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方言

閩方言

閩方言是以地域劃分的語言稱謂,並非語言學分類,實際上閩方言所指代的閩北話、閩南話、閩東話、閩中話、莆仙話五種漢語方言在語言學上各自獨立。

閩南方言分布在閩南二十四縣、台灣及廣東的潮汕地區雷州半島、海南省及浙江南部,以廈門話為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方言
  • 外文名:Min Dialect
  • 又稱閩語
  • 使用人口:約8000萬
  • 代表:閩南語、閩東語
  • 文字:漢字
  • 使用地區:閩、粵、瓊、台,海外華人社區
  • 語系漢藏語系
歷史,通行地域,分支名稱,閩南語,閩東語,閩北語,閩中語,莆仙語,閩語華僑,語言特徵,語音方面,辭彙方面,語法方面,語音特色,聲韻調,建甌話韻,廈門話韻,潮州話韻,台北話韻,福州話韻,永安話韻,莆田話韻,通行地域,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海外華人社群,差異,研究史,語言定位,

歷史

福建在春秋時屬越國地,叫東冶,為了記念冶煉始祖歐冶子而得名,當時歐冶子住在冶山〔今福州〕。春秋後期越被楚國所敗,越國舉城退到現今的福州,而原屬越國首都的浙江紹興仍屬越國。"史記″和"吳越春秋″里"閩″因東南門周易八卦方位為蛇,蛇在門中為閩,這就是閩之來源。春秋時,儒家思想是越王所倡導的。"閩″字包含至高的道家術數文化,內藏儒家思想,不以忌諱的龍自居。古文龍蛇同歸蟲類,東南門是龍蛇之地,龍在門中也是閩。吳越同處閩地〔雙方各自用道家術數立閩以制敵國,可惜內藏不同心懷〕閩吳是以龍自居,最後滅亡,此閩歸越。 七閩周朝服國之數,戰國時,古七閩從江蘇到越南為七閩地。〝史記〞里越子民是大禹的直系子孫,閩語實為華夏語,戰國時從越語改稱閩語,秦國統一中國時,七閩被秦國滅掉六閩,惟獨放過越國〔閩中〕,僅逼迫越國首都閩中(今福州) 歸附,秦國無一兵一卒直接進入閩中,閩語保留著先秦之華夏語,全中國漢族惟獨閩語得以保留先秦之華夏語。閩乃七閩(百越)之代表,惟閩之主方以閩自稱,百越的主人之意,凡越之臣民統歸閩下,閩語成於大禹夏朝的華夏語,至今五千年。 後來漢武帝滅閩越吋,將閩越族遷往江淮一帶封爵,同樣給封侯王,為了越國是大禹直系子民之故,必須封侯。可是到了東漢時,漢帝發現閩越親子民當時是遁入山林復住在冶城〔今福州〕,漢帝得知後,馬上封侯官,當時是對大禹子民一種尊重,福建就叫侯官省。 西晉末年,發生永嘉之亂,其皇親國戚和貴族從河南,南渡福州,除了高官封爵於福州之外,還有八位皇子封爵於福州,其中有兩位後來成為皇帝,視閩中為晉朝之故鄉,福州因此叫晉安,唐五代時,閩國也是來自於河南,而被燒毀的閩中南少林也是來自河南,一南一北,建築完全按照河南少林寺,結緣數千年。但閩語不是南渡的晉語,更不是後來的河南話,閩語是先秦的華夏語遠比晉語和後來的河南話古老數千年。 唐朝初,改州制,現福州為閩州,因福州是溫泉地帶,也曾得名為泉州(非現今福建閩南泉州),後發現,北有福山(一說福山非山名,是風水福山的意思;一說為山名,即今董奉山) ,據傳是回頭虎的風水福地,卒改閩州為福州至今。唐朝時的閩中,因閩中之主閩州改名福州,取“建”字於建州(今建甌),合稱“福建”。 五代十國時期,閩王王審知成立閩國,長樂府〔福州〕是閩國的首都,為閩府,閩語福州話成了官話,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非常發達的書寫系統,而能百分百以古漢語書寫。開始有了強大的閩語文化的凝聚力,能與當時強唐分庭抗禮。此時閩南地區,因長期泥沙堆積,開始多出3平方華里。王審知開始移山填海,在閩南泉州修築拓大子城,此後,共二十七次修築拓城直到清朝道光年,共歷時900多年,閩南泉州,從水澤變泉州陸地擴大30平方華里。從漢朝閩越開始算,福州直接管轄(泉州地)至到武榮州成立自理,為時886年。武榮州27年後改名為泉州。事實上,泉州實為福州復名,至到明朝時期,閩南泉州才脫離福州復名泉州。 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福建,浙江以及台灣。把大量閩人遷入台灣以助發展,台灣此時成為福建第九閩。此時閩語融入了晉語,自成一體,有完整獨立的書寫系統,閩語專有的用詞和完整的注音系統,嚴然一國之語言,比當時漢語超前,非明清時期任何漢語方言所能比擬。

通行地域

閩語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台灣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廣西、江蘇三省(區)的個別地區。使用人口約4000萬。具體地點如下:
分布圖分布圖
福建省的54個縣市:(閩東區)福州閩侯長樂福清、平潭、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古田屏南寧德霞浦周寧壽寧福安柘榮福鼎尤溪;(閩北區)建甌建陽武夷山松溪浦城(南部)、政和南平(城關除外);(閩南區)廈門金門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龍巖漳平大田、(莆仙區)莆田(下轄:城廂區荔城區涵江區秀嶼區仙遊縣)、(閩中區)永安三明沙縣。以上地區約占全省面積的3/4。
廣東省東部的12個縣市:(潮州類)汕頭潮州澄海饒平南澳揭陽揭西普寧惠來潮陽、(陸海類)陸豐海豐等,以及惠東豐順大埔等縣的一部分;此外,主要通行粵方言的(中山閩語中山市陽江電白等縣也有部分區、鄉說閩方言。以上地區約占全省面積的1/3。
海南省及雷州半島(瓊雷區)的19個縣市:(雷州類)湛江遂溪廉江雷州(原海康縣)、徐聞、(海南類)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崖縣瓊中屯昌定安澄邁昌江東方少數民族地區除外)。
台灣省的21個縣市中,除約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區說高山語,台北彰化之間的中壢、竹東、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東高雄等縣市,以及東部花蓮台東的部分地區通行客家話以外,其餘各地的漢族居民都說閩南方言閩台片,約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浙南區)泰順蒼南洞頭、玉環等縣的大部分和平陽縣西部的少數地區,以及舟山群島普陀、嵊泗縣的一部分地區也說閩語
以上總計通行閩方言的縣市約有 120 個以上。
此外,江西省東北角的玉山鉛山、上饒、廣豐等縣的少數地方,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南部桂平、北流等縣的少數地方,江蘇省宜興、溧陽等縣的少數地方,也有人說閩語。
散居南洋群島中南半島的華僑和華裔中,數百萬人祖祖輩輩也以閩語作為“母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國的華裔社區,歐美,日本華人社區中,閩語也是主要的社會交際語之一。

分支名稱

閩南語

閩南語(Southern Fujian Dialect/Hokkien)是閩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範圍最廣的一種方言。閩南方言原以泉州府城音為代表,現以廈門音為代表。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基本上也屬於閩南方言。Hokkien原來是“福建”的音譯,但是 Hokkien(福建話)不指省會福州的閩東語,而是指閩南語,也就是所謂的閩方言系閩南區閩台片,這與Cantonese(廣東話)即指廣東省會廣州話不同,福建省會福州話,另有 Hokchiu Language或 Eastern Fujian Dialect的譯名。
閩方言語系閩方言語系
一、閩南語主要分片:
(1)泉漳片(Holo Branch/ Hokkien Branch)又稱為閩台片,為狹義的閩南語。流行於泉州鯉城豐澤洛江泉港惠安晉江石獅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廈門思明湖裡海滄集美同安翔安)、漳州薌城龍文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龍巖新羅漳平)及台灣省大部分縣市。廈門話台灣話被視為典型的閩南話。閩台片的閩南話內部較為統一。東南亞的福建話也就是指泉漳片的閩南語
(2)潮汕片(Teochew),流行於潮州湘橋區潮安區饒平縣)、汕頭金平區龍湖區濠江區澄海區潮陽區潮南區南澳縣)、揭陽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普寧市惠來縣)、豐順(湯南鎮留隍鎮),原以潮州府城音為代表,現以汕頭音為代表。
(3)陸海片(Holo Branch in Shanmei),包括廣東省東部海豐陸豐汕尾城區及惠東縣部分通行海豐腔的鄉村。
(4)瓊雷片(Hainanese-Leizhou ),(雷州類)流行於今雷州(舊稱海康)、徐聞遂溪,以及湛江廉江吳川、電白、茂名、高州、陽西的部分地區,以雷州城雷州話為代表。(海南類)流行於海口文昌瓊海萬寧定安屯昌澄邁,以及陵水樂東東方昌江三亞瓊中五指山等市縣的部分地區,以文昌話為代表。
(5)浙南片(Southern Zhejiang),流行於溫州平陽縣蒼南縣洞頭區瑞安縣文成縣泰順縣等區縣部分地區,台州玉環市溫嶺市部分地區。
在台灣,人們多以諧音的“河洛”一詞,取代“福佬”一詞。在瓊雷片,人們普遍將自己的語言稱為“黎話”。在海陸豐地區有點例外,當地人也稱自己的語言為 Hoklo,但是海陸豐人卻很反感被稱為“福佬”,因為海陸豐人認為自己是廣東省人,不是福建省人,海陸豐人認為 Hoklo如果譯為“鶴老”,發音會更貼切(其實轉寫作“鶴羅”,與口語中 Hoklo發音是完全一致)。
二、閩南語其他地區分布:
(1)福建省:三明大田的屏山、吳山、濟陽等鄉和桃源的新街、舊街、西安、下東坂和廣前等村;尤溪的街面、永坑、山岩、肖坂、後坑等村委會、新陽鎮瓷廠村委會,西濱鎮彩城村委會;福鼎市的沙埕、前岐、店下、白琳、點頭、貫嶺、箭山、疊石等鄉鎮的部分村莊;霞浦三沙及和水門、牙城兩個鄉鎮的部分村莊,以及下滸、柏洋、長春等鄉鎮的少數村莊;柘榮縣的乍洋鄉和東源鄉的少數村莊;福清漁溪鎮的部分自然村,一都鄉的王坑的部分自然村,上逕鄉、音西鄉、陽下鄉、東張等鎮,宏路鎮的龍塘,圳邊、周店等村。
(1)廣東省:惠州惠東縣的部分村鎮一帶;中山隆都得能都四大都谷都、上恭常都淇澳鄉(即:淇澳島);茂名電白區、陽江沿海部分地區等。
(2)浙江省:西部接近江西三清山地區、湖州部分地區;東部寧波象山石浦、慈谿觀海衛等地以及舟山群島小部分;北部杭州臨安、餘杭等地,湖州德清、安吉、長興等地。
(3)廣西壯族自治區:具零星分布帶,東南部的桂平、平南、北流及柳州附近。
(4)江蘇省:宜興市南部山區,金壇、句容一帶。
(5)江西省:東北部接近浙江的部分地區(上饒、鉛山、廣豐、玉山等地)。
(6)安徽省:皖南地區的部分鄉鎮。
(7)四川省:瀘州地區。
(8)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泰國等國家。
(9)其他閩南人移民國家和地區。

閩東語

閩東語(Eastern Fujian Dialect)通行於福建省東部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和寧德市大部分地區、台灣地區的馬祖列島、東南亞的印尼、汶萊、馬來西亞的東馬(沙撈越州詩巫省有新福州之稱,通行閩東語)及西馬的實兆遠(有小福州之稱),歐美華人社區,和新加坡也有來自閩東移民講閩東方言;通常北美的福建話即指福州話。總使用者人數估計超過一千萬。在日本和歐洲的部分地區閩東語是主要的閩語。人們通常將福州話看做是閩東方言的代表語言。
福州話(hok ciu ua),主要通行於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福州、閩侯永泰閩清長樂羅源連江福清、平潭、屏南古田(即福州十邑)。以及尤溪縣的洋中,尤溪口南平縣東南的樟湖, 太平, 巨口, 赤門。
古代部分閩南先民遷移至福清和平潭一帶,造成福清和平潭的閩東語略微變異,至今福清與平潭一帶的閩東話在音韻及辭彙上具有一些閩南語的特徵,這是閩東方言其它地方話所沒有的。

閩北語

閩北語(Northern Fujian Dialect)通行於福建省北部建甌建陽南平(鄉區)、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甌話為代表。

閩中語

閩中語(Middle Fujian Dialect)通行於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縣,以永安話為代表。

莆仙語

莆仙語(Putian-Xianyou Dialect)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的莆田、仙遊,以莆田話為代表。

閩語華僑

閩方言華僑是中國華僑的主要組成部分,海外以福建僑社、潮州僑社最為著名。福建僑社,即閩南幫,Hokkien Association,雖然名為福建,事實上卻可能包括台灣人。潮州僑社,即潮州幫,Teochew Association,其中通常包括潮汕半山客,一般不包括海陸豐鶴老人(香港潮社例外:不含舊屬潮州的大埔籍,但可包括三豐,海豐、陸豐、豐順)。據了解,海外祖籍福建閩南的華僑超過1200萬人,祖籍舊潮州府的華僑也超過1200萬人。另外台灣的本省籍族群中,祖籍閩南的也占八成。台灣祖籍潮汕地區的則多為客家人,其中包括舊潮州府的客家(即饒平、大埔)和舊惠州府的客家(即海豐、陸豐),已劃屬潮汕地區,潮汕地區的閩方言居民遷台的為數極少,影響很小,在台灣,“海陸”、“嘉應”、“惠州”等辭彙,都等同於客家,無法令人想到閩語文化;在台灣人看來,粵東語與廣東話(粵中語)不是同一種語言,閩南語福建話則是同一種語言;但是福建話不等於福建省會方言(閩東語),粵東語則可能是客家話的別稱之一。
研討會研討會
福州的海外華僑、華人多達300餘萬人,分布於五大洲的102個國家和地區。福州地區的歸僑、僑眷人數多達200萬,占福州市總人口的三份之一強。香港、澳門有福州鄉親近30萬。在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幾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跡。不僅在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日本、西歐各國,在開發中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等國有為數眾多的福州鄉親,而且在一些落後國家、小而偏僻的地區如巴貝多、馬紹爾、安提瓜、獅子山等也有福州人的足跡。

語言特徵

語音方面

聲母:各地閩方言的聲母比較一致,大都只有15個,稱為"十五音"系統。不少聲母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特點:
閩方言語系閩方言語系
a.沒有唇齒聲母f,古非敷奉聲母字口語中一部分讀為p-、讀書音則為h-(或x-),即所謂"輕唇歸重唇"。
b.古知徹澄聲母字,多讀t-、即所謂"舌上歸舌頭"。
c.古全濁聲母並奉定從澄群字多讀為不送氣清音聲母,少數讀為送氣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閩方言口語讀為k-或零聲母
e.古照組聲母字與古精組字混讀。
韻母:閩方言各地在韻母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主要表現為:
a.閩方言的韻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韻尾和塞聲韻尾。其中閩南方言保留較為完整,閩東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較少,閩北方言和閩中方言則幾乎已無塞聲尾韻而只有鼻音尾韻了。
b.閩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文、白異讀現象,閩南方言特別突出,幾乎文、白兩讀各成系統。
閩方言語系閩方言語系
c.閩方言不少地區(尤其是閩南方言)有豐富的鼻化韻。
d.閩方言不少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如閩南方言中的廈門、潮州、台北等地都沒有y-韻。
e.閩方言中部分地區存在著"雙韻尾"的現象,主要表現在閩東、閩北、閩中三個方言區
聲調:閩方言各地都有入聲調,聲調數目6~8個,以7個為多見。閩南方言的潮州話有八聲:平、上、去、入各分陰、陽;閩北建甌話、閩中永安話都只有六聲:閩北是平、上不分陰陽,而去、入分陰陽;閩中是平、上分陰陽而去、入不分陰陽。七個聲調的地方遍布閩南方言的廈門、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遊,以及閩東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閩方言中還普遍存在著複雜的音變現象,其中閩南方言、閩中方言有相當整齊的連讀變調規律,閩東方言、莆仙方言在連讀時音變涉及聲母、韻母的變化。表以潮州話兩字組的連 讀變調為例。

辭彙方面

閩方言有一大批屬於本方言區常見而其他方言少見的方言詞。這些方言詞有兩個特點:一是繼承古代的語詞多,二是單音節詞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塗"(泥土)、"曝"(曬)、"拍"(打)等等,都可以從古籍中找到出處,也都是單音節詞。此外,也有一部分閩方言詞借自外語。這些外來詞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語,形成了閩方言辭彙中的獨特色彩,例如廈門話"雪文"(肥皂)來自sabon,"道郎"(幫助)來自tolong,"洞葛"(手杖)來自tongkat,"斟"(接吻)來自chium。也有一些來歷不易判明的方言詞,例如"揚"(抽打)等。
在閩方言的五個片中,有許多方言詞是各片共有的,但也有不少方言詞只存在於某一些地方。大致說來,在五個閩方言片中,閩東、閩南兩個沿海片辭彙上比較一致,而閩北、閩中兩個片,則有不少和閩東、閩南不一樣的語詞。

語法方面

①名詞附加成分的運用。
人稱代詞單複數的運用。
閩方言語系閩方言語系
③數詞"一"和指示詞"這"、"那"的省略。量詞前面的數詞"一"或指示代詞"這"、("那")在閩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詞直接與名詞組合。例如潮州話:"張畫雅絕" (這張畫很漂亮),"只雞肥死"(這隻雞很肥)。與此相關,指示代詞"這"、"那"不能直接修飾名詞,如國語"這人很好"在閩方言說成"只個人很好",不能說"只人很好";同樣,"這書"也只能說"只本書",不能說"只書"。
④"形容詞-量詞-名詞的結構形式在閩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詞直接組合的形容詞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細"(小)。例如廈門話"大隻牛"、"細泡燈"等。
⑤動詞"有" 的特殊用法。閩方言動詞"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動詞的前面,表示完成時態。例如:福州話"我有收著汝個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廈門話"伊有食我無食"(他吃了我沒吃),台北話:"我有買"(我買了),潮州話"你有睇電影阿無?"(你看了電影沒有)。
⑥賓語提前的現象比較常見。如"蘋果買兩斤"(買兩斤蘋果)的說法就很普遍。國語 "主語-動詞-賓語"的句式在閩方言中常加上一個介詞"共"(或"甲"),並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例如"我共汝講"(我告訴你)。
⑦動詞"去"常用作補語,表示動作行為已成為結果,相當於"已經"的意思,例如"飛去了"(已經飛了),"死去了"(已經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經破了)。
⑧特殊的比較方式。閩方言的比較句有特別的結構,福建、台灣的閩方言多用"甲-較-形容詞-乙"表示,如廈門話"伊較懸(高)我",台北話"高雄較大新竹"。也有簡單一點的表達方式:"甲-形容詞-乙",如福州話"伊懸(高)我"。廣東省內的閩方言(潮州話、海南話)比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詞-過-乙"如潮州話:"牛大過豬"。閩方言的等式比較,常用形容詞"平"的重疊來表示"一樣",如"我共伊平平懸"(我跟他一樣高)。
⑨"把"字句的表達方式。閩方言"把"字句的表達方式是把賓語提到最前面,後面跟一個"甲伊"(把它)即:"賓語-甲伊-動詞",閩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這種說法。

語音特色

閩語雖然內部差異性大,主要表現在音韻方面,卻仍有不少彼此相通之處。
各閩語分支大多擁有大量的文白異讀、頻繁的連音變調,並且皆無唇齒咬合發聲的唇齒音f(海南話除外;亦有部分觀點認為,在閩東語的南片福清話中和北片的福安話,是存在 [f] 這個音素的,不過是[θ]的變體)。 此類字白讀多讀為雙唇音(重唇 p, b)。
多將中古的知組(知 [ʈ]、徹 [ʈʰ]、澄 [ɖ])讀為端組(端 [t]、透 [tʰ]、定 [d])。例如“茶”/cha/ 讀 /teh/,“陳”/chan/ 讀 /tan/。這些特性,體現了漢語古無輕唇音以及古無舌上音等諸多特點。

聲韻調

建甌話韻

a(茶)ε(臍)┐(兒)叾(荷)e(歐)o(梅) i(時)u(吳)y(魚)ai(犁)au(襖)ia(野)iε(熱)i叾(茄)iu(油)ua(過)uε(麻)yε(蛇) iau(橋)uai(歪)a嬜(南)叾嬜(溫)i嬜(年) ai嬜(恩)┐y嬜(雲)ei嬜(音)ia嬜(正)i叾嬜(陽)iei嬜(延)ua嬜(黃)uai嬜(販)u叾嬜(文)ui嬜(安)yi嬜(彎)

廈門話韻

a(家)叾(姑)e(稽)o(哥)i(基)u(居)ai(開)au(交)ia(遮)io(蕉)iu(周)ua(拖)ue(杯)ui(規)iau(橋)uai(乖)am(甘)im(金)iam(兼)╮(伓)an(乾)in(新)un(軍)ian(堅)uan(番) a嬜(江) 叾嬜 (公)i嬜(景)ia嬜(漳)i叾嬜(恭)嬜(黃)ap(角)ip(急)iap(夾)at(察)it(實)ut(骨)iat(結)uat(發)ak(角)叾k(國)ik(極)i叾k(略)?(衫)愓(毛)ē(嬰)媯(天)?媯(乃)?堚(鬧) ì?(京)媯堚(羊)堚?(寒)堚媯(梅) i?堚(貓)u?i(關)a妱 (甲)婖妱(嘔)e妱 (麥)o妱 (閣)i妱(鐵)u妱 (托) au妱 (雹)ia妱 (削)io妱(藥)ua妱(活)ue妱(八)ui妱(畫)

潮州話韻

徲(書)a(阿)e(下)o(奧)嚕(余)i(衣)u(有) ai(哀)oi(鞋)au(後)ou(烏)ia(野)ie(腰)iu(幽)i?amp;#91;u(妖)ua (我)ue(話)ui(為)uai(歪)am(庵)im(音)i?amp;#91;m(淹)uam(凡)╮(姆)a嬜(安)e嬜(英)o嬜(翁)嚕嬜(恩)i嬜(因)u嬜(溫)ia嬜(央) ie嬜(延)io嬜(永)嬜(黃)ap(盒)ip(邑)i?amp;#91;p(葉) uap(法)ak(惡)ek(億)ok(握) 嚕k(乞)ik(乙)uk(突)oik(狹)auk(樂)iak(略)iek(逸) i叾k(育)uek(越)?(柑)ě(楹)媯(園)?媯(愛)?媯(閒)?堚(好)?堚(虎)媯?(影)媯ě(樣)媯堚(幼)堚?(碗)堚ě(果)堚媯(畏)a妱(鴨)e 妱(厄)o妱(托)i妱(鐵)u妱(口)ia妱(益)ie妱(藥)ua妱(話)ue妱(劃)ě妱(口)媯妱(口)
閩方言語系閩方言語系

台北話韻

a(飽)o(刀)叾(布)e(坐)i(備)u(富)ai(拜)au(豆)ia(也)io(少)iu(酒)iau (朝) ua(破)ue(回)ui(水)uai(怪)am(痰)im(林)iam(點)╮(姆)an(班)in(賓)en(邊)un (本) uan(原)a嬜(夢)叾嬜(亡)i嬜(明)ia嬜(番)i叾嬜(章)嬜(黃) ap(答)ip(邑)iap(葉)at(力)it(蜜)iet(別、熱)ut(不)uat(月)ak(北)叾 k(博)ik(竹) iak(口) i叾k(育)?(擔)媯(邊)i?(餅)媯堚(張)堚?(半)堚媯(煤)i?堚(貓)a妱(鴨)e妱 (白)o妱 (薄)i妱(碟)u妱(托)ia妱(壁)io妱(著)ui妱(血)ua妱(活)ue妱(八)

福州話韻

a(家)ε(亞)┐(初)o(叾)(歌(告))i(εi)(基(記))u(ou)(孤(故))y(═y)(順(賜))ai(開)au(交)εu(au)(溝(購))═y(叾y)(催(碎))ia(遮)io(iε)(雞(繼) iu(ieu)(秋(笑))ua(花)uo(u叾)(鍋(過))ui(uoi)(杯(背))yo(y叾)橋((閱))uai(歪)a嬜(山)i嬜(εi嬜)(賓(並))u嬜(ou嬜)(春(寸) ) y嬜(═y嬜)(斤(近))εi嬜(ai嬜)(燈(墊))═y嬜(叾y嬜)(東(洞))ou嬜(Du嬜)(紅(槓)ia嬜(聲)ie嬜(iε嬜)(天(煙))ua嬜(歡)uo嬜(u叾嬜)(光(倦))u叾嬜(y叾嬜)(香(獻))嬜(伓)a妱(鴨) 叾妱(桌)i妱(ei妱)(亦(吉))u妱(ou妱)(木(出))y妱(═y妱)(育(叔))εi妱(ai妱)(默(八))═y妱(叾y妱) (或(角)) Du妱(滑(骨))ia妱(額)ie妱(iε妱)(捷(只) 【只】)ua妱(話)uo妱(u婖妱 )(局(國) )yo妱(yo妱)(若(約) )
閩方言語系閩方言語系

永安話韻

母a(海)D(家)e(犁)═(頭)o(包)嚕 (果)徲(時)i(衣)u(禾)y(竹)a嚕(刀)叾u(都)iD(遮)ie(椅)i嚕(小) uD(麥)ue(抉)ui(對)ya(紙)ye(吹)yi(木)iau(抽)Dm(湯)奃m(龍)um(山)ym(鹹)iam(窮)╮(安)a嬜(工)εi嬜(邊)iεi嬜(扇) yεi嬜(船)?(兵)?(井)媯(辦)i?(針)i?(驚)u?(永)u媯(問)
閩方言語系閩方言語系

莆田話韻

a(鴉) D(窩)e(鞋)═(梳)o(思)i(衣)u(夫)y(余)ai(哀)au(交)叾u(烏)ia(也)iu(油)ua(蛙)ue(歪)ui (威)yD(靴)i奃u(腰)a嬜(安)D嬜(翁)ε嬜(煙)┐嬜(淵)o嬜(溫)i嬜(英)u嬜(光) y嬜(恩)ia嬜(淹)ua嬜(彎)yD嬜(央(伓)

通行地域

閩語主要通行於中國大陸的福建、海南、廣東和浙江南部及江西、江蘇、安徽四省的個別地區,在台灣西部也通用,東南亞及歐美各地零星分布,使用人口約800萬。

中國大陸

福建有53個縣市使用閩語,占全省面積的3/4:福州、閩侯長樂福清、平潭、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古田屏南寧德霞浦周寧壽寧福安柘榮福鼎莆田仙遊、廈門、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龍巖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縣建甌南平(城關除外)、建陽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
廣東東部地區有12個縣市使用閩語,占全省面積的1/4:汕頭、潮州澄海饒平南澳揭陽揭西普寧惠來潮陽汕尾海豐陸豐,以及惠東豐順大埔的一部分,雷州半島有6個縣市使用閩語:赤坎區霞山區麻章區遂溪雷州徐聞。 此外,主要通行粵語的中山市沙溪大涌、火炬區張家邊、南蓢三鄉鎮等及珠海市拱北淇澳島等通行中山閩語;廣州市白雲區的竹料鎮;惠東縣的吉隆、稔山等鎮;豐順縣的湯坑、留隍鄉鎮等。
海南有14個縣市使用閩語: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崖縣瓊中屯昌、定安、澄邁昌江東方(少數民族地區除外)。
明末清初有部分泉州人流入溫州府南部的泰順蒼南洞頭玉環平陽西部等地。在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浙南閩語人口又流入浙東舟山群島普陀嵊泗部分地區,以及浙西湖州西北部山區。
江蘇、安徽、江西、廣西也有閩語使用者。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浙南閩語人口除流向本省其他地區之外,一部分也播遷至蘇南宜興、溧陽山區以及皖南宣州徽州山區。但這些人對外都使用當地方言,只有內部才使用閩語。此外,江西的玉山鉛山上饒廣豐等地,廣西的桂平、北流等地亦有閩語人口分布。

香港

香港約有240萬人口屬閩海民系,祖籍福建閩南約120萬,祖籍閩東的約30萬,祖籍福建其他地方的約15萬,祖籍福建的總共大約165萬。而祖籍廣東潮州以及海陸豐總共約70萬,在歷代以至現今的人口普查中以福建話(學術名為閩南語,香港、東南亞稱閩南語為福建話)為母語的約潮州話的1.7倍(參香港粵語),閩東語福州話的人口則比上海話更少,列入其他方言的選項,香港的閩民系以閩南語、潮州話、閩東語為母語。根據歷代以至現今的語文數據,閩東人不在五甲之內,但香港亦有一定數量的閩東人,以及政府公布以至全國政協常委省籍成分數據,香港、福建、台灣、南洋閩籍人約總人口的1/5,華中人口約1/8,華北人口約1/6,南方人(廣東、廣西、江西、兩湖、四川雲南等)總和接近半數的香港人口。
早期香港語言情況較為複雜,但隨逃港潮,大量廣東人口(包括三大民系)進入香港,而廣州人認為廣州話是廣東最有代表性的方言,力勸香港政府以粵語廣州話作為香港通用語,而且冠以廣東話之名,使其他省籍人口更樂意接受廣州話作為香港通用語。香港在教育、廣播、政府部門只使用粵語廣州話,不少閩語人口及其後代在廣州話成為香港官方的通用語後放棄閩語,令50歲以下的閩語人口絕大多數都變成粵語廣州話人口,雖然不少仍懂得聽閩語,但很多都不懂得說閩語,很多連一句簡單的閩語句子亦說不出來,大多像各省籍的香港人一樣以中英夾雜的港式粵語與父母或祖父母的閩語溝通,很多在中學中文堂(香港的中文科即廣州話為本的中文)時亦學會粵語正音以應付考試(特別是中文會話科),只有較少比例對語文有興趣的年輕人口的懂流利閩語,很多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仕亦改以廣州話和子女溝通,但50歲以上的閩籍港人很多都懂得閩語,不過部分因長年沒說閩語而有些生疏,對閩文化較重視的人口以及年紀較大的人仕仍以閩語作為母語,他們保持閩南習俗如信奉天后等,在說起廣州話的時候或有閩語口音。
部分中老年原籍福建或潮州的閩語人口,與較不相熟的同鄉說話時以大多廣州話溝通,但與非常相熟的同鄉以及近親溝通時不少50歲以上人士仍以閩語溝通。五十年代,香港市區有來自中國南方北方各民系各語系的語言,但都以粵語和閩語為主,六十年代末期,香港化運動後,各民系(包括閩民系)都迅速轉以廣州話作為交流語以至日常生活的第一以至第二語言。而以閩南人為大多數的國家如新加坡以及台灣等地亦推廣國語,國語亦是多數華人的通用語,很多閩民系的後代的國語比閩語更好,而香港的廣州話以外各方言已經變得很式微,但在歷屆的人口普查中,福建話的人口在華語中只比廣州話低,因為祖籍閩南人口基數是在廣府人以外中最大群體,在六十年代以前,在香港市區亦經常會聽到閩南話。香港的福建籍人口在民國以及二戰後曾接近總人口的40%,但逃港潮人口中絕大部分來自廣東各地區,廣東省以外的人口比例一直下降,但各省籍的人士亦有把家屬申請到港,因為福建籍人口在民國合法移民大約占總香港人口的40%,所以申請來港者亦大約有40%為福建籍(但在60年代香港人口即以廣東籍為大多數,因為逃港人口已達總人口的30%,但逃港者居港權未定,在1980年以前極少有逃港者成功把親屬申請到港,家屬移民以民國時來港的廣東福建籍人口為主),加上福建籍人口亦有從東南亞新加坡等地遷居,人口下降得沒其他省籍人口快,現今社會各界上流、富豪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物才可參加的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籍的亦占1/4以上,香港的福建籍人口由民國時代的接近40%一直下降至現今的25%。由香港移居外國(如歐美)的福建籍人口,特別是五十歲以下的人士,他們大多數以廣州話在外國溝通。其他省籍的總人口比例亦一直下降。香港人口普查語言分類以及全國政協委員比例大可代表了各族群在港的人數,在廣東籍以外的主要為福建籍,其次則為浙江籍、江蘇籍以及山東籍。

台灣

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基隆市嘉義市嘉義縣新北市桃園市彰化縣雲林縣屏東縣宜蘭縣南投縣澎湖縣(少數民族地區除外),大約1500萬人。台灣本島及澎湖的閩南語方言族群主要使用閩南語,迄今仍為台灣第一大母語、及使用量第二的語言。根據2009年中華民國年鑑,台灣大概有73%的人會使用閩南語。 由於地域與中國大陸區隔且曾為日本殖民地,因此部分語言已融入日語與現代標準漢語用法(如:台灣稱煤氣為瓦斯(Gas)從日文發音“ガス,Gasu”而來、機車(Autobike)稱為“歐都邁”(日語:オートバイク,羅馬字:Ōtobaiku)等,而閩南語也音近日語),甚至彼此影響而形成台灣國語。為了區隔此不同也有稱為台灣閩南語或台語
金門縣使用閩南語泉漳片,烏丘鄉使用莆仙語,連江縣馬祖)使用閩東語侯官片,大約10萬人。

海外華人社群

東南亞各國
  •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接近600萬人,閩南系族群有200萬人,福建(閩南)人在各方言群中排列第1位,潮州與海南人之人口,排列第4及5位。北馬如吉打檳城盛行閩南語漳州話及潮州話,中、南馬如柔佛通行閩南語泉州話馬來西亞半島、砂𦛨越和沙巴部分城市通行閩東語福州話
  • 汶萊:華人人口4萬5800人,大部分為閩南系族群。首都斯里巴加灣通行閩南語。
  • 新加坡:華人人口300萬人,閩南系族群約200萬,潮州人有47萬,海南人有15萬,操閩南語系者,占了華人總人口的78%。盛行泉州及潮州音閩南語。
  • 緬甸:華人大約90萬人,閩南系移民占約40%,海南人3%。通行漳州音閩南語。
  • 印尼:華人人口600萬人,閩南民系逾半,海南人與潮州人略少。通行漳州音閩南語,語音接近馬來西亞的北馬閩南話。
  • 寮國:華人大約5000餘人,接近90%為潮州人。通行潮州音閩南語。
  • 菲律賓:華人人口約有100萬人,90%為閩南系,大部分祖籍泉州晉江。通行泉州音閩南語。
  • 泰國:華人人口接近600萬人,潮州人逾40%,海南人18%,福建人16%。通行潮州音閩南語。唯普吉島及泰南部分地區通行漳州音閩南語。
  • 越南:華人人口近100萬人,潮州人占34%,閩南系6%,海南人2%,總計42%。通行潮州音閩南語。
    歐美,非洲,亞洲其他各國
  • 日本:日本華人族群多通行閩東語福州話
  • 美國東部:美國東部地區超過10萬華人通行閩東語福州話。

差異

閩中、北地區,向來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有的甚至僅相隔一山便無法對談。通常越往沿海地區移動,隨著交通的便利和受官話、國語影響,口語的互通程度就越高。
閩南地區的泉州、廈門、漳州、台灣,和東南亞的閩南語可以彼此溝通(閩台片),與粵東的潮州話(為閩南語分支)也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並且使用人口眾多加上分布廣泛,也成為很具影響力的一支閩語分支。
福州話不僅在福州(福州十邑)與海外(東南亞、日本、北美)福州人社區之間可以順利溝通,與鄰近的福安話也有一定程度相近,但與閩南語無法互相溝通。

研究史

福建地區在唐宋時期曾是漢語音韻學興盛的地區之一。唐宋年間的兩部早期韻圖《韻鏡》和《七音略》都跟福建人有著很密切的關係。《韻鏡》的刊印者三山張麟之可能是福州人(福州別稱三山,不過也有別的地方別稱三山的),《七音略》的刊印者鄭樵是莆田人。但唐宋時期人們關心的只是如何解釋《切韻》,而對方言口語並不關心。
嘉靖年間,出現了第一部福州話韻書——《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清朝康熙年間,又出現了福州話韻書《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閩南語韻書《渡江書十五音》和《拍掌知音》。其中《渡江書十五音》是參照兩部福州話韻書編成的。乾隆年間,《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與《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這兩部福州話韻書合訂為《戚林八音》並出版刊行,該書系統地記載了18世紀福州話的音系,對其他閩語的韻書影響甚大。後來的《安腔八音》、《建州八音》等閩北、閩東地區韻書便是受到《戚林八音》很大的影響。民國初年,廣東饒邑隆都人(今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人)張世珍參照《渡江書十五音》,編寫了潮州話韻書《潮聲十五音》。
廈門、福州、汕頭、海南、台灣等地開埠後,西方傳教士紛至沓來。為了便於傳教,他們創造了閩南語白話字、福州土腔羅馬字(福州話平話字)、興化平話字、建寧府土腔羅馬字等文字,以便記載閩語。他們也開始首次用西方語言學理論來描寫和解釋閩語。日本學者小川尚義在20世紀初調查了台語(台灣話),並為台語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
1930年代,中國學者用現代語言學理論描寫、解釋閩語的著作日益增多(例如《閩音研究》)。1950年代是兩岸方言調查的一個高峰期,同時海外亦有《四個閩南方言》的出版。

語言定位

中 國和西洋是兩個完全獨立、截然不同的文明,中國文明講“合”,西洋文明講“分”。反映到語言的分類(或歸屬、定位)上,即西方人認為語言是人與人的交流工具,因此,只要彼此聽不懂,便可定義為兩種分別的語言。而中國人認為語言是一個民族的體現(請注意西方人強調“人與人”,是“分”;而中國人強調“族與族”,是“合”),因此同一個民族使用同一種語言,漢民族是一個統一的民族,故漢語是一個統一的語言。故中國認為閩語是漢語的一個分支。
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的標準,即“只要彼此聽不懂,便可定義為兩種分別的語言”,那么五種閩方言都不能互相通話,甚至閩南語底下的次方言間都有完全不能通話的。閩語就不能被定義為一種方言,各種閩方言都可以成為獨立的語言了,所以不能簡單的用西方的“先進標準”來套用閩語。
事實上,即使是西方自己也不能按照其自己的“先進標準”來要求自己,比如,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是可以溝通的,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也可以互相溝通,但是它們仍被認為是不同的語言。 可見,連西方自己都無法落實的標準,中國人民大可不必在意。在科學合理的前提下護守自己的固有文化、固有文明才是我們該有的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