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方言

閩北方言

在福建地區的分布:建甌建陽松溪、南平部分地區、順昌政和、武夷山等地,以建甌話為代表,內部各語互成方言,以建甌話為代表,建甌古時為建安郡、建州建寧府的治所在地,為閩北政治文化中心,方言為閩北通用,由古漢語發展而來,保留了古漢語中眾多的語音特點和古漢語辭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北方言
  • 發布地:在福建地區的分布
  • 代表話:以建甌話為代表
  • 通用地方:閩北政治文化中心
  • 所屬國家:中國
  • 別稱:建州話、閩越語
閩北語,建甌話,詞義特點,詞源特點,詞法特點,語音變化,

閩北語

構詞方法,如:閩北講“臉”為“面”(音:ming),“鍋”為“鼎”(音:diang),”手“為”朽“,“筷子”稱為“箸”(音:西片閩北語dou,東片閩北語:dü),“右手”稱為“正手”,“左手”稱為“反手”。因閩北地處史上百越分布帶,此外還融入了百越語言,有少數一些類於百越語言的構詞方法,如閩北語將“客人”講成“人客”“母雞”講成“雞母(雞牳)”“颱風”講成“風台(風台)”“紙錢”講成“錢紙”“癆病”講成“病癆”“螢火蟲”講成“火螢蟲”,其次,部分閩北語有部分辭彙有詞卻無字可寫,如:動詞“lá”,所對應的漢語意思有兩種,一是“舔”,二是“塗”,表示的是一種貼近的來回動作。《武夷山志》中有載“武夷山方言屬於漢語方言,與侗壯語系的百越語言有關”
建甌方言是閩語的一個重要次方言。經20世紀60年代初全省方言普查確認,它是閩北方言的代表點,主要通行於明清時期建寧府屬的建甌松溪政和、崇安(今武夷山市)、 建陽縣市, 以及浦城、南平、順昌等縣市中接近建甌的鄉鎮,使用人口在200萬上下。閩北語別稱
建州話、閩越語
概念
現代方言區劃和歷史行政區劃不是同一的概念。前者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方言在地理分布上的各種特點;後者是研究歷史時期的疆域政區地理的分布與變化。但是由於中國文化的特點,使現代漢語方言區劃與歷史行政區的關係特別密切。從閩北來看(這裡所說的閩北,是地理的概念也是歷史的概念),這種密切關係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以府(二級政區)為單位,內部有較大的一致性,而且方言區劃和歷史行政區劃基本上是重合的,即以建甌話為代表的閩北方言,分布於建甌、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六縣,與歷史上建寧府行政區劃相重合

建甌話

建甌方言作為漢語方言大家庭中的一個小成員,在其實詞的語法表現方面,不論是詞形、詞義、或是詞的語法特點等等,跟國語都有很多的一致性。然而,既是方言,就必然體現出它跟國語的差異性。
建甌方言熟語歌謠
建甌方言是閩語的一個次方言,因此,它的實詞特點,跟閩語其他姐妹方言--閩東(以福州話為代表)、閩南(以廈門話為代表)、閩中(以永安話為代表)等,存在著比國語更多的一致性。但是,既作為一個閩語次方言獨立存在,它在實詞特點方面,跟閩語其他姐妹方言,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體現了閩北方言自身的特點。
參考部分卷本:李如龍、潘渭水《建甌方言詞典》(1998)
1、建甌話有些詞語的詞形跟國語完全不同
(括弧內是國語詞語,下同)
日頭(太陽) 日時(白天) 暗暝(晚上) 晝前(上午) 晝了(下午) 隔暝(昨天) 暗邊仔(傍晚) 透暝(漏夜) 天光早(清晨) 日日工工(每天) 挀pai(裂)
焰刀(閃電) 溪坪(河岸) 鼎間(廚房) 屎坑(廁所) 木項筅(刷鍋帚) 手衤宛(袖子)
胰仔(肥皂) 目睭(眼睛) 手膀(胳臂) 骹(腳) 骹面(腳背) 嬉(玩耍) 戲(玩耍)
曝pù(曬) 烘(烤) 啜(喝) 褪(脫) 剔(揀選) 拭(擦抹
寐憩(睡覺) 褂仔(背心) 下襴(裙子) 灰卵(皮蛋) 度眠(打瞌睡) 日頭陽(向日葵)
木虱(臭蟲) 只仔(鳥兒) 滾湯(開水) 毛只仔(麻雀) 偷雞鷂(老鷹) 蟬蜶(知了
作頭木匠) 泥水(泥水活或泥水工) 針工裁縫) 針工車(縫紉機)湯池(澡堂) 後頭(娘家)
雅視(好看) 刊魁(蜻蜓) 好婥(可愛) 電壺(熱水瓶) 字筆(知識) 躲角猴(捉迷藏
辦酒酒(過家家)栽蔥(倒立) 病瀉(拉肚子) 腹寒(疒虐疾
坐一字(劈叉) 鴨牳盪(狗爬式)槍必利(長矛) 樹月能(橡膠) 桌櫥(抽屜) 厝邊仙(鄰居)
2、建甌話有些詞語的詞形跟國語部分不同
時雨雷陣雨) 烏暗天(陰天) 年頭(年初) 年尾(年終) 年暝邊(年底)
兩隻月日(兩個月)五月節(端午節) 冬節(冬至) 八月中秋(中秋節)
交夏(立夏) 山壠(山谷) 厝檐(房檐) 山侖(山風) 瓦渣(碎瓦片)
磚斷(破磚) 酒窟子(酒窩) 頭毛(頭髮) 氣緊(氣喘) 星宿(星星)
衣裳(衣服) 褲筒仔(短褲) 脰領(衣領子) 紐仔(紐扣) 茶茗(茶葉)
番椒(辣椒) 馬竹毛竹) 綠苔(苔蘚) 幫襯(幫忙) 學堂(學校)
學堂生(學生) 病疳(疳積) 木項刀(菜刀) 木項盆(洗碗盆) 洗浴(洗澡)
木百蹦斗(翻筋斗) 硯瓦盤(硯台) 水筆(毛筆) 賽走(賽跑) 跳索(跳繩)
拔索(撥河) 踢球(踢毽子) 沕水底(泅水) 關刀(大刀) 番薯(白薯)
番柿(西紅柿) 豆腐(南豆腐) 豆脯(北豆腐) 豆脯仔(豆乾) 牛角豆(江豆)
豆腐娘(豆漿) 牛月能(牛奶) 籠床(蒸籠) 冰⺮者(冰棒) 親正(親戚)
3、建甌話有些詞語的詞序跟國語不同:
天晴(晴天) 病癆(癆病) 灰塵(塵灰) 人客(客人) 鬧熱(熱鬧) 喜歡(歡喜)
兄弟(弟兄) 氣力(力氣) 聾耳(耳聾) 下底(底下) 頭前(前頭) 取贖贖取
膽大(大膽) 火柴(柴火) 貼補(補貼) 石岩(岩石) 石碑(碑石) 石條(條石)
風台(颱風) 臭酸(酸臭) 麻薴(苧麻) 膀蹄(蹄膀) 菜蔬(蔬菜) 花菜(菜花)
鞋套(套鞋) 容縱(縱容) 樣式(式樣) 米薏(薏米) 壁板(板壁) 落敗(敗落)
縛束(束縛) 銜頭(頭銜) 承繼(繼承) 米碎(碎米) 何如(如何) 狠心(心狠)
妒嫉(嫉妒) 兩兄弟(弟兄倆) 兩老媽(夫妻倆) 火螢蟲(螢火蟲) 雞牳(母雞
雞角(公雞) 量氣(氣量) 坊牌(牌坊) 合適(適合) 香塔(塔香) 配搭(搭配)
來往(往來) 香線(線香) 用費(費用) 點鐘(鐘點) 錢紙(紙錢)
4、建甌話中有些單音節詞,在國語中卻是多音節詞:
田(水田) 園(旱地) 床(床鋪) 稈(稻草) 薦(草墊) 潲(豬食)
漿(漿糊) 索(繩子) 唾(唾沫) 尾(尾巴) 舌(舌頭) 蜂(蜜蜂)
蠅(蒼蠅) 鰍(泥鰍) 蟮(蟮魚) 螺(螺蟲絲) 崇蚤(蟑螂) 囝(兒子)
鷂(老鷹) 泥(泥巴) 力(勤勞) 憚(懶惰) 炭(木炭) 痣(痦子)
垢(污垢)
5、建甌話有些多音節詞,在國語中卻是單音節詞:
霜冰(冰) 露水(露) 水井(井) 煤炭(煤) 頭腦(腦) 面頰(臉)
腹飢(餓) 喙凋(渴) 沒工(忙) 錢癬(癬) 老薑(姜) 蟬蟲卒(蟬)

詞義特點

1、建甌話與國語對同一詞形卻有不同的詞義理解:
詞例
建甌話詞義
國語詞義
面(麪)
麵條
麵粉
白酒
酒釀、江米酒
燒酒、白乾
芋頭
專指母芋
芋的泛稱
大量
大方、氣量大
數量大
打炮
槍斃
開炮
火柴
燃料柴
扁豆
嫩豌豆
刀豆
白菜
小白菜
各種白菜
媳婦
兒媳
老婆
豇豆
紅、白豇豆
線豆
破壞、糟踐
窮困潦倒
鳳梨
玉米
鳳梨
2、建甌話詞義廣,普通詞義狹:
凊(冷、涼)
燒(燃燒、熱、燙)
肥(肥、胖)
邊舷(旁邊、附近)
放火(點燈、放火)
起火(生火、著火)
甜(甜、鮮味)
矮(矮、低)
厝(房子、家、家庭)
酸(酸、餿)
快活(快樂、高興)
凊著(受涼、生病)
鼻(鼻子、鼻涕)
奶(乳汁、乳房)
雞角髺(雞冠、雞冠花)
軟(軟、疲倦)
孫仔(孫兒、侄兒)
車(車輛、轉動)
外甥(外甥、外孫)
嫲仔(妻姐妹、母姐妹)
姨丈(姨父連襟
想(想、思念)
暗(暗、晚)
招牌(招牌、商標)
估(估約、猜)
倒(傾倒、躺下)
事(事情、話語)
得知(知道、明白、懂得)
伓敢伓能、不行、不敢)
褪(脫[衣]、摘[帽])
吃(吃、喝、吸、得)
小(小、少)
3、詞的感情色彩
⑴在建甌話的詞語中有雅俗之分:(波折號後面前一個為雅說,後一個為俗說
圓桌——圓桌、滾圇桌
方桌——八仙桌、四角桌
疝氣——小腸氣、大屍內脬
出嫁——還親、做新娘
再嫁——二婚、改嫁
懷孕——有喜、大腹
懷孕婦女——有身婦女、大腹阿娘
娶媳婦——討親、討老媽
手紙——草紙、拭腠卑頁紙
廁所——東司(廁)、屎坑
拉屎——出恭、屍妥屎
出葬——迎白龍、出葬
棺材——壽柴、棺木
死亡——過身、死掉
死屍——亡人、死人
⑵用異讀手段表現詞語的尊敬、愛憎、親疏:
婆:表示尊敬時讀[pR21],如太~、畲媽~、姑媽~、姨媽~;
表示鄙視時讀[pR33],如花~(傳說中會攝人小孩的女鬼)、番~(外國女人)、下府~、土匪~。
奴:表示疼愛時讀[nu24]如好婥~、心肝~、婢婢~;
表示鄙視時讀[nu33],如~狗、~才、家~、~隸。
公:嫡親讀[kRN54],如太~、叔~、伯~、公~(祖父、夫父);
姻親讀[OyN54],如畲~(外公)、姑丈~、姨丈~、舅~、老~。

詞源特點

1、近現代詞語與國語基本一致,有些則根據建甌話特點稍作改造。
早期的如中國、外國、書、紙、祖父、父親、母舅、過年、過節、時辰、皇帝、官吏、光、暗、好、壞、大、小、來、去、上、下……
近期的如民國、總統、經理、教室、課本、體育、老師、學生、沙發椅、汽車、客車、卡車、公路、高速路、解放、土改、帝國主義、抗美援朝、委員、幹部、收音機、電視機、電腦、上網、批判、表揚、扶貧、開放……
2、在建甌話的口語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詞語。
相應的詞語,在國語中已不用,或是已成為“文言文”。
丈夫囝[tiRN44mu42kyiN21],兒子。《戰國策》:“非徒不愛子女也,又不愛丈夫子特甚”。
秫米[ts′y44mi42],糯米、江米。《爾雅釋草》:“眾、秫”,疏:“眾,一名秫,謂黏粟也。”
懸[kyiN21],高、~搭~陡。《廣雅釋言》:“懸、抗也。”《方言七》:“抗、懸也。自山之東西曰抗。”《後漢書·董卓傳》註:“抗,高也。”“懸”與“抗”同義,“高”的意思。
厝[ts′iR33],房屋。《莊子·逍遙遊》註:“又何厝心於其間哉?”作房屋義是借用。
禾齊[tsai44],多。《爾雅·釋詁》:“禾齊,獲也。”註:“獲禾為禾齊。”豐收了,就為禾齊,有轉義。
豨[k′y21],豬。《方言第八》:“豬,南楚謂之豨。”
蜀[tsi42],一。《廣雅·釋詁》:“蜀,戈也。”《方言十二》:“一,南楚謂之蜀。”
[ma42],打。《集韻》:“、莫白切,擊也。”
渳[mi44],小口喝。《廣韻》:“上聲紙韻綿婢切”,《說文》:“飲也。”
女亠凶[nu21],令人生厭,“老雞老鴨吃得補,老人得人~。”《廣韻》:“上聲皓韻奴皓切,女亠凶,相亂也。”《說文》:“有所恨痛也。”
月曹[sau44],吃筍會~腹。《集韻》豪韻財勞切,“月曹,一曰腹鳴。”
訁少[ts′iau54],訁少唆、搬弄是非。《集韻》笑韻叉肖切。
揇[nRN21],用食拇二指搓捻。~經籌。《廣韻》“感韻奴感切,搦也。”
桄[kuaN42],床、桌、椅的橫檔。《廣韻》岩韻古曠切。
凚[keiN42],衍音成[keiN42leiN42],因驚嚇、受寒、尿緊而發的短顫。~~。《集韻》:寢韻渠飲切,寒貌。
胴[tRN33],腹~。《集韻》送韻徒弄切,大腸。
赤工[RN42],傷口紅腫發炎。《集韻》東韻胡公切:皮肉赤腫。
重沓[lR44]、[la44],高疊。《廣韻》合韻托合切:厚積也。
摑[k′ua],重打。《廣韻》麥韻古獲切,打也。
豛[tu42],又音[t′u24],尖物刺入。《集韻》沃韻都毒切。《說文》椎擊物也。
冫度[t′R42],不靈活,不知分寸的樣子。《廣韻》鐸韻徒落切:~~無度。~神、~伯。
屬攴[tsR42],屈指擊頭:~栗暴。《集韻》殊玉切,擊也。
敠[tR21],手持物,肩負作“馱”。《廣韻》末韻丁括切,~知輕重也。
煏[pi24],火炙煙薰,~鴨臘。《集韻》屑韻必結切,灼物焦也。
潎[p‘iZ24],去掉液體浮面的油、塵。~油花。《廣韻》薛韻芳滅切,漂~。
斬食[tsiaN21],味淡。《集韻》敢韻,子敢切,無味也。
笐[RN44],曬衣竿、竹~。《廣韻》、《集韻》岩韻下浪切:竹竿。
冖贛[kaiN21],遮蓋,~被,~瓦。《廣韻》敢韻吉敢切、復也、雲箱也。《集韻》作匚贛。
冢[tOyN21],墳墓。《廣韻》、《集韻》:知隴切,高墳也。
沕[mi44],潛水,~水底。《八音》寫為“氼”,是後造會意字,《辭海》沕為本字。
其他如:日卒[tso33],周歲。曝[p′u33],曬也。凊[ts′eiN33],冷也。饜[aiN44],不新鮮,隔日的。⺮者[ty44],筷子。骹[kau54],腳。眏[iaN33],看守。~羊、~牛。
3、“閩越語”遺存。
福建在秦前是“七閩地”,為閩越族人居住,由勾踐後裔無諸余善等領導。至漢武帝時,閩越人“數反覆”,遂被舉族遷往江淮。但是,在當時交通、戶籍管理無序的情況下,深山僻壤中遺留的人當不在少數。這些人跟以後遷來的漢人融合,大量吸收了漢人詞語,當然也不能排棄他們仍在使用的本族語言。雖然,今日已基本使用漢語,但少數的、個別的閩越族詞語的遺存也在所難免:
刊魁[k′aN33k′o54],蜻蜓。
侎俐[lai33li44],乾淨。
慌熱[xuaN54iZ21],操心、放心不下。
燒色[ts′iau54sZ24],生氣、發脾氣。
痴倚[ts′i54uZ21],性格、態度不嚴肅,動作滑稽可笑。開朗、愛搞笑。
落泊[lR42pR44],作踐,故意糟塌、破壞。
訁少補[ts′iau54pu21],勸說、說服。
疒它[t′R33],疣包。
頶[kR33],昂起頭。
口[Z44],拖拉、懶散、不振作。
4、贛客詞語影響:
閩北與江西比鄰,解放前大批江西人前來做工、經商,不少人留居本地。他們因生存需要,學習使用建甌方言,但也夾雜贛客詞語。尤其他們的後人,以使用建甌話為主,卻也自覺不自覺地用上了贛客詞語,本地人在交往中遂也接受了一些贛客詞語,因而形成了閩語中的閩北次方言體系。
佢[ky42],也寫作渠,第三人稱他的意思。
嬉[xi54],玩、遊戲。
踦[kyZ42],站立。也作“徛”。
莝[ts′o44],截、甘蔗的量詞,一~蔗。
話事[ua44ti44],說話。
跌鼓[tiZ24ku21],丟臉、沒面子、落敗。
囥[k′RN33],收藏、藏起來。

詞法特點

1、名詞
⑴前綴:名詞前綴多用在人稱或輩份方面,一般動、植物或器物名詞是不能用前綴的(特指特例除外)。建甌話人稱名詞前綴很簡單,除“老”綴在姓、名前之外,幾乎不用什麼前綴。如老張、老李、老碧、老光……等。建甌話輩稱不能前綴“老”。福州話名詞前綴“依”用得很廣,除了人稱之外,還可用在輩稱之前。如依張、依李、依碧、依光、依水、依勝;依公、依爹、依伯、依哥、依妹……廈門話則是前綴“阿”,如阿張、阿李、阿碧、阿光、阿水、阿勝;阿公、阿爸、阿兄阿妹……。在閩語中名詞加了前綴之後,除習慣之外,還有親切的意味,尤其是表現在人稱方面。
⑵後綴:建甌話名詞後綴一般只用“仔”與“佬”兩種。
“仔”讀[tsiZ21],相當於國語的“子”或某些方言的“崽”、福州話廈門話的“囝”。名詞一經後綴“仔”,則具有表示小或鄙薄的意味;有的也表示親昵。如:
表示小的事物:狗~、雞~、老虎~、椅~、甌~(杯子)、瓮~(罐子)……
表示鄙薄:番~(外國人)、日本~、販~、刣豨~、北佬~……
表示親昵:兄弟~、姐妹~、學生~
要是把“仔”變讀為[tsiZ33],則用來表示小而可愛的人或物。如舅舅~、新娘~、酒瓶~、雞角~、落雨~……要是用在數量詞後面,則表示量少或時間短暫。如密~(密毛~、一點兒)、一喙~(一小口)、一點~(一點兒)、一刻~、一陣~、一下~(一會兒)……
“仔”還可以用在名、動、形等詞語的後面,使之成為殘疾人的名稱。如大頭~、禺欠嘴~、瘸~、啞~、斑~(麻臉)、瞎~、駝~、缺~(豁唇)、聾~。
名詞後綴“佬”,除了與國語相同的表示輕鄙意味之外,還可以用來加在名字之後表示親昵。如:
美國佬、浙江佬、擔水佬、打鐵佬……
泉碧佬、水婢佬、金泉佬、炳南佬……
⑶重疊:建甌話名詞重疊多用在人稱方面,如叔叔、伯伯、哥哥、姐姐、妹妹;要是用在人名方面,則有表示愛昵的意味。如鋒鋒、光光、英英、珍珍……。要是用於器物方面,則有表示小、可愛的意味。如桌桌仔、瓶瓶仔、甌甌仔……。
⑷衍音:在建甌話中存在一種衍音現象,它通過疊韻手段,將單音節詞擴衍成雙音節詞;並在這基礎上通過雙聲手段擴衍為三音節詞;還可在這基礎上,通過嵌音手段擴衍成四音節詞。如:
疤――疤啦——吡疤啦——吡哩疤啦;
瘼——瘼囉——蜜瘼囉——蜜哩瘼囉;
丸——丸口籠——嚥丸口籠——嚥口連丸口籠;
渣——渣啦——吱渣啦——吱哩渣啦。
名詞衍音之後,則轉化為具有形容性詞義,並具有加深程度的作用。“疤”就是疤痕,“疤啦”就轉化成有疤痕、不平整的意思。“吡疤啦”就成了很不平整的意思。“吡哩疤啦”則成了十分不平整的意思。
名詞的衍音現象出現率很少,只限於少數幾個可轉化成形容性作用的單音節名詞。如漿、瘼、糊、羹……等。
2、動詞
⑴重疊:單音節動詞重疊,構成“××下”,表示做一做就停止,或做一做試試,或隨便做做的意思。如覷覷下(隨便看看),行行下(走走就停下),炒炒下、拖拖下,喊喊下(呌呌試試)、想想下、笑笑下……。
雙音節動詞重疊,除了跟國語一樣,構成ABAB式(如修理修理、招呼招呼)外,還可以重疊成“ABB下”式,表示不緊迫或試一試的意思。如修理理下、招呼呼下、商量量下……。在特定語言環境中,還含有一定輕鄙或親昵的感情色彩。如:
大家都做伓赴,你也罔來幫襯襯下。(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你也應該來幫幫)
口樣事沒什麼原則問題,你罔商量量下。(這事不是什麼原則問題,你們可以再商量商量)
時態表示:
可以用“住”[tiu44]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持續。如“佢到里做住事”(他正在幹活);拿住(拿著);拿拿住(經常不斷地拿);吼住(呌住);吼吼住(經常地不停地呌)。
用“了”[lau42]表示動作完成。如:
“吃了了”(吃過了);
“話了了”(已經說了);
“洗了碗了”(已經洗完碗了)。
用“掉”[t′iR44]表示動作完結,不須繼續了。如:
吃掉了(全部吃完了);
去掉了(已經去了,走了);
覷掉了(全部看完了);
做掉了(完全做完了)。
用“著”或“過”表示動作經歷過。如:
未曾吃著肉也見過豨行土澤。(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走路)
管著鎖匙掐過印。(曾經管過釒於匙、抓過印把子——管過事、掌過權)
⑶衍音:大部分單音節動詞都可以衍音,經衍音後表示動作程度加深或轉成形容性態勢。如:
縛[pu33](綑紮)——縛口路(捆卷)——啤縛路(捆卷得亂七八糟)——啤哩縛路(捆卷得非常亂七八糟)。
虬(彎曲)——虬口留(很彎曲)——口奇虬口留(非常彎曲)——口奇哩虬口留(亂七八糟地彎曲)。
抓住(抓著)——抓啦住(認真抓住)——吱抓啦(胡亂抓著)——吱哩抓啦(亂七八糟地抓著或抓得亂七八糟)。
曲——曲律——氣曲律——氣哩曲律。
⑷前綴、後綴:
建甌話動詞前綴情況不很多,但後綴卻比較活躍。如:
前綴:咭咭吼、哈哈笑
後綴:蹺咭咭、握唧唧、躲縮縮、啼流流、笑哈哈、嚷口省口省、脹閉閉、響口當口當、鬧轟轟。
建甌話動詞,還可以前綴“來個”,表示動作持續不斷。如:
來個抽、來個吼、來個話、來個拍、來個落、來個摸、來個搡、來個商量、來個答應、來個蹦啉、來個縛口路、來個擾嘮、來個走、來個行……
3、形容詞
⑴重疊:單音節形容詞可重疊成“AA”式,表示程度加深。重疊後加“的”,表示指示、修飾意義,在句子中作定語。如“白白的衣裳”、“紅紅的褲仔”、“好好的書包”。要是加“地”,就只有形容意義,在句子中作狀語補語。如“白白地丟掉”、“漆得白白地”、“拖得長長地”。
在建甌話中,雙音節形容詞可以重疊成“AABB”式,表示強調、程度加深。如“正正派派”、“大大方方”、“漚漚濁濁”、“倈倈俐俐”、“光光榮榮”。這在普通中有些是不能這么重疊的。說“乾乾淨淨”可以,說“光光榮榮”就不行了。
⑵前綴:
在建甌話中,有些形容詞可以前綴相應的名詞構成“名形”式,使形容性質顯得更具體、深刻;還可以構成“名名形”式,使形容性質更加強調、突出。如:
烏——漆烏——漆漆烏;
白——雪白——雪雪白;
紅——桔紅——桔桔紅;
黃——薰黃——薰薰黃;
小——鼻小——鼻鼻小;
薄——冰薄——冰冰薄。
當然,有些形容詞的前綴不都必需是名詞,有的也前綴相應的形容詞或習慣的相應的其他詞語,構成“××形”式。如:
甜——比甜——比比甜;
熱——煌熱——煌煌熱;
厚——嘿厚——嘿嘿厚;
大——撈大——撈撈大;
疒衰——咔疒衰——咔咔疒衰;
闊——皇闊——皇皇闊;
酸——口舌酸——口舌口舌酸;
鹹——夾鹹——夾夾鹹……
有些表示負面的形容詞,可以前綴“加拉”,以強調形容的程度。如:
加拉蠻、加拉橫、加拉欹、加拉烏、加拉斜、加拉趄等。個別的為了強調具體性狀,正、負面還可以連用。如“加拉橫、加拉直亂丟、弄得土澤都沒法行。”(橫七豎八地扔在那兒,路都沒法走了。)
⑶後綴:
有些形容詞可以後綴相應的重疊詞,構成“A××”式,使形容性狀更加突出。如長綹綹、白析日析日、黃澄澄、肥胴胴、瘦猴猴、酸口醜口醜、闊達達、細比比、辣桔桔、直攏攏、硬鋼鋼、苦咽咽、矮矬矬、紅嘻嘻、烏噥噥、齊水水、硬磕磕、軟糍糍、直水水……
⑷嵌音:
在建甌話中,雙音節形容詞可以通過嵌“里”的手段構成“A里AB”式,使形容詞性狀變得更輕鬆、明快、深刻。如“糊裡糊塗”、“麻里麻煩”、“瘋里瘋顛”、“正里正經”……等。在國語里對這種嵌音卻是有選擇的,說“糊裡糊塗”還行,說“麻里麻煩”就比較勉強了,說“瘋里瘋顛”就不行了,說“正里正經”就完全通不過了。
建甌話里,還有一種在形容詞及其前綴之間嵌入“咭哩”的形式,表示更加強調和突出。如:
烏——漆烏——漆咭哩烏;
白——雪白——雪咭哩白;
熱——煌熱——煌咭哩熱;
凊——冰凊——冰咭哩凊;
酸——口舌酸——口舌咭哩酸;
鹹——夾鹹——夾咭哩鹹;
疒衰——枯疒衰——枯咭哩疒衰;
⑸衍音:
建甌話形容詞衍音有選擇性,多是負面的,可衍擴的詞也不很多。如:
皺——皺嘍——吱皺嘍——吱哩皺嘍;
禺欠——禺欠樓——宜禺欠樓——宜哩禺欠樓;
橫——橫蘭——顯橫蘭——顯口連橫蘭。
建甌話單音節形容詞大都可以構成雙音節衍音,一經擴衍,這形容詞競呈現動詞態勢,有“逐漸變成(得)”的情態。如:
大——大口束頁;小——小嘹;白——白啦;烏——烏口路……
“口樣雞仔大口束頁盡禾齊了”(這小雞大得多了)
“口樣阿娘更白啦起來了”(這女人越長越白了
這裡這類形容詞不可能構成三衍音、四衍音詞。
4、代詞
建甌話的人稱代詞第一人稱“我”、第二人稱“你”,這跟國語是一致的,但第二人稱的說法跟閩東話、閩南話用“汝”卻又不同了。建甌話第三人稱用“佢”(渠),這是受贛客方言的影響,跟國語的“他”、福州話的“伊”都不同。
建甌話還有個包括聽話人在內的第一人稱的“俺”的說法,相當於國語的“咱”,福州話沒這種說法。
國語有個表示人稱代詞複數的“們”,如我們、你們、他們。建甌話卻沒這個“們”,而是用“伙人”表示人稱複數,如我伙人、你伙人、渠伙人。福州話也不用“們”,而是用“各儂”:我各儂、汝各儂、伊各人。順便說一下,國語的“們”還可用在名詞後面稱說一個群體,如同志們、同學們、老師們、先生們。對此,建甌話卻不能代入“伙人”表示群體,說“同志伙人、先生伙人”是不行的;要說就只能用前加“各位”的辦法來表示群體。如“各位同志、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各位先生”等。然而,解放後大力推廣國語,其中的“們”也有些引入,有些人在某些場合也用建甌話說“同志們”、“同學們”……但是,誰都覺得很牽強,至少是不地道。
⑵物稱代詞
動物、植物、器物因為沒有語言,不能與人交談,所以不具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代詞,只有人們在指稱它們時用第三人稱代詞。在建甌話里物稱第三稱也用“渠”。如“狗又不會得知事,咬破掉書你盡打渠也沒使。”(狗是不懂事的,把書咬破了你總打它也解決不了問題。)
“書都到齊了,你拿渠一本一本包起來。”(書都到齊了,你把它一本一本包好。)
對指物的複數代詞,則用指示代詞來稱說。近指用“口樣多”(這些)、遠指用“兀多”(那些)。如:
拿口樣多書都搬出去。”(把這些書都搬出去)
“拿兀多花都沃一下。”(把那些花都澆澆)
建甌話指示代詞沒有“這”、“那”的說法,而是用“口樣”[iRN24]表示近指,用“兀”[u24]表示遠指。如:
口樣里(這裡)、兀里(那裡);
口樣多(這些)、兀多(那些);
口樣格式(這樣)、兀格式(那樣);
口樣的(這種)、兀的(那種);
口樣一樣(這一類)、兀一樣(那一類)……
5、數詞
建甌話的數詞跟國語一樣,也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來表示。但是,在稱說和使用方面卻有不少自己的特點。
⑴“一”和“蜀”:
“一”讀[i24]、“蜀”讀[tsi42],在概念方面都是數詞“一”。但是,在建甌話中使用時卻有嚴格的區分。
在作序數時,用“一”:一、二、三……、第一;在多位數中的十位數、個位數(包括尾位)時用“一”:三百一十一、四百二十一、三千一(三千一百)……;
“一”與量詞單獨配合使用“蜀”:蜀本書、蜀頭牛、蜀間厝、蜀尺布、蜀斗米……
在多位數的百位以上的開頭用“蜀”:蜀百一十一、蜀千兩百一十三、蜀萬蜀千蜀百一十一;“一”在百、千、萬跟量詞配合使用,開頭時用“蜀”:蜀萬斤、蜀千隻、蜀百尺。
在多位數中,百位數以上,對百位數可以用“一”,也可以用“蜀”:三千蜀百一十一;也可說:三千一百一十一。
在特殊的場合,如丟骰子(即色子)時,還用“麼”[iau54]作“一”:麼二三。“麼”只此一用,在建甌方言中,它不能與量詞配合用。
⑵“二”和“兩”:
“二”讀[ni44]、“兩”讀[niRN42],概念都是“二”。但是,在建甌話中使用時卻有嚴格的分工。
在作序數時用“二”:一、二、三,第二、第二名;在多位數的十位、個位的位置上用“二”:兩百二十二、兩千兩百二十二、兩萬兩千二百二十二;在多位數略說的開頭或尾數用“二”:二萬二(兩萬二千)、二千二(兩千二百);
在多位數的百位上,可以用“二”、也可以用“兩”:兩萬兩千兩百二十二,也可以說成:兩萬兩千二百二十二。
“二”單獨跟量詞配合使用時,只能用“兩”:兩本書、兩頭牛、兩間厝、兩尺布、兩斗米……。“二”在多位數的萬位、千位上用“兩”:兩萬兩千二百二十二。
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用“對”、“雙”代表“二”:蜀對蠟燭、蜀雙鞋。尤其是在農村,不少地方直接用“雙”作“二”:雙只卵(兩個蛋)、雙頭牛。有人認為:“雙”[sRN54]是“兩”的異讀,因為“兩”還有一讀是[liRN21],在閩北話的文白異讀中l~s是可以對轉的。
⑶“十”的異讀
“十”讀[si54],在某些場合讀[si44]。
“十”作序數,在複數的開頭,跟量詞配合使用時讀[si54]:第十;十一、十二;十斤豆、十頭牛、十隻人;
“十”在整十或尾位時讀[si44]:二十、三十、五十、八九十。
“十”在數詞略讀時若夾在兩數中間,還會變讀成[i44]:三十四、七十八、五十六、九十三……。
⑷約略數:
建甌話中用“把”表示數的大約:十把人(十來個人)、五百把只(五百個上下)、十把二十隻(一二十個);用“零”表示數目略超:十零人(十多個人)、五百零隻(五百多個)、千零元(一千多元)。
數詞略說:
在建甌話中,對百位數以上的數詞,次一級的數目可以用略說法表示——即可以不說出次一級的數詞萬、千、百、十:三百二(三百二十)、四千三(四千三百)、五萬四(五萬四千)……;如果“一”在十、百、千、萬的開頭,也可以簡省不說:十二尺(一十二尺)、百三隻(一百三十個)、千四塊(一千四百塊)、萬五斤(一萬五仟斤)。要是這個開頭的“一”直接跟量詞配合,也可以省去“一”而用量詞就行:斤三兩(一斤三兩)、尺半(一尺五寸)、塊四(一元四角)、丈八(一丈八尺)……
6、量詞
建甌話的量詞比國語簡單,但也很具方言的自身特色:
⑴“頭”的泛用:
建甌量詞“頭”使用面很廣,對禽、獸、鳥、畜、蟲、魚、花的計量單位,幾乎都可用“頭”表示:蜀頭雞、兩頭鴨、三頭老虎、四頭猴別(猴子)、五頭只仔(鳥)、六頭鷂(老鷹)、七頭牛、八頭豨(豬)、九頭蠅、十頭木虱(臭蟲)、九頭草魚、八頭鯉仔(鯉魚)、七頭雞角髺(雞冠花)、六頭日頭陽(向日葵)、五頭蛇、四頭壁哩蠍(壁虎)、三頭烏龜、兩頭蛤蟆仔……
⑵專用量詞
建甌話中有些量詞使用頻率極小,幾乎是某一事物專用的。如:
莝:截、段,專用於成段甘蔗計量,蜀莝蔗。這個量詞是從贛客方言引進的,但它用得廣,而建甌話就只用於成段的甘蔗。
腰:只作褲子的量詞用——兩腰褲。
鈸:只作蓮蓬的量詞用——三鈸蓮鈸。
身:整套衣褲——蜀身衣裳。
尊:對神佛的計量——蜀尊觀音佛。
⑶建甌話(指城關話)沒有“個”這個量詞,幾乎都用“只”替代。如:
兩隻人、三隻蘋果、四隻甌仔(杯子)、五隻手枝仔(手指)、六隻糖……
建甌話量詞“輪”的含蓋面也比國語廣:
下蜀輪(下一回)、第二輪(第二次)、去過三輪(去過三趟)、覷了兩輪(看過兩遍)。
⑸特殊量詞
建甌話有些量詞跟國語差異很大:
蜀瓮花露水(一瓶花露水)、兩叢白菜(兩棵白菜)、兩叢樹(兩株樹)、三甌酒(三杯酒)。
在動量方面表現更突出,有時就用動作物件作量詞:行蜀差(走一回)、兩拳頭(打兩拳)、踢蜀骹尖(踢一腳)、咬兩喙(咬兩口)、撕成兩爿(撕成兩半)……
對成雙器物的單只用“骹”計量。
蜀骹鞋、蜀骹⺮者(一隻筷子)、蜀骹臘燭台。然而,有些跟國語也很一致。如一隻手、一隻腳等就不能用“骹”稱說了。
說到與國語的一致,在量詞方面也是大量的,如兩張紙、三把椅仔、四架飛機、五床被、六枝筆、七本書……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語音變化

建甌向為閩北重鎮,唐朝年間曾是建州駐地,南宋紹興末年迄至明清,升為建寧府。清乾隆六十年(1796)時,在建甌出了一本《建州八音》(建甌方言字書,以下簡稱“八音”),其中所記建甌方言聲、韻、調十分精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建甌基督教會編寫了一套《GuingNǎingHǔTǔkionglǒmǎci》(建寧府土腔羅馬字,以下簡稱“羅馬字”)課本和“新約全書”,用羅馬字(拉丁字母)稍加改造,記錄建甌方言讀音。乾隆六十年迄今已有200多年了,光緒二十六年至今也已100多年了。抗戰時期陳儀主閩,曾努力推行“國語”;1956年以來,我國有組織、有系統地推廣國語,迄今也有50-60年歷史了。拿200年前、100年前、50年前的方言材料跟今天記錄到的建甌方言聲、韻、調及一些字的讀音作個對照,可以明顯發現:建甌方言語音在發展變化。並且,近50年來的變化,比100-200年前的變化更大。因此,我們將建甌方言發展的變化情況分為兩個階段,即將清乾隆~光緒時期的變化稱作早期變化;將抗戰以來,特別是解放以後的變化,稱作近期變化。早期因為有兩本書作依據,主要從聲、韻、調系統方面來分析;近期則主要從字的讀音變化方面來分析。因為“八音”是用漢字記錄的,“羅馬字”是用拉丁字母記錄的,今音是用《國際音標》記錄的,而現在大多數人學的又是《拼音字母》。為了閱讀方便,我將“八音”、“羅馬字”、《國際音標》有關記錄建甌方言聲、韻符號,與《拼音字母》作個對照。?
聲母方面:?
拼音字母:b p m d t n l
八 音:邊 坡 問 直 他 日 柳?
羅 馬 字:b p m d t n l?
國際音標:p p′ m t t′ n l?
拼音字母:g k ng h z c s ?X
八 音:求 氣 語 非 曾 出 時 鶯?
羅 馬 字:g k ng h c ch s X
國際音標:k k′ N x ts ts′ s X
從上列聲母可以看出:200多年來,建甌方言在聲母方面是沒有什麼變化的。語言學界都說閩方言(包括除閩西客家話以外的閩東閩南、閩北方言)是十五音系統,即它們的聲母都只有15個,這是很有道理的。
韻母方面看,“八音”記有“三十六字母”,即有韻母36個。同時它指出,其中“種同禾農 、厝同茄,實是三十四字母。”即實際上只有34個韻母。“羅馬字”有35個韻母。今天記錄到的建甌方言韻母是34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