異成績奪得大會五項全能第一名,為國家爭得了第一項冠軍。
民國15年,德懋在東南大學體育系畢業後,應聘任廈門集美中學體育主任。在他的努力下,該校運動成績顯著提高,所培養的運動員,都是田徑場上的佼佼者。18年,他到母校中央大學體育科任課,言傳身教,又培養了不少優秀運動員。
民國24年,德懋回閩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倡辦福建省中等學校體育教師暑期講習班,聘請國內體育界名流到學校講學,提高了省內各中學體育教師的理論、技術以及教學水平。
民國25年,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他隨同中國代表團前往觀摩,後留德進修,畢業於德國體育研究院;又赴美留學,獲衣阿華(Iowa)大學體育學碩士學位。
民國27年,德懋回國,受聘為重慶國立中央大學體育系教授,後兼任系主任。其間曾返閩倡辦福建省體育童子軍幹部訓練班,使省內各縣中學體育師資的力量得到充實。
民國31年7月,德懋在一次外出返校途中,不幸遇車禍去世。訊息傳來,福州、莆田等地相繼舉行追悼會和舉辦“德懋塔”籃球比賽以示悼念。
所著《女子籃球訓練法》一書,記載他自己多年從事體育教學工作的經驗,民國25年間出版,受到國內體育界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