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民

林覺民

林覺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侯人。中國民主的先驅,革命烈士。

少年之時,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後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後從容就義,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覺民
  • 別名:林意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閩侯
  • 出生日期:1887年
  • 逝世日期:1911年
  • 職業:革命黨人
  • 畢業院校:全閩大學堂、日本慶應大學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 代表作品:《稟父書》、《與妻書》
  • 重要事件:攻打督署,力盡被俘,英勇就義
  • 政黨:中國同盟會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後世紀念,故居,陵墓,人物軼事,兩個名人同一故居,琴瑟夫妻,人物評價,家庭成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幼年時過繼給叔父為子,其嗣父是個飽學多才的廩生,以詩文聞名於時;嗣母是個生性善良仁愛,典型的賢妻良母。林覺民天性聰慧,讀書過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愛,自幼就由嗣父親自教導讀書。後參加科舉考試,無意獲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題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離開考場。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考入全閩大學堂(今福州一中),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回鄉與陳意映結婚。
少年林覺民覺得教育腐化,力贊鄒容的“革命軍”中所提的“革命與教育並行”,與幾個進步同學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辦私學。
林覺民還在家中辦女學,動員妻子陳意映、堂妹林孟瑜等親友10餘人入學。他親授國文課程,抨擊封建禮教,並介紹歐美先進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男女平等情況。在他的勸導下,家中一眾女眷紛紛放腳,還有人進入福州女子師範求學,成為該校第一屆畢業生。
為了激發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覺民和同學一起成立讀報所,其中收納了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等小冊子,訂了《民報》《蘇報》《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國女報》等進步報刊。
林覺民尤善講演,常常宣傳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內錦巷七星君廟參加愛國社活動,發表了一篇題為《挽救垂危之中國》的演說,拍案捶胸,聲淚俱下。全閩大學堂的一個學監恰好在場。事後他對人說:“亡大清者,必此輩也!”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林覺民告別陳意映,東渡日本自費留學,專攻日語。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轉入慶應大學學習文科,專攻哲學,兼習英、德兩國語言。不久,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成為第14分會(福建分會)的骨幹成員。
1911年1月底(清宣統三年一月),中國同盟會在香港成立了統籌部,策動廣州起義。趙聲、黃興分別任統籌部的正、副部長。林覺民得知後,從日本回國參加廣州起義,遂赴香港,後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1911年4月9日(清宣統三年四月九日),林覺民告別了陳意映,帶著20餘人從馬尾登船馳往香港。
1911年4月11日(清宣統三年四月十一日),林覺民到達香港。此時,參加起義的人員陸續從各地趕來。林覺民一趟趟地在香港與廣州之間來來往往,負責把這批人護送進廣州。
1911年4月23日(清宣統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黃興從香港潛入廣州主持起義工作,因為出了內奸。
1911年4月24日(清宣統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夜,林覺民臨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陳意映,跟家人說學校正在放櫻花假。當時陳意映已經懷孕。在香港,林覺民深夜裡在手帕上寫下了給父親的《稟父書》及給妻子的《與妻書》。
1911年4月25日(清宣統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增兵廣州,加緊搜捕,部分秘密機關也遭破壞。黃興只得臨時決定於27日發動起義,進攻計畫由原定的十路改為四路。
林覺民手跡林覺民手跡
1911年4月27日(清宣統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陳更新等率福建志士進入廣州,林覺民參加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下午5時30分,林覺民隨黃興勇猛地攻入總督衙門,縱火焚燒督署。衝出督署後,轉攻督練所,途中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巷戰,受傷力盡被俘。
面對清廷廣州將軍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根據相關記載,林覺民“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以筆立言,立盡兩紙,書至激烈處,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訴兩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
李準甚至動了惻隱之心,覺得可以留下林覺民為清廷所用。張鳴歧則認為,這個“面貌如玉、心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稱得上奇男子”的林覺民,如果留給了革命黨,實為後患。
1911年5月3日(清宣統三年五月二日),林覺民在廣州天字碼頭被槍殺,年僅24歲。
(人物生平參考資料來源於)

主要作品

稟父書》、《與妻書
林覺民烈士給父親的絕筆書林覺民烈士給父親的絕筆書

後世紀念

故居

林覺民、冰心故居,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楊橋路86號,坐西朝東,三進,四周有風火牆。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間有一長廊,廊兩旁種有翠竹。第三進大廳兩旁各有前後廂房。天井兩旁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覺民住在西南隅一廳一房。廳與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臥房窗外有花台(昔時種植臘梅)。小廳有門東通“紫藤書屋”。
1991年,黃花崗烈士之一的林覺民故居暨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成立,掛上了國家級文保單位的牌子。由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研究發展中心管理,內容包括前庭院、中天井、廣州辛亥革命背景、林覺民生平介紹、林覺民臥室復原、冰心與福州。
2006年初林覺民、冰心故居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加強保護,進行了歷時一年多的整修,於2007年5月18日重新開放。

陵墓

林覺民英勇就義後被埋葬於廣州市市區北面的白雲山南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
黃花崗墓園北向南,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始建於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於墓坊。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後。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建國後政府在墓園外築起圍牆,1961年這裡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軼事

兩個名人同一故居

林覺民的故居,也是冰心(謝婉瑩)的故居。當年林覺民被捕的訊息傳回福州,其養父林孝穎帶著家眷,慌忙變賣宅邸搬家。他們搬到了三坊七巷南頭一條叫早題巷的小巷。而買下林家老宅的謝鑾恩,也是舉人,他的孫女叫謝婉瑩,當年11歲,一起搬了進來。她就是後來的冰心。冰心在《我的故鄉》一文中,曾對這幢房子有過生動的描寫。

琴瑟夫妻

1905年,18歲的林覺民與17歲的陳意映成婚,住進了福州鬧市區的楊橋巷17號。二人的居所是一座二層小樓,叫雙棲樓,樓前種植蕉梅。婚後夫妻感情和諧,“初婚三四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
1907年,林覺民告別陳意映,東渡日本自費留學。赴日留學之後,林覺民每年放暑假都回來探親。
1911年春天,他突然返家,陳意映頗感驚喜,而他父親卻很驚詫。林覺民告訴家人:學校放櫻花假了,他陪日本同學遊覽江浙風光,然後順便回家。
1911年4月25日,林覺民在香港濱江樓對同行的同志說,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待同屋兩人入睡後,林覺民挑燈寫下兩封訣別書,他給父親林孝穎的(《稟父書》寫得很簡單,“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訣別書,則寫給妻子陳意映。次日,他拿著書信囑託友人說,我死,幸為轉達。
林覺民被捕的訊息傳回福州,林孝凱帶著陳意映等家眷,慌忙變賣宅邸搬家。
陳意映腆著大肚子,帶著一家大小七口人倉皇搬到光祿坊早題巷一幢偏僻的小房子中租住。在這裡,她收到了革命黨人輾轉送來的一個小包裹。陳意映一打開來看,正是林覺民在香港濱江樓上寫下的兩封遺書。她打開了寫在方巾上的《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為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
看到書信,陳意映立刻想到死,林覺民的父母雙雙跪在她面前,懇請陳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歲幼兒,而她腹內還有一個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1911年5月19日,悲傷過度的陳意映早產,生下遺腹子林仲新。林家還把林覺民哥哥的一個女兒林暖蘇過繼給陳意映。但是,陳意映一直沒有走出失去丈夫的悲傷,再加上生活變得艱難,林仲新剛剛兩歲的時候,陳意映鬱鬱而終。

人物評價

孫中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
韓梅梅:投革命舍妻兒,為民主志不移。
胡歌:我覺得林覺民是一個內心很強大、對自己特別狠的人。
顧甫濤:林覺民少年時代就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
梁尚玉:林覺民立志救國救民,言辭敏銳、胸襟開闊、熱心公益、不畏強暴。

家庭成員

曾祖父:林崧甫
養 父:林孝穎
岳 父:陳元凱
妻 子:陳意映
堂 兄:林長民
長子:林依新
次子:林仲新
女兒:林暖蘇
侄 女:林徽因
孫子:林天立、林瑕藩
孫女:林蘭、林婷

影視形象

1980年電影《碧血黃花周紹棟飾演林覺民
2011年電影《百年情書王柏傑飾演林覺民
2011年電影《辛亥革命胡歌飾演林覺民
2004年電影在《六壯士》何家勁飾演林覺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