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二十略(豎排繁體)》內容為:通志略是鄭樵所著通志一書中的精華部分。通志全書共二百卷,由紀、譜、略、世家、列傳、載記等六種形式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稱通志二十略,簡稱為通志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志二十略
- 作者:鄭樵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圖書信息,主要內容,目錄,序言,作者,歷史地位,理論貢獻,
圖書信息
作者:鄭樵
出版社:中華書局; 第1版 (1995年11月1日)
精裝:2172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7101010075, 9787101010077
條形碼:9787101010077
產品尺寸及重量: 21.2 x 16 x 10.2 cm ; 2.2 Kg
主要內容
《通志二十略(豎排繁體)》內容為:通志略是鄭樵所著通志一書中的精華部分。通志全書共二百卷,由紀、譜、略、世家、列傳、載記等六種形式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稱通志二十略,簡稱為通志略。鄭樵於史書編撰力主博通之論,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書除二十略之外,皆為隋以前各史書之粗略綜合,惟二十略有其獨到之處,在體例方面,與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後馬端臨之文獻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稱,在史書編撰中,與紀傳、編年二體可鼎立而三。
目錄
氏族略第一
氏族序
氏族目錄
以國為氏
以郡國為氏
以邑為氏
以鄉為氏
以亭為氏
以地為氏所居附
以姓為氏氏附
以字為氏
通志略總目錄
以名為氏
以次為氏親附
以族為氏
夷狄大姓
以官為氏
以爵為氏
以凶德為氏
以吉德為氏
通志二十略
以技為氏
以事為氏
以謚為氏
以爵係為氏
以國係為氏
以族係為氏
以名為氏國邑鄉附
以國爵為氏邑爵附
以邑係為氏邑官附
以官名為氏官氏附
以邑謚為氏
以謚氏為氏
以爵謚為氏
代北複姓
關西複姓
諸方複姓
代北三字姓
代北四字姓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複姓以茲複姓不知其本,故附四聲之後
總論十三篇
氏族略第二
以國為氏
古帝王氏
周同姓國
周異姓國
周不得姓之國
氏族略第三
以邑為氏
周邑
魯邑
晉邑
衞邑
鄭邑
齊邑
通志略總目錄
夏商以前國
夷狄之國
以郡國字為氏
漢郡國
楚邑
宋邑
韓邑
魏邑
趙邑
秦邑
諸國邑
通志二十略
漢魏邑
以鄉為氏
以亭為氏
以地為氏所居附
以姓為氏氏附
以字為氏
周人字
魯人字
晉人字
氏族略第四
以名為氏
古天子名
帝王名
古人名
衛人字
鄭人字
宋人字
齊人字
邾人字
諸國人字
陳人字
楚人字秦人字附
周人名
魯人名
晉人名
鄭人名
……
序言
通志略是鄭樵所著通志一書中的精華部分。通志全書共二百卷,由紀、譜、略、世家、列傳、載記等六種形式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稱通志二十略,簡稱為通志略。鄭樵於史書編撰力主博通之論,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書除二十略之外,皆為隋以前各史書之粗略綜合,惟二十略有其獨到之處,在體例方面,與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後馬端臨之文獻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稱,在史書編撰中,與紀傳、編年二體可鼎立而三。
通志總序是一篇極好的史學論文,起首即說:“百川異趣,必會于海,然後九州無浸淫之患。萬國殊途,必通諸夏,然後八荒無壅滯之憂。會通之義大矣哉!”各種學問包括史學,必須會通,是鄭樵的重要學術理論。因此對於用通史體著書的司馬遷評價很高,對於用斷代史體著書的班固便力加貶抑,用詞或不免於偏激,如稱:“班固者,浮華之士也,全無學術,專事剽竊。”司馬遷亦感有所不足:“大著述者必深於博雅,而盡見天下之書,然後無遺恨。當遷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未廣,亘三千年之史籍,而跼蹐於七八種書。所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又稱:“遷書全用舊文,間以俚語,良由採摭未備,筆削不遑。所可為遷恨者,雅不足也。”這些評語,失之於偏,無待詳論,但與會通博雅之主旨相衡,自有本末之分。
作者
鄭樵(1104~1162),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生於北宋崇寧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卒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2日)。鄭樵一生不應科舉,刻苦力學30年。鄭樵立志讀遍古今書,他和從兄鄭厚到處借書求讀,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在經學、禮樂之學、語言學、自然科學、文獻學、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二十略》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歷史地位
《四庫全書著作提要》:“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著華,惟在二十略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書、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禮、八曰謚、九曰器服、十曰樂、十一曰職官、十二曰選舉、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貨、十五曰藝文、十六曰校讎、十七曰圖譜、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災祥、二十曰草木昆蟲。其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五略,為舊史之所無。”
《四庫全書總目》說,鄭樵在《通志》中十分重視二十略。是其自鳴得意之作,認為是“總天下之學術”,“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於此矣。”
二十略對文獻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校讎略》、《藝文略》、《金石略》和《圖譜略》上。《金石略》和《圖譜略》擴大了歷史文獻資料的範圍。《藝文略》通錄了古今存佚的文獻,創立了新的圖書分類方法。《校讎略》是《藝文略》,《金石略》和《圖譜略》的說明書,集中系統地反應了鄭樵的文獻學思想。《校讎略》是通志二十略最富有創造性的部分。文字不多,但內容豐富,對文獻資料的搜訪,典藏,整理,使用等問題的看法都包括在內。在我國學術史上,將校讎之學寫成專著,是從《校讎略》開始的,鄭樵的發軔之功,不可抹煞。
這二十略有些是鄭樵獨創的,像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等略。鄭樵自己也說過:"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於此矣。"(《通志·總序》)
理論貢獻
鄭樵提出了“類例”的概念。他在《校讎略》中指出: “類書,猶持軍也。若有條理,雖多而治;若無條例,雖寡而紛。類例不患其多,患多之無術耳。”深刻闡明了區別類例對保存圖書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類例”攝念的提出,對於編修書目、整理資料具商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鄭憔對古代文獻學的一個重要貢獻.
鄭樵創立了三級類目的新分類體系。我國古代著名的《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所採用的都是兩級類目的分類體系。鄭樵鑒於當時圖書事業的空前發展,獨創新的分類體系,包括12類、100家、432種。這種三級分類體系,在我國目錄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鄭樵又提出了“通錄圖書之有無,廣古今而無遺”的見解。這是他“會通”的史學思想在目錄學方面的表現。
他認真總結了歷代文獻散亡的原因,指出按訪圖書的必要性,並系統地提出了“求書八法”,即:“一曰即類以求,二日旁類以求,三日因地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日求之私,七日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他的“求書八法”被後代藏書家牽為圭桌。
鄭樵還具體分析了亡書的各種情況,提出了輯佚的理論原則,開輯佚工作的先河。他的輯佚原則、理論對後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鄭樵還擴大了歷史文獻資料的範圍。他極為重視圖譜、金石的史料價值,把它們提到與圖書同等的地位。由於他的倡導,圖譜、金石之學在宋以後得到很大發展。
鄭樵這些文獻學理論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對文獻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