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曇石山文化
- 地址:福州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
- 文化距今:4000~5500年
- 級別: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中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因福建閩侯曇石山遺址而得名。曇石山文化距今4000~5500年,曇石山文化是福建...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閩侯縣甘蔗街道曇石村,是中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長形山崗。“福建文明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後進行8次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
《曇石山文化研究》是2005年嶽麓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鐘禮強。本書有助於史前考古學研究擺脫那種見物不見人的困惑,逐步實現復原遠古人類社會生活真實面貌這一最終...
曇石山遺址位於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西南、瀕臨閩江北岸的小山崗上,1954年1月,在修建閩江防洪堤取土中發現。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自1954年至1996年底,先後經過8...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後進行8次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
曇石山遺址位於閩江下游北岸,距離福州市區21公里。遺址發現於1954年,迄今已歷經十次面積不等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墓葬、灰坑、壕溝、陶窯等遺蹟,以及陶器、石器、貝...
曇石山文化陶器是曇石山文化遺址中、下層出土的陶器。...... 曇石山文化陶器是曇石山文化遺址中、下層出土的陶器。中文名 曇石山文化陶器 類別 陶瓷 ...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於1998年正式成立,占地面積1460平方米,這是福建省第一座依託於史前遺址的博物館。博物館展覽以半個多世紀以來考古發掘出土的曇石山文化遺物...
群位於甘蔗鎮東南約2公里的曇石山,傍臨閩江。1965年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96~1997年省博物館先後兩次在發掘貝丘遺址堆積層中揭露了當時的氏族公共墓地,共發現墓葬...
福建文明從這裡開始 曇石村 曇石山文化...... 曇石村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是福州古文化的搖籃、先秦閩越族的發源地,福建文明從這裡開始。曇石山文化的遺址就是...
曇石村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是福州古文化的搖籃、先秦閩越族的發源地,福建文明從這裡開始。距今已五千年的曇石山文化的遺址就是在曇石村被發現並挖掘的。1996年...
據介紹,本次論壇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共收到專家學者的論文47篇,涉及海洋文化視閾下的閩都文化、福州從曇石山文化到“一帶一路”的發展、海外福州人對傳播...
製作工、住、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曇石山文化人的貌昜平方米,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貝器、陶器等遺物200藝手輪兼用。其中泥質陶皆輪制,多數經表面磨光。砂...
福州市著名的歷史古蹟有150多處,其中林則徐墓、福州華林寺、烏塔、馬尾船政遺址、福清彌勒岩、曇石山文化遺址、羅源陳太尉宮等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
以殼丘頭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在福建沿海一帶,如平潭縣的南厝場遺址、西營遺址、湖浦墘遺址、祠堂後遺址,閩侯縣的溪頭遺址下層和曇石山遺址下層底部...
到目前為止,考古學家對曇石山文化的了解僅限於閩江下游曇石山的中、下層。這是一處典型的貝丘遺址,遺址中有大量的的海生蜆類貝殼和少量的蛤蜊殼堆積,其年代約...
曇石山文化遺址 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閩縣析置懷安縣,侯官、閩縣、懷安三縣同屬福州。元屬福州路。公元1580年(明萬曆八年)懷安縣併入侯官縣,自此閩縣、侯...
它同閩江下游的曇石山文化和毗鄰浙南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都有一定聯繫,其年代約距今4000餘年。[1] 參考資料 1. 浦城牛鼻山新石器時代晚期墓群 .福建省情資料...
遺址和墓葬,是兩個概念。遺址和墓葬,是人類活動的遺蹟。廣義上說,人類活動的一切遺蹟均可稱為遺址。因此,籠地稱曇石山文化遺址是可以的。但是,考古學上的遺址和...
莊邊山遺址如同曇石山遺址一樣,文化層中包含大量蛤蜊殼,文化內涵與曇石山遺址類似。莊邊山遺址文化堆積劃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出土的生產工具以小型石錛為主,陶器...
據考古發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平潭殼丘頭文化與公元前3000年的閩侯曇石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史籍開始出現"百越"、“閩越”的稱謂。《...
(1)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港澳台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2)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3)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4)石峽文化 (5)曇石山文化 (6)圓山文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