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石山遺址位於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西南、瀕臨閩江北岸的小山崗上,1954年1月,在修建閩江防洪堤取土中發現。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自1954年至1996年底,先後經過8次發掘,第一次發掘由華東文物工作隊和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進行,以後7次先後由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福建省博物館、廈門大學歷史系、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等單位聯合或單獨進行發掘。發掘總面積累計1600平方米,先後發現房基1處,灰坑98個,墓葬68座,祭坑2處,陶窯基8座,以及灶坑等。出土遺物有陶器、玉石器、骨牙器、牡蠣器等1200多件。因出土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且類似遺址都集中分布於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所以學術界把此類文化遺存命名為“曇石山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曇石山遺址
- 遺址面積:1萬平方米
- 地理位置: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西南
- 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
- 出土文物:陶器、玉石器、骨牙器、牡蠣器等
- 遺址等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特點
遺址文化
曇石山文化的特點是:生產工具以小型石錛為主,前期磨製較粗糙,後期磨製較精緻;前期和後期都使用大型牡蠣殼製成的工具——“貝耜”;陶器以泥質灰黑陶為主,前期則以細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日常生活的陶質器皿以釜、罐、豆、碗、杯、壺為多,流行圜底和圈足器,三足器少見。
曇石山遺址的年代,根據中層出土的獸骨標本碳-14測定的數據為3905±90BP,中、下層年代距今約在5500至4000年前後。
曇石山遺址是福建考古史上第一次大面積的科學發掘,發現的遺蹟遺物相當豐富,對於探索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原始社會晚期的歷史和社會經濟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