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地理,地貌,地勢,水文,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農副產品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著名人物,社會事業,教育科學,文體衛生,交通概況,方言,
歷史沿革
今蒼南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靈溪鎮的渡龍山上就有人類活動,並留下了石器和古陶碎片。至今錢庫鎮桐橋村還遺留有7座商周時期石棚墓。它是當時浙南沿海地區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墓葬形制,這種巨石墓葬文化在國內極為罕見,已被列為“國保”單位。商周時期人類活動逐漸頻繁。蒼南縣自宋、元以來人文薈萃
春秋時為越人地。 西元前334年楚敗越後,越之餘部退至福建和浙江南部 ........參見越國歷代君主世襲名錄 ,戰國中期開始為
閩越地,
秦統一中國後,屬
閩中郡。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閩中故地置閩越國,屬
閩越國。
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今溫州),世稱東甌王,為東海轄地。
漢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蒼南地屬回浦縣。
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今溫州),世稱東甌王,為東海轄地。漢武帝時,東甌舉國內遷江淮間,國除。漢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蒼南地屬回浦縣。 當地的閩南文化主要來自明朝清朝時的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和已經移民到泉州漳州的莆田人再次移民到溫州,以蒼南縣為中心分布,被稱為浙南閩語。,此後歷屬章安、永寧、羅陽、安陽、安固、始陽、橫陽、永嘉、平陽等縣。
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陽縣委、平陽縣革命委員會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提出《關於要求分縣問題的報告》。6月18日,國務院給省政府下達批覆,批准設立蒼南縣。
將原屬平陽的礬山鎮以及靈溪、礬山、馬站、金鄉、錢庫、宜山、橋墩等7個區的72個公社劃歸蒼南縣管轄,縣城設在靈溪鎮。同年11月5日,蒼南,平陽分署辦公。後經幾次行政區劃調整,轄36個鄉鎮(其中鄉16個、建制鎮20個),104個居民區,818個行政村,總人口122.4萬。截至2011年4月,蒼南縣轄10個鎮、2個民族鄉。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布,常住人口 118.46萬。
自隋大業三年(607)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止的1248年間,蒼南歷史上曾經有文狀元1人(徐儼夫),武狀元7人(
陳鰲、陳鶚、黃裦然、林管、項桂發、章夢飛、林時中),文榜眼2人(鄒臻、周仁勇),武榜眼2人(戴應發、文武榜眼周仁勇),文探花2人(陳桷、黃中),武探花1人(孔元圭),文科進士268人,武科進士156人。
佛教“玉蒼派”影響遍及東南亞;民間神祗楊老爺在我國東南沿海有廟宇500多座,影響力僅次於“海上女神”媽祖。宜山八岱村的夾纈印染工藝有“印染業活化石”之稱,它採用純棉土布作原料,用天然植物板蘭根提煉的靛青作顏料,是最環保的印染工藝,已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重視。唐宋盛行一時,已在世界上失傳的摩尼教也在蒼南留下了蹤跡,括山鄉下湯村(古稱鵬山)的選真寺留有鄉人孔克表撰寫的《選真事記》碑刻,是研究摩尼教的珍貴資料
此後歷屬章安、永寧、羅陽、安陽、安固、始陽、橫陽、永嘉、平陽等縣。
1981年6月18日,國務院給省政府下達批覆,批准設立蒼南縣。將原屬平陽的礬山鎮以及靈溪、礬山、馬站、金鄉、錢庫、
宜山、橋墩等7個區的72個公社劃歸蒼南縣管轄,縣城設在靈溪鎮。
1981年11月5日,蒼南,平陽分署辦公。
行政區劃
自然地理
地貌
蒼南縣境內主要山脈為望州山,海拔753.3米,由於處於沿海平原之中,突兀而起,所以顯得十分雄峻。望州山南麓有蓀湖山,地勢險要,蜂巒眾多,最高處為大尖山,山上有龍湫,常雲氣蒸騰,風雨雷霆常從此出。
地勢
蒼南總的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西南有5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挺拔其間,地勢高峻,溝源區多峭壁、瀑布;東北端為鰲江口,地勢低平,標高僅3至5米,是河網密布的平原。在亞熱帶溫濕氣候條件下,地表風化作用活躍,風化厚度達10米以上。流水作用強烈,坡地溝壑縱橫,到處有基岩裸露的沖刷坡。根據地貌成因和形態特點,蒼南應列為侵蝕低山範圍。
水文
蒼南大部分境域屬鰲江水系。
鰲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也是全國三大涌潮江之一(還有錢塘江和閩江)。初名始陽江,旋改為橫陽江,再改為錢倉江,後因漲潮時江口波濤洶湧,狀如巨鰲負山,民國易名為鰲江,俗名青龍江。幹流總長91.1公里,支流橫陽支江最長。幹流流域稱北港,
橫陽支江流域稱南港,南北港在鳳江匯合後,東流注入東海,經湖前、沿江、龍港鎮至江口一段,以鰲江中線與平陽縣為界。蒼南鰲江水系,包括橫陽支江以及與之相溝通的滬山內河、蕭江塘河、
藻溪和
江南河道。
氣候
蒼南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4℃-18℃左右,年平均無霜期為208天—288天,年平均降雨量1670.1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蒼南縣非金屬礦藏43處,17個種類,礦產有
明礬石、
高嶺土、
葉臘石等10多種。明礬礦石儲量為16216萬噸,占全國儲量的80%,占全世界儲量的60%,故該縣的礬山鎮有“世界礬都”之稱。
水資源
水資源量比較充沛,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蒼南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2.1716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水資源量為107.51萬立方米,是全國平均產水量的4倍。其中地表水10.9458億立方米,占總量90%;地下水1.2258億立方米,占總量10%。而按保證率(85%—95%)計算的乾旱年,蒼南縣水資源總量僅有7.641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4159億立方米,地下水1.2258億立方米。
農副產品資源
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名、特、優”產品眾多,四季柚、蘑菇譽滿神州,翠龍茶葉、席草製品遠銷海內外,橋墩翠冠梨、馬站荔枝、望里甜橙以及馬蹄筍深受百姓青睞。馬站四季柚,譽為“仙家名果”,四季開花,四季結果,掛果時間長達半年以上,能充分吸收大氣、土壤中的養分,可謂“吃透了四季之風水”。故營養價值之高,堪稱果中之王。“立冬”後採收。耐藏耐運,表面光滑,皮薄籽少,氣味芬香,肉嫩味美,清甜可口,營養豐富,含有檸檬酸和多種維生素,不僅是果中珍品,而且可以藥用。多次被評為優質農產品,先後獲全國優質獎水果柚類金杯獎、農業博覽會金質獎和綠色食品證書,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全鎮種植面積1.2萬畝,年產值3000多萬元,並建成一批四季柚現代示範園區。馬站被譽為“四季柚之鄉”。蘑菇產量3萬噸,產值1.3億元。五鳳翠龍茶採制面積3.2萬畝,年產量4000公斤,在2003年上海國際文化節上獲中國精品名茶綠茶類金獎。馬蹄筍生產基地29000多畝,年產鮮筍8000噸,產值5000萬元。農特產品開發技術不斷創新,成功研製開展出蘑菇保鮮、美味軟包裝系列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人口民族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蒼南縣常住人口為118.46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16.76萬人相比,10年共增加1.70萬人,增長1.46%,年平均增長率為0.15%。
蒼南縣常住人口中15—64歲人口為89.05萬人,比“五普”增加7.94萬人,所占常住人口比重提高了5.71個百分點,顯示該縣仍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56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5.06萬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4.18萬人;具有國小程度的人口為39.58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1566人上升為554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7169人上升為12715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由27967人上升為28855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由45992人下降為33415人。
全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3.44萬人,文盲率[5]為11.34%。
統計局解讀:與“五普”相比,我縣每十萬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長253.83%,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數增長77.36%,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人數增長3.18%,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人數下降27.34%。顯示出文化程度越高增長越快,低文化程度比重明顯下降,顯示10年來我縣教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人口文化素質有了很大提高。
城鄉人口 向靈溪和龍港鎮聚集明顯
數據發布:全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4.82萬人,占54.7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3.64萬人,占45.28%。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3.10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1.40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0.42個百分點。
統計局解讀:數據反映了我縣十年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快速發展,城鎮基礎設施和社會環境得到不斷得完善,使人口不斷向城鎮聚集,推進了我縣城鎮化進程。
我縣常住人口向靈溪和龍港兩大鎮聚集明顯,靈溪和龍港兩鎮總人口比重從五普的42.33 %上升到50.39%,常住人口增加10.28萬人,增長20.80%;而16個鄉總人口比重從五普的12.50%下降到8.65%,常住人口少了4.35萬人,下降29.81%。
蒼南縣少數民族人口為3.10萬人,比“五普”增加0.83萬人,增長36.58%,所占比重由“五普”的1.94%提高到2.62%。在全國56個民族中該縣已有38個民族居住,常住人口中排在前五位的少數民族分別是畲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和回族。此外,有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瑤族、白族、哈尼族、傣族、黎族、
哈薩克族、
俄羅斯族、鄂倫春族、
高山族、水族、
納西族、土族、撒拉族、
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
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概況
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0.2億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長9.0%;財政總收入51.7億元,首次突破50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8億元,分別是2011年的1.7倍和1.8倍,年均增長10.3%和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7.9億元,年均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2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70元,分別年均增長9.0%和12.4%,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15年度榮獲全省26縣發展實績考核優秀。
第一產業
全鎮種植面積1.2萬畝,年產值3000多萬元,並建成一批四季柚現代示範園區。馬站被譽為“四季柚之鄉”。蘑菇產量3萬噸,產值1.3億元。五鳳翠龍茶採制面積3.2萬畝,年產量4000公斤,在2003年上海國際文化節上獲中國精品名茶綠茶類金獎。馬蹄筍生產基地29000多畝,年產鮮筍8000噸,產值5000萬元。農特產品開發技術不斷創新,成功研製開展出蘑菇保鮮、美味軟包裝系列產品。
第二產業
2013年,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9.1742億元、工業增加值3.3568億元,創稅收7226萬元,分別增長29.4%、28.14%、20.00%,新興行業成為園區工業經濟成長的“發動機”,其貢獻率為63.5%。
2013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35億元,實現稅收1540萬元,啟動區和圍墾區已引進入園企業55家,台資企業3家,共出讓面積2277畝。
第三產業
2009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3.9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城鄉消費品市場同步增長,其中縣城和縣以下零售額分別為43.94億元和69.96億元,同比增長均為16.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00.04億元,同比增長17.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3.86億元,同比增長5.3%。批發零售貿易業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219.07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銷售額52.87億元,同比增長4.6%。
著名人物
項桂發(1202~1272),溫州瀛橋(今蒼南錢庫項橋村)人,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文取科第,四年(1244)甲辰科
武舉第一名。任知雷州,循州。景定二年(1261年)任御營統兵護駕防禦使,帶御器械節制、皇城司兼管轄,內侍省提督,親衛軍務事,進升
中亮大夫。
社會事業
教育科學
2007年,蒼南縣蒼南有國小72所,國中54所,普通高中20所,職業高中9所,特殊學校2所。2010年起蒼南縣適齡兒童入學率、“三殘”兒童少年入學率、外來民工子女就學率均達到100%。
文體衛生
2007年末,蒼南縣有文化站36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電影放映單位1個。藝術團體全年演出250場次;電影放映5775場次,觀眾179.5萬人次。公共圖書館藏書13萬冊(件),年總流通量1萬人次。2007年動工建設蒼南圖書館新館,新建村文化活動場所76個,農村放映數字電影5502場。完成148個行政村和320個自然村工程,採用光纜方式聯網441公里,電纜方式聯網442公里。蒼南縣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有線電視用戶17萬戶。入戶率達50.12%。
2007年,蒼南縣有衛生機構65家,其中醫院8家,衛生院51家,個體開業診所26個。年末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499人,其中醫生1102人。蒼南縣醫療機構病床1574張,平均每萬人有病床12.6張、醫生8.8人。醫療機構全年診療病人224.3萬人次。1家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建立了感染性疾病科。蒼南縣農村建有村衛生室470個,社區服務站10個。
交通概況
蒼南縣鄉鎮通車覆蓋面達100%。另有外海貨運航線8條。2009年末公路總里程(含鄉村道)139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5公里,一級公路37.6公里。蒼南縣通公路行政村776個,公路通達率100%。蒼南縣機動車保有量合計9.86萬輛(拖拉機除外),居瑞安、樂清和永嘉之後,列全市第4位。其中汽車占5.05萬輛,汽車中私人汽車4.41萬輛;機車占4.80萬輛。2009年度機動車新增13071輛,大型汽車新增223輛,小型汽車10666增,機車2190輛,與2008年相比,汽車總量增長36.33%,尤其載客汽車增速驚人,增長為43.4%,載貨汽車增長為16.3%。
公路
甬台溫高速公路複線計畫將於2015年竣工通車。甬台溫高速公路
複線蒼南段全長44.48公里,途徑蒼南縣
龍港、
錢庫、
金鄉、
赤溪、
岱嶺、
馬站等6個鄉鎮,工程概算107億元,全線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計畫工期4年。工程共設龍港、蘆浦、錢庫、
龍沙、馬站等5個互通口,1個蒼南服務區。
鐵路
2009年6月30日,
溫福鐵路通車,溫福鐵路蒼南站是上海鐵路局管轄的最南端的一個客運局界站。
港口
蒼南沿海港口和深水海岸以龍江港為中心港,巴艚、炎亭、
石砰、大漁、中墩、漁寮、霞關等為輔助港,2002年蒼南縣港口吞吐量72萬噸。
航空
溫州機場距蒼南僅80公里,
溫州機場開通了國內、國際航班。
方言
蒼南縣有方言6種:
甌語、閩語、蠻話、金鄉語、蒲門語、畲民語。其中分布最廣、講的人最多的是“閩語”,其次是“蠻話”、“甌語”,再次“金鄉語”、“蒲門語”、“畲民語”。
蒲門話:蒲壯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