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川鎮(莆田市城廂區下轄鎮)

靈川鎮(莆田市城廂區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靈川鎮隸屬莆田市城廂區。位於湄洲灣西北部,壺公山南麓,背山面海。區域面積56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8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川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
  • 政府駐地:何寨社區
  • 電話區號:0594
  • 郵政區碼:351162
  • 地理位置:海峽西岸閩中地區
  • 面積:56平方公里
  • 人口:9.9萬(1997年)
  • 方言:莆田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 火車站莆田站
  • 車牌代碼:閩B
歷史沿革,區劃人口,基礎設施,交通,經濟發展,農業開發,農業布局,農業崛起,風景名勝,東汾五帝廟,靈岩殿,

歷史沿革

宋至元屬永嘉鄉靈川里。
明至清為五區靈川里。
民國時期屬笏石區靈川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笏石區十八區靈川鄉。
1958年,改為靈川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靈川鄉,屬莆田縣。
1988年改為靈川鎮。
1996年8月,劃歸湄洲灣北岸管委會管轄。
1999年11月,靈川鎮析出部分區域設立東海鎮,仍屬莆田縣。
2002年2月,莆田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靈川鎮劃歸城廂區管轄。

區劃人口

轄書峰村、西墩村、張邊村、東進村、雲莊村、徑里村、山門村、硋灶村、桂山村、柯朱村、下尾村、青山村、榜頭村、太湖村14個行政村及何寨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3萬人。
【代碼】350302102:~001何寨社區 ~201雲莊村 ~202徑里村~203山門村 ~204東進村 ~205西墩村 ~206書峰村~207張邊村 ~208柯朱村 ~209桂山村 ~210硋灶村 ~211青山村~212下尾村 ~213太湖村 ~214榜頭村

基礎設施

建國後,新建3層混合結構的綜合樓,建築面積720平方米。按規劃改造十字街,其中東汾至硎頭長1800米,寬16米(下水道1000米),集資沿街建商住結合的樓房321家,3~4層混合結構,建築面積38400平方米;鎮辦企業公司廠房和綜合樓1460平方米,華靈襯衫廠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建築公司、商業、供銷、銀行、交管站、郵電、廣播站等均建有2~3層磚混結構樓房,建築總面積7200平方米。距鎮8公里的東沙小集鎮建有方塊石板路300米,寬16米和配套下水道;沿街建2~3層磚木結構的商店128家,建築面積17560平方米。1989年靈川中學建教學樓1600平方米,學區建教學樓1400平方米,各個村國小也集資興建了校舍。另有劇場、文化站、衛生院各1所,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
境內水利工程建設有東圳水庫支渠30.5公里桂山等小型水庫5處,總庫容量145.88立方米。

交通

靈川鎮水陸交通發達,福泉高速公路、省道201線及福廈高速鐵路橫貫全境,下尾三級漁港已建成使用。

經濟發展

靈川鎮域內山、海、田資源俱備,有山地4.8萬畝,耕地2.32萬畝,海岸線12.03公里,灘涂淺海面積1.23萬畝,淡水域面積1365畝。
2002年,全鎮社會總產值55014萬元,國內生產總值2919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276元,形成了水產養殖、溫氏養雞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旅遊用品、飼料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農業開發

改革開放以來,該鎮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確保灕江兩岸生態平衡,大力發展城郊型綠色農業和立體養殖。把開發性農業作為強鎮的突破口,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出現了以馬嶺村為代表的立體綜合養殖村和秦偉、莫日宏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養殖專業大戶,農業生產穩步增長。2002年實現農業總產值9915萬元,比上年增長4.2%;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596元,比上年增長8.6%;全年糧食產量2283萬公斤;蔬菜種植2.72萬畝,年產量5055.9萬公斤,其中雙潭、王家的香蔥、西紅柿生產基地,面積達1700畝,年產鮮菜360萬公斤,產品遠銷廣東、湖南等地。全鎮年出欄牲豬51857頭,出籠家禽109.9萬羽,出產水產品145.7萬公斤。產品遠銷廣東、昆明等地,靈川鎮領導狠抓名、特、優水果生產。同化——靈勃路優質枇杷、楊梅“一帶五基地”已初具規模。2003年,全鎮共完成水果改造2520畝,落實白果速生早結示範面積1200畝,新種優質早熟板栗2285畝。

農業布局

農業以穩定靈寶等村委的柑桔生產,結合舊果園改造新增擴種臍橙沙梨、雙季板栗等名、特、優水果,重點發展以枇杷、楊梅為主的春夏熟水果,形成以沿靈勃路為主的枇杷、楊梅種植帶。發展桂黃公路沿線的立體養殖帶和兩岸的城郊型綠色農業。經過數年的努力,將“一帶五基地”建成一條靈川鎮名、特、優水果生產亮麗的風景線。重點發展菜、果、豬、禽和草食動物。

農業崛起

靈川鎮堅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打造農業。
隨著天喔的入駐、帶動,“榕樹效應”開始顯現,目前該鎮已聚集了7家大型食品企業。
靈川鎮先後引進康華、華都、華江等飼料生產企業,壯大食品產業集群。
企業要長遠的發展,必須注重研發,創建知名品牌。在區工商、經貿等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該鎮積極引導企業創建品牌,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用工業理念打造農業,實現農業的工業化、產業化,把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突破口,靈川鎮聚集了大批農業龍頭企業,已經形成了集群效應,推動全鎮農業經濟實現新跨越。

風景名勝

東汾五帝廟

城廂區靈川鎮的東汾五帝廟,被台灣民間信眾奉為五帝祖廟。
東汾村境內的東汾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人類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在這裡生活。前幾年,在東汾山即紫璜山腳延伸的小山丘上還發掘到隋大業三年的磚塊。1956年在東汾樹頂發掘到一處一千多年的北宋瓷窯址,窯址前即是後港港口。到宋代,本地18個小村子18姓人口已共達2500多人以上,秀嶼區文物保護單位東汾五帝廟即是在隋唐、兩宋東汾繁榮興盛的背景下創建的。它於唐憲宗年間在今村後的紫璜山青峰岩 建造,元代兵亂毀,明初遷建於紫璜山南面嵐亭,清初截界廟又廢,康熙三十八年(1699)廟重建於今址。
東汾五帝廟東汾五帝廟
東汾五帝廟占地總面積4636平方米。坐北朝南,依次由中埕、大埕、故事亭、前殿、正殿和正殿前兩廊組成,殿之間隔以天井。布局保持“工”字廳手法。正殿面闊3間,進深4間,懸山頂抬梁穿斗結構。前檐額上掛漆金字“皇建極”豎匾,神龕上自左至右為青帝、赤帝、黃帝、白帝、黑帝五帝神像。中央黃帝為三隻眼,著黃袍,戴冕旒。殿左側祀文昌帝君、田公元帥,右側祀楊公太師、匡阜先生,中央左、右龕前的神案上另祀其他神祇。與大埕相連的故事亭為十四柱透空亭子,保存清代的石柱聯。廟前大埕的右側立著聞名遐邇的東汾石獅,是1992年9月發掘出的唐代石獅。該石獅為柱體式的前方後圓的立獅,黃褐色花崗石全雕,高1.8米,寬0.6米,長0.8米,兩噸多重。廟中尚保存清代鑾椅底座,方形座燈、透雕果盒、方形饌盒、木刻龍燭、金漆浮雕大牌、金漆浮雕木屏風、透雕花擔、金漆木刻龍頭杖、明清瓷爐和銅爐、明末和清初的畫軸以及明清經冊、簽板等文物。
東汾五帝廟東汾五帝廟
東汾五帝廟在正月二十日慶元宵郊遊繞境和五月初五端午節最為熱鬧。端午節演戲九天,裱造龍舟鳳船,頗有紙船明燭照天燒的盛大節慶氣氛。

靈岩殿

茂山位於城廂區靈川、東海兩鎮交界處,山頂屹立一座名聞遐邇的靈岩殿,獨具特色,氣勢雄偉。靈岩殿初名“岩頭廟”,是僧人智勇在原“靈華庵”基礎上擴建而成,一度香火旺盛。至明代嘉靖年間,沿海遭倭寇侵擾,岩頭廟幾遭焚毀。
茂山頂上靈岩殿茂山頂上靈岩殿
據靈岩殿管委會蔡春波介紹,靈岩殿是靈川、東海交界處28個村莊先民的宗廟。明隆慶二年(1568年),倭患平息後,當地鄉紳林雲召集28村族長,捐資出力,擴建廟宇,並改岩頭廟名為“靈岩廟”,成為 28村民眾共同宗廟,從此香火不絕,世代傳承。
1979年,當地村民蔡天財發起重修宗廟,又改名“靈岩殿”。現有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包括真武殿、玉皇殿、大雄寶殿、媽祖殿等,還有亭、台、樓、舍等建築,裝飾金碧輝煌,雄偉壯觀。殿內尚存古柱、地挪、神像等諸多文物,有一定考古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