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音略》,是南宋學者鄭樵依據《七音韻鑒》修訂而成的音韻學著作。與《韻鏡》在開合、內外、歸等方面互有正誤,都是研究漢語中古音系和等韻學的重要資料。....
七音相關記載 外,又增加半舌(來母)和半齒(日母)兩類,合稱七音。如宋代鄭樵在撰《七音略》時,就採用七音分類來制等韻圖。其中,齒音又分齒頭、正齒,舌音...
第6格是“舌齒音”,包括“半舌音”、“半齒音”。《韻鏡》卷首的《調韻指微》說:“若來字則先舌後齒,謂之舌齒;日字則先齒後舌,謂之齒舌。”《七音略...
古人反切用字往往不一致,例如《詩》“好,呼報反”在《七音略》中歸字的結果是“耗”字,而《廣韻》“好,呼到切”,《集韻》“好,虛到切”,雖然分歧大到...
現存最早的兩部等韻書之一(另一部為《七音略》)。韻鏡是現存最古的韻圖,作者不詳,推測成書於五代時期。北宋時因避宋太祖祖父諱而改名"韻鑒"。南宋張麟之...
宋朝的等韻圖(《韻鏡》和《七音略》)用表格的方式分析《切韻》的語音系統。但是,直接用韻圖的分析來理解《切韻》的體系相當困難。第一,韻圖上沒有說明分析《...
第6格是“舌齒音”,包括“半舌音”、“半齒音”。《韻鏡》卷首的《調韻指微》說:“若來字則先舌後齒,謂之舌齒;日字則先齒後舌,謂之齒舌。”《七音略...
以一字音為代表,把收音相同的字與此字歸為一類,稱攝音或攝。分攝之法,肇端於 宋 司馬光 《切韻指掌圖》所分之二十圖及 宋 鄭樵 《通志·七音略》、《...
《四聲等子》在圖式上沿襲了《韻鏡》和《七音略》,但在內容上有改動。《四聲等子》在語音系統上受當時實際語音的影響,有脫離《切韻》的傾向,對《切韻》系的...
即以空弦音為基音,在吉它的第十二、七、五、四、三各音品上發出的泛音都是...(靠近弦枕)的觸點比較容易演奏,後面(靠近琴馬)的觸點位置比實音略偏向琴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