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廣東湛江市代管的縣級市)

雷州(廣東湛江市代管的縣級市)

雷州市,建市前稱海康縣,是廣東省湛江市轄縣級市,位於雷州半島中部。屬熱帶季風氣候。雷州市東瀕雷州灣、南隔瓊州海峽與國際旅遊島海南相望、西瀕北部灣、北接湛江城區。雷州市境內交通有粵海鐵路、國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貫通全境。

雷州市戶籍人口170萬(2010年),雷州市總面積3532平方公里。轄街道辦有(雷城、西湖、新城)等,18個鄉鎮,全市常住人口148.28萬人(2016年)。全市耕地面積162萬畝,海岸線長達406公里。

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灣的城鎮群經濟圈,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具有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林、牧、副、漁生產。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廣東七大、粵西地區唯一且廣東省唯一一個縣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獨特的廣東四大區域文化之一。

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政治,地理環境,位置,氣候,地形,水文,自然資源,海港資源,海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教文體,醫療衛生,交通,文化藝術,總況,語言,雷州民系,民俗,風景名勝,特色小吃,著名人物,古代,當代,所獲榮譽,

建制沿革

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時期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國二年(1913年),2000多年裡雷州城一直為縣、州、郡、軍、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 天南重地”。
雷文化發源地-雷祖祠雷文化發源地-雷祖祠
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唐貞觀八年(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轄境相當今中國三大半島之一的雷州半島全境等地區。北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改雷州為雷州軍(軍,古時行政區劃)。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為雷州路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雷州府治。清承襲明代的體制,仍為雷州府。民國二年(1913年)實行省直管縣,廢府治(即雷州不作為行政區劃名),存雷州首縣海康
雷州古雕刻雷州古雕刻
雷州市直接繼承原海康縣建制。據《今縣釋名》:“縣南、西皆瀕海,本漢徐聞,隋改徐聞為隋康,析隋康地置縣,因名海康。西漢設徐聞縣(縣治在今雷州城),隋開皇九年(589)改置海康縣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
後幾經變遷,1961年恢復海康縣建制。1994年4月26日撤銷海康縣,設立雷州市。

行政區劃

1996年,雷州市面積3691平方千米,人口121.9萬人。轄20個鎮:雷城鎮、烏石鎮、龍門鎮、北和鎮、白沙鎮、東里鎮、企水鎮、紀家鎮、沈塘鎮、松竹鎮、英利鎮、楊家鎮、附城鎮、南興鎮、客路鎮、調風鎮、流沙鎮、唐家鎮、覃斗鎮、雷高鎮。市政府駐雷城鎮。
2002年,雷州市轄雷城、沈塘、東里、雷高、調風、英利、南興、龍門、覃斗、松竹、烏石、北和、企水、唐家、楊家、紀家、客路、附城、白沙、流沙20個鎮,共有442個村委會、26個居委會。
2005年末,雷州市轄雷城1個街道和沈塘、東里、雷高、調風、英利、南興、龍門、松竹、覃斗、烏石、北和、企水、唐家、楊家、紀家、白沙、客路、附城18個鎮。
2006年9月,雷州市根據湛江市政府的批覆,將雷城街道正式分設為雷城、西湖、新城等3個街道。新設立的3個街道辦按主要街道、河流和道路等明顯界線劃分:東部的舊城區為原雷城街道,管轄範圍東至環城路,西至民眾大道、南至南渡口、北至城角排水溝,區域面積3.6平方千米;西湖街道管轄範圍東至霞海路、西至207國道、南至西湖大道、北至西四路,區域面積5.6平方千米;新城街道管轄東至207國道、西至火車站、南至雷南大道、北至工業大道,區域面積5.4平方千米。3個街道按區域範圍各自下轄8個社區。
2009年末,雷州市面積3024.9平方千米,轄3個街道、18個鎮,53個社區、418個行政村。市政府駐雷城街道。轄雷城、新城、西湖3個街道和沈塘、東里、雷高、調風、英利、南興、龍門、松竹、覃斗、烏石、北和、企水、唐家、楊家、紀家、白沙、客路、附城18個鎮。

政治

市委副書記、提名市長:黃廉東

地理環境

位置

雷州市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地理坐標:東經109°42′12″~110°23′34″,北緯20°26′08″~21°′11′06″。

氣候

雷州市位於北緯20°26′-21°11′,北回歸線以南,緯度較低,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日照年平均2003.6小時,太陽年總輻射量108~117卡/CM2,年平均氣溫22℃,最高氣溫38.5℃(出現於1977年6月8日),最低氣溫 0℃(出現於1975年12月2日和29日),最熱月份是7月,平均氣溫28.4℃,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氣溫15.5℃。年溫差明顯,為12.9℃左右。年積溫約8382.3℃。無霜期達364天。雨量充沛。乾濕明顯,年平均降雨日135天,平均年降雨量為1711.6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相對出現乾濕季。雨季為6~9月,以南風為主;旱季為11月至次年3月,以北風為主。市內區域降雨不均勻。東部、中部、北部為多雨區。而西部、南部為少雨區。內陸為多雨區。沿海為少雨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4%,風速3.6米/秒。
雷州鼓城雷州鼓城

地形

縣內地形平緩,海拔低,地型分布以台地為主,低丘為輔,河海沖積小平原相間。地勢南高北低。在南部,按東西走向兀立著仕禮嶺、石茆嶺、鷹峰嶺、大牛嶺、嘉山嶺等,其中石茆嶺高達259米,是海康制高點;北部地區坡度較為平緩,均在5°以下,海拔高度在32~47米。縣東西兩面臨海,海岸線蜿蜒曲折,連綿406公里,灘涂面積近150萬畝。

水文

雷州市內水網交織,河渠縱橫。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南渡河、土貢河、英利河、雷高河、通明河、調風河等,支流如葉脈分布。

自然資源

海港資源

雷州市海域寬廣,港灣眾多,有通明港、芙蓉港、北家港、河北港、雙溪港、後郎港、雷州港、三吉港、煙樓港、月嶺港、流沙港、那沃港、三教港、烏丸港、龍斗港、海康港、芙樓港、企水港等大小18個港口。其中烏石、企水、流沙三大漁港是廣東的重點漁港之一。有兩大天然漁場,即雷州灣漁場、北部灣漁場,總面積1990平方海里。
雷州(廣東湛江市代管的縣級市)

海產資源

雷州市常見的魚類有521種, 主要是馬鮫魚金鯧魚石斑魚魷魚魚、墨魚青鱗魚鯊魚赤魚二長棘鯛、園腹鯡、藍園魣、鯰魚、鯡鯉、小公魚、鮑魚金錢魚沙丁魚、門鱔魚等。
常見蝦類有10多種,主要有墨吉對蝦、長毛對蝦、斑節對蝦、日本對蝦、獨角新對蝦、牛形對蝦、短溝對蝦、寬溝對蝦、哈氏仿對蝦、周氏仿對蝦、近緣新對蝦、龍蝦、鷹爪蝦、琵琶蝦、毛蝦等;
常見貝類主要有文蛤、等邊線蛤、鱗杓拿蛤、綴綿蛤、泥蚶、毛蚶、海豆芽、近江牡厲、翡翠貽貝、日月貝、扇貝、白蝶貝、馬氏貝、解氏貝、企鵝貝、美解貝、東風螺以及頭足網的墨魚、章魚、槍烏賊等20多種。藻類有蛙藻、綠藻、藍藻、紅籬等;
甲殼動物中蟹有鋸緣青蟹、梭子蟹、乳斑虎頭蟹、花蟹等;水母網的海蜇也有三四種。此外,還有海參、海馬、光裸星蟲、珍珠等海珍品。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雷州市總人口1268298人,其中:雷城鎮87997人,附城鎮97219人,白沙鎮75363人,沈塘鎮41715人,客路鎮98969人,楊家鎮57081人,唐家鎮42698人,紀家鎮77297人,企水鎮45327人,南興鎮79882人,松竹鎮52428人,調風鎮51054人,雷高鎮42530人,東里鎮69383人,龍門鎮66376人,英利鎮61511人,北和鎮65703人,流沙鎮18173人,覃斗鎮25086人,烏石鎮66622人,華僑管理區5218人,豐收糖業公司11580人,火炬農場6300人,幸福農場5912人,東方劍麻集團有限公司16874人。
雷州(廣東湛江市代管的縣級市)
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主體漢族,其他各族主要是通過工作、家庭等原因遷入(或定居)雷州。
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8.2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3.47萬人,鄉村人口104.81萬人。

經濟

綜述

2013年,雷州市預計完成生產總值200.99億元,比增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6.91億元,比增6.4%;第二產業增加值30.88億元,比增6.8%;第三產業增加值83.19億元,比增11.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34億元,比增0.3%;全市工業總產值114.98億元,比增1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91億元,增長16.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66億元,比增22.1%;農林牧漁業預計完成總產值135.39億元,比增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79億元,比增15%;接待遊客216.71萬人次,增長9.5%;旅遊綜合收入14.57億元,增長31%。三大產業比例調整為43.2:15.4:41.4。
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8.2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3.47萬人,鄉村人口104.81萬人。
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277.5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6.32億元,增長4.4%,對GDP增長貢獻率為23.7%;第二產業增加值32.66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對GDP增長貢獻率為-0.1%;第三產業增加值138.52億元,增長11.2%,對GDP增長貢獻率為76.4%。三次產業結構為38.3:11.8 :49.9。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12.3%,批發和零售業增長3.9%,住宿和餐飲業增長1.5%,金融業增長6.0%,房地產業下降2.0%,其他服務業增長14.7%。2016年全市人均GDP為18752元,比上年增長6.6%。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3億元,比上年下降9.5%;其中稅收收入2.58億元,比上年下降9.8%。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60.61億元,比上年增長9.5%。
201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294.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3.09億元,增長5.0%,對GDP增長貢獻率為45.8%;第二產業增加值32.62億元,比上年下降0.2%,對GDP增長貢獻率為-0.7%;第三產業增加值148.45億元,增長4.5%,對GDP增長貢獻率為54.9%。三次產業結構為38.4:11.1:50.5。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4.9%,批發和零售業增長3.4%,住宿和餐飲業增長1.7%,金融業增長3.5%,房地產業增長5.9%,其他服務業增長4.5%。2017年全市人均GDP為19795元,比上年增長3.6%。

第一產業

雷州市地處亞熱帶,土地肥沃,以盛產水稻、糖蔗、花生、芒果鳳梨、香蕉、西瓜、蔬菜等農作物聞名於世。全市建立起糧食、甘蔗、水產、珍珠、畜牧、水果、蠶桑和北運菜、林業等8大基地,使“三高”農業不斷發展。2011年雷州市有農作物212萬畝,其中糧食92萬畝,擁有22萬畝連片的東西洋田素有“雷州糧倉”之稱;水果92萬畝,其中芒果6.4萬畝,素有“芒果之鄉”之稱,鳳梨12萬畝,西瓜10萬畝,香蕉、楊桃、石榴等均以萬畝計。
2013年雷州市投入600多萬元,動工建設8個現代農業示範區。伊齊爽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和“雷城牌”白砂糖、“鷹峰牌”冰糖蘆薈等20個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雷穗牌”優質大米等4個產品被評為省名牌產品。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3.45億元,比增7.2%。
2017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8.10億元,同比增長5.1%。其中,農業總產值121.06億元,增長5.5%;林業總產值6.36億元,增長1.7%;牧業總產值14.01億元,增長2.5%;漁業總產值31.25億元,增長5.1%;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5.44億元,增長7.8%。

第二產業

工業
建國前,海康工業十分落後,除去百多家手工作坊外,僅有幾家設備簡陋、操作流程簡單的織布廠、印刷廠、皮具加工廠和一個小鹽場。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只有114萬元。建國後,工業發展勢頭迅猛。1952年,工業企業達1599家,比1949年增加512家,產值384萬元,同比增長約2.4倍。1958年的“大躍進”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近20年間,海康工業處於停滯徘徊、萎靡不振狀態,直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重新煥發生機。1985年,工業總產值1.83億元,比1978年的1.02億元,增長79%。1994年,全縣貫徹實施“工業興市,農業穩市,商業活市,旅遊旺市”的經濟發展戰略,全縣工業企業達5992家,其中個體私營企業4224家,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全縣形成以糖業為龍頭,製糖、製鹽、醫療、化工、紡織服裝、罐頭飲料、木材加工、工藝美術品等行業協調發展,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
2013年引進國電電力東里風電場(三期)等16個工業項目,投資總額37.7億元。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04.32億元,比增15.7%;完成工業增加值24.38億元,比增15.0%。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5個,比2011年增加了8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63.78億元,比增21.3%;實現增加值14.46億元,比增19.8%。
2017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29.02億元,增長1.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9.32億元,增長0.1%。全部工業完成總產值99.19億元,下降3.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61.07億元,下降7.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89.58%,資產貢獻率1.77%,資產增值率82.12%,資產負債率101.59%,流動資產周轉率0.50次,成本利潤率1.25%,產品銷售率93.6%。
建築業
2017年,建築業增加值3.62億元,下降11.3%。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10個,實現總產值6.45億元,比上年下降2.2%。

第三產業

2013年雷州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55億元,比增14.6%。外貿出口總額8290萬美元,比增14.0%。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56.9億元,比增20.4%;貸款餘額65.98億元,比增17.4%。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13億元,比增70.8%。其中,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5.17億元,比增35.1%。全年接待遊客19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1.17億元。

社會事業

科教文體

文化:雷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1年全市21個鎮都成立了文化站,75%的管理區辦起了文化室和圖書室。全市現有專業和民間職業劇團52個,長年累月活躍在城鄉舞台,夜夜星歌,成為名聞遺蹟的戲劇之鄉。
教育:2011年雷州市各類學校892所,其中,廣播電視大學1所,中專3所(教師進修學校、成人中專、衛生學校),普通中學51所,農村職業中學5所,國小568所,幼稚園263所,在校學生296882人。全市共有教職工11655人,師資力量雄厚,有專職教師9483人。中學教師2417人,其中高級教師64人,一級教師344人,二級教師1198人,三級教師191人。國小教師7066人,高級教師815人,一級教師3009人,二、三級教師共1188人。全市校舍建築總面積1053421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學276992平方米,職業中學33733平方米。全市先後投入各類學校的建設資金達1.8億元,興建教學樓1556幢,更新校舍面積9萬平方米。
科技:2011年雷州市有農業科學研究所、林業科學研究所、白蟻防治研究所、畜牧所、對蝦研究所、獸藥研究所、生物研究所等8家科研機構;有機械工程學會、農學會、林學會、醫學會、鹽學會、畜牧獸醫學會、水產學會、水電學會、教育學會、會計學會、建築學會、氣功學會、甘蔗學會、西瓜協會、財政學會、青少年科普學會、電力企管協會等17個市級學會,共有會員2766人。廠礦科協2個(建材總廠科協、獸藥廠科協),成員147人。21個鎮科協人員1427人,農村專業技術研究會19個,共有會員1791人。全市現有科技人員11279人,具有高級職稱的54人,中級職稱的1564人,初級職稱的9661人。
雷州十賢祠雷州十賢祠
體育:2011年雷州市現已建有達標田徑運動場6個,燈光籃球場50多個,足球場30個,游泳池2個,已有95%以上的中國小體育場地和體育器材達省規定標準。烏石、覃斗、客路3個鎮中心國小的體育場地和器材達國家規定標準。雷州市現有中級教練員4人,助理教練員12人,一級裁判員6人,二級裁判員15人。南拳運動員1990年代表國家隊參加亞運會和1993年代表省隊參加全運會均奪取了金牌,散打運動員鄧家堅1986年代表中國隊參加新加坡國際武術錦標賽奪取金牌,划艇運動員鄭康生參加亞運會划艇比賽奪取金牌。1993年5月雷州市女子手球隊參加省女子手球賽榮獲第一名,同年8月代表省隊出席全國比賽獲得第四名,雷州市女子足球隊多次參加省市比賽均獲得好成績。1993年10月雷州市體育代表隊參加湛江市人運會奪取了金牌11枚,銀牌18.5枚,銅牌28枚。雷州市成功地承辦了湛江市八運會武術比賽。1986年被評為全省“對體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先進縣。老人體協被評為國家、省的先進單位。

醫療衛生

50年代初,在“宏濟”中醫院的舊址創辦了海康縣衛生院。繼而建立了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和各鎮衛生院、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等衛生管理機構。
80年代,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已達12家,擁有衛生行政管理、衛生防疫、愛國衛生和食品衛生監督、藥檢等醫療衛生指導中心及醫療中心。全市有醫療機構80個,衛生技術人員2931人,其中縣級以上醫療單位13個,鎮級衛生院21個,全市開放病床2385張,病床使用率為6596%。醫務人員678人,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525人。占總人數77%。村級衛生站覆蓋率99%。全市醫療單位業務總收入2347萬元,比同期的2061萬元增長12.19%。該市被評為廣東省鄉鎮衛生院“一無三配套”建設先進縣(市),市人民醫院榮獲湛江市衛生宣傳一等獎,中醫院榮獲省振興中華先進中醫院的光榮稱號。
2011年雷州市投入建改資金838 8萬元,新建門診大樓和住院大樓10幢,有9個鎮衛生院改為園林式醫院。此外,購置醫療設備200多台(件),總計92.8萬元,總值比1990年15萬元增6.4倍,全市醫療單位擁有CT、磁共振、X光多功能機、B超、碎石機,體外反搏機、e動化分析儀等先進診療設備。

交通

截止到2013年雷州市現有公路153條,通車裡程總長1320.9公里,是解放前的14倍多,其中207國道貫穿南北,全長85公里;客(路)龍(門)、黃(略)海(康)、龍(門)烏(石) 3條省道幹線,全程12427公里;有14條市道公路幹線,全程共1011.6公里;有135條鄉村公路。
2010年雷州市新建了22條公路,長167.8公里。全市公路密度提高到3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全市21個鎮447個管理區都有公路,通車率達94%。特別是1991年建成的松竹至火炬公路,投資70多萬元,全長17公里,投資規模居全市公路建設之首。
航空
粵西國際機場(2013年在建),湛江機場
水運
2011年雷州市擁有專業運輸機帆船或鐵殼船185艘,載重10355噸。貨運國內航線有海康至海南、北海、湛江、廣州、珠海、深圳、汕頭、廈門、南京、汕尾、陽江、水東、天津、上海、寧波、香港、澳門等。
截止到2011年雷州市有內河航道3條共156公里,年貨物運輸量12萬噸,貨運周轉量175萬噸/公里,客運量72萬人次,客運周轉量26萬人公里。

文化藝術

總況

雷州半島文化,簡稱雷州文化,又稱雷文化,亦稱雷州文明。是嶺南地區最古老、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雷州思想指的是傳統上雷州半島內部對雷州半島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繼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稱之為擁護雷州文化的意識形態。
“雷州文化”作為區域文化,名列為廣東“四大文化”之一。與“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被確定為廣東的“四大文化”。

語言

雷州方言,即民間通俗稱呼的雷州話(雷州半島本地人稱為黎話),乃屬閩南語系一支,為中國大陸最南方言區,同時雷州話也是廣東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話得名於古雷州分布於現今整個雷州半島及半島以北部分地區,因歷史上這於區域屬於古雷州府之管轄在內,所以稱為雷州話。
雷州話通行範圍很廣,雷州方言是雷州半島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語言。雷州方言分布於今行政區劃上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及(原屬遂溪縣轄地)的麻章區東海島、赤坎區、霞山區,以及廉江市南部、坡頭區西部、吳川市東北部等縣(市)、區鄉鎮。人口覆蓋600多萬。
雷州市的雷州話是雷州方言的代表,正音。(因歷史上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國初,數千年里一直是縣、州、郡、道、軍、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彙》、《雷州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雷州民系

雷州民系,也稱雷州人(雷州半島),雷州民系是廣東四大族群之一。雷州人發原自福建閩南地區,之後和當地的百越民族互相混合。雷州民系與閩南民系、潮汕民系、海南民系頗有淵源,不過長期下來,雷州人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已發展出和閩南文化與潮汕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雷州人剛毅果敢,求真務實,淳樸重義,形成了較強的團結性,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雷州人出門在外都很團結,也有和潮汕人一樣的性格,就是喜歡抱團。
雷州人分布在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上分布的主要各縣(市、區)包括如今行政區劃上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及(原屬遂溪縣轄地)的麻章區、東海島、赤坎區、霞山區(今為湛江市區)。此外,廉江市南部、坡頭區西部也有雷州人的分布,人口大約600多萬,使用雷州話。

民俗

元宵節,城鄉各地的飄色遊行;端午節,雷州人放風箏,舉辦了“雷州東嶽風箏文化節”;三月,松竹、南興、覃斗等地的流行儺舞(走成倀)和散花舞,這兩個古老的舞蹈被選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雷州歌雷劇,素稱"南方的兵馬俑"之稱(又稱“散落的民間兵馬俑”)的雷州石狗

風景名勝

雷祖祠
雷祖祠位於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稱“雷崗聳異”,為雷陽八景之一。祠始建於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紀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雷祖〕的祠堂。為國家重點文物的保護單位。
三元塔公園
三元塔公園位於雷城鎮曲街4號(原雷城“南門頭)東側,占地約三萬多平方米。因園內有聞名遐邇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元塔,故名。
三元塔的塔外是個有石雕的公園,裡面有一個籃球場、溜冰場。節假日門票為20元,學生票是10元。
西湖公園
雷州西湖公園,位於雷州古城的西北角,面積9萬多平方米。原名羅湖。園內景點有:浚元書院、寇公祠、蘇公亭等。
高山寺
雷州高山寺,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雷州城的北門外,占地面積30多畝,建築面積6056.7平方米。
天寧寺
雷州天寧寺,位於雷州市城區西門外,全寺占地面積七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五千多平方米。
英利鷹峰嶺
鷹峰嶺是雷州半島發現最早的自然景觀之一,它是一個集奇石、奇岩、美泉、古榕,古寺觀為一體的旅遊觀光區。鷹峰嶺還是雷州半島保護最為完美的天然地貌和生態植被地區之一,是進行古火山地貌科學考察的理想場所。

特色小吃

雷州小吃----葉搭餅、嘉嶺白餅、烏石甜糟、英利燒豬肉、客路白切狗、松竹田園雞、北門豬仔肉、三元塔腸粉、南湖牛骨仔、西湖大道劉氏羊煲等。

著名人物

古代

陳文玉白玉蟾周德成莫天賦、馮 彬、鄚 玖、陳 璸、陳昌齊、蔡 寵、烏石二符兆鵬王夢齡丁宗洛、蔡 忠、李晉熙李韶繹吳國棟李浴日、吳 華、宋 銳

當代

科學界:辛世文周海中李仁師、陳民興
文學界:吳茂信符馬活陳立人、李光玉
藝術界:蘇牧山、莫各伯謝康來鐘國康蔡喬中黃柯清六哲、黃勇深、符龍飛、蔡景湛、符凡迪、黃永興
政治界:鄧海光、陳 堅、王兆林洪适權、陳 武、肖 傑、曾兆庚、陳 華、歐 斌、莫 震、葉美陸、黃守應、黃 挺、陳天翼、陳志榮
教育界:陳年強、潘 泰、林光強、陳賢益麥堪成劉海春、陳海烈、黃昌猛
醫學界:符立梧
體育界:徐益明、何 強
商界:陳 宇、蘇 萌
網際網路界:陳允梁文忠
其他:林溪石、吳倫楷、曹建華、李聖豪陳非麗柯淼賦周文隱、蔡葉青、符凡迪陳光保六哲

所獲榮譽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園林城市、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書法家創作培訓基地、中國雕刻之鄉、中國魚米之鄉、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中國葛布生產基地、中國水果加工生產基地、中國著名水產加工生產基地、中國橡膠種植和生產基地、中國著名美食之鄉、中國海洋大市、國家農業大市、南方水果之鄉、中國楹聯文化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