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地質,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壤,人口,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城鎮建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藝術,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交通,歷史文化,本土方言,特色美食,旅遊景點,歷史名人,所獲榮譽,
建制沿革
早在唐代,彭、關兩姓人定居於烏石,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惠州路判鄭菊叟到橋頭定居。香山置縣前屬東莞縣文順鄉,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置縣後屬豐樂鄉谷字都。
1951年11月,屬中山縣上五區。
1953年,稱二區(含今神灣鎮),1957年劃出神灣改稱三鄉鄉。
1958年,環城、神灣、板芙和珠海市的前山併入,稱三鄉公社。
1959年,析出環城、前山。
1961年,稱三鄉區。
1963年初,撤銷三鄉區,改設三鄉公社,同時析出神灣、板芙。
1974年8月,三鄉公社分出五桂山建設指揮部(公社級)。
1983年初,撤銷三鄉公社,改設三鄉區。
1986年12月,撤三鄉區,建立三鄉鎮。
1988年,中山縣升為地級市,三鄉鎮成為市直轄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三鄉鎮下轄圩仔社區、前隴社區、南龍社區、西山社區4個社區和平南村、平嵐東村、橋頭村、烏石村、白石村、大布村、雍陌村、古鶴村、新圩村、茅灣村、崗泉村、塘敢村等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景觀大道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鄉鎮中心位於東經113°26′,北緯22°21′,在中山市境南部,東和東南與珠海市唐家灣鎮交界,南連坦洲鎮,西接神灣鎮與板芙鎮,北與五桂山鎮接壤,版圖總面積93.6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三鄉鎮主要的地形有洪積扇平原、台地和丘陵,全鎮海拔最高473米,主要有三大地貌分區。
南部平原區:又稱金斗灣平原,包括坦洲、三鄉兩鎮的全部平原,是市境內第二大平原,過去是一個淺水海灣,據文獻記載,宋代曾設有鹽場。
白水林丘陵小區:位於市境南部,跨神灣、三鄉牛頭山、坦洲三鎮。區內最高峰為三鄉的白水林,海拔473米,周圍地勢逐步降低並向平原過渡。
五桂山低山丘陵小區:三鄉鎮屬於丘陵小區的低丘。
地質
地層
三鄉鎮的南龍、佛子逕、雍陌屬古生界寒武系;五指山附近一帶,為一套濱海或淺海的碎屑岩建造,與下伏古生代地層成角度不整合接觸,以頁岩、石英砂岩為主,該地層底部由灰白色厚礫狀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和石英細砂岩組成,屬古生界泥盆系。平嵐以北到雍陌以西一帶的沖洪積層是屬新生界第四系的沖洪積層。
侵入岩和變質岩
燕山二期侵入岩在平嵐以北的白石坳附近有小面積出露,岩體侵入於寒武系八村群中,為石英閃長岩。燕山四期侵入岩在三鄉的蕭家村附近有出露,以黑雲母花崗岩為主。
地質構造
三鄉至金星灣(官塘環)斷裂帶西起神灣,沿北東經三鄉雍陌進入金星灣(官塘環),長度22公里,走向50°~60°,傾向東南,傾角40°~70°。
鴉崗至雍陌斷裂帶沿鴉崗、雍陌、南蓢一線順北北東方向延伸,長度約28公里,走向25°~35°,傾向東南—西北,傾角74°~86°。
雍陌褶皺在三鄉鎮雍陌附近,形成於加里東期,由寒武系沙頁岩組成,長約22公里,寬7公里。此外,在三鄉鎮五指山附近的泥盆紀地層還可以看到由印支運動影響而形成的向斜殘存,但形態不完整。
氣候
三鄉鎮地處低緯度,全境均在北回歸線以南,屬南
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太陽高度角大,太陽輻射能量豐富,終年氣溫較高;瀕臨南海,夏季風帶來大量水汽,成為降雨的主要來源。因而形成了光熱充足,雨量充沛,乾濕明顯,災害較多(尤指
颱風)的氣候特徵。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三鄉鎮內河流縱橫,水資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
地表水
地表水資源主要是流淌於三鄉鎮境內的河流或水渠,主要有鴉崗運河、圩仔河、任成秀河、茅灣涌、平嵐坑、西坑、麻子涌、坦洲大涌、外埔坑、東坑、中珠排洪渠等。
地下水
地下水資源主要是溫泉,三鄉鎮泉眼村有幾處溫泉眼,水溫一般為85℃,鑽孔揭露達95℃,自流量每天有188噸。
土壤
濱海鹽漬沼澤土
三鄉鎮大部分土地屬濱海鹽漬沼澤土,以沙質淺腳田為主。該土壤成土母質為近代河口沉積物,由於長期或間歇性受海水淹沒,土壤鹽漬化和沼澤化明顯。按其成土過程的差異可分為濱海泥灘、濱海草灘和紅樹林灘等三種類型。主要分布於沿海潮間帶的海塗土壤,退潮時露出,漲潮時被淹沒。
水稻土
水稻土是三鄉鎮當地居民長期種植水稻、在周期性的水耕和旱作環境中發育形成的土壤類型。1986年,三鄉建鎮時的面積3.5萬畝水稻田,分布在鎮內中部平地上,是耕作土壤的最主要類型。根據土體中水分類型對某些物質在成土過程中的影響所出現的性態特徵,可分為淹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沼澤型水稻土和鹽漬型水稻土等六個亞類。其中鹽漬型水稻土以前隴、泉眼、鴉崗等村最多。
基水地
該類型土壤是經人工挖塘堆基,塘中養魚,基面種植經濟作物的一種人工堆疊、耕種熟化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有大面積養殖淡水魚的村,如泉眼村、雍陌村。
赤紅壤
三鄉鎮40多平方公里山地絕大部分是赤紅壤。該土壤成土母質以花崗岩為主,也有沙頁岩。由於地形部位及植被等成土條件各不相同,土層厚薄、熟化程度各有差異。土壤偏酸性且有機質含量較低,以壤土及砂壤土為主,可分為耕型花崗岩赤紅壤、斑晶花崗岩赤紅壤和沙頁岩赤紅壤等三種類型,其中以斑晶花崗岩赤紅壤的面積最大。
人口
三鄉鎮民族以漢族為主,2017年末,全鎮常住人口20.4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19萬人。
經濟概況
綜述
2017年,三鄉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6.71億元,比上年增長6.1%;固定資產投資56.6億元,增長15.2%;三次產業比例為0.9:35.1:64。全年實現國地兩稅收入33.75億元,比上年增長24.8%。
第一產業
2017年,三鄉鎮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8億元,比上年下降9.7%。糧食播種面積216.67公頃,產量92.6萬千克;蔬菜種植面積142公頃,產量789.8萬千克;水果種植面積241.87公頃,產量401萬千克,其中葡萄、木瓜、香瓜、荔枝、龍眼、紅肉火龍果、草莓等掛果面積146.67公頃;水產養殖面積300公頃,產量158.7萬千克,其中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63.33公頃,產量18.5萬千克。檢測蔬菜水果樣品1.28萬批次,超標樣品43批次;檢測養殖基地水產品樣品119批次,合格率100%;檢測池塘水樣品27批次,合格率100%。發放早造水稻種植補貼26.23萬元,晚造水稻種植補貼23.08萬元;發放本地農民從事農業耕作補貼15.04萬元,本地農民適度規模經營農地補貼139.59萬元。全鎮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家,示範性家庭農場20家。投入223萬元,建設農路硬底化道路7條2.4千米;投入127萬元,開展7.6千米河溝疏浚和農田灌溉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集體資產交易平台累計交易370宗,涉及資金1.65億元。
第二產業
2017年,三鄉鎮實現工業增加值64.42億元,比上年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21億元,下降0.29%。工業用電量10.62億千瓦時。完成企業技改投資7.03億元,增長22.3%,技改入庫企業增至109家。工業投資7.99億元,下降16.2%。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75.48億元,增長1.3%。
第三產業
2017年,三鄉鎮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03.75億元,比上年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8億元,增長10.1%。房地產銷售面積81.52萬平方米,增長9.8%。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7年,三鄉鎮總體規劃和溫泉特色小鎮發展建設規劃提交市審批。S268線和Y003線北段道路、金鳳路等重點交通工程全面鋪開。投入212萬元用於路燈管養,路燈亮燈率90%以上,LED燈普及率95%。投入300萬元進行建成區道路維護,包括井蓋更換、排水管道疏通、爛坑路面維修等。檢查客運車輛500輛,查處違法違規案件65宗。更換廢舊公共腳踏車500輛。完成公共腳踏車站點建設159個,設樁位3100個,投入使用公共腳踏車2100輛,開通售卡服務亭5個。國家生態文明鎮創建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建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園和廣場各1個,清理戶外廣告招牌、“牛皮癬”等面積9.6萬平方米。清拆違法建(構)築物2.2萬平方米,核查處理規劃遙感督查圖斑案件5件,辦結4件,涉及面積3.54萬平方米,罰款76.65萬元,拆除面積2.36萬平方米。立案查處違法建設案件14件並全部結案,涉及面積3.56萬平方米,罰款295.58萬元,拆除面積5899.97平方米。投入987.7萬元,開展古鶴村上街防護欄改造、西山村居民委員會前後廣場環境提升、塘敢村里塘石板街道路改造、前隴村美溪碧源山徑配套設施建設等18個秀美村莊連片示範帶工程,古鶴村容村貌美化工程完工。
科技事業
2017年,三鄉鎮完成專利申請1817件,比上年增長49%。其中,發明專利授權48件,增長60%;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7件,增長40%。
教育事業
2017年,三鄉鎮有國小13所,中學6所,在校中小學生3.64萬人,幼稚園28所,在園幼兒8308人。啟動新圩國小、載德國小和鴉崗國小綜合樓擴建工程,推進白石環國小體藝館前期項目可行性研究。投入524萬元,完善學校基礎設施項目建設23項。投入435萬元,更換和添置學校教育設施設備,大布國小所有教室和光後中心國小體育館完成空調安裝。國小一年級擴招教學班5個,擴招人數250人;初一年級擴招教學班2個,擴招人數110人。投入51萬元,向普通民辦學校購買學位138個。全鎮有3000人參加中考,重點高中入學率超50%。
文化藝術
2017年,三鄉鎮建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園1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場1個。舉辦建軍90周年紀念晚會,拍攝三鄉民兵題材專題片,弘揚愛國主義教育。查處轄區內違禁政治性、封建邪教、淫穢色情、盜版出版物和盜版音像製品,無證照經營及非法營業性演出等違法犯罪活動180次。“三鄉發布”微信公眾號發布民生信息240條,自采自編播出新聞1028條,向《中山新聞》和《城市零距離》上送稿件132條。開展公益培訓班、講座125期453場次,送電影下鄉144場次,送文藝演出下鄉17場次。三鄉宣傳文體服務中心有藝術團體43個,文藝骨幹1500人,文化志願者隊伍1支,註冊文化志願者500人。
醫療衛生
2017年,三鄉鎮有醫院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6個,社區服務中心1個。三鄉醫院門診診療量66.51萬人,床位數330個。預防接種新建卡6645人,預防接種13.13萬劑次。完成托幼機構在園兒童體檢1.03萬人次。
社會保障
居民保險
2017年,三鄉鎮養老保險參保14.99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2.42萬人,工傷保險參保8.9萬人,失業保險參保8.7萬人。辦理社保各項業務超5萬筆,發放養老保險參保補貼1884萬元,發放醫療保險參保補貼774.5萬元。
勞動就業
2017年,三鄉鎮新增就業2664人,困難人員再就業16人,登記失業再就業630人。促進創業408人,技能晉升補貼培訓616人。高校畢業生就業446人,就業率96.54%。84人獲鎮級創業補貼共95萬元。城鎮職工人均退休待遇2209元,“農轉城”人員人均退休待遇1460元。受理勞動方面來信來訪調解1500宗,立案312件,檢查用人單位1385家,仲裁案件266件。處理30人以上群體事件15起,涉及勞動者1803人,幫助工人追回工資2051萬元。舉辦戶外大型招聘會4場,組織月度小型招聘活動7場。組織免費技能培訓97人,自主參訓654人。
環境保護
2017年,三鄉鎮投入林業資金1008.5萬元,開展護林防火、造林綠化、生態公益林管護、病蟲害防治、古樹名木及村後林維護、野生動物保護、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等工作。投入造林綠化資金518.2萬元,種植林業綠化苗木3.77萬株。全鎮造林面積33.33公頃,種植鄉土樹種3.7萬株;林地撫育面積156.54公頃;四旁綠化(鄉村綠化美化)面積1.38公頃,涉及7個村(社區),種植樹木718株。小琅環森林公園景觀改造工程完成種植工作,改造面積3.9萬平方米,種植喬木1002株、灌木353株、地被7951.81平方米,鋪種草皮8518.3平方米。全鎮綠地面積5.12平方千米,綠道總長3.2萬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4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75平方米,森林覆蓋率39.3%。
交通
三鄉鎮屬於珠中江城市“半小時生活圈”和珠三角“1小時生活圈”。全鎮105國道、城桂快線貫穿全境,擁有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太澳高速三大高速便捷出入口,距離港珠澳大橋和建設中的深中通道直徑少於20公里,南沙港、高欄港、中山港、神灣港乃至港澳地區的多個水運口岸環列,穗、深、珠、港、澳等機場均處在90公里交通圈內。鎮中心客運站是中山南部鎮區最大的客運站,客運班車通達全國18個省600多個城市。
歷史文化
本土方言
特色美食
三鄉瀨粉
三鄉瀨粉是三鄉鎮最有名的傳統美食,有200多年的歷史。以優質粘米為主要原料,並選用當地的礦泉水,拌和成稠度適中的粉漿,蒸製成細長而很有韌性的園條狀鮮粉,類似桂林米粉。美味的精髓除了粉本身的口感,還在於以豬骨頭為主要材料、再配以其他雜骨熬制而成的湯。
三鄉茶果
三鄉茶果是很受當地人歡迎的一種食品,同時也是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多重要的日子,例如嫁娶、祝壽、滿月等,人們都喜歡用茶果待客。茶果包括蘿蔔糕、葉仔、香芋糕、菜角、豆撈、白水餃、三丫苦糕和鹼水糕等八款。
旅遊景點
文昌閣位於三鄉鎮圩仔社區,始建於清代
乾隆丁卯年(1747年),經
嘉慶己卯年(1819年),
光緒乙未年(1895年)和1984年三次重修。該塔高5層,30米。為六角攢尖頂,樓閣式磚結構,紅方磚鋪地。底層面積39平方米。第五層窗額鑲嵌有“天章”石匾,門額石匾陽刻楷書:“雲漢為章”,左右對聯:“默宰靈樞宣雅化,宏開景運翼斯文”,用楷書陰刻而成。1990年被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羅三妹山位於三鄉鎮雍陌村,中山溫泉賓館北,面積0.22平方公里,海拔98.8米。原名鑼鼓山,又名羅仙姑山。因孝女羅三妹的傳說而得名,鄧小平同志登山時曾在這裡留下“不走回頭路”的名言。
古鶴村有800多年的歷史。村內有青石巷、老榕樹、舊祠堂、古門樓,街道規劃屬“豎橫式”設計,主街道分為上、中、下街。沿著始建於同治二年、貫穿整個村落的青石路,可以看到相當多的古建築和古樹:鄭氏祠堂、樂善好施牌坊、舉人旗桿夾、古沉香樹、楠木、榕樹。村東背靠青龍山,山上亞熱帶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時有白鶴出沒,白鶴村也因此而得名。
歷史名人
鄭觀應(啟蒙思想家)
吳鐵城(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外交部部長)
所獲榮譽
2018年10月8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